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囤積脂質還是消耗掉?且看腸道菌如何與腸細胞溝通交流


囤積脂質還是消耗掉?且看腸道菌如何與腸細胞溝通交流


囤積脂質還是消耗掉?且看腸道菌如何與腸細胞溝通交流

3月4日的《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分別關注:菌群代謝物,帕金森,PPI,功能性胃腸病,胃食道反流,谷蛋白敏感,胃腸上皮化生,腸衰竭。


Cell子刊:共生細菌發酵產物改變腸細胞脂質代謝

Cell Host and Microbe——[15.753]

① 分別使用m-ICcl2腸細胞和鼠類模型證明共生菌種副幹乳酪桿菌和大腸桿菌參與腸道脂質代謝調節;② 副乾酪乳桿菌產生L-乳酸鹽抑制腸上皮細胞分泌乳糜微粒,腸細胞吸收L-乳酸鹽產生丙二酸單酰輔酶A,抑制脂質β氧化,促進脂質存儲;③ 大腸桿菌RB01產生乙酸鹽抑制腸上皮細胞分泌乳糜微粒,乙酸鹽被腸細胞吸收代謝為乙酰輔酶A和AMP,上調AMPK / PGC-1a / PPARa信號通路,促進脂質β氧化;④ 本研究為開發特定益生菌及代謝物為治療產品提供依據。

【主編評語】

已知腸道共生菌群參與調節腸道消化、吸收、儲存和分泌膳食脂質,但特定共生菌種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仍未知。Cell Host & Microbe的這篇文章證明了副幹乳酪桿菌和大腸桿菌在腸道脂質代謝中的不同的調節機理,認為二者代謝產物L-乳酸鹽和乙酸鹽通過不同方式降低腸道細胞對脂質的分泌。雖然和之前無菌動物的結果不一致,但作者認為本實驗選用的是較早定植腸道的兩種菌種,體外體內實驗結果一致,而且無菌動物本身並不一定適合複雜的菌群。也許未來使用或抑制L-乳酸鹽、乙酸鹽及其產生菌種,可作為治療代謝疾病或營養不良症的治療方案。(@瀟灑小姐陳)

【原文信息】

Fermentation Products of Commensal Bacteria Alter Enterocyte Lipid Metabolism

2020-02-25, doi: 10.1016/j.chom.2020.01.028


Nature子刊:帕金森病起源於腸道的新發現

Nature Neuroscience——[21.126]

① 將α-突觸核蛋白(α-Syn)預製原纖維(PFF)接種到小鼠十二指腸壁,可引起腸神經中致病性α-Syn聚集,破壞腸神經連接,引起胃腸功能障礙和炎症反應;② 致病性α-Syn積累可抑制降解α-Syn的溶酶體酶葡萄糖苷脂酶(GCase)生成,用AAV載體在外周神經中表達編碼GCase的基因GBA1,可減輕α-Syn病理;③ 老年(而非年輕)小鼠中,在腸道接種α-Syn PFF可引起α-Syn病理從腸道發展至腦幹,並導致運動缺陷,可能與老年小鼠GCase生成不足有關。

【主編評語】

突觸核蛋白病(synucleinopathy)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以不溶性的澱粉樣α-突觸核蛋白(α-Syn)原纖維在神經中的聚集為特徵,比如帕金森病就是這類疾病的典型代表。有證據顯示,α-Syn的聚集可能是起始於腸道,而後經自主神經纖維傳遞至腦部。Nature Neuroscience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對這一假說進行了檢驗,通過小鼠試驗表明,α-Syn原纖維可破壞腸神經系統,引起腸道功能障礙和炎症,而用AAV(腺相關病毒)載體在外周組織表達GBA1基因(編碼降解α-Syn的酶)可部分緩解α-Syn病理。此外研究者還發現,α-Syn從腸至腦的病理發展與年齡有關,老年小鼠比年輕小鼠更為易感。這些發現加深了對突觸核蛋白病發病機理的認知,強調了疾病早期將診斷和干預聚焦於腸道的重要性,為治療這類疾病提供了新思路。(@mildbreeze)

【原文信息】

Gut-seeded α-synuclein fibrils promote gut dysfunction and brain pathology specifically in aged mice

2020-02-17, doi: 10.1038/s41593-020-0589-7


使用胃酸抑制劑或會增加腸內的多重耐藥菌

JAMA Internal Medicine——[20.768]

