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黃旭華故鄉——新寮


黃旭華故鄉——新寮


新寮是“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的故鄉。它位於揭陽市揭東區玉湖鎮北部,是黃、張二姓氏聚落,具體肇創時間因文獻缺載而難以稽考。但據口碑,黃姓先祖黃心鏡於明萬曆六年從饒平縣坑尾村遷入,翌年,表弟張心白也從饒平遷此定居。該地原為房姓佔有,黃、張遷入後,房姓為尋求向外發展,遂把寨場賣與黃、張而外遷榕城。黃、張購到寨場後,棄房姓居址而重新搭建“新寮”居住,村名由此而來。

傳說黃姓先祖創居新寮,是因慈悲娘娘託夢點化而創。其時黃心鏡誠心求擇得福地定居,遂肩挑一對籮筐,一端安放先父神主,一端置奉慈悲娘娘神主,從饒平坑尾村出發。臨行時,慈悲娘娘託夢心鏡“筐索斷何處,即為吉地也”。黃心鏡一路風餐露宿,跋山涉水,來到揭陽山湖一山嶺下時,所挑籮筐的筐繩忽被供奉神主的香火燒斷。心鏡想起託夢之事,認為此乃慈悲娘娘顯靈點化,加上自己也略認地理風水之術,察其地形,真乃定居福地,於是便在此地立籍創業。

新寮山清水秀,形勝壯觀。蜈蚣山繞寨後蜿蜒而行,氣勢非凡,山嶺處有數棵千年古柏樹,宛如蜈蚣尾巴,栩栩如生。童子園的“叮噹石”,高可及人,用石塊或硬物敲打石面的不同部位,能發出“叮叮噹噹”的不同聲音,清亮而悅耳,宛如在演奏著美妙動聽的樂曲。山澗中有一瀑布,水花飛濺,雄偉壯觀。瀑布下的水潭,清澈見底,游魚可數,炎夏時節遊弋潭中,暑氣頓消。網地山的“白麵石”,高約二丈,攀上而坐,清風撲面,頓覺心曠神怡。

黃旭華故鄉——新寮


寨中聚落呈“品”字分佈,有長池橫亙,巷陌曲折,古屋掩映,韻味悠遠。大量保存完好的傳統潮式建築,與近年所建鋼筋混凝土樓房及磚瓦結構平房相互輝映,文脈分明,形成鄉村的新景觀。而聚落中有座古老的方寨,是黃姓先祖最先創寨的地方,雖然破舊,但仍可觀其規模。寨子按照“三街六巷”建設,共有108間房屋,其建構顯示了黃姓先祖卓越的規劃意識。

老寨肚東門有口古井,井深10米,四季不竭,水極清沏,而且口感甘醇。相傳為創村太公所挖,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村人仍在使用。古井清沏甘醇的井水,還衍生出一道遐邇聞名的“古井豆腐”美食。傳說還曾有戲子來此井偷水,被演繹成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老寨肚旁邊有一條鵝卵石鋪砌的古道,路面青苔斑斑,光滑照人。古道兩側為“前鋪後居”建築格局的混合民舍,折射出新寮人前瞻的商住意識。

黃旭華故鄉——新寮


除了方寨,聚落中還有存量頗豐的其它歷史建築,主要者:有用於聚族祭祀的集體祠堂、學憲公祠、錫廷公祠、心白公祠、儒鉉公祠;民間及宗教信仰建築“佛祖廟”、“天主教堂”;教育場所養翮書室、崇真私塾及以孔子語意命名的五有學校,以及僑成學校、新龍中學、新寮小學;民居大院德安裡、永昌樓、車場樓、慶昌樓,以及黃庭芝、黃旭華故居。

所謂集體祠堂,是以全村黃氏在此集體祭拜先祖而命名,實為黃氏的思源堂和報本堂。其結構為三間二進廳,中廳連抱印、進深三間,建築面積320平方米。屋脊裝飾傳統嵌瓷,美侖美奐,富於地方特色,是新寮黃氏的祭祀中心。老寨肚西側的學憲公祠,是以先祖曾為學憲(教育官員)取名。面闊30米,進深40米,五間三進,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其主體部分為黃氏宗祠,是傳統的集起居、祭祀和教育於一體的大型鄉土建築,其格局、功能和裝飾工藝都具備典型性。 錫廷公祠建築面積520平方米,為典型三山門三進廳二天井(即俗稱三川堂)客家下山虎式圍樓。門額為“錫廷公祠”,內懸“熾昌堂”木匾。與永昌樓並立,前坪中旗杆鬥仍存,共有三座,分別為三位中武舉人的先祖而立。其創建至今已有140多年,1985年有過較大規模的重修。心白公祠以紀念心白公而建。肇創於清末,而在1985年有過重修。其面闊18米,深27米,呈長方型,建築面積500平方米,為新寮的宗祠。其堂號為“熾昌堂”。前有陽埕與池塘,整齊而優雅,是村人活動中心之一。儒鉉公祠也是清代所建,而於1985年重修的祠堂。該祠面闊18米,進深28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門額為“儒鉉公祠”,顯係為紀念儒鉉公所建。內匾曰“熾昌堂”,為其堂號。

民間信仰建築佛祖廟,始建於明末,1996年重建。廟宇供奉的神佛法像栩栩如生,各具形態。天主教堂始建於清末,1995年重修。是教徒集中舉行禮拜的活動場所。教育場所養翮書室,是鄉人黃錫廷自建用以延師課子的書齋;崇真私塾於民國二年建造;僑成學校於民國十五年由旅泰僑胞和港澳同胞捐資興建;新龍中學是旅港同胞黃德韜將其祖業“德安裡”捐贈興辦的學校。

