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穿著白大褂的“外交官”—三門峽市中心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仵民憲

他走過半個地球,最後卻在最貧窮的非洲駐足,

他在貧瘠的大地上紮根,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他把中國人的大愛播撒在非洲大地,塑造了中國援外醫療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樹立了最美白衣天使的典範。

他的言行讓無數人佩服,他的精神讓無數人感動,他的技術讓無數非洲人民受益。

穿上白大褂,他是白衣天使,是濟世良醫。

脫掉白大褂,他是友好使者,是時代楷模。

他就是三門峽市中心醫院普通外科主任醫師仵民憲,一個將一生中黃金11年奉獻在非洲大地上的醫生。

“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

“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小學時期,仵民憲就對《紀念白求恩》中的這句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加拿大醫生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救死扶傷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

小時候村裡放電影,仵民憲迷上了一部講述中國援外醫療隊在坦桑尼亞故事的紀錄片。中國醫生們攜帶藥箱、聽診器和銀針為非洲人民看病的一幕,深深印在仵民憲心裡。

那時廣播裡還經常播放歌曲《醫療隊員到坦桑》,仵民憲至今還會唱:“醫療隊員到坦桑,遠航萬里送醫忙,毛主席的教導記心上,救死扶傷走四方,哎……”

20世紀八十年代初,仵民憲在西安醫科大學上學,那時能出國的人很少。英語課堂上,英語老師的口頭禪是“When I was in Suddan(當我在蘇丹的時候)……”,然後就用英語講他在中國援蘇丹醫療隊的見聞和故事。

仵民憲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那時的他對老師和醫療隊醫生充滿了羨慕和敬意之情,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們一樣,走出國門為非洲百姓解除疾苦,那該是多麼光榮和幸福的事啊!

有夢想就有希望。2000年6月,當年38歲的他第一時間報名成功加入中國援厄立特里亞第2批醫療隊員。

穿著白大褂的“外交官”—三門峽市中心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仵民憲

仵民憲在埃塞俄比亞參加巡診時留影。(受訪者供圖)

11年間,他先後參加中國援厄立特里亞、贊比亞、埃塞俄比亞醫療隊,在非洲工作生活整11年,是河南省援非時間最長,參援國家最多、撰寫援非專著最多的隊員,先後獲得第三屆全國“白求恩式好醫生”、全國援外醫療工作先進個人、贊比亞“五一”勞動獎等榮譽。

他的事蹟先後被央視新聞聯播、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網、河南日報、健康報等國家級省級媒體爭相報道。

在非洲11年,仵民憲將自己的的經歷、經驗和體會,記錄了下來,讓更多人瞭解援外醫療隊的工作和生活,也為今後的醫療隊員留下了參考和經驗。

利用業餘時間仵民憲把自己在埃塞俄比亞的工作、生活和見聞等寫下來,2013年6月回國後出版了《在十三個月的國度裡》一書。這是河南省援外醫療40多年第一本由隊員自己撰寫的反映援外醫療工作的書。

2015年7月仵民憲又完成了《我的非洲十年年》這本書,本書由外交部下屬《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英文版也同期發行,並在北京召開新書發佈會。原非盟委員會主席祖馬等為本書題寫熱情洋溢的書評。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前夕,仵民憲把《我的非洲十年》中英文版書,寄給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他熱情給他回信,積極評價仵民憲的工作,並感謝中國政府向非洲派遣援外醫療隊,感謝中國政府對世衛組織的大力支持。

2018年8月,54歲的仵民憲作為中國援厄立特里亞第12批醫療隊隊員第6次踏上非洲大地。

“我感覺缺醫少藥的非洲人民需要我。在那裡,每時每刻我都能感受到一個醫生治病救人的價值。非洲是我的第二故鄉。”回憶起11年援非經歷,仵民憲這樣表達他長期堅守在非洲的原因。

“實施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手術,是一位名叫仵民憲的中國醫生……”

技不在高而在德;術不在巧,而在仁。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

仵民憲用11年時間,演繹了這短短的一句話。

2000年5月,河南省組建援厄立特里亞醫療隊。仵民憲主動報名要求參加援外醫療隊,經過嚴格選拔和考試,以良好的專業技術和英語水平被選中。他也因此成為三門峽市有史以來首次援外的醫生。

2001年1月,他遠赴萬里之遙的東非高原國家——厄立特里亞。

厄立特里亞位於非洲之角的紅海之濱,海拔近2500米。初來乍到,醫療隊員們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這裡四季不分,只有旱季和雨季之分。在8個月漫長的旱季裡,幾乎看不到降雨,太陽像火一樣日復一日燎烤著大地,人們備受煎熬。雨季裡,老天就像換了副面孔,幾乎天天都要下雨,不時間烏雲密佈,電閃雷鳴,頃刻間大雨從天而降,城裡城外一片汪洋。

