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鄧迎香:用鐵錘打通脫貧之路

她是貴州山裡的一位普通村婦,卻被譽為“當代愚公”。

而她最初的樸素願望,是隻想能有一條路,不要再讓村民們出行翻山越嶺幾個小時,也不再讓村中的小孩子有病了來不及醫治,落得和她兒子一樣的命運。

邓迎香:用铁锤打通脱贫之路

鄧迎香帶領村民鋪建養殖基地

2016年5月24日,中央電視臺舉辦第三屆“CCTV慈善之夜”晚會。這屆慈善人物的推選,緊緊圍繞“精準扶貧”這個主題,不僅關注在扶貧攻堅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榜樣人物,而且繼續發掘那些默默奉獻、幫助他人、溫暖社會的凡人善舉。

被譽為當代“女愚公”的鄧迎香與姚明、塔林夫、徐之偉、孫雪梅等人獲此殊榮。

10月16日,全國脫貧攻堅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38名為脫貧攻堅作出突出貢獻的各界人士獲得表彰,其中鄧迎香獲得“奮進獎”,而參與貴州脫貧攻堅的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和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則分別獲得“奉獻獎”和“創新獎”。

在鄧迎香的家鄉貴州省,她的故事被新媒體以動漫形式在全省的公眾微信號平臺發佈。

鄧迎香,一個貴州大山深處的普通村婦,就這樣一下子成了“網紅”。

不堪回首的往事

少女時代的鄧迎香從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用雙手一點點地去鑿開大山。那會兒她生活在羅甸縣董當鄉一個富裕的村子裡,偶爾也能聽到老人們講大山裡的人過得如何窮苦,但她覺得這種生活距離自己很遙遠。

改變發生在19歲,鄧迎香遇到了自己愛的人——生活在董架鄉麻懷村翁井組的村民袁端林。1991年,為了愛情,鄧迎香不顧父母反對,執意翻山越嶺嫁到了七、八公里之外的麻山深處。

麻懷村位於貴州黔南州羅甸縣沫陽鎮董架社區東南面,距社區7公里,離縣城48公里。這裡屬於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石漠化喀斯特山區,村子因被大山擋住,一直很窮。出了村子,山高坡陡,村民必須攀越懸崖峭壁,從山腳爬上山峰,再從山頂下到坡腳,才能走出山,每次翻山就得耗費兩個多小時。村民們賣牛賣豬,都要屠宰之後,一塊一塊背到山外賣。村裡的果子熟了,也只能背出山去賣,有村民實在背不動,只能讓果子爛在地裡。村民建房子,一磚一瓦也要靠肩挑背馱運進來。

生產生活物資拉不進來,農產品運不出去,麻懷村成了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被認為是“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區域”。

剛嫁過來時,鄧迎香心裡對生活充滿期待。和丈夫每天起早貪黑地種地,但橫亙的大山,讓她的希望一次次碰壁。“我種出水靈靈的蔬菜,想賣個好價錢,一大早揹著揹簍翻山趕到集市時,菜蔫了,只能賤價賣掉。”她說。最苦的是村裡的孩子們,天不亮就起床,每天翻山去學校,一個來回就要四個多小時,疲憊不堪的孩子們上課時直打瞌睡。而村民們最怕的就是生病,因為路不通,不能及時就醫。

讓鄧迎香始料未及的是,村民們最怕的事情有一天就落到了她的頭上。1993年5月16日,她三個月大的兒子“小紅球”重感冒,晚上突然開始“打擺子”。她和丈夫急忙就往山外的醫院送,但還沒翻過山,“小紅球”就在丈夫袁端林的背上停止了呼吸。

痛失兒子後,鄧迎香和袁端林下定決心逃離大山。他們外出打工,只在閒暇時回村照顧一下家裡。哪料想,不幸再次降臨到鄧迎香的頭上。2004年6月,袁端林打工的煤礦發生瓦斯爆炸,袁端林不幸遇難。

