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廣東人為什麼喜歡“水”

各個地方大凡都有自己的方言,大概香港是個例外。開埠之前,香港的確存在過幾種隸屬粵方言與客家方言的“土話”,但自從近代以來,香港居民之間通行的主流方言卻變成了“廣東話”,或者更準確的說,是從省城引進的“廣州話”。結果,香港與廣州雖然相距100多公里,兩者的方言卻跡近孿生,與夾在兩者中間的東莞話,通話倒是很有些困難了。

廣東人為什麼喜歡“水”

從開埠算起,香港的“廣州話”歷史還不到兩百年。但歷史不算長久的香港粵語還是形成了不少特色詞彙,由於媒體的關係,這些詞彙如今廣泛通行於粵語地區。比如,在香港居民的口語裡,關於“水”的詞彙顯得特別多,而且大多與“金錢有關”。比如路費叫做“水腳”,缺錢叫做“水頭緊”;買東西被騙虧錢的冤大頭被稱為“水魚”,甚至銀行資金過剩,也被形容為“水浸銀行”。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水族詞”都是如此,比如“威水”(形容某人很威風,表現很出色)一詞就跟金錢無關。

廣東人為什麼喜歡“水”

話說回來,“水”在香港粵語中的造詞能力為什麼如此之高呢?這大概因為開埠以來,香港迅速成為一個商業都會,“有錢大曬(有錢人說了算,有錢就有一切)”,無錢棲惶。又因為香港位於熱帶地區,三面環海,氣候潮溼,終年有雨。香港人早期的作業,主要是捕魚,以後漸漸從事船運及轉口貿易等。時至今日,香港的經濟與“水”仍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比如航運業)。因此,“水”在香港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水帶來財富”成為社會文化中廣受認同的事實,這種“水為財也”的社會現實進一步體現在語言層面,就產生了不少以“水”派生為“金錢”的詞語。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粵方言裡,“水浸”就是水淹的意思,水淹就會大量積水,於是派生出了“大量積壓資金”這個含義。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掙“錢”太累,掙點“水”要容易得多、輕鬆得多。這或許也是這類語詞今天在香港乃至整個粵方言區受人喜愛的一個原因。

廣東人為什麼喜歡“水”

久而久之,“水”在粵語裡變得既可以指通常意義上的水,也可以當作“錢財”的代稱。換句話說,沒有具體語境的“有冇水?”,可能是“有沒有水”的意思,也可能是在指“有沒有錢”。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上映的一部電影就在劇情裡巧妙地利用裡“水”的歧義:某處發生火災,消防隊到達後卻不是立即救火,而是說了一句,“有水過水,無水散水”。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有水的話放水救火,沒水的話大家逃命”。但實際上是話裡有話,消防隊的真實意思其實是“有錢就給錢,沒錢就走人”,也就是在隱晦地索要賄賂。由於這個雙關語的橋段設置的十分精彩,“有水過水,無水散水”此後甚至從電影臺詞變成了極為流行的日常用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