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清朝湖廣總督管轄範圍多大?現在看來與廣東廣西沒關係,為何叫湖廣總督?

趙愛虎


在看過各種清宮劇之後,想必大家都非常高頻率的聽到過一個名叫做總督的官職,無論是在什麼電視劇裡,擁有這個官職的人物都擁有著非常滔天的權柄。

這個時候,大家或許就會對總督這個官職感到好奇了,好奇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這個官司又有著多麼龐大的權力,在講到正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清朝的總督。


清朝的總督

在整個清朝時期,除了那些在朝廷中擁有著無上權力的大佬之外,總督是清朝外官中權力最為頂尖的那一類人物。

他們每一個人在被委派出京的時候,都裹挾著龐大的權力以及榮耀而出,來到他們的任屬地後,他們就會成為真正的土皇帝,少則掌控一個省份,多則掌控兩三個省份。


清朝時期總督的權力就相當於現如今兩三個省份的省委書記相加起來一般龐大,可見其權力之尊榮。

整個清朝的歷史中一共出現過11個總督官職,這11個總督官職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漕運總督、河道總督、東北總督。

湖廣總督名號的來源

其中兩廣總督主要統轄著廣東和廣西兩個省份,而湖廣總督與我們想象中的不同,湖廣總督並不能掌管到廣東、廣西,他所能掌管的地方只有湖北和湖南兩個省份。

那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既然叫做湖廣總督,這裡面有湖了,廣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實際上關於湖廣的來源,還要追溯到元朝時期的歷史。

在元朝的時候,元朝設置了一個行省,這個行程就是湖廣行省。

元朝時期的湖廣行省包括了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等現如今省份的一部分地區,面積非常龐大。


湖廣行省的名字就是這樣來的。

而在歷史發展到清朝的時候,湖廣行省這個行政區域雖然已經消失了,但是他們仍然保留下了湖廣的叫法,並把它沿用在了管理湖南、湖北的總督官職上,這才有了清朝時期的湖廣總督。

湖南湖北的湖,廣東廣西的廣

說到這裡,這個問題已經瞭解得差不多了,接下來我再跟大家補充一些格外的知識,說一下湖南、湖北的湖和廣東、廣西的廣。

首先湖南、湖北中的湖指的是洞庭湖,湖南指的是洞庭湖之南,湖北指的是洞庭湖之北,在湖南、湖北這兩個地名剛開始出現的時候,洞庭湖就是它們之間的劃分。

但是多年的歷史發展可以改變許多,現如今湖南已經完全囊括住了洞庭湖,洞庭湖已經不足以拿來劃分湖南、湖北的南北了。

廣東、廣西的廣來源於一個叫做廣信的古地名,這個地方主要位於現如今的廣西梧州和廣東接壤的地方。

廣東、廣西就是以廣信這個的古地名劃分出來的,只不過因為歷史的變遷,這個古地名消失在了歷史之中。

所以說湖廣總督的管轄範圍主要集中在湖南和湖北,湖廣總督中的湖廣確實和廣東、廣西沒有關係,湖廣總督的湖廣是一個來自於元朝時期的古稱,因為元朝時期遺留下來的歷史淵源,才有了湖廣總督這個名號。


孤客生


(元朝行政區域劃分)

“湖廣”二字源於元朝所設置的“湖廣行省”。湖廣行省全稱是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轄區包含今湖南、湖北全境以及廣東、廣西部分地區,轄域非常廣闊,所以當時稱為“湖廣行省”。到了明朝,朱元璋鑑於廣西壯、瑤、黎三個民族反明猛烈,於是採用分而治之的辦法,把黎族聚居的海南、廣西的欽廉地區劃歸廣東,從行政區劃上切斷廣西與海上的聯繫,以便加以控制。由此,在原先“湖廣行省”的基礎上,劃分出了湖廣、廣東、廣西三布政使司,從此,“湖廣”才開始專指兩湖,即湖南湖北之地。因此,雖然清朝的“湖廣”和廣東、廣西沒有關係,但從歷史上看,還是相當有淵源的。

