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大話陶行知

一、初步瞭解陶行知

1.人物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陶文濬,後改知行、行知,安徽人。他師從杜威、孟祿,與克伯屈關係甚好。

1923年,陶行知與朱其慧、晏陽初在北京組織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在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運動。他認為平民教育是改造環境、把握國家命運的重要方法,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破貧富貴賤,“創造一個四通八達的社會”。

2.地位

(1)鄉村幼教之父

(2)中國最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澤東評價)

(3)萬世師表(宋慶齡評價)

(4)黨外布爾什維克

(5)卓越的民主主義戰士

(6)南陶北晏(陶行知和晏陽初)

【練練身手】

1.被毛澤東稱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是( )。

A.陶行知 B.楊賢江 C.徐特立 D.蔡元培

【答案】D。

2.對下列幾位著名教育家評價正確的是( )。

A.杜威——“現代教育學之父” B.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C.晏陽初——“國際平民教育之父” D.蔡元培——“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答案】BCD。

二、那些年,陶行知做過些什麼——教育實踐

1.1927年,在南京創辦曉莊師範學校;創建我國第一個鄉村幼稚園——南京燕子磯幼稚園,目的是普及幼稚教育(他認為省錢才能普及,故以藝友制培養幼稚園教師,推行教學做合一)。

(1)確立“生活教育”理論,希望從鄉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國教育和社會,成為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提倡鄉村教育、興辦鄉村學校的先行者。

(2)首創藝友制——鄉村師範教育的新模式。陶行知認為,“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學做藝術或手藝便是藝友制”。這種模式是用朋友之道教人學做教師(通過與有經驗的教師交朋友、當助手,在觀摩、體驗、實踐中加快農村教師的培養)。

【練練身手】

曉莊師範的創始人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徐特立 D.楊賢江

【答案】A。

2.1932年,創辦山海工學團,開始普及教育運動(在此提出“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將工場、學校、社會打成一片,達到普及教育);首創“小先生制”。

兒童是中國實現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提倡“即知即傳”。人人都要將自己認識的字和學到的文化隨時隨地教給別人,兒童是這一傳授過程的主要承擔者。

作用:解決中國普及教育師資奇缺、經費匱乏、謀生與教育難以兼顧、女子教育困難等矛盾。

【練練身手】

陶行知提倡的“即知即傳”的“小先生制”實質上屬於一種( )。

A.課堂教學模式 B.師生交往模式 C.家庭教育模式 D.教師培訓模式

【答案】D。

3.1939年,陶行知在重慶創辦育才學校,主要目的是收容戰爭中流離失所的難童,培養具有特殊才能的勞苦大眾子弟。

三、“我們的生活”——“生活教育”理論體系

1.形成

(1)來源:裴斯泰洛齊(重視教育與生活的聯繫)+杜威(教育的本質)

(2)背景:對杜威教育的吸取和改造

陶行知認為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社會生活引入學校,生活已失其真;他主張,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一種把鳥兒從鳥籠放回樹林的教育。

2.“生活教育”理論體系

(1)本體論: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從生活的橫向發展來看,過什麼生活也便是在受什麼教育;從生活縱向的發展來看,生活伴隨人生始終。人們應該積極投身生活,在生活中向上、向前。

第二,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與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個過程,教育不能脫離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來進行,無論教育的內容還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據生活的需要。

第三,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則、內容和方法都被生活所決定。同時,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動生活進步。教育對社會政治改造具有積極作用。

“生活即教育”強調的是以生活為中心,反對脫離生活而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育,在破除傳統教育脫離民眾、脫離社會生活的弊端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練練身手】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這一命題是( )。

A.對生活的理解 B.對生活與教育的理解

C.生活教育的內涵和核心 D.教育即生活

【答案】ABC。

(2)場所論:社會即學校

第一,“社會含有學校的意味”。社會是大眾唯一的學校,生活是大眾唯一的教育,即生活場所就是教育的場所。

第二,“學校含有進步的意味”。學校通過與社會生活相結合,一方面運用社會的力量使學校進步,另一方面動員學校的力量幫助社會進步,使學校成為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社會即學校”擴大了學校教育的內涵與作用,改變了傳統的學校觀、教育觀;使擴大了教育對象,貫穿了普及民眾教育的良苦用心,這是值得肯定的。

(3)方法論:教學做合一

第一,“教學做合一”是對注入式教學法的否定。注入式教學法是以教師的“教”和書本為中心的,沒有顧及學生的學,沒有考慮學生和社會的需要。

第二,“教學做合一”是因為“行是知之始”,即“做”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創造的基礎。

第三,“教學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學”和“有學有教”。“小先生制”體現了這一點。

第四,“教學做合一”要求“在勞力上勞心”“手腦並用”。針對傳統教育下勞心者和勞力者割裂的情況,陶行知要求將勞心與勞力結合起來。

【練練身手】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是教學做合一。( )

【答案】×。

2.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主要是( )。

A.生活即教育 B.社會即學校 C.從做中學 D.教學做合一

【答案】D。

3.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下面選項不能體現其思想的是( )。

A.教育即生活,要為今日生活準備

B.和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對稻梁粟麥黍稷下功夫

C.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

D.做教師的人,只有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答案】A。

4.“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提出這一理念的教育家是( )。

A.盧梭 B.福祿貝爾 C.陶行知 D.陳鶴琴

【答案】C。

四、那些話

1.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奉獻精神)

2.教師無小節,處處皆楷模。(為人師表)

3.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乃是教學生學。

4.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教師應該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和改造社會的精神。

6.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

【練練身手】

1.陶行知先生的“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強調的是教師的( )。

A.合作精神 B.友愛精神 C.奉獻精神 D.自律精神

【答案】C。

2.明清之際,思想家、教育家黃宗羲早指出:“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陶行知則更明確地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唯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這些都說明教師具有( )的義務。

A.保護學生權益 B.提高思想覺悟和教學水平

C.尊重學生人格 D.教育教學

【答案】B。

3.提出教師應有“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味和改造社會的精神”的是我國著名教育學家( ),他樹立了“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獻身人民教育事業的師德楷模。

A.徐特立 B.陶行知 C.蔡元培 D.梁啟超

【答案】B。

4.陶行知說:“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與之關聯的教師職業道德是( )。

A.愛國守法 B.愛崗敬業 C.終身學習 D.關愛學生

【答案】D。

五、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比

表1 杜威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不同之處

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大話陶行知

【練練身手】

1.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兩者的相同點是( )。

A.承認教育和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

B.承認教育對改造生活的重要作用

C.對於生活的理解強調兒童生活

D.對於教育的理解強調學校教育

【答案】AB。

2.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

【答案】×。

中公講師解析

文章轉自:http://wuhu.offc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