鄧迎香帶著一雙年幼的兒女,又回到大山裡的窮村子。

鑿出一條路

麻懷村有一條隧道,周圍的村民都叫它“麻懷隧道”。隧道不長,200餘米,隧道的入口有塊大石碑,介紹了這條隧道的由來。

每次站在隧道口,鄧迎香都感慨不已。她說:“這條隧道是我們麻懷村村民花了十二年時間,人工開鑿出的一條隧道。”這條隧道打通了,過去村民需要數小時才能翻越到達的大山外面,就只需要五分鐘便能到達了。

鄧迎香清楚記得:“我們是從1999年的冬月初八開始打洞的。”1999年,國家實施農村電網建設覆蓋,當工程實施到了董架鄉麻懷村,就無法進行了。這裡山高路險,電線杆和變壓器根本沒法抬進村子。當時的村副主任李德龍組織村民探路,發現村子南坡有個200多米長的天然溶洞,溶洞北端剛好連著麻懷村。

李德龍突發奇想:“能不能打通溶洞,挖一條通往麻懷村的隧洞?”李德龍和村民們一商量,有27戶村民同意跟著他一起幹,其中就包括外出打工回到家鄉的鄧迎香和丈夫袁端林。他倆深知,如果李德龍的想法真能實現,打通這個隧洞,村裡的孩子就再不會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夭折,村民出入也會方便很多。

鄧迎香和丈夫積極加入到李德龍組織的“挖洞大軍”中,漸漸地,有更多村民加入到其中。“當時溶洞狹窄,我們只能跪著、趴著一鎬一鎬地鑿巖石,然後盤坐在地用雙手把鑿下的岩石、泥塊傳遞到洞外。”鄧迎香說,她每次回到家,就已經累得直不起腰,“端碗的手一直抖,連晚飯都沒力氣吃”。

邓迎香:用铁锤打通脱贫之路

2016年5月24日,鄧迎香獲得第三屆“CCTV年度慈善人物”殊榮。

後來,在很多獲獎現場,鄧迎香都重複地講起這段往事:“2001年正月二十八,我們正在挖石頭的時候,聽到另一頭敲石板的聲音,咚咚地響。凌晨兩點,一個村民挖著挖著,突然就抓到了對方的手,兩人激動地大叫起來,‘通了,通了!’”

那一晚,麻懷村的村民一夜無眠,又是唱又是跳,都嚷著要一醉方休。

電線杆順利抬進村,麻懷村終於通了電,村裡歷史上第一次亮起電燈。通電那天,村裡幾個老者想將菸捲放到電燈上去點燃,引來年青人的鬨堂大笑,“因為他們從未見過電燈,還認為它像明火一樣也能點燃東西。”鄧迎香和村民們都流下了夾雜著心酸和激動的眼淚。“後來,我們又把洞口擴寬了一些,大家彎著腰基本上能走過去。儘管窄一些、矮一些,但這條路把村子與外面連起來了。”

很快,鄧迎香和鄉親們發現,雖然隧洞打通了,但只能勉強過人,車輛無法通行,對村裡經濟發展幫助並不是太大。

當時,由於再沒有鑿洞經費,春節過後,村民又開始大量外出打工。鄧迎香記下了每個外出村民的電話,並對他們說,一旦經費有著落,大家就返回家繼續挖隧道。

2004年,在村委會組織下,村民們又將這個隧洞拓寬加高了一些,摩托車、馬車可以過。“村裡蓋房子的磚、水泥都是拉到洞口處,再換成馬駝進來。”這年6月,鄧迎香外出打工的丈夫袁端林不幸遇難。2007年,她與同樣喪偶的李德龍重組了家庭。

不等不靠自己幹

“從1999年的冬月初八開始打洞,一直到2010年臘月二十八,斷斷續續,打打停停,我們全村前後九次對隧道進行了拓寬、排障,最後小車都能順利通過。”挖隧洞的每個重要日期,鄧迎香都能夠準確說出來。

如今,李德龍的聽力有一定程度的受損,鄧迎香說,這是第二次挖遂洞的時候,經常在隧道放炮留下的後遺症。2010年國慶節,鄧迎香的大女兒李瓊結婚。是村裡第一個穿婚紗的姑娘。但是,那天下雨,隧洞裡淌著齊膝深的水,穿著婚紗的李瓊不得不和大家一樣脫下皮鞋換上了塑料拖鞋。