① 納入26項觀察性研究(共29382名患者,其中11439名使用胃酸抑制劑),分析胃酸抑制劑的使用與多重耐藥菌的腸道定殖之間的關聯;② 對其中12項研究(包含22305名患者)進行初步的薈萃分析後發現,胃酸抑制劑的使用增加了約75%的Enterobacterales菌目及萬古黴素耐藥性腸球菌的腸道定殖;③ 整合所有26項研究後進行的薈萃分析得出的結論相似;④ 亞組分析顯示,質子泵抑制劑(而非組胺H2受體拮抗劑)的使用與多重耐藥菌的腸道定殖顯著相關。

【主編評語】

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發表的一項薈萃分析結果,對26項觀察性研究(包含近3萬名患者)的數據進行總結後發現,胃酸抑制劑(尤其是質子泵抑制劑)的使用與多重耐藥菌的腸道定殖增加相關。(@szx)

【原文信息】

Evalu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astric Acid Suppression and Risk of Intestinal Colonization With Multidrug-Resistant Microorganism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20-02-24,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0.0009


Gastroenterology——[19.233]

① 慢性便秘是常見胃腸道症狀,患病率約15%;② 結腸感覺運動障礙和盆底功能障礙是公認致病機制,熱量攝入減少、腸道菌群紊亂、解剖學異常或藥物等因素也是潛在原因;③ 經臨床評估和診斷測試,可將患者分為正常傳輸型、慢傳輸型(STC)、排便障礙型(DD)和混合型;④ 治療應從增加膳食纖維(25-30克/天)和使用刺激性和/或滲透性瀉藥開始,必要時再加腸道促分泌劑和/或促運動劑;⑤ DD患者可採用生物反饋療法,特定STC患者可考慮結腸切除術。

【主編評語】

慢性便秘是第6常見的胃腸道症狀,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Gastroenterology近期發表的綜述,對慢性便秘的發病機制、臨床評估和診斷方法,以及治療策略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論述,推薦專業人士關注。(@mildbreeze)

【原文信息】

Mechanisms,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nstipation

2020-01-13, doi: 10.1053/j.gastro.2019.12.034


歐美國家成年人約30%患有功能性腸病

Gastroenterology——[19.233]

① 納入5931名美國、加拿大及英國成年人,基於Rome IV診斷問卷、Rome III IBS及便秘問題、SF-8生活質量問卷進行調查;② Rome IV功能性腸病的患病率在3個國家的患病率相似,在28.6%-31.7%之間;③ 其中,IBS的患病率在4.4%-4.8%之間,功能性便秘的患病率在7.9%-8.6%之間,功能性腹瀉的患病率在3.6%-5.3%之間;④ 功能性腸病的患病率在老年人中較低,除功能性腹瀉外的功能性腸病在女性中患病率更高;⑤ 功能性腸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降低。

【主編評語】

2016年,羅馬專家委員會修訂了功能性胃腸病的相關診斷標準,即Rome IV標準。來自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根據Rome IV標準,對近6000名美國、加拿大及英國成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發現3個國家的Rome IV功能性腸病患病率差異不大,在28.6%-31.7%之間,女性的患病率更高,老年人的患病率更低,而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降低。(@szx)

【原文信息】

Prevalence of Rome IV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nd the United Kingdom

2020-01-06, doi: 10.1053/j.gastro.2019.12.021


膽汁酸螯合劑IW-3718可顯著改善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燒心”

Gastroenterology——[19.233]

① 招募280名確診的難治性胃食管反流患者,隨機接受PPI+安慰劑或PPI+不同劑量的IW-3718(一種膽汁酸螯合劑)治療,持續8周;② 安慰劑組、IW-3718 500mg組、IW-3718 1000mg組、IW-3718 1500mg組的每週胃灼熱嚴重程度評分的分別平均降低46%、49%、55.1%、58%,表現出顯著的劑量效應;③ 與安慰劑組相比,IW-3718 1500mg組的每週反流頻率得分降低了17.5%;④ 最常見的不良事件為便秘,未發生藥物有關的嚴重不良反應。

【主編評語】

來自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項RCT結果,在近300名難治性胃食管反流患者中,相比於質子泵抑制劑(PPI)+安慰劑治療,PPI+膽汁酸螯合劑IW-3718治療可顯著降低胃灼熱嚴重程度及反流頻率,安全性良好,且IW-3718的療效表現出顯著的劑量效應。(@szx)

