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

珞珈山下話青史


建文帝朱允炆百萬大軍打不過明成祖朱棣的幾萬地方軍,有歷史的必然也有機緣巧合的成分,就像中國革命早期蔣介石几百萬國民黨軍隊打不過毛主席領導的幾萬共產黨軍隊一樣,和部隊的信仰、戰鬥力和形勢機緣有著密切的關係。


自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來,為了能夠確保一直的統治下去,他一方面加強君主的專制統治,將軍政大權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則是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把自己的兒孫分到全國的戰略要地,圈地封王,上保國家安全,下安生民百姓。

朱棣正是通過這種措施,在1380年,被朱元璋封為燕王,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在朱元璋的命令下,兩次率師北征,多次參與對北方軍事集團的戰鬥,朱棣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長起來的,招降了蒙古首領乃兒不花,生擒了北元索林天帖木兒,朱棣的英勇善戰,在邊疆的軍隊中享有巨大的影響力,很得將士們的愛戴。由於他功績卓著,朱元璋讓他節制邊疆的軍隊,另外他還在王府裡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護衛戰士有幾萬人,擁兵邊疆善戰將士10餘萬,這都是他起兵靖難的本錢。

建文帝雖然擁有朝廷百萬大軍,但能征善戰之士,都掌握在邊疆王爺的手裡。他能掌握的不對很少參加對外戰事,軍事素質和軍事配置與朱棣的軍隊差之甚遠。另外經過朱元璋大肆殺戮以後,能打硬仗的將軍已經死傷殆盡,建文帝只好啟用年過古稀的老將耿炳文,率領十三萬大軍討伐朱棣。只可惜這位老將也不是朱棣的對手,被朱棣大敗於滹沱河邊。

後來,建文帝又派紈絝子弟李景隆領兵50萬征討朱棣。這可算是朱棣的大機緣了,因為李景隆就是個草包,根本不會打仗,而且排兵佈陣都是漏洞,就像篩子一樣。後來朱棣挾持了寧王,合併了寧王的部屬還有朵顏三衛的軍隊。朱棣的實力大增,在北平城下,將李景隆打的大敗,李景隆乘夜色逃跑,最後建文帝的大軍紛紛向南方逃竄。

李景隆回到朝廷後,建文帝沒有經驗,被朝裡的豬隊友給矇蔽了,不但沒有責罰李景隆,還獎勵了他,真是不可思議。到了第二年,建文帝又派李景隆聯合郭英、吳傑等人,起兵60萬,對外號稱百萬,又去北方攻打朱棣,這次李景隆還是沒有打過有上天佑護的朱棣,一敗再敗,逃回朝廷以後,建文帝就是再白痴也不會用他了,這時朝廷已經被他敗壞了百餘萬兵將。

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被建文帝新任的大將盛庸打敗,大將張玉戰死,朱棣險被援軍朱能搶出。建文三年,上天又給了朱棣機會,宮中太監由於不滿建文帝的統治,給朱棣上密信,說南京城內空虛,可以派兵直取。於是膽大心細的朱棣舉兵南下,直擊南京城,不想在安徽齊眉山被朝廷軍隊打敗。這時建文帝和蔣介石用兵的水平一樣,又把與朱棣對峙的大軍調回一部分回南京,削弱了前線的軍事力量,朝廷軍被朱棣在靈璧殺的大敗而回。

我到現在都不明白建文帝是怎麼想的,曾經有兩次絕佳的消滅朱棣的機會,都被自己和豬隊友給攪和了,關鍵是在兩軍打仗的時候,建文帝下了一道命令,不許自己的將士傷害朱棣,以至於好幾次朱棣打敗仗時都是以身檔敵,朝廷的將士也不敢上前追擊。建文求“仁孝”之名,愚不可及,最終致使朝廷一步步走出滅亡的邊緣,這時建文帝與豬隊友“眾目相對,竟無語凝噎”又有什麼用,最後落的個放火燒皇宮,自焚而亡的下場,還給後世留下了下落不明的千古懸案。

所以說朱棣之所以能打敗建文帝,一是掌握了戰鬥力強大的邊軍,二是聯合了掌兵王爺的力量,三是朝廷有自己的盟友,四是朱棣有一堆誤國大臣的神助攻,而建文帝則多了一幫豬隊友,再加上建文帝自己的“仁孝和無能”,最終導致了喪國失蹤的下場。


清悠初見


建文帝打不過朱棣,原因就是自身性格的軟弱加上齊泰、黃子澄等蠢臣的幫倒忙。

自身性格的軟弱

建文帝登基的時候,手下兵強馬壯,朱棣等藩王根本無力對抗。

而在朱元璋死之前,就已經和建文帝聊過天,問過假如叔叔們造反怎麼辦?