村落東部的德安裡,是以黃姓華僑興建的祠堂為主體的一個聚落。德安裡之名,取以德培安之意。祠堂為三間三廳三進格局,建築面積400餘平方米。車場樓在村的北面,建成後曾經成為部隊停車場的用房,又因其先是村民製作水車的地方,故名。它是民國十五年華僑捐資所建,為揭陽境內早期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之一。主體建築有3層,高6米,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相傳汾水戰役發生時,曾被徵用為臨時醫院。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成為曼頭山卅嶺部隊的營房。它是揭陽近現代建築重要的標本性遺存。

而清末肇建,後經多次重修的永昌樓,系清道光乙酉科武舉人黃國祥的故居。永昌樓雖名曰“樓”,實為潮式“下山虎”格局傳統民居,兩進一廳一天井格局。相傳揭陽縣自道光戊子年起,接連幾科都無人中式武舉。新寮武生黃國祥、黃襲祥兄弟向以桑梓為懷,決定改變這一低迷現狀,兄弟倆刻苦訓練,提重300斤大石,舞120斤大刀,終於練就了過硬功夫,道光乙酉科黃國祥一試中舉。消息傳回縣裡,萬眾歡騰,知縣高興得下令全縣家家戶戶掛燈籠慶祝,成一時盛事。其弟黃襲祥和兒子黃紹龍也不負眾望,先後中得武舉人,最終成就了“一家三舉人”的佳話。永昌樓系黃國祥中舉後所建的府第,現已被列為“揭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兩處重要名人故居。一是黃庭芝故居,黃庭芝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財政部長。故居佔地面積700平方米,建築面積540平方米。為五間三進二天井“下山虎”格局,屋前有陽埕、池塘。另一處為黃旭華故居崇德堂,位於村東南部,其佔地、建築面積均與黃庭芝故居相同,並同為下山虎格局。內設置有黃旭華院士成就展廳,展示他隱姓埋名30年,默默為國家的核潛艇研究事業做貢獻的事蹟。還有黃旭華臥室,傢俱室、農具室等。黃旭華祖輩世代行醫,曾在村裡置辦育黎藥房,懸壺濟世,仗義疏財,享譽鄉里。1926年黃旭華誕生在這樣一個充滿善心的族群中,後來在海豐、汕頭讀書成長。194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造船系,曾任中國核潛艇總體研究設計所長、核動力潛艇總設計師。中國第一代核動力潛艇研製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系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09年以後曾多次回到家鄉、回到故居。現兩處故居也都被列為“揭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黃旭華故鄉——新寮


新寮還有一道美食“炒朥飯”,與“古井豆腐”同樣遠近聞名,相傳這道美食與村裡的武舉人有關。據說武舉人當年為了練好武功,日夜操練,因而其飯量就增大。家人為保證他身體的能量消耗,特製作出一道特別的練功餐。這練功餐就是用豬朥及豬肉等各種配料和飯一起炒的炒朥飯,既節省製作時間,又保證身體營養,效果甚佳,炒朥飯久而久之便成為武舉人固定的練功餐。武舉人成名後,炒朥飯助武舉人中舉成為一時佳話。後來,炒朥飯經村人的逐步改良,便形成一道遠近聞名的美食。炒朥飯的製作還相當講究,要有本地豬的肚肉,村裡古井水做的豆腐,還要香菇,大蒜,魷魚,蝦米等食材。豆腐、香菇要先炸,米要洗淨晾乾後炒成熟米,用柴火灶及大鍋炒飯最佳。炒飯時火不能太旺,得耐心慢慢炒,這樣才能製作出一鍋香噴噴的炒朥飯。因炒朥飯是直接用生米炒熟,吃起來米飯軟硬適中,富有彈性且不粘牙,再加上各種配料的香味,可以說是香而不膩,回味無窮。如今村人仍保留著時年過節吃朥飯的習俗,就是旅居外地的新寮人也不例外。

而正月十五的分柑會,又是新寮人一項特別的習俗。按照習俗,在每年正月十五這一天,村人要對上年有添男丁的人家,集中對其表示祝福。添男丁的家人為回報大家對他的祝福,就會挑來一擔柑集中到村裡一橋頭的地方,分發給整個寨子的人,感謝大家的厚愛,並祝賀村人在新的一年大吉如意,興旺發達。這一習俗一直被延續下來,以至村裡有了“分柑橋”之地名。

黃旭華故鄉——新寮


新寮背倚高山,山勢聳峻,綠樹婆沙,溪澗環流,碧湖映翠。鄉人利用這個歷史建築眾多、民俗風情突出、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積極開發鄉村旅遊。目前,這個古村落文化旅遊景點雛形漸顯。當行走於村中古老的石路上,抬頭是蒼莽群山,俯首為潺潺小溪,舉目四顧是勤懇鄉民于田園中默默耕作,恰如一派閒適的山村小景。而在這令人耳目清新的山水畫卷之中,靜靜地流淌著動人心魄的人文脈動。永昌樓前三座旗杆夾,記錄著古村當年三位舉人奮發圖強的動人故事;曾為汾水戰役後勤醫院的車場樓,彰顯的是鄉人與革命軍的魚水情誼;最引為鄉人驕傲的黃旭華故居,當暖陽灑在斑駁的屋牆上,名人的風采使它熠熠生輝。

新寮,這個歷經幾百年滄桑的古村落,正煥發出嶄新的容顏。

黃旭華故鄉——新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