(明朝行政區域劃分)

“湖廣”在當時也是叫得比較響的一個地理名詞。譬如戲劇《秦香蓮》裡,秦香蓮就唱道,“秦香蓮住均州遠在湖廣”,均州是今天的丹江口,丹江口屬湖北,湖北屬湖廣,所以秦香蓮才會說自己“住均州遠在湖廣”。

在清朝,湖廣總督的地位較高,是清朝九大封疆大臣之一。當時的九大封疆大臣分別為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湖廣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閩浙總督、兩廣總督。和湖廣總督的“湖廣”一樣,兩江總督的“兩江”也容易把人弄糊塗,其實,這個“兩江”指的是江西和江南行省,清朝時江蘇和安徽是統一隸屬於江南行省,因此,兩江總督的管轄區域其實是江西、江蘇以及安徽。

(清朝行政區域劃分)


歷史風暴


清朝有個湖廣總督,所管轄範圍經常被人誤解,以為管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省(廣西當時為省)。實際上,湖廣總督只管湖南與湖北,廣東和廣西是由兩廣總督管的。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湖廣總督並不管兩廣,那麼湖廣的“廣”是什麼意思?

這就要有從元朝說起了。

元滅南宋前夕,也就是公元1274年,元朝設荊湖等路行中書省。三年後,滅宋基本完成,元世祖忽必烈就把這個荊路等路行中書省,併入治所在長沙的潭州行省。治所在長沙,是為了撲滅在廣東一帶抵抗的殘宋勢力。公元1281年,殘宋勢力被徹底消滅,省會就從長沙遷到了武昌。

行省的面積非常大,包括湖南大部、貴州大部、廣西全部,重慶東南部、廣東西南部(茂名、湛江)、海南。但是卻只包括湖北省東南部(武漢、咸寧),以及巴東、秭歸、興山三縣飛地。

湖南在宋朝時期就被稱為荊湖路,而廣西在宋朝被稱為廣南西路。定行省名的時候,湖廣行省最終被採納,全稱是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元朝末年,湖廣行省的大部分被梟雄陳友諒佔據,與朱元璋爭天下。朱元璋出兵滅掉陳友諒之子陳理後,保留了湖廣行省的建制。洪武九年,1376年,湖廣行中書省更名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和元初轄區相比,明初的湖廣行省有了重大變化。早在元末,廣西就脫離湖廣行省,成立廣西行省。明初的湖廣就不包括廣西。還有,貴州在明成祖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貴州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同時,現在湖北省大部分劃入新的湖廣行省,也就是武漢以西地區,襄陽、宜昌、荊州這些地方。

明朝的湖廣行省,包括湖南省和湖北省全部。只不過名稱上還沿用了元朝的湖廣,只是這個“廣”,不再包括廣西。兩廣在明朝是各自為省的,廣東省會在廣州府,廣西省會在桂林府。

湖廣行省居天下之中,北有兩河、南有兩廣、西有云貴川,東有兩江(明朝沒有兩江設置,純地理概念),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都非常的重要。尤其是明世宗嘉靖帝就生於湖北鍾祥,升鍾祥為承天府。承天府事實上是繼明中都鳳陽之後,明朝又一祖宗龍興之地,政治地位非常高。

清朝統一後,遭到了南明勢力的抵抗,力度之強,在清朝強行撲滅抵抗後,仍心有餘悸。怎麼辦?那就拆分明朝原來相對較大的省份。南直隸改為江南省,拆分成江蘇和安徽兩省。湖廣也是如此,湖廣所轄湖南、湖北地域廣大,有江有山,土地肥沃,一旦為反清勢力佔據,後果不堪設想。

拆!