建文帝說先是安撫,不行的話再用武力鎮壓,這個回答也是朱元璋希望的。

後來建文帝登基,他也的確是這麼做的。

齊泰等官員也大力建議他削藩,問題就是建文帝雖然知道,削藩對朝廷有利無害,也是勢在必行。

但是他性格太懦弱了,嘴上這麼說,真這麼做心裡其實很矛盾。

這從一個細節能看出來,派兵鎮壓朱棣的時候,建文帝曾經跟將士們說過,不要傷了朱棣,讓他揹負殺叔之名。

兩軍對戰,就算是父子都不能留情,正是這種軟弱的性格,一次又一次讓朱棣死裡逃生。

黃子澄的愚蠢建議

削藩本來沒問題,但是黃子澄建議先從小的藩王開始削起。

他以為這樣能震懾朱棣等勢力大一些的藩王,能夠順利完成削藩大計。

建文帝也同意了,結果小的藩王被削,讓朱棣和其他幾個勢力稍大的藩王,意識到唇亡齒寒。

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當然就聚集在一起了。

這才有了靖難之役,光憑朱棣一個人是不可能贏的。

即便是這樣,靖難之役還打了4年,才勉強取勝,可見朱棣贏得有多不容易!


十點歷史君


第一,過度自信!

為什麼說過度自信呢?要知道建文帝在與朱棣作戰的時候,曾經下達過這樣一個荒唐命令,不準傷害朱棣,只能擒拿!

這一下子,明軍徹底畏手畏腳了,你說這讓他們怎麼打?傷了人家朱棣把,你皇帝,就又要砍他們頭,可你要讓他們,在戰場上與朱棣交鋒,這是人乾的活麼?

要不是這一條命令,你看朱棣敢不敢衝鋒,不身先士卒的朱棣那肯定是會影響軍隊士氣的呀!而一旦身先士卒,你看朱棣掛不掛就得了!

第二!不懂得用人!

黃子澄說老將軍耿炳文年老無力,應該換年輕有活力的李景隆上, 於是建文帝還真換了,李景隆那是誰啊,著名的草包同志,好吧,你建文帝是皇帝,你命令都下了,那就幹他朱棣唄,可問題是李景隆那龜孫子,都已經輸了,丟盔棄甲的逃回來了。

這該證明他的無能,讓你重新選擇大將了吧?可你居然還讓他守京城,把自己命交給人家,是真傻,還是假傻?

總之,在我看來建文帝是敗在了自己的自信,和用人失當問題上了


歷史小公子


建文帝為什麼打不過朱棣。這個原因很明顯都是要從他們兩個人的自身來說。

先說一下建文帝朱允炆。他得天獨厚,在太子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可以說是在手把手的教他如何做一位皇帝。在此期間,可以說,在朱元璋的親自教導下,他學到了很多的經驗。但是另外一方面,比起朱棣,他畢竟還是太過於年輕,而且經驗的積累,很多時候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完成的。所以,朱元璋雖然教了他很多的東西。但是那又如何呢?



朱元璋是一個很果斷的皇帝。而且又是從軍隊起家。一路上過五關斬六將,最後才得以平定天下。之後,在他的規劃裡,一直都只有一位繼承者,很明顯,他也是將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這一個人的身上。但是很不幸,朱標死了,而且比他朱元璋還要更早的就死了,之後的朱允炆呢?其實可以說是催化劑催出來的,其效果肯定是要差很多的。


所以,無論是文的,還是武的。其實在歷史上都可以找到借鑑,也可以找到成功的例子。但是朱允炆他很不幸,論能力終究還是沒有比得過朱棣。

在說朱棣吧。他很幸運,朱元璋選了這麼一個小夥子去當皇帝。他朱棣,可以說是在官場上以及戰場上摸爬滾打了有大半輩子了,一個小孩子,何足掛齒。

於是,論實力,雖然他的實力比不過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了的遺產,但是他的經驗豐富。就像是一個一百級的英雄去挑戰一個二十級的,他的每一個人都可以當做五個人去用。這還不算,計謀也是更加成熟,每一次都可以抓住問題的關鍵點。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朱允炆的百萬大軍又有何用。


眾森淼


靖難之變歷經四年,但是朱棣謀反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前三年中,他屢遭挫折、十戰九敗,直到最後一年,朱棣才逆風翻盤,這還要多虧了以下4位人物的幫助:

