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5 醫保控費來了,騰訊阿里蓄勢待發

2018年5月28日,以12.6億注資與東華軟件開啟了戰略投資合作。此舉立刻就被市場與另一起類似投資聯繫在一起:2017年5月19日,阿里健康向嘉和美康注資近3億、10月份阿里又包攬了曼荼羅6千4百多萬的定向增資。兩大互聯網巨頭向醫療行業的重大投資,都是指向醫療信息和軟件服務商,外界許多分析都是單純地往大數據合作、醫療信息化等方向去想,但也有明眼人看出了要害所在:國家即將大力推動的“醫保控費”大格局。

醫保控費來了,騰訊阿里蓄勢待發

醫保局和醫保控費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裡,醫保問題都是長期的老大難。中國政府對這個問題的思索,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一路進行的。隨著2018年5月31日國家醫保局的掛牌,醫保體系的重大改革開始走上快車道。

醫保控費來了,騰訊阿里蓄勢待發

中國未來醫保體系的參照,向來有著“三明模式”、“嘉興模式”以及“湛江模式”等不同思路。不論將來的取向是傾向於哪種模式、或者是採用不同模式間的混合,有一點是木庸置疑的:必須實現高效率的醫保控費。

簡單地說,就是要改變以往醫生只管看病開藥、而醫保只管報銷付款的粗放型管理方式,而是要爭取實現將智能化的醫保審核機制融入到醫療體系內,最終的目的就是建立起既能夠讓病人看好病、又最大限度地實現醫保開銷的控制和節約。

醫保控費,必須依託大數據、雲計算和AI智能化

跟其他大國一樣,中國的醫保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過度醫療和醫保浪費。長此以往足以拖垮整個醫保體系。新成立的醫保局被成為“超級醫保監管機構 ”,為中國長遠發展計,國家給予這個“超級醫保局 ”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促使醫療系統避免浪費、減少大處方、濫用檢查項目、輔助藥和醫療耗材。

醫保控費來了,騰訊阿里蓄勢待發

這個任務說來簡單,實施起來卻不得不面臨無數的難關。行政手段上必須採用組建醫聯體、按病種付費、DRGs支付。技術手段上則只必須藉助近年來興起的雲計算、Ai人工智能應用等。

阿里、騰訊等巨頭的積極介入,可以認為是這個醫保控費大格局建立前夜的指標。

騰訊、阿里為何要注資醫療信息類企業?

首先,醫療行業的信息化與社會普通行業不同,具有極高的專業性。其相關服務基本上已經被類似東華軟件這樣的公司群體壟斷。我們在參與編制前衛計委《醫院信息平臺應用功能指引的通知》---即《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範(試行)》的前身—的企業名單中,就可以看到“東華軟件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江蘇曼荼羅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赫然位列其中。

只有與這些企業合作,才能找到進入醫院系統的入口。這就是騰訊、阿里積極投資類似企業的重要原因。

醫保控費來了,騰訊阿里蓄勢待發

另外,我們要知道即將開展的“醫保控費”必將牽涉到“按病種付費”等新的醫保模式。這種模式允許病人按照疾病種類和嚴重程度,打包購買醫院的醫療服務。避免以往醫院容易出現的隨意增減治療項目和用藥等弊端。

問題在於要實現“按病種付費”,整個醫療系統必須採用雲計算和AI人工智能,對病人、醫院、藥品藥劑企業之間的互動,進行海量計算以及深度學習,才能總結出靈活、適用的按病種治療方案、以及相應的收費標準。

要完成這種級別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醫療雲的提供者必須接觸到足夠多的病人、醫院、藥企真實數據才行。而向東華軟件在行業內深耕多年,擁有大量的B端(醫院端+藥企端)數據,如果再結合了騰訊本身已經擁有的海量C端(社交、支付使用者)數據,將形成完美的數據集合。依託這樣的強大基礎,騰訊將更快地實現商業模式升級,為未來深度參與醫保控費改革進程而做好準備。

十年前談論醫保時,我們關心的是異地報銷、保障水平、覆蓋面等問題。到了今天,我們不可避免地還需要關注騰訊、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們,他們日新月異的智能化基礎設施建設,將會如何幫助醫保系統變得更加惠民、利民?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