清聖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廣行省分家。洞庭湖以北,設湖廣左布政使,以南設湖廣右布政使。1667年,左布政使更名湖北,右布政使更名湖南。也就是說,現在的江蘇省、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都是清朝之後才出現的。

不過,湖北和湖南雖然分家,但他們只是省一級。在清朝,比省還高的是大省級。比如說,江蘇、安徽雖然分家,但管他們的卻是兩江總督。兩廣、兩湖也一樣,湖北和湖南兩省上邊設湖廣總督,管著湖北、湖南兩省的軍政民務。湖廣總督只管湖北、湖南兩省,有時也稱為兩湖總督。

湖廣總督還是簡稱比較好,你是不會願意寫全稱的,太長了,“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湖北和湖南兩省,各設巡撫,管民政。

當過湖廣總督的清朝名臣太多了,比如林則徐、張亮基、李鴻章。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則徐在湖廣總督任上給朝廷上了《籌議嚴禁鴉片章程折》共6條,闡述他嚴厲禁菸的想法。

當然,最出名的湖廣總督,無疑是人稱張南皮的張之洞(祖籍河北南皮)。

清末實行洋務運動,代表人物之一就有主政湖廣的張之洞,於1889年到任。當時,李鴻章主政直隸,與張之洞同時實行洋務,號稱北李南張,交相輝映。張之洞在湖廣大興洋務,修建鐵路,建槍炮廠,開設新學。洋務運動中著名的口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就是張之洞在湖廣總督任上提出來的。

民國後,湖廣總督不復存在,湖北和湖南正式分家。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湖廣總督只是通稱,也就是習慣上的說法。其實“湖廣總督”只是清初最開始的叫法。後在康熙二十六年始定“湖北湖南總督”名。



所以它的正式簡稱應該是“湖北湖南總督”,全稱是“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兼巡撫事”。當然兼巡撫事曾短暫的在雍正朝實施過,當時湖廣總督會兼任湖南巡撫。但是成定製卻是在光緒三十年,自之後湖北湖南總督都會兼任湖北巡撫。

當時這裡或許很多人不明白,“湖廣總督”明明是轄湖南、湖北兩地,按理說應該如跟轄廣西、廣東的“兩廣總督”一樣稱呼,應稱“兩湖總督”啊!為何會通稱“湖廣總督”呢?



其實很簡單原因很簡單,因為湖北、湖北兩地原來是屬於一個省管的,那就是“湖廣省”。

湖廣省源於元朝。《元史.地理志》載:“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甘肅,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徵東,分鎮藩服”。

元初,全國十一個行中書省中就有“湖廣等處行中書省”,轄今湖北、湖南、廣西和廣東、貴州的一部分,為當時全國最大的一個行省。



明初,洪武年間朱元璋“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羈縻諸司”,而據《明史.地理志》所載這十三個布政使司“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陝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云南,曰貴州”。

而此時“湖廣佈政使司”就轄今湖南、湖北兩省全境。天啟元年,因土官奢崇明謀反,明廷為了應對戰事,遂設“四川、湖廣、雲南、貴州、廣西五省總督”,負責統籌對西南戰事。



崇禎年間,崇禎又因各種原因先後設““總督陝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五省軍務”、“總督鳳陽地方兼制河南、湖廣軍務”、“總督河南、湖廣軍務兼巡撫河南”、“總督九江地方兼制江西、湖廣軍務”等職。

清初,順治入主中原後,在官制上雖幾乎完全照搬明制,但也有些許的變化。比如原在明朝不常設的總督一職,就在清朝成為慣例。順治元年,清廷在湖廣省設置“湖廣總督”,駐武昌。康熙三年,因湖廣省過於龐大,恐會危及清朝的統治,康熙遂將湖廣省拆分為二個省。



此時湖廣分治,以洞庭湖為界,南為湖南布政使司,駐長沙,轄長沙府、衡州府、永州府、寶慶府、辰州府、常德府、嶽州府7府;北為湖北布政使司,駐武昌,轄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安陸府、德安府、荊州府、襄陽府、鄖陽府8府。

當然湖廣雖分治,但仍有“湖北總督”管轄。康熙七年廢除“湖北總督”,湖北、湖南兩省不設總督,由兩省巡撫分別管理,這裡要注意湖南巡撫在康熙年間並不叫“湖南巡撫”,而是叫“偏沅巡撫”,直到雍正二年才改名為“湖南巡撫”。