姚廣孝的奇計

朱棣曾經固執地認為,只有打下濟南,才有可能拿下南京。但是他在與鐵鉉的多次交手中,卻屢屢吃虧,一度讓他想放棄。

後來經過姚廣孝的提醒,朱棣才明白打不過就跑,可以繞過濟南,直取南京。

於是,朱棣不再與建文帝的軍隊糾纏,一路繞過徐州、宿州,直奔南京而去,等到建文帝明白朱棣的意圖後,在想調動軍隊阻擊朱棣,卻發現已經追不上他了。

朱棣的軍隊到達靈璧之後,一舉擊潰了建文帝的主力,生擒了平安等南軍大將。在這之後,朱棣就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了。

所以說朱棣能拿下南京,主要還是姚廣孝的計謀:輕裝突襲,直取核心

方孝孺的愚蠢建議

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後,建文帝非常慌張,他開始詢問大臣們的意見。作為建文帝的老師,方孝孺卻給出了一個最愚蠢的建議:死守南京。

這條建議真是蠢到家了,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朱棣來勢洶洶,但此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還是在建文帝的控制之下。

只要建文帝逃往南方,以皇帝的名義號召地方武裝討伐朱棣,那麼朱棣最後也很可能不會成功。

所以說,方孝孺真是一代腐儒,害人害己,最後落得個誅十族的下場。

朝廷中的叛徒

按說建文帝死守南京也就算了,南京城城池堅固,如果建文帝拼死抵抗,將士們眾志成城,撐到地方援軍到來,說不定朱棣也會退兵的,但是建文帝卻沒注意到自己身邊竟然有叛徒。

在朱棣謀反之初,徐增壽(徐達第四子)就上言麻痺建文帝:朱棣只是搞搞小動作而已,不會謀反的。

同時,他本人又秘密向朱棣彙報南京城的守備情況。等到朱棣攻打南京時,徐增壽的間諜身份才暴露,最終他也被建文帝一劍刺死了。

另一個叛徒則更加過分,他就是曾經的南京主帥李景隆。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是明朝名將,但他卻生出了一個軍事白痴兒子。

在靖難之變中期,建文帝就任命李景隆為南軍主將,結果他屢戰屢敗,折損了大量的兵力。直到盛庸、鐵鉉等人接任之後,形勢才得以逆轉。

建文帝大概沒有想到,李景隆竟然與朱棣自幼相識!在朱棣來到了南京城下後,就是李景隆親手打開了南京城門,讓朱棣進入南京。

至此,建文帝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他只能縱火自殺,朱棣最終得以登上皇位。

所以說,朱棣能夠擊敗自己的侄子當上皇帝,存在的許多巧合,但也是歷史的必然。直至今天,我們在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是感慨萬分。


逍遙侃歷史


靖難之役中,身為皇帝的建文帝不論是從名分大義還是軍事實力,都遠超燕王朱棣,但最終失敗的卻是建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用人不當,其中有些人甚至堪稱奇葩。

要說建文帝的爺爺朱元璋老爺子,那真是“一把金刀安天下,南西北六第一人”,算得上一條好漢。但也就是一條好漢而已了,要說到治國理政真是有點為難他了。

另外,他給他嚴重仁厚兒子朱標的“拔刺”行動,乾的實在是有點太徹底,等到朱標先他而去,給孫子建文帝留下的真是個爛攤子。

李景隆

替建文帝出征的李景隆實在是個草包將軍,唯一的優勢就是自幼和建文帝關係很好,再加上老爸李文忠是員悍將(明朝開國第三功臣)。

對於這個官二代發小,建文帝是及其信任的,出征前親自到江邊餞行,行“捧轂推輪”之禮,賜其“便宜行事”之權。

《明史·李景隆傳》:及燕兵起,長興侯耿炳文討燕失利,齊泰、黃子澄等共薦景隆。乃以景隆代炳文為大將軍,將兵五十萬北伐。賜通天犀帶,帝親為推輪,餞之江滸,令一切便宜行事。

結果,當朱棣聽說是他率領五十萬大軍北征,高興的都樂了,對身邊人說:“李九江(景隆小字九江),豢養之子,寡謀而驕矜,色厲而中餒,忌刻而自用,況未嘗習兵,見戰陣而輒以五十萬付之,是自坑之矣。”

朱棣算是沒說錯,李景隆真是個坑。建文元年(1399年)十月,李景隆兵圍北平,朱棣自己跑到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去弄兄弟寧王的蒙古騎兵去了,只扔下一萬老弱殘兵給長子朱高熾守城。

估計要是李景隆攻下北平,俘虜了朱高熾,後世一定會有人說這是朱棣借刀殺人之計,好讓當時自己更喜歡的二兒子朱高煦上位。

但李景隆真給面兒,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九門死活就是沒打下來。期間,都督瞿能幾乎攻破張掖門,但李景隆就是非說有詐,生生逼著把軍隊撤了下來。

