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他是北大數學天才,多次為國爭光,拒絕麻省理工而出家龍泉寺

2018年的菲爾茲獎,呼聲最高的年輕數學大師彼得·舒爾茨(Peter scholze),毫無懸念地摘下了桂冠。

這位年少成名頂尖的數學大師,幾年前曾多次敗給了龍泉寺的賢宇法師。

彼時的賢宇法師還未出家,大名叫做柳智宇,他與舒爾茨曾是 2006 年國際奧數競賽場上的老對手。

2006年,柳智宇與彼得·舒爾茨共同摘得了第47屆國際數學奧賽的金牌,但不同的是,柳智宇技壓群雄、滿分第一,而舒爾茨則已經第二次參賽,獲得了第六名。

現在,數學競賽的江湖上仍流傳著這位天才數學少年的故事。

柳智宇是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滿分金牌、北大數學系尖子生、麻省理工學院全額獎學金得主……

曾被視為數學天才,揹負眾人期待。但北大畢業後,他卻走上了一條不被理解的道路,赴北京龍泉寺剃髮為僧。

而在出家 8 年後,柳智宇卻又決定再次調整人生的方向,走出廟門,下山入世,目的是“普度眾生”,但對於已滿而立之年卻未曾完整經歷世俗生活的柳智宇而言,“眾生” 遠比他想象中複雜。

出入之間,柳智宇的生命到底經歷了什麼?

他是北大數學天才,多次為國爭光,拒絕麻省理工而出家龍泉寺

尋求認同的“佛系”少年

出生於湖北的柳智宇從小就是一位“佛系”男孩,聽話、性格內向,甚至有點古怪。加上身材瘦小、體弱等原因,他幾乎不怎麼參加體育運動。

同學們玩的遊戲,他不太感興趣,一直沒什麼玩得來的朋友。他對物質也十分寡淡,很少逛街購物,從不在乎吃穿用度。

在老師、父母、同學甚至柳智宇本人眼中,兒時的他都是一個“聽話的孩子”。

長輩拋出一個批評的眼神,他就會自責又害怕。他渴望表揚,而最直接的途徑就是考高分。他不看電視,不看報,也沒有什麼朋友。學校組織看電影,他藉著影片閃爍的微光,做完了一張物理複習卷。他最期待考出好成績後的那堂課,“有時候上一堂課,就一直在等著一句表揚的話。

但聽話和認同,是兩碼事。

柳智宇身體不好,體育中考前,老師暗示他不用擔心結果。考立定跳遠時,他偷偷帶上捲尺,生怕考官多算了,但結果還是滿分。他覺得這對其他同學很不公平,和父母說要舉報,父母一臉驚恐,後來他自己寫了一封匿名信,偷偷遞到信箱。

因為其他家長的舉報,考官事後受到了處分。這無法彌合柳智宇和父母在精神上的分道揚鑣。父母教導他成為“好學生”,他曾為此自豪;但他從此覺得,父母不再能理解他要走的路了:“他們所關心的是我的前途會不會受影響,而我所關心的,是一條心靈的出路。

如果非要說柳智宇有什麼愛好,值得一提的便是讀書。只有在書中,才有屬於他的一方天地,也是他獲取心靈養分的唯一途徑。

他對數學真正感興趣,始於小學。四年級的週末,柳智宇去上啟蒙老師劉嘉的數學培優班,題目很難,最初一道題都做不出來,費盡腦力,漸漸能做出一兩道題。但他並不感到挫敗,反倒覺得解法中充滿智慧。

更重要的是,因為在數學上的天賦,他時常被誇獎和鼓勵。柳智宇坦言,就是這個原因他才走上了數學這條路。

之後父母幫他報名參加了一些數學培訓班,這更加讓他感受到數學的美。因為在培訓班上,老師除了講數學以外,還會講許多數學背後的深刻哲學。

每次上完課,已過晚上九點。柳智宇走過繁華的街道,仍在回味課上的細節。他寫文章記錄當時的感受:“那是另外的一個世界,數學的世界,其中並沒有凡庸瑣碎的得失譭譽,只有自然的美、人類心智的美。