康熙九年復置“湖廣總督”,仍轄湖北、湖南兩省,併兼任“川湖總督”,這裡就會有個誤區,很多人認為“湖廣總督”曾被改名為“川湖總督”,實際上這是不對的,它非改名只是兼理。康熙二十六年改“湖廣總督”為“湖北湖南總督”,自此始成定製。



所以在清朝管理湖北、湖南的總督,自康熙二十六後,正確的叫法是“湖北湖南總督”,“湖廣總督”只是我們現代人的通俗叫法罷了。


澳古說歷史


首先要搞清湖廣的具體涵義。

湖廣行省地圖

湖廣是元代的一個行省,隸屬於當時的中央政府,具體位置大體上就是今天的湖南和湖北一帶;明代繼續沿襲元制,設置湖廣佈政使司,下轄武昌府、漢陽府、黃州府、承天府、辰州府、德安府、嶽州府、荊州府、襄陽府、寶慶府、鄖陽府、長沙府、常德府、衡州府、永州府、黎平府 等16府,轄區還是如今的兩湖;清代建國後將湖廣一分為二,北部為湖北省,南部為湖南省。和今天的行政區設置大體一致。

清代初年設湖廣總督一職,具體管轄湖南湖北兩省軍政事務,正式名稱是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治所在武昌。因為歷史上湖南湖北一帶曾經是湖廣行省,所以兩湖總督便簡稱為湖廣總督,並且一直沿用下來。這就是湖廣總督名稱的由來,與廣東、廣西毫無關係,清代管理廣東和廣西兩省軍政事務的總督叫兩廣總督,與湖廣總督平級。

晚清名臣張之洞曾長期擔任湖廣總督一職

湖廣總督是個非常重要的位置,歷史上先後有林則徐、張之洞、趙爾巽、瑞澄等人擔任此職。最後一任總督是旗人親貴瑞澄,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倉皇出逃,武昌也成為辛亥革命首義之地。


民國年間那些事


其實要搞清楚湖廣總督這個職位,我們只需要知道另外一個職位就行了,那就是兩廣總督。兩廣總督所管轄的範圍,大致就是現在的廣西和廣東,所以叫做兩廣。

那麼湖廣總督這個湖廣指的是哪兒呢?

很顯然廣東和廣西已經被兩廣總督給管理了,所以就沒有湖廣總督什麼事兒了。那麼湖廣到底指的是哪兒呢?其實指的就是現在的湖南和湖北加起來的整片區域。

在明朝時期,湖南和湖北是沒有分為兩個省的,統一稱呼為湖廣省,所以湖廣總督指的就是湖廣省的一把手。

總督是該地區軍事政治經濟一把手,權力相當大。因為監管多個省的原因,所以總督要比一省的巡撫官職大得多。一般都是正二品官職,如果兼任了兵部尚書,那就是從一品外放官員,是貨真價實的封疆大吏。

湖廣總督的權利範圍涉及到整個湖南和湖北,在當時看來還是相當有權勢的。所以在明朝時期,這個官職並不常設,一般都是在危急關頭,臨時設立這樣的一個官職。解決完問題以後,該官員就得回朝廷覆命。

到了清朝時期,總督才算是長期擔任的職務,所以權力相當大。一般人是沒辦法就任的。康熙朝擔心湖廣省的勢力太大,所以就將湖廣省,拆分成了湖南和湖北兩個省。

湖南湖北被康熙拆分,以洞庭湖作為界限。

清朝基本上都是沿襲了明朝設置的官員,所以清朝初年依舊還是有湖廣總督這個職位的。但是康熙初年,因為朝廷覺得湖廣總督權力太大,所以就把這塊地方給拆分成了兩個省,便是湖南和湖北了。

那麼這兩個省到底是以什麼作為界限呢?其實跟我們現在一樣,都是以洞庭湖作為分界線。湖南這邊的行政中心變成了長沙,而湖北的行政中心則設置在武昌。武昌就是原來湖廣省的總督府所在地。