建文二年(1400年),運輸大隊長李景隆又帶著六十萬人,再次誓師北伐,這次更乾脆送了全軍的輜重給朱棣。

要說打仗打不過也就算了,等朱棣兵發南京時,李景隆有蹦高表示要出城和朱棣玩命,結果打開了金川門,燕軍一擁而入奪了南京城。旋即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終,史稱“金川門之變”。

從他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來看,這哥們已經不是“豬隊友”能夠形容的了,簡直就是個臥底。

所以,朱棣登基後,建文帝身邊的文臣武將都死得很慘,唯獨李景隆居然以靖難第一功臣位列首班(“景隆猶以班首主議”),受封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子太師、曹國公,增祿一千石,通前四千石,子孫世世承襲,賞銀四百兩、彩幣四十表裡、鈔四千貫”,甚至超過了大功臣丘福。

朱棣也很逗,面對群臣質疑李景隆封賞時,給了一句“默相事機”的評語,簡直就是明朝版的“你懂得!”

除了武將之外,明朝軍事技術的衰退也是建文帝倒黴的一個方面。

朱元璋起兵之時,元朝軍隊中還保留著回回炮的製造使用技術。朱元璋在包圍張士誠老巢蘇州時,已經從投降的元軍手裡獲得了回回炮的使用方法,並以此迫使張士誠投降。

但朱元璋建國後的國家施政,讓明朝各行各業的技術水準都大幅度降低,短短几十年後,明軍已經忘記了世界上還有回回炮這種東西。

在北京城下,朱高熾乘隆冬時節在城牆上澆水,明軍士兵就攤開手對李景隆說:“城上都是冰,俺們爬不上去。”

朱棣的軍隊也沒好到哪裡去,鐵鉉堅守濟南,朱棣也一樣望城興嘆,沒有任何使用攻城機械的記載。

從這個角度上說,李景隆獲評靖難第一攻還真是實至名歸,要是沒他打開城門,建文帝要是咬牙堅守南京,說不能真能拖出什麼變化來。

再說建文帝身邊的文臣

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位算是建文帝的核心智囊了,可惜這三位學識都是頂尖水準,但說到治國方略水平實在不怎麼樣。需要心狠手黑的時候優柔寡斷,需要從長計議的時候又過於操切。

比如說,建文稱帝后,朱棣進京朝覲,“行皇道不避”,這種公然僭越的舉動,當時就有大臣建議直接扣了朱棣治罪。大臣卓敬則建議藉機將燕王遷封到南昌,既維護了親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

對於這些快刀斬亂麻的建議,三位核心智囊居然顯得非常優柔寡斷,讓朱棣逃過一劫。

等到削藩迫在眉睫時,他們又摒棄了其他大臣(高巍)主張採用漢武帝“推恩法”的方式曲線削藩,將諸藩土地分封個其所有兒子,而不是嫡長子一人,逐步削弱藩王的權勢。

這時候,三位又感覺此法效果太慢,要求強力削藩。其實,他們都是飽學之士,西漢晁錯削藩導致“七王之亂”的舊例不可能不知道,但他們顯然錯誤的判斷了形勢,自以為朝廷的勢力遠超諸藩,足以便宜行事。

我們前面提到的頭號臥底李景隆還是黃子澄親自向建文帝推薦的,用這個明朝趙括替代了身經百戰的老將軍耿炳文。

所以,建文帝身邊的頂級智囊團,既看不清大勢,又沒有識人之明,難怪建文帝會在靖難之役中,迅速就敗下陣來。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建文帝朱允炆,掌握天下兵馬,為什麼會敗給只有八百親兵的朱棣?

自古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最出名的就是朱棣的靖難之役。理論上說,朱棣的靖難是名不正言不順,哪怕他找出太多的理由,也大多是欲蓋彌彰,全天下都知道朱棣的狼子野心,卻沒有人敢於揭發。

短短4年時間,朱棣就成功奪取皇位,朱允炆是正經的皇帝陛下,全天下都承認,而朱棣是個反叛者,為何建文帝就是打不過朱棣?朱棣為何能快速成功?

