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0 鄭大一附院:讓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以“年”來計算

撰文丨記者 王嘉譯

近日,由於《我不是藥神》的熱映,人們對於惡性腫瘤的關注前所未有的“熱”。然而很多人不瞭解的是,河南省腫瘤免疫和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一致。

癌症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和社會發展的重大疾病,全球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數約820萬,其中中國佔27%。部分癌症如食管癌和胃癌,中國發病人數佔全球發病人數的50%以上。整體來看,惡性腫瘤依然是危及河南省居民生命的“第一殺手”。

日前,由美國華裔血液病及腫瘤專家協會(CAHON)和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鄭大一附院”)聯辦的“2018 年中美腫瘤免疫治療論壇”在鄭州順利召開。在此次論壇上,河南省腫瘤免疫和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主任、河南省腫瘤免疫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鄭大一附院生物細胞治療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張毅教授對該中心所進行的腫瘤免疫臨床研究及治療方面的各項工作進行了展示,並接受了大河健康報記者的專訪。

鄭大一附院生物免疫治療中心主任張毅教授告訴記者,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手術治療就好像先遣部隊,將腫瘤病灶及時、快速切除;放、化療則像中軍一樣,能夠消除大部分的轉移病灶。但是,兩者都有一些弊端。手術只做到了局部的清掃,就好像拔草一樣,草拔乾淨了不代表這塊地從此就不長草了。為了防止以後再長草,就只能通過撒藥的方式,把那些長草的或者即將要長草的地方通通撒上藥,這就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放、化療。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生物免疫治療在分子生物學、分子免疫學、腫瘤學等學科的基礎上得以建立,成為繼傳統手術、放療、化療之後第四大有效的抗癌手段。2013年著名的《科學》雜誌更是把免疫細胞療法評為當年十大科技進展之首;2016年央視《中國財經報道》播出了《感受中國新動能:免疫細胞對抗癌症》的節目,對細胞免疫治療對抗癌症的療效給予了肯定,並將生物細胞免疫療法稱為中國新動能。

生物細胞免疫治療是通過提取患者的腫瘤組織、胸腹水或者外周血中的免疫細胞,通過體外培養、擴增後回輸到患者體內。“如果能及時配合生物免疫治療,不僅可以作為手術和放、化療之後的有效補充,對早期腫瘤患者起到防止癌症的復發和轉移、延長生存時間的作用,而且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還可以激活並加強自體免疫力,減輕機體損傷,降低傳統治療產生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更重要的是目前的CAR-T細胞免疫療法對應用其他療法無效的晚期腫瘤病人如B細胞白血病有完全治癒的效果,美國已經批准了該療法在臨床上的應用。”張毅教授說。

多學科支撐,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一致

鄭大一附院是河南省最早開展腫瘤生物治療的單位,已有20多年的治療經驗,在此基礎上,生物細胞治療中心於2010年6月正式成立。據瞭解,該生物細胞治療中心是以臨床科研和轉化醫學研究為平臺,由腫瘤科、外科、內科、神經內科、血液科、婦科、放療科、介入科、影像核醫學科、中西醫結合科、老年病科、病理科、檢驗科等多學科支持的、由多領域專家共同參與的高水平細胞治療和研究中心。

鄭大一附院:讓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以“年”來計算

張毅教授團隊與康復期的張女士在一起

自2010年成立以來,該中心著眼於惡性腫瘤治療研究的熱點領域——生物細胞免疫治療。對於一些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一旦傳統的治療方法或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失敗,可以說病人的生命幾乎難以挽救,而細胞免疫療法目前已經成為人類對抗癌症的新希望。

該中心由在國內外從事生物治療相關研究與治療近三十年的原美國南卡醫科大學外科系教授、現河南省特聘教授張毅博士擔任主任,主要開展腫瘤免疫治療相關的研究和臨床應用。中心十分重視國內外交流與合作,並和歐洲、美國等國際上著名的生物細胞治療機構和專家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與國際生物治療專業委員會建立合作伙伴關係,時刻關注國際生物細胞治療的進展,使中心的生物細胞治療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一致。

張毅教授說,中心目前引進了液體活檢&循環腫瘤細胞(CTC)檢測技術,CTC檢測發現的癌症轉移早於影像學檢測和實驗室檢測,在腫瘤患者輔助診斷、治療療效監測、早期復發轉移監測、預後評估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還引進了微陣列化學發光法(蛋白芯片)用來檢測多項腫瘤標誌物,經過優化組合的12項腫瘤標誌物聯合檢測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檢出率,檢出率高達90%;中心率先開展的癌症患者免疫功能評估,包括T淋巴細胞亞群及活化、NK細胞亞群、調節性T細胞亞群、CD4效應/記憶細胞亞群等,以及各種免疫細胞的功能評價,對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和意義;腫瘤個體化分子診斷技術的引入也惠及了眾多患者,為其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腫瘤的治療效果,節省治療費用。

鄭大一附院生物細胞治療中心是以臨床、科研、教學為一體的綜合性實驗室,目前開展了多項臨床研究,包括CAR-T細胞治療在復發難治的CD19+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中的臨床試驗、多靶點基因改造T細胞治療惡性腫瘤、個體化多靶點腫瘤新抗原T細胞聯合疫苗治療實體瘤(包含十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如肺癌、食管癌、肝癌、結直腸癌、宮頸癌、乳腺癌等)等多項臨床研究。其中針對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的研究,已經在多名患者身上達到了完全緩解的效果。

鄭大一附院:讓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以“年”來計算

24歲的張女士就是這項新技術的受益者,從她被診斷出患上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到接受CAR-T治療之前,已經進行了十多次不同的化療方案治療,這對於淋巴瘤已侵犯骨髓、骨骼、雙側乳腺和中樞神經系統的患者來說預後很差,強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之後也極易復發,張女士的整個家庭被籠罩著重重的陰霾。

經張毅教授及其團隊多次討論後,決定給張女士實施目前最先進也是承載著其家人最後一絲希望的CAR-T-CD19細胞免疫治療技術。該技術在整個過程中起到利用體外應用基因工程技術改造T細胞,使其具有靶向性殺滅特定腫瘤能力後將其回輸患者體內特異性殺滅腫瘤的作用。在進行CAR-T-CD19細胞回輸後的第14天,張女士的白細胞及血小板的數量已處於正常值,病情得到了完全緩解,至今已存活5個多月

張毅教授對生物免疫治療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認為我國最近一兩年會在免疫治療方面有較大突破。

2013年以來,該中心團隊共發表國際期刊論文90多篇,2017~2018年發表高影響力論文30餘篇,申請發明專利十餘項。不僅如此,該中心團隊還獲得了國家級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餘項,包括重大項目、重點項目等,省部級科研基金20餘項,共獲基金2000餘萬元。在基因改造免疫細胞功能、T細胞功能及分化、腫瘤微環境相關機制等方面的研究也獲得了較大的進展。

儘管成績驕人,但在張毅教授看來,接下來的工作更應該側重於治療方案個體化,即針對每個腫瘤患者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以達到精準治療,希望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在不久以後能以“年”來計算。

鄭大一附院:讓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以“年”來計算

本文原載於2018年7月10日《大河健康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