“我女兒挽著新郎在低矮的隧洞裡踉蹌前行,幾次險些跌倒,潔白的婚紗上沾滿了溼泥,當時我心酸得不得了。”鄧迎香一直記得來自浙江的女婿對她說的話:“姨,你們如果要修好這條隧道,我願意出1萬元。”

女兒婚禮的“狼狽相”觸動了鄧迎香的神經,送走女兒女婿,她對丈夫李德龍說,一定要把隧洞再鑿高、鑿寬,“像隧道一樣,能通汽車。”

女婿留下1萬元,鄧迎香去鎮上要了3萬元,但這些錢根本不可能完成這麼大一個工程,所以村民們都不願意參加。不過,原本也不贊同的李德龍卻被妻子感動,開始每天進洞幫忙。

村委會組織全村村民開了一個會,動員大家積極參加鑿洞工程。鄧迎香記得,第一次開會,50個人足足吵了四個小時;第二次,一些原先同意參加的村民又反悔了,鄧迎香只得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給大家算賬:“如果大卡車進村,就能收活的牲口,多賣不少錢。誰家想建房,運輸成本可以降一半,東西還能拉到家門口。”

第三次開會,鄧迎香使了“狠招兒”,宣佈“誰幹誰受益,將來隧道完工後要裝扇大鐵門,只給打洞的人發鑰匙”。再開了兩次會議後,所有人終於都同意了。

這一次,鄧迎香決心使用機械設備,她和李德龍找到鄉里,跟著鄉幹部去縣上“化緣”。縣環保局領導聽說此事,覺得這個女子不簡單,給了3萬元資助。

2010年農曆十一月初八,麻懷村的隧道開工儀式舉行。

這個時候,整個羅甸縣都在傳“農村婦女鑿隧道”的壯舉,於是,越來越多的力量開始扶持鄧迎香:縣民族宗教事務局資助5萬元,民政局3萬元,城建局6000元,殘聯3000元,職校2000元,血站2000元,縣政府5000元。財政局給了4噸水泥,林業局給10噸水泥,水利局給20噸水泥。5個在縣城開貨車的麻懷人趕來無償拉渣土。

“我們買了一輛舊拖拉機和一些炸藥,又租來了一臺空壓機,在洞內點上蠟燭,點起煤油燈,兩頭同時開工,日夜不停,三班倒。”村裡的人幹活可以回家吃飯,外村的人就由鄧迎香自己掏腰包管飯。鄧迎香說,連讀初中的小女兒只要放假,也被她叫來幫忙。

邓迎香:用铁锤打通脱贫之路

在鄧迎香的帶領下,麻懷村民開山鑿洞十二載,終於打通了“麻懷出路”。

2011年8月16日,一條連接山內外,長216米,寬、高都有4米的穿山隧道全線貫通,麻懷村史上第一次開進了汽車。通車當天,鄧迎香第一次見到了縣領導。“他握著我的手說:你們修的不僅是一條路,更是為麻懷村爭了一口氣!”那天,鄧迎香和村民們在隧道里走過來、走過去,“我高興得覺得心好像要從胸口蹦出來一樣。”

此後的三年時間裡,鄧迎香又組織村民對隧道進行拓寬硬化。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資金短缺,鄧迎香先後幾次向縣政府的各個部門爭取資金。縣交通部門陸續給這條隧道鋪了水泥路,整平了洞頂和洞壁。

這條簡陋的隧道,從此就成了麻懷村的致富路。

讓村民腰包鼓起來

麻懷隧道打通了,鄧迎香和村民們才切切實實地感覺到“要想富、先修路”這句口號的重要性。“隧道沒有打通的時候,我們活得就像井底的青蛙一樣。”

2012年,鄧迎香帶領群眾實施翁井公路一事一議工程,全村村民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將從冊山公路連接麻懷村委的公路全部硬化成了水泥路,使村上的公路更加平整和安全。

而隨著隧道的打通,鄧迎香一下子成了名人。2013年10月17日,鄧迎香榮獲了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親自頒發的“中國消除貧困感動獎”。這一年,她也被村民們推選成了麻懷村村主任。