建文帝手下幕僚水平太差

俗話有云,一個好漢三個幫,朱棣是很牛,他出生在戰火中,追隨著名將的腳步,一步步成為最優秀的軍事統帥,上馬統軍下馬治國,這本事無人可比。但仍要有人扶持,才能成就大業,姚廣孝就是朱棣手下頭號智囊。

在朱棣起兵之前,還是有所猶豫的,畢竟他是一國親王,吃盡穿絕,要什麼有什麼,哪怕不造反這一生可以照樣逍遙快活。這很容易理解,朱元璋在皇覺寺討飯吃都不想造反,何況是朱棣。這一切來源於姚廣孝的攛掇和慫恿,朱棣野心是有的,也曾徘徊過。

朱棣擔心民心所向,姚廣孝卻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我只知道天道,何必去管什麼民心。建文元年,朱棣誓師起兵的時候,突然颳起大風,連帶著屋簷瓦片掉落一地,朱棣一臉驚色,認為可能是不詳的預兆。

姚廣孝解釋道:

“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

這是好的徵兆,飛龍上天必伴隨風雨,瓦片碎裂,說明王爺將要換黃袍了。一次次,姚廣孝堅定了朱棣的信心,可以說他是朱棣靖難路上的燈塔。

在圍攻濟南的戰役中,朱棣頗受打擊,幾個月都攻不下來,損兵折將無數。姚廣孝建議繞開濟南,直接攻向京城,正是這短短几句話,令朱棣豁然開朗,最終才能拿下京城。

反觀朱允炆的幕僚,黃子澄、齊泰皆是書生之輩,根本不通兵法謀略。況且朱允炆本身也不通軍事,選兵派將大多按照下屬的意思辦,對比朱棣統兵水平,相差甚遠。

在朱棣起兵之前,朱棣被要求去京城祭祖,當時情況危急,朱棣自不敢前去,便令三個兒子代替自己去京城。這三位分別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熾曾代替父親守衛北平城,擋住李景隆數十萬大軍,立下大功。朱高煦是軍中猛將,在靖難之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是朱棣的左膀右臂。

可以說朱棣的兒子都並非等閒之輩,齊泰要求抓住這三人,用來要挾朱棣。黃子澄則說:

“不若遣歸,示彼不疑,乃可襲而取也。”

如果不放走這三人,那麼可能讓朱棣懷疑,就無法突襲取勝。

是時,建文帝削藩天下共知,朱棣造反則只在弦上,黃子澄偏偏放走了朱棣的三個兒子,錯過了最佳時機,如果換成姚廣孝,必定不會犯下如此愚蠢的錯誤。

最令人無語的是,在耿炳文兵敗之後,黃子澄竟然推薦了李景隆作為軍事統帥。想來當時的明軍中必定有清醒之人,李景隆有幾斤幾兩應該很多人都清楚,為何就沒有人阻攔。耿炳文雖然無法戰勝朱棣,卻仍能保留實力,李景隆上任後連續在正壩村、白溝河戰敗,明軍實力大損。

奈何李景隆第一次失敗後,黃子澄仍要其繼續統兵,如果朱元璋還活著必定會氣得跳腳罵娘。軍隊的領導層屢次犯錯,就是士兵再拼命也無濟於事,一方是最優秀的幕僚集團,另一方是最差勁的,結果則不言而喻。

朱元璋剪草卻沒有留根

朱元璋為了子孫後代皇位的穩固,殺掉了大量的功臣名將,這種殺功臣的事件歷朝歷代都很常見,畢竟跟初代帝王征戰的人都比較猛,好比劉邦殺戮功臣,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令人意外的是朱元璋殺人太多,好比江夏侯周德興、涼國公藍玉、宋國公馮勝、定遠侯王弼、延安侯唐勝宗、德慶侯廖永忠等等。能征慣戰的猛將幾乎被殺絕,只留下年邁的郭英和耿炳文,也無法改變整個戰局。

從側面看,這也是李景隆被重要的原因之一,李景隆是李文忠的兒子,曹國公的名號是那麼響亮,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李景隆被提了上來。朱棣雖然強悍,卻仍比不了那些開國名將,而他的軍事才能也大多是跟李文忠、徐達、常遇春等人學來的。

假若朱元璋刻意留下幾個能打的將領,朱棣的靖難之路必定會無比艱難。

朱棣運氣太好

戰場上實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其次就是運氣了,由於戰場瞬息萬變,各種情況都可能出現,有時候運勢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建文二年,李景隆所部50萬明軍和朱棣的20萬北軍相遇,在白溝河展開大規模會戰,這也是建文帝組織的最大規模戰役,此戰意義重大,也正是因為朱棣贏得了此戰,才佔據了南北對抗的優勢。

李景隆雖不會統兵,但其手下還有幾個能打的將領,比如平安、瞿能父子,首先和北軍交戰的就是平安,平安勇不可擋,北軍一度傷亡慘重,耗費好大代價才擊退南軍。第二天,平安再次主動出擊,李景隆主力則繞道北軍背後偷襲,戰局對朱棣十分不利。