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湖南和湖北省,其實就沒有所謂的總督了,這兩個省由各自的巡撫進行管理。

可是到了康熙九年的時候,國家局勢又發生了變化。因為各地巡撫對當地的軍務權力有限,並不能以此遏制三藩的問題。所以康熙重新恢復了湖廣總督的職務,因為局勢需要,當時的三藩力量巨大,如果不集中全國各地的力量,是很難與之相平衡的。

從這個時候開始,基本上湖廣總督就已經一直傳承了下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湖南和湖北的政務是分開的,兩省依舊有各自的巡撫。



最富有正義感的湖廣總督林則徐。

林則徐是做過湖廣總督的,我們知道他,是因為他在虎門銷煙的時候,展現出了非同一般的民族豪情。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早在他擔任湖廣總督的時候,就已經對鴉片下手了。

當時他深受道光皇帝的信任,被任命為湖廣總督,管理湖南湖北所有軍務,是正兒八經的實權派。他剛到武昌不多時,就有人遞上來一份信,信裡面表明當時湖廣地區遭受鴉片的毒害,又闡述了鴉片的危害。

林則徐在明察暗訪之下,果然發現,湖南湖北地區的鴉片事業十分昌盛,他一方面向道光皇帝闡述了鴉片的危害,一方面著手開始整治該地區的鴉片。

在湖南湖北兩地收繳的鴉片煙槍就有6000杆之多,煙土的數額也巨大。這些東西林則徐在武昌分兩次焚燬,燒完以後,全部扔進了長江之中。

此外,林則徐還開展了思想工作,勸告那些染上煙癮的人放棄吸食鴉片,拯救了當地不少人。這件事也為林則徐後來虎門銷煙奠定了基礎。

開啟中國近代工業革命的湖廣總督張之洞。

在中法戰爭時期,張志東成了湖廣總督,他也是最後一任有實權的湖廣總督。這位老先生可真是了不起,至今湖北的經濟發展,都受到他的影響。

我們可以看看現在武漢是中國最大的鐵路交通樞紐,其實早在張之洞時期,就已經開始大修鐵路,開鑿湖廣地區對外通商的道路。

除了修鐵路,張之洞還在當地設立了槍炮廠,礦務局,織布局等等。在他手裡洋務運動的尾聲,才稍微顯得有些精彩。也正是張之洞的努力,為後來中國工業化進程,拉開了大幕。

清朝在當時其實已經危如累卵,但是張之洞的努力,不僅僅是為清朝在努力,更是為了中國在現代化發展的道路上在努力。比如說我們常說的漢陽造,其實就是張之洞軍械廠裡生產的產品。


江湖小曉生


總督一詞,相信沒聽過的人反倒是很少了,清朝時期,總督是掌管一方軍政大權的朝廷重臣,其手握權力,一點也不亞於一些小國家的君主。

清朝時期,曾經設有九大總督,分別為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東三省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

總督,掌管的可不僅僅是一個省份,巡撫可能是某個省份的最高掌權者,但總督卻是數個省份共同的最高掌權者。

總督中出名的人不少,像是曾國藩,李鴻章,又或者是被刺殺的馬新貽,都是比較出名的總督,但他們卻是兩江總督。

總督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直隸總督了,直隸總督的權力在九大總督中都是位居第一的,而最讓人容易誤解的,便也是湖廣總督了。

直隸總督,單聽名字就知道其掌管的區域可取京城,京城周邊的一些省份,而兩江總督,顧名思義,掌權範圍是要跨越兩江的。

但在這些總督中,湖廣總督到底指什麼地方卻是讓人很容易誤解。

按照誤解的意思來看,湖廣總督掌握的區域應為湖南或湖北,以及廣西或廣東,然而廣西廣東是歸兩廣總督管的,湖廣總督管轄的區域僅為湖北,湖南。



湖廣總督,統轄的區域並不是湖南以及廣東,為什麼又被叫做湖廣總督呢?其實這跟明朝的歷史還有點關係。

明朝時期,區域的劃分並不像清朝那般,清朝的區域劃分與現如今已經很接近了,而明朝的區域劃分與現如今的卻差別又比較大,明朝時期,湖南湖北其實是不分家的,兩者共稱為湖廣省,湖廣省的叫法流傳了很久,一直到清朝的時候,湖南湖北還被併成為湖廣省。