鄧迎香深知:路是修通了,但是村裡大部分村民還處於貧困線上,大部分人的腰包還沒有鼓起來。而整個村子基礎設施也很薄弱,“作為群眾選出來的村幹部,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我責無旁貸。”在村民代表大會上,鄧迎香這樣對村民們表決心:“麻懷村還有不少貧困農戶,讓他們脫貧致富才是關鍵。”

憑著自己外出打工和引進資金時積累的一些經驗,鄧迎香通過電視和網絡,開始四處考察尋找能夠落戶麻懷村的項目。她一方面鼓勵村裡有勞動力的村民外出務工,另一方面又動員有資金、有能力的外出務工青年回鄉創業。一直在福建務工的村民袁端生回鄉過年時,鄧迎香就多次上門講政策、談道理,最終說動袁端生返鄉創業。

隨後鄧迎香又說動了幾個村裡的“能人”,他們有的拿出了所有打工積蓄,有的將餵養的家禽全部變賣,辦起了麻懷村第一個種植專業合作社。

鄧迎香又和合作社的幾個合夥人一起,跑江西、下廣西,拜師學藝,搞起了鐵皮石斛和巖黃蓮等中藥材的種植。如今,在麻懷隧道邊上的大棚裡,就種植著鐵皮石斛。這裡的鐵皮石斛鮮條因為品質上好,每公斤市場價格能賣到1200元,比市場價高出了一倍多。

為了節約土地,保證藥材價值,村子裡確定在山上的樹木上附種50畝野生鐵皮石斛。如今麻懷村大棚鐵皮石斛和巖黃連等中藥材試種成功,廣東、福建、江蘇等幾家藥材生產商與該村簽訂了包銷協議,並承諾麻懷村種出多少要多少。

2014年7月25日,時任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在麻懷村調研時說:“以鄧迎香為代表的麻懷群眾是‘新時代的愚公’。”這一年,鄧迎香獲得“全國扶貧先進個人”榮譽。

一次次去北京領獎的過程,也成了鄧迎香“取致富經”的機會。她的心越來越“大”,“我們村抓住機遇,爭取上級領導的支持,繼續修通村路、串戶路,對房子進行改造,對周圍環境進行美化。還發動村民栽果樹,養雞和黑毛豬。”

隨著村民收入的提高,麻懷村村民的生活條件也是一年一個樣。通村通組水泥路四通八達,家家戶戶看上了電視、用上了手機和固定電話,喝上了自來水,90%的農戶蓋起了磚混結構的二層樓房,基本實現了戶均一輛摩托車、五戶一輛小轎車。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從曾經的七八百元提高到如今8000多元,麻懷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創建示範村。

雖然只讀過小學,鄧迎香卻深知知識和教育的重要性。“要讓孩子們不受窮、不受苦,還得靠多讀書。”2014年,鄧迎香在村裡成立了草根助學基金會,協調社會力量對村裡貧困學生進行資助。

最讓鄧迎香欣慰的是,隧道打通了,村子裡越來越多的孩子考上大學,走出了大山。“以前村子裡沒有大學生。小孩上學來回就要五個小時,怎麼還會有多餘的精力去讀書。而且小孩要到10歲才上學,因為年齡太小了走不動路。”鄧迎香說:“小孩子的吃穿都跟不上,沒有精力再上學讀書,就想著出去掙錢,導致很多孩子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

邓迎香:用铁锤打通脱贫之路

鄧迎香帶領村民鋪建養殖基地

隧道通了,讀書方便了,現在村裡有16個孩子考上了大學,有一個還考上了研究生。如今的鄧迎香正在實施她的新計劃:“我們村裡還有一些貧困戶,一定要想辦法將他們帶動起來共同致富。”她下一步打算和村兩委班子一起建設合作社,發展鄉村旅遊,建小旅館,開農家樂,增加農戶收入,讓村裡的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爭取在2018年把麻懷村建成小康村。

新西部網傳媒

微信:xinxibuchuanmei

做中國西部概念第一傳媒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