朱棣換了三匹戰馬,手中的刀劍都捲了刃,北軍馬上就可能被擊潰,關鍵時刻,一陣狂風颳起,直接刮斷了李景隆的帥旗,於是南軍打亂,朱棣趁此機會大舉反擊,反敗為勝。

白溝河之戰令朱棣命懸一線,卻因為自然原因贏得勝利,這無法解釋,也許天道真的站在朱棣這一邊,無論到了何時何地,都能化險為夷。

史料記載:

“會旋風起,折景隆旗,王乘風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

之後朱棣進攻濟南的時候,守將鐵鉉佯裝投降,引朱棣進城,也許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朱棣就這麼去了。等朱棣到了城門的時候,城上的鐵板突然落下,直接砸到馬頭上,朱棣被嚇得大驚失色,馬上逃離了城門。

鐵鉉的計謀就差那麼一點就成功了,如果朱棣被直接砸死,那就沒有之後明成祖了。從此也看出朱棣的運氣是真的太好了。可見創業不是人人都能幹的,如果沒有一個福將坐鎮,那結果很難預料。

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朱元璋開創的大明朝,為什麼要撤掉宰相?說到底,就是壓制文官,增強皇權,完全鋪好了路,只要朱允炆按照他這套思路繼續走,當然不會出問題。可是朱允炆犯了一個錯誤,就是急切抬高文臣地位,貶低武將地位,這也導致這場內亂,朝中武將持觀望態度。

之所以後來的方孝孺不肯投降,也是基於這樣的形勢,文臣地位好不容易上來了,換了朱棣,豈不是空歡喜一場?

朱棣以少量兵力在和平時期造反成功,種種不利局面被其一一化解,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楊角風發作


這是一場武力值超高、能征慣戰的軍事統帥肌肉男藩王和小鮮肉皇帝的對決,後果可想而知。

話說,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閉上了眼睛,再也沒醒來。

這位明朝的開創者是否會想到他死後歷時四年這場戰爭,是否會想到他疼愛的孫子朱允炆因失敗退出歷史舞臺,而下落又終究成了一個迷。

由建文帝削藩引起的靖難之役,終因建文帝自身的不足和某些客觀存在的原因而讓朱棣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關於建文帝的失敗,個人感覺有以下幾點:

性格太過仁慈

他生於宮中的安樂窩裡,沒有經歷過大明王朝創業的艱辛,整天和書本為伴,而且身邊多是文人,生活波瀾不驚,平平靜靜,促生了建文帝敦厚仁慈的性格。這和勇猛果敢的叔叔朱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PK顯然不在一個段位。而且對於削藩,對朱允炆來說也是無奈之舉。

1401年建文三年二月,朱棣到京師時候就傲慢無禮,史書記載,“行皇道入,登陛不拜”,當時就有御史彈劾朱棣大不敬,建文帝說“至親勿問”。

而面對戰爭,建文帝還怕落下個殺叔叔的壞名聲,因而命令軍隊,力求“毋負朕有殺叔之名”,皇帝下了命令,將領們必須有所忌憚,在這種情況下,軍隊和將領都能放開手腳,幾次戰役中,朱棣都幸運的逃脫了。

建文帝的仁慈慢慢把自己逼向了深淵,在兩軍作戰的生死關頭,朱棣是橫下一條心,破釜沉舟,建文帝是舉棋不定,依然不願意落下殺叔的壞名聲,就這樣錯過了幾次好的機會。

文人氣息太濃

從小生活在皇宮,生活安逸,他重用的人也多是讀書人,登基以後,一改他爺爺朱元璋尚武的政治風格,提高文官在國家決策中的作用,比如兵部尚書齊泰,翰林侍講方孝孺等都是飽讀詩書的才子,這樣一個秀才朝廷,怎麼能是文武雙全的朱棣的對手呢?

用這些人治國可以,但是調兵遣將、指揮戰爭卻不行,他們不懂得戰爭的複雜性,又沒有戰爭的經驗,多是紙上談兵,和霸氣的朱棣相比,兵敗是難免的。

能臣悍將匱乏、用人不當

建文帝朝中能出謀劃策、善於征戰的人才匱乏,這也多是拜他爺爺所賜。

朱元璋為了維護老朱家的絕對統治地位,大肆殺戮功臣,當年隨著朱元璋打天下的元勳宿將都被殺的差不多了。

戰爭剛開始的時候,建文帝派了年逾古稀的長興候耿炳文,老頭兒到戰場上大敗。

朝中大臣拙於計謀,前線將帥寡於戰略。

沒有一個有效的防禦方案和解決辦法,這和參加過多場戰爭的朱棣來比,能不敗嗎?

