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臨床針刺誤針怎麼辦?一份珍貴的鍼灸解救穴

臨床針刺誤針怎麼辦?一份珍貴的針灸解救穴

學習中醫針灸的時候,都會學到一些事故的處理,注意事項及針灸禁忌等,一些因誤針引起的特殊現象與解救方法學了還是有用的。


一、神闕穴:誤針時發生睪丸劇疼,可急刺命門穴以救之,下針時針尖微向上,捻到不可再進為止,臥針約一分鐘左右,然後輕搖針柄約十秒鐘,將針提至皮下,向左右個斜刺五分,微微捻動,待睪丸不疼再出針。

二、橫骨穴:誤針有時會發生尿閉,急針湧泉穴以救之,刺入五分深,臥針半分鐘,然後用手捻動一分鐘,待患者有尿意時出針。

三、水分穴:誤針有時會發生腫脹,宜針刺肓俞穴和天樞穴以救之,應在患者呼氣時進針,刺約一寸五分深相間的捻轉與臥針,沒捻轉半分鐘提出六分,臥針片刻再捻,以腫消為度;又,水分穴誤針時,還可能出水不止,可用真血竭末敷在水分穴上,沒有真血竭時,可用中國槐花末代替。

四、氣衝穴:誤針有時會發生疝氣墜脹,急刺豐隆穴救之,針入一寸用旋捻法,先用拇指向內捻轉,半分鐘後提出五分,再向外捻動約半分鐘再行刺五分,旋即出針。並囑咐患者靜臥一會,疝氣墜脹即止。

五、血海穴:針刺過深時易發生暈厥,宜急將針提出少許,並另針足三里以救之,針入五到八分深,入針後先左捻行振針法,立即出針患者當可醒,血海穴留針時間過長,患者可能會發生周身震顫,可將針提出少許,急針對側曲池穴,同時按壓小海穴即止。

臨床針刺誤針怎麼辦?一份珍貴的針灸解救穴


六、箕門穴:誤針有時會發生足部運動不自如或大便秘結,宜針刺腹哀穴以救之,刺入一寸五分,臥針半分鐘,然後向左捻動九次,向右捻動六次,即出針。

七、靈臺穴:誤針有時會發生手足不調,針刺委中穴以救之,針刺一寸向外側捻轉,並上下提插七次出針,即可恢復正常。

八、承靈穴:誤針會發生暈厥,不省人事,急刺腎腧穴以救之,針入一寸五分深,急退皮下再進如前,又急退之,進時向左捻轉,退時向右捻轉,進退約七八次,即可醒。

九、顱息穴:誤針時則耳痛耳鳴,急針陽池穴以救之,針入三分向內側捻轉,約十秒後出針,

十、角孫穴:誤針會出現腦充血,而發生暈厥,宜急刺三陽絡穴以救之,宜淺刺比宜超過五分,並針尖斜向下,待達相當深度後,略搖針柄即出針即愈。

十一、承泣穴:誤針宜針刺內庭穴,刺入三分用指彈動針數次,捻動數次即可,若出現目定不動時,用小艾柱灸聽宮穴一柱即可。

十二、啞門穴:誤針出現喑啞,或暈厥如死,宜速刺人中二分,上下提插捻動,復搖動針柄,輕者可恢復,若深及延髓則不可救。又此穴雖淺刺,刺後也不可重擊針孔處,否則也可致命。入患者覺得有麻電感即是刺到延髓,硬立即停止進針,慢慢提針至皮下。


臨床針刺誤針怎麼辦?一份珍貴的針灸解救穴


十三、腦戶穴:誤針則頭痛,急刺百會穴以救之,針時須斜下針,並依次向四下輕搗,並用指甲在針柄上頻頻刮之,即可。

十四、絡卻穴:誤針時則喑啞,宜急刺至陰穴以救之,針入一分用旋捻法,不停向左右轉動,約半分鐘之久,略臥針即出則言語可恢復。

十五、囟會穴:誤刺則人立即暈倒,宜急刺風門穴以救之,用捻術不停向左捻轉,在捻入八分後,將針上下提插約五分鐘,左右各臥針半分鐘,迅速出針即醒。

十六、神庭穴:誤針則人發狂,宜急刺脊中穴以救之,針刺入四分,針時先直刺,待入四分深後用旋捻法先向左捻轉十秒鐘,再向右捻轉,捻畢再上下提插數次出針,狂亂可止。

十七、玉枕穴:誤刺則易生黃水瘡,可針風池穴和委中穴以救之,入針時應不停向右捻動,並上下提插約五分鐘之久,始出針則黃水瘡漸愈。

附:人體急救針灸特定穴位歌訣


頭面頸項部病症

面口針合谷,眩暈配太沖;

風池清頭目,顳痛太陽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額中;

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關面頰症,下關與翳風;

口眼歪斜疾,頰車地倉從。

陽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

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勞宮。

落枕成斜頸,外關或懸鐘;

急性項背強,均可取人中。

耳聾取耳穴,耳門透聽宮;

中渚外關配,啞門與翳風。

廉泉主喉舌,治啞先治聾;

新穴供選用,聽會及聾中。

胸腹部病症

胸內關取,肚腹三里求;

胃痛刺中脘,天樞治臍周。

下腹三陰交,關元氣海由;

中極陰陵伍,能導尿瀦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優;

脅痛刺夾脊,陽陵與支溝。

腹痛背俞穴,夾脊相應投;

若遇闌尾炎,闌尾穴針留。

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門;

夾脊按部取,腰穴適當深。

下腰大腸俞,上腰腎俞存;

胸背須謹慎,脅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

下肢陽陵泉,環跳絕骨捫。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針。

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湧泉;

有熱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壓,退熱亦可兼;

瘧疾取大椎,至陽間使連。

三里調腸胃,內關利胸間;

寧心止嘔吐,並可治失眠。

神門三陰交,安神療效傳;

啞門治癔病,人中內關捻。

癲癇長強穴,百會大椎延;

風池及太沖,頭昏眩暈旋。

喘發定喘穴,胸悶配膻中;

天突能止咳,痰多加豐隆。

肝炎肝膽俞,至陽及太沖;

陽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樞足三里,止瀉有奇功;

脫肛承山穴,長強百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