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20万,名字很多人都读错了

山西省,省会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辖11个地级市。其中,就繁峙县来说,人口超20万,隶属于山西省地级忻州市。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太行山西麓,北纬38°58′至39°27′,东经113°09′至113°58′之间。北倚恒山,南临五台山,滹沱河自东向西从境内流过,总面积为2369平方公里。并且,对于繁峙县这一地名,名字很多人都读错了。对此,你能读对吗?


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20万,名字很多人都读错了


首先,就繁峙县的“峙”字,存在两个读音,分别为[zhì]和[shì]。其中,读[zhì]时,表示耸立;屹立。这也是这个字的常见读音,比如对峙。读[shì],则仅仅表示繁峙这一地名,所以可谓一读就错。繁峙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在地理位置上,繁峙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太行山西麓,北纬38°58′至39°27′,东经113°09′至113°58′之间。北倚恒山,南临五台山,滹沱河自东向西从境内流过,总面积为2369平方公里。繁峙县东于灵丘县接壤,西与代县交界,南与五台县和河北省阜平县相连,北与应县和浑源县为邻,也即该县地处山西、河北两省的交界处。


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20万,名字很多人都读错了


就繁峙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晋国的疆域,为霍人邑。在历史上,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包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到了战国时期,魏赵韩三家分晋,今山西省繁峙县一带成为赵国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今忻州市繁峙县一带属代郡这一建制。西汉时期,在该地区设立卤城县,属代郡,后属太原郡。东汉时期,该地区仍称卤城县,属雁门郡,东汉末年,废县。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繁峙县一带成为曹魏的疆域。


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20万,名字很多人都读错了


西晋时期,在该地区设立繁峙县,属雁门郡,永嘉年间,废繁峙县这一建制。北魏时期,再次设立繁峙县,后废。由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该地区的建制和归属变化较大。隋开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再次设立繁峙县,初属代州,后改属雁门郡。对于繁峙县这一地名的由来,据明朝于慎行《迁城记》:“繁峙,雁门塞下邑也。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故曰繁峙。”唐朝建立后,繁峙县属代州。唐玄宗李隆基这位皇帝在位时,繁峙县改属雁门郡,后又属代州。金贞佑三年(1215年),金国升繁峙县为坚州,属太原府。元朝这一历史阶段,坚州属太原路。


山西省一个县,人口超20万,名字很多人都读错了


最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改坚州为繁峙县,属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清朝取代明朝后,繁峙县属山西省太原府。到了1913年,繁峙县属雁门道。1928年,繁峙县直属于山西省。1983年,繁峙县属忻州地区。2000年,撤销忻州地区,设立地级忻州市,繁峙县属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繁峙县总面积达2369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27万人。在山西省的各个县中,27万的人口,显然不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县。对于繁峙县,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