建文帝知人善任的能力不足,他任用表兄弟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為大將軍,這種任人唯親的行為,對建文帝非常的不利,還主要是這個李景隆是牆頭草,建文帝集合60萬大軍企圖一舉消滅燕軍,但是6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李景隆也沒有得到應有的懲治,後來朱棣兵臨城下,李景隆打開了城門,於是朱棣毫不費力進入京城。

削藩策略的失誤

四叔朱棣的威脅是現實的,面對這種威脅,建文帝表現出了緊張急迫的情緒,在削藩的策略上急躁冒進,準備不足,而且內部也不統一,有人主張類似推恩令一樣的慢慢來,而齊泰和黃子澄建立立即削藩,結果建文帝聽取了齊泰和黃子澄的建議,但是兩個人也是不統一的,鬧來鬧去,引起了藩王們的人人自危,燕王更是暗地準備,加緊備戰,等到建文帝決定對朱棣下手的時候,朱棣已經準備就緒了。建文的削藩,缺乏全盤規劃,遇到問題時候有拿不出解決的辦法,最後也只能江山易主。

太監的力量很強大

建文帝的確是個好孩子,聽小聽從爺爺的教導,對宦官管理的非常的嚴,在他即位之初,就下了諭旨,要求各地方官吏,如果太監外出有做了違法的事情,地方上便可以治罪,在內廷對於犯事兒的太監更是嚴懲不貸,於是很多違法的太監就逃跑到了朱棣那裡,這些太監把京城的虛實以及軍事秘密都洩露給了朱棣。

建文帝的失敗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最終燕王朱棣奪取了皇位,開啟了大明的永樂盛世,這也是歷史的選擇吧!


千秋文史


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造反能夠取得成功的,尤其還是在王朝前期,只有朱棣這一個案例。從某種意義上說,以朱棣所擁有的軍政實力,他出來挑戰建文帝,基本屬於是以卵擊石,但問題是,造反這種事,並不是簡單的的看你的實力有多大,更得看其它人的態度。

換句話說,你的實力很弱,但是你振臂一呼,天下人響應,那看起來空前強大的敵人,也有可能被你一下打得磚崩瓦解,最經典的就是陳勝吳廣率領九百人造大秦帝國的反,雖然他們只有區區九百多人,但因為天下都積極響應他們,所以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國很快就被打殘。

從這層意義上說,朱棣能夠打贏建文帝,最根本原因就是當時大明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都願意站在朱棣這一邊,所以朱棣才能越打越強。

至於所謂的李景隆昏庸無能;或者建文帝掩耳盜鈴,不允許士兵在陣前殺死朱棣;又或者是朱棣在危機時刻走狗屎運;甚至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直取南京等,都不過是表明原因。

比如,很多人總覺得朱棣直取南京的策略非常高明,堪稱他逆襲的神來之筆,但其實,這不過就是1加1等於2的事情。一切是顯然的,所謂的直取南京,不就是兵法中的擒賊先擒賊和釜底抽薪麼?朱棣如果連這種最基本的軍事常識都不懂,那還混啥啊!

更關鍵是,靖難之役一共打了四年,朱棣為什麼偏偏在第四年才想到要直取南京,前面三年他難道就沒想到?關鍵是,他還是姚廣孝的建議下,才恍然大悟,彷彿頓時找到了一把開啟白寶箱的鑰匙,這個情節怎麼看都像是扯淡!



事實上,直取南京並不是什麼高明的策略,因為,直取南京並不是什麼難事,真正難的是,你如果直接前去攻取南京,由於沿路的敵軍沒有被你清掃乾淨,這樣你的後勤保障,就有可能被人在後方隨時隨地的掐斷,這樣你的前方軍隊就很容易受到致命的威脅。

換句話說,如果你沒有足夠的信心席捲前方的廣闊地區,面對敵人的軍事據點,你就得老老實實的,一個釘子一個釘子的拔。

因為這些軍事據點,也許不敢和你軍事主力作戰。但是,你的軍事主力敢越過這些駐點,那保障你軍事主力的後勤人員、物資,恐怕未必能暢通無阻的越過去。

相反,如果你有足夠的自信,可以席捲前方的廣闊地區,你自然可以大舉越過敵人的這些據點。因為,你所需的後勤物資,可以從前方獲得;關鍵是,你還可以從前方補充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你在前方面取得這些勝利後,再回頭收拾後面的那些敵軍據點,估計用政治攻勢,都能取得勝利。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靖難之役的最後一年,朱棣之所以敢直接前去攻打南京,就是因為他很清楚,擋在南京前方的那些軍事據點,不僅不會與他為敵,甚至還會給他提供各種資助。

在這種背景下,朱棣才敢放心大膽的直取南京。如果失去這種背景,朱棣膽敢直取南京,恐怕死都不知道怎麼死。



至於所謂的建文帝掩耳盜鈴不殺朱棣,或者朱棣在危機時刻走狗屎運,大家看看都行了,類似的情節在24史中實在太多,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情節都不過是杜撰或者帶有嚴重誇張成分而已。

因為,他的目的主要是為神話皇權。換句話說,朱棣是命中註定要當皇帝的人,所以每次在生命危機關頭,總會莫名其妙的化險為夷,至於他的對手,也總是在要殺他的時候,犯各種低級幼稚的錯誤。

說到這裡,肯定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大明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都要站在朱棣這一邊呢?