與之相比,世俗生活是那樣平庸。遊戲和異性,青春期男孩的兩大欲望,他都極力剋制,連與人聊天都覺得是浪費時間。“常常是咬著牙與它們鬥爭”,因為會使自己“沉淪”。

腦筋的靈活程度,我教了一輩子書,這是第一人。”十餘年後,高中數學競賽教練餘世平還是會對柳智宇豎起大拇指。

隨後,柳智宇憑藉優異成績進了華師一附中理科實驗班。高三又拿到北大數學學院的保送資格,併入選國家集訓隊。整個學校都對他寄予厚望,這所湖北省首屈一指的競賽強校,此前還從未出過一枚奧數金牌。

對柳智宇來說,競賽之路行至此,不再是探究數學的奧妙,而是在一輪輪機械訓練中向金牌靠攏。

他是北大數學天才,多次為國爭光,拒絕麻省理工而出家龍泉寺

天才的孤獨

柳智宇從小學開始一路賽到大,贏的太多,沒有敵人的人最易厭戰。

他早已獲得了北大數學系的保送資格,再戰,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戰,而只是機械地反覆投入一場場無止境的循環賽中。因為從小就參加比賽,柳智宇目睹太多優秀的學生被碾壓成泥,生活的坎坷被他視為難忍的磨難。

拿到保送後,他主動去關心因競賽失利被動參加高考的同學,問怎樣才能幫助他們。同學回答,我們需要的是做更多的題目,掌握更多的方法,你的幫助不是很重要。


為了融入同學,他還強迫自己去學音樂和體育,可不被大家所接受,認為他是偽君子,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指指點點。

柳智宇很痛苦,他的夢想是能夠加入甚至創造一個環境,與一群人“在一個自由、溫暖的氛圍中一起探索生命的真諦”。

直到大一入冬時,柳智宇加入了北京大學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兩個社團——禪學社與耕讀社。一位社團內的師姐評價他,“總是有很高遠的目標,總是在追求什麼”,像一株爬山虎,始終在向上攀緣。

柳智宇高中時候就喜歡探索人生與宇宙的終極奧秘,也寫過關於人生終極目的的哲學論文,但這些思考終不成體系,而在禪學社,柳智宇覺得精神指向漸漸清晰了起來。

作為社團唯一的骨幹和精神領袖,柳智宇經常組織一些出遊和奉粥之類的公益活動。2008年5月,柳智宇第一次帶領社團去參觀龍泉寺——他在兩年零四個月後選擇出家的地方。

柳智宇在寺裡見到了賢慶法師,也就是耕讀社的創始人鄧文慶。賢慶法師說了自己出家的經歷,這對柳智宇有多少參考價值不得而知。後來很多人把柳智宇加入社團當作尚佛的開始,其實都忽略了若干蛛絲馬跡。

那年,在他奪得金牌、萬千榮譽加身之後,他寫了一篇日記,其中有幾段:

這次去斯洛文尼亞參加第47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我的心情非常輕鬆。2006年7月10日從北京出發,登上飛機時我突然覺得,既沒有儀式能讓我擔憂或害怕,只不過是做一次旅行,做一套題目而已。到斯洛文尼亞首都盧布爾雅那已經是晚上,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低垂在機場的樓頂,空氣中瀰漫著清爽的泥土芬芳,道路曲曲折折,充滿了田園氣息。天到九點半才全黑。11日傍晚,我在小城漫步,晚霞鮮豔無比,在一瞬間,突然不知道“我”是誰,只覺天地萬物,無一不恰到好處,任何語言都顯得多餘和蒼白。接下來的三天,我們在斯洛文尼亞旅遊,認識了許多各國的朋友,對考試的結果最初還有所掛懷,後來我想,這次我已在考場做了完美的發揮,當時就已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之後又何必為成敗在意。