直到康熙時期,湖廣省的說法才終於被叫停,取而代之的,正是湖南與湖北地區,而湖廣總督的叫法,也留了下來。

說是湖廣總督,其實應該叫做湖南湖北總督,只不過是為了簡化叫法,才簡單的說是湖廣總督。

湖廣總督管轄的區域為現如今的湖南湖北地區,同時,湖廣總督確實與廣東廣西沒有任何關係的,之所以叫湖廣總督也是沿用了傳統的叫法。

不管怎麼說,湖廣總督也是一方封疆大吏,雖然沒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那麼重要,但也是清朝權力位於頂點的那一批人之一,放到一些小國家,絕對算得上是一方帝王了。


魏青衣


最早的湖廣行省很大,包括了現在的廣西自治區、貴州、湖南、海南的大部,以及湖北和廣東兩省的一部分。由於當時的廣西叫作廣南西路,湖南叫作荊湖南路,元朝將這些地區合併後,便在“荊湖”和“廣南”之中各取一字,湖廣之稱由此而來。


元朝之前,沒有“湖廣”這一概念。

元朝建立之後,在全國設立了十個行省,湖廣行省就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湖廣行省,管轄範圍相當於現在的廣西自治區、湖南、貴州、海南的大部,以及湖北和廣東的一部分。所以說,最早的湖廣行省和兩廣是有關係的。

這裡有三點需要說明:

第一,元朝的湖廣行省,是把宋朝時期的荊湖北路、荊湖南路、廣南西路合併,再從夔州路劃出一部分土地,併入湖廣,然後就變成了元朝的湖廣行省。

由於宋朝的兩個荊湖路都帶一個“湖”字;廣南西路有一個“廣”字。元朝便各取一字,把新成立的行省稱為湖廣,這就是湖廣行省名字的由來。

宋朝的荊湖南、北路,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湖南以及湖北的一部分;

宋朝的廣南西路,大致相當於現在廣西、海南以及廣東的一部分;


第二,最早的湖廣行省,和現在的湖北省沒有多大的關係。現在湖北省的大部分,在元朝屬於河南江北行省。只有現在的一小部分在湖廣行省。(不過湖廣行省的省府設在現在的湖北省武漢市)

第三、現在的廣東省,在宋朝時期叫作廣南東路。元朝建立後,把廣南東路和江南西路合併為江西行省。



明代建立後,沿用“湖廣”這個名稱,把湖廣行省改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然後,明朝對元朝的行省區劃做了很大的更改,奠定了後來清朝以及我們現在的省級區別概念。

關於湖廣和兩廣的更改有如下六點:

第一,將河南從河南江北行省中劃出,河南單獨建省;

第二,將廣西從湖廣行省中劃出,廣西單獨建省;

第三,將廣東從江西行省中劃出,廣東單獨建省;

第四,把貴州從湖廣行省中劃出,貴州單獨建省;

第五,河南、廣西、廣東、貴州全部獨立建省後,把剩下的河南江北行省(現在湖北省的大部)和剩下湖廣行省(湖南大部以及湖北的一小部分)進行合併,組成新的湖廣承宣布政使司;

第六,將原屬於廣西的海南島和廣西的欽州和廉州劃歸廣東;



