03.06 作為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刺馬案”險些動搖國本,為何慈禧不敢處置真凶?

yirenjing


“刺馬案”即晚清時期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回總督署衙時被刺客張汶祥刺殺一案,由於影響最大,所以此案是晚清的四大奇案之首。著名電影《投名狀》就是由此案改編而來,而馬新貽就是主人公龐青雲的歷史原型。



所謂的晚清四大奇案,即張汶祥刺馬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名伶楊月樓冤案、太原奇案這四件案子。因為晚清時期時局動盪,列強入侵,而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清朝政府又腐朽沒落、貪汙腐敗。所以四大奇案的發生正好映射出了當時清政府內部江河日下,腐朽沒落的現狀。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7月26日,兩江總督馬新貽在回署衙時,突遭刺客張汶祥一刀捅進腋下,次日便不治身亡,終年49歲。堂堂的兩江總督,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遇襲,這還得了?

事後,慈禧太后派刑部尚書鄭敦謹會同新任的兩江總督曾國藩複審此案。張汶祥不推不拖,直接招供說自己是仇殺。朝廷在簡單審理之後,便宣佈將刺客張汶祥凌遲處死,草草結案。朝廷還追贈了馬新貽為太子太保。

民間對此,民間眾說紛紜,其中,流傳得最廣的說法就是;慈禧太后已經查到,刺馬案的幕後主使其實是湘軍領袖曾國藩。她權衡利弊之後,只是下令處死了刺殺馬新貽的張汶祥,並沒有繼續深挖幕後,為的是安撫曾國藩,避免曾國藩的湘軍舊部作亂。而曾國藩也見好就收、功成身退。

曾國藩的湘軍曾是清朝在南方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可是叛亂平息後,朝廷不僅裁撤了大量的湘軍,還將曾國藩本人調離江寧,並讓慈禧太后信任的馬新貽坐鎮江寧,擔任兩江總督。馬到任之後,四處清理危害鄉里的湘軍舊部和地方黑惡勢力,於是曾國藩借刀殺人,除掉了馬。


此案發生得十分離奇,但最後卻草草收尾。刺馬案作為清朝末年的四大奇案之一,表面上看是盜匪張汶祥刺殺兩江總督馬新貽的案件,實際上背後卻極有可能牽涉到了清朝派系鬥爭。但由於年代久遠,所以曾國藩也只是被人們懷疑的對象,沒有紮實的證據。人們寧願認為,慈禧太后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選擇了息事寧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