其實很簡單,一個人看著自己親叔叔親弟弟,都毫無安全感,那他看誰會有安全感呢?同時,一個人看著自己英雄無敵的祖父,親手給他佈置的權力格局,都感覺毫無安全感,那他處於怎樣的狀態中,才能有安全感呢?

換句話說,朱棣等藩王們是手握兵權,問題是,還有許多勳貴武官也握有軍權,甚至還有不少人是當年的開國元勳呢,更不用說在邊疆抵禦蒙古的軍政大佬們。現在,朱允炆看到自己的親叔叔們實力太大,於是沒有安全敢,只好將他們全部殺死。

那接下來,等這些親叔叔親被殺死後,那些手握軍權的勳貴武官,還有那些開國元勳,他們失去皇族的制約後,自然也會變得實力膨脹,到時朱允炆看著他們,是不是也會各種沒有安全感,那是不是也要把他們全部殺死?

還有,那個在前線抵禦蒙古的軍政大佬,甚至朝堂上很多老資格的文臣,很多都是朱元璋時期的人,朱允炆面對他們,是不是也會沒有安全感,那是不是將來也要把他們全部殺死?



本來,建文帝執政時的權力格局,是朱元璋親自為他設計,這其中各大集團都處於相互制約的環節之中,結果朱允炆上來就對自己的親叔叔們下死手,處於其他環節的軍政大佬,看到這種情況,哪個不是心驚膽顫?

因為,你的親叔叔們都不可信,我們這些外臣還能放心麼?照這樣下去,朱允炆只有把帝國的普遍軍政大佬都來一次大換血,換成讓他可以完全信任的人,恐怕才能有安全感的吧!

舉個不恰當例子,就憑朱允炆這種心理素質,他坐在皇位上,就如同一個毫無安全感的人,在深夜拿著一把衝鋒槍,於人於己都不是好事,因為他隨時亂開槍的概率實在太大!

在這種背景下,皇族藩王也好、地方的軍政大佬們也好,甚至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們也好,最後都逐漸選擇站在了朱棣這邊。也正因為此,朱棣才能夠打贏建文帝。

否則,沒有帝國普遍軍政大佬們的支持,朱棣就算把建文帝的軍隊打得大敗又能怎麼樣,想當年安祿山勢力最大時,大唐損失了多少兵馬和地盤。但因為帝國的普遍軍政都願意繼續站在大唐政府這邊,所以安祿山雖然不斷取得軍事上得勝利,但最終還是坐困而亡。


我是趙帥鍋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建文帝朱允炆打不過後來的明成祖朱棣,是很明顯的事情,主要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建文帝自己根基不穩

建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孫子,太子朱標的兒子。

太子朱標精明強幹,精於吏治,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白髮送黑髮人。

朱標走後,朱元璋對孫子朱允炆更加疼愛。

朱允炆在當皇帝之前,一直都是爺爺眼中的乖巧孫子,卻沒有政治經驗。

朱允炆即位後,面對滿朝文武,其實根基並不穩,朱允炆需要一個時間過程,來建立自己的威信。

施政不當惹眾怒、失擁戴

前面說了建文帝太年輕,政治經驗又不足。

朱允炆做皇帝其實是一個邊實踐邊學習的過程。

在新的班底的建言獻策下,朱允炆還沒穩固自己的地位,就開始進行削藩等一系列牽涉眾多利益的工作。

在自己地位還沒穩固的時候,去動別人手裡的蛋糕,不得不說有點操之過急了。

朱棣老謀深算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兒子,可不是個酒囊飯袋。

朱棣是幾個兒子裡,最像老爹朱元璋的一個。

朱棣常年參加軍伍,有豐富的行軍打仗經驗。

在軍中,朱棣有不小的人望。

朱棣自己又是個懂得隱忍,審時度勢,為了大局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裝瘋去吃屎的程度。

乳臭未乾的朱允炆VS老謀深算的朱棣,要說朱棣穩輸,那真的是紙上談兵了。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