穿著白大褂的“外交官”—三門峽市中心醫院普外科主任醫師仵民憲

仵民憲在為當地患者手術。(受訪者供圖)

厄立特里亞也是世界上最窮困的國家之一,全國350萬人口,卻只有30多名醫生,醫療資源十分匱乏。仵民憲被分配到厄國內最大的醫院——哈利貝特醫院。這裡病人多,醫生少,醫療條件差,來自厄國內各地的病人,要排很長的隊預約,少則數月,多則幾年,很多病人就在等待中死亡。

這裡的外科疾病譜和國內不同,為了提高治療效果,仵民憲嘗試不同的治療方法,並向當地醫生介紹交流我國醫療新方法、新技術。

除幹好自己本專業工作之外,仵民憲還熱情幫助醫療隊的其他醫生。隊裡神經外科和胸外科兩位專家,年齡偏大,英語水平有限。仵民憲時常幫助他們翻譯、書寫病歷,手術時還充當他們的助手,協助他們完成手術,這在無意中為他以後在贊比亞的工作打下了基礎。

一個又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被挽救的同時,仵民憲也受到所在醫院和當地群眾的肯定和讚揚。

醫者之愛,大愛無疆;醫者之德,德被天下。

2005年元月,他參加援贊比亞第13批醫療隊,和其他7名隊員被分配到贊比亞銅帶省的恩多拉中央醫院。

期間,有一個名叫格蘭黛絲·茜蘇的23歲患者,腹部長一腫瘤,像一個臨產的孕婦,行動都十分困難。四處求醫無方,抱著一線希望來到恩多拉中央醫院。

仵民憲經過仔細研究和充分的準備,成功地從她身上切除了重達20公斤巨大腫瘤。

術後病人如釋重負,第二天即能下床活動,患者母親跪在仵民憲面前表示感謝。

贊比亞最大的報紙——《贊比亞時報》在頭版頭條以大幅標題進行報道,並配發了評論文章,稱讚“實施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手術,是一位名叫仵民憲的中國醫生……”

贊比亞前總統夫人、國會議員、旅遊和環境部副部長奇魯巴·溫瑞女士一次外出發生車禍,多處受傷。仵民憲為她精心治療,一天幾次到病房查房換藥。康復後,仵民憲應邀到她家裡做客,奇魯巴·溫瑞讓小女兒長時間地跪在仵民憲的面前,以表示對他的尊重和感謝。

“如果我感染艾滋病,我將永遠留在這片土地”

儘管已經對在非洲的艱苦工作做好了充分準備,可是對於經常面臨的生死磨鍊,仵民憲還是有點兒吃不消。最驚險的是,在援贊比亞期間,他先後8次與艾滋病“擦肩而過”。

有一次,手術還沒有做完,當地護士就送來檢查結果:病人被檢查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陽性。這是仵民憲第一次經歷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聽到這個消息,仵民憲第一次心生恐懼。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還僅僅是個開始。援贊比亞4年期間,仵民憲先後8次在手術中手被扎傷,其中有5次病人被檢查出艾滋病病毒抗體陽性。

雖然全部有驚無險,但每次職業暴露後服用1個月阻斷藥的過程,讓仵民憲痛苦不堪。

據不完全統計,仵民憲涉及職業暴露的手術,包括膽囊切除術、剖腹探查術、疝氣手術、食管癌手術等。這意味著,只要動手術,就可能發生職業暴露,防不勝防。

萬一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怎麼辦?

“如果我感染艾滋病,我將永遠留在這片土地。”仵民憲說。

11年間,仵民憲還先後經歷了4次車禍,每一次都驚險萬分。有一次,車連著翻了幾個跟頭,幸虧乘車者都繫好了安全帶,傷勢不重。

提起非洲的瘧疾,有一句話很形象,“在非洲瘧疾高發區,任何病的起因都有可能是瘧疾”。咳嗽可能是瘧疾引起,拉肚子可能是瘧疾引起,耳鳴也可能是瘧疾引起……在贊比亞,仵民憲先後得過12次瘧疾,每次發病都非常難受,但有時還帶病堅持工作。

他常說,援外醫療是冒著生命危險從事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事業,即使有生命危險,也在所不惜。

供稿:梅 雪 湯劍燕 牛鵬磊

審核:上官英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