文中已透露出看破紅塵的意味,可惜,這篇日誌被華師一附中當做優秀學子為國爭光、為校爭光的自白。

當他還在瀋陽參加集訓時,面對突然造訪的校長,他冷淡地說,我個人不需要這塊金牌,而你們一附中需要這塊金牌。

校長懵了,趕緊給柳智宇的班主任打電話把他接回武漢,反覆勸說,一週後,柳智宇重返國家集訓隊,最終給華師一附中捧回金牌。

在我們的文化中,集體榮譽從來都比個人生命體悟更重要。

他是北大數學天才,多次為國爭光,拒絕麻省理工而出家龍泉寺

從北大到龍泉寺,天才出走

2008 年 5 月,柳智宇第一次帶領社團參觀了龍泉寺。而他在這裡也認識了賢慶法師,也就是耕讀社的創始人鄧文慶。事實上,在這之前,耕讀社的兩任社長都出家了。

他的這些變化,父母也都看在了眼裡,急在心裡。在父母的人生規劃裡,麻省理工學院將是柳智宇人生的下一站。

2010 年春天,柳智宇就收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全額獎學金。父母自然是歡天喜地,簽證早就辦妥,行李也收拾利落了。但柳智宇心底卻另有打算,與龍泉寺的關係是越來越密切。而父母的多次試圖“糾正”,並沒有奏效。

其實當初申請麻省理工學院,也是柳智宇的權宜之計。他不希望父母有過多想法,更不想讓他們失望傷心。但該來的總是要來,就在收到錄取通知書的幾個月後,柳智宇做了一生中最叛逆的決定——遁入空門,出走龍泉寺。

十多年前,龍泉寺和國內很多日漸沒落的寺廟一樣,斑駁破舊的寺廟院牆和寥寥無幾的香火,互相呼應著寺廟的頹勢。

在龍泉寺住持的醜聞事件爆發之前,這座位於北京郊區鳳凰嶺腳下的古剎幽靜而低調,在寺裡走來走去的有僧人,也有還沒剃度的修行者,他們大多戴著眼鏡,看上去年輕瘦弱,戴著眼鏡。

2004年來自福建的學誠法師,來到龍泉寺後,就揭開了龍泉寺“極客之路”的開頭。

當年隨學誠法師來到龍泉寺的八位弟子中,其中有四位出自清華和北航,此後陸續加入龍泉寺的僧眾中,還有不少僧人也出自北大清華等名校。

比如負責寺廟文化部的賢啟法師(清華大學核能和熱能物理博士)、監院禪興法師(清華大學流體力學博士)、賢慶法師(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賢威法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生)、賢兆法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等。

因此,龍泉寺也被網友戲稱為“學霸寺院”、“清華北大分校”、“史上最強科研實力寺廟”,這些高知僧人在龍泉寺也確實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世俗的眼光看,這些僧人是社會上的佼佼者,中產家庭、名校畢業、體面工作。但因為一個決定,他們離開了原生家庭,隱入深山古寺,成為龍泉寺的高知出家人。

而柳智宇的加入讓龍泉寺的神話達到了巔峰,記者們來了一撥又一撥,有南昌的年輕人專程坐 22 個小時的火車來到北京,只為遠遠看他一眼。僧團只好把柳智宇轉移到一個偏遠的練功房裡。

柳智宇的郵箱至今保留著 MIT 教授的回信,她說自己被柳智宇的郵件深深打動了:“這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刻:認清自己的道路。

多年過去,柳智宇再次變更道路,準備下山,他想重新建立與俗世的聯繫。


都是眾人眼中的天才少年,分別在文學和數學兩個領域,揹負了無數人的熱望

有太多的原因造就了今天的柳智宇,也無法用一個解讀來“蓋棺定論”。

有遺憾,是數學界的損失,有執拗,使父母失望,但這一切終將和解。


和所有父母、學生一起成長,點擊最上方頭像關注“教育行動”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