【原文信息】

IW-3718 Reduces Heartburn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in a Randomized Trial

2020-02-21, doi: 10.1053/j.gastro.2020.02.031


血清連蛋白或可用於非乳糜瀉谷蛋白敏感的診斷

Gut——[17.943]

① 納入86名自我報告或經雙盲實驗確認的NCGS患者、59名腹瀉型IBS(IBS-D)患者,15名克羅恩病(CD)患者,25名無症狀者(AC);② 對患者血清中的連蛋白水平進行測量,發現NCGS患者及CD患者有著更高的血清連蛋白水平;③ 自我報告的NCGS患者的血清連蛋白水平高於經雙盲實驗確認的NCGS患者;④ 在HLA-DQ2/8陽性受試者中,6個月的無小麥飲食可顯著降低血清中的連蛋白水平;⑤ 連蛋白水平區分NCGS與IBS-D患者的診斷準確率可達81%。

【主編評語】

非乳糜瀉谷蛋白敏感(NCGS)表現為攝入谷蛋白後的腸道及腸外症狀,但並非乳糜瀉,目前尚無用於診斷NCGS的生物標誌物。來自Gut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NCGS患者的血清連蛋白水平顯著高於健康人及腹瀉型IBS患者,利用血清連蛋白可以81%的診斷準確率區分NCGS患者及腹瀉型IBS患者。(@szx)

【原文信息】

Serum zonulin and its diagnostic performance in non-coeliac gluten sensitivity

2020-02-14, doi: 10.1136/gutjnl-2019-319281


DNA損傷應答信號抑制胃腸上皮化生的癌變

Gut——[17.943]

① 從正常階段發展到胃炎和腸上皮化生(IM)階段期間,活檢樣本中的γH2AX陽性比例增加;② γH2AX水平與慢性炎症相關,在GC進展時進一步增加;③ 基因組穩定的IM病變中γH2AX水平較高,提示DNA損傷應答(DDR)信號的保護性抗癌作用;④ 基因組不穩定的IM病變,突變負擔/拷貝數改變(CNA)較高,γH2AX水平較低,CD44v9表達和DNA修復基因(WRN、MLH1和RAD52)的啟動子甲基化增強;⑤ DDR活躍的IM病變,癌前狀態的潛伏期可能更長。

【主編評語】

腸上皮化生是胃癌的癌前病變階段,但腸上皮化生到胃癌進展的調節機制尚未明確。之前的研究表明,DNA損傷信號因子可能參與了該調控過程。來自Gut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在從正常到腸上皮化生再到胃癌階段,γH2AX(DNA損傷應答的標誌物)水平逐漸增加,且與慢性炎症相關,進一步研究發現γH2AX可能在腸上皮化生的癌變中起到保護性抑制作用。(@szx)

【原文信息】

DNA damage signalling as an anti-cancer barrier in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2020-01-14, doi: 10.1136/gutjnl-2019-319002


靜脈補液的類型及體積影響慢性腸衰竭患者的結局

Gut——[17.943]

① 納入51箇中心的2194名慢性腸衰竭患者,在一年的隨訪期間,記錄靜脈補液(IVS)的類型及體積;② IVS的類型包括2類:液體與電解質(FE)或腸外營養劑(PN),IVS的體積分為4個範圍:<1、1-2、2-3及>3L/天;③ IVS的類型及體積分別與患者一年後的結局獨立相關;④ 相比於補充FE的患者及補充PN >1L/天的患者,補充PN <1L/天的患者結束家庭腸外營養的幾率顯著升高;⑤ 補充PN >2L/天的患者腸衰竭相關肝病及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的風險顯著升高。

【主編評語】

來自Gut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對超過2000名慢性腸衰竭患者進行1年的跟蹤隨訪,發現靜脈補液的類型(液體與電解質,或腸外營養劑)及體積均可顯著影響患者的臨床結局,未來的研究應關注靜脈補液的類型與體積是否影響患者的長期結局。(@szx)

【原文信息】

Intravenous supplementation type and volume are associated with 1-year outcome and major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intestinal failure

2020-02-12, doi: 10.1136/gutjnl-2018-318172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FU,orchid,szx,林天泉,愛的抉擇,王文東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