經過這六個步驟的區劃調整後,明朝的湖廣承宣佈政使的統轄範圍,也就僅限於現在的湖北和湖南兩省了。

由於明朝沿用了元朝的地名稱呼,因而此時的湖廣雖然和廣東、廣西沒什麼關係了,但仍然叫湖廣。

清朝建立後,大致沿用明朝的行政區劃,但是也做了一些微調。

首先,明朝的湖廣是一個省。只設有一個巡撫,湖廣省會仍然設在現在的武漢市。

第二,清承明制,順治時期延續了明朝的大部分制度,包括湖廣總督一職。

第三,康熙初期將湖南從湖廣劃出,單獨設立湖南省。按照《清史稿》的記載,由於兩湖分家,各設巡撫一名,需要在兩個巡撫之上再設總督,這便是湖廣總督。


第四,由於兩湖分家,因而湖廣總督更名為“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簡稱為“湖北湖南總督”,或“兩湖總督”。(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沒有更名,此乃誤傳)

第五,雖然官名變為“湖北湖南總督”,但為了延續明朝和順治時期的傳統,清朝設的兩湖地區的總督官銜,仍叫作“湖廣總督”。

總的來說,最早的湖廣和兩廣有關係,兩廣的一部分屬於當時的湖廣行省。之後經過數百年的行政區劃調整,最早的湖廣行省早已經是面目全非。但由於湖廣這個名稱一直都有嚴襲,老百姓已經習慣了,清朝因而也就沿用了。


Mer86


回顧清朝的歷史,人們或多或少都聽說過湖廣總督這個封疆大吏的職位,比如張之洞、袁世凱、段祺瑞等人,都曾經擔任過湖廣總督一職。

這一職位並非清朝首創,清軍入關佔領天下後,為了更加有效的管理地方,就沿用了明朝的管轄制度,同時又將總督一職由臨時差遣變為常設職務,方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如若單純看湖廣總督這個名字,很多人都會誤認為湖廣總督管轄著兩湖兩廣: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省。

湖廣總督真的能轄有四省嗎?清朝時期的湖廣總督,究竟管轄著多大的範圍呢?

張之洞

其實湖廣總督,真正管轄的僅有湖北、湖南兩省,湖廣總督的正式稱謂為湖北湖南總督,又或者簡稱為兩湖總督。坐在這一職位上的封疆大臣,主要負責湖北、湖南兩省的軍民政務。與人們印象中所想的廣東、廣西毫無聯繫。

可是無論在歷史書中,又或者是電視劇中,最常見的仍然是湖廣總督的身影。明明他們的職權與廣東、廣西從不掛鉤,那麼這個官職中的“廣”究竟是從何而來呢?為何在正史之中一直沿用著湖廣總督的說法?

清朝總督巡撫轄區圖

這一切的歷史根源,其實還要從北宋初年說起。北宋劃分管轄的行政區,用到的是“路”,整個北宋的一級行政區共有十五路,這個“路”就相當於現在的省。所以現在的湖北、湖南兩省,在北宋年間,又稱之為荊湖北路和荊湖南路;當時的廣西,被稱之為廣南西路。

到了元朝,一級行政區的劃分模式變成了“行省制度”,這些行省面積非常大,文章中主要談到的湖廣行省,所管轄的面積不僅包括了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甚至還包括海南、貴州等地。

元朝行省

當時給這個行省定名的時候,最終被採納的是湖廣行省,其實他還有一個全稱,就是湖廣等處行中書省,這個“等處”足以說明行省面積之大。

明朝建立以後,湖廣行省的管轄面積發生了重大變化,行省中的“兩廣”被單獨分立出去,設立了廣西、廣東行省,即便如此,明朝仍然沿用了湖廣行省的名字,不過這個時候它的全稱更名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所以早在元朝的時候,“湖廣”裡的“廣”早就不包括廣東、廣西兩省了。

明朝沿用

清朝建立以後,前文中所提到的“承宣佈政司”又改名為了“行省”,在清朝初年,南明的隊伍曾和清軍的隊伍在當時的湖廣行省長期針鋒相對。

因為湖廣行省坐落在天下最中心的位置,北接兩條河流,南面兩廣相護,東面又有兩江,西面緊接雲貴川之地,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都極佔優勢。1664年,當最後一隻抗清明軍在這裡被消滅以後,湖廣行省這個“政區”徹底不復存在。

明朝湖廣行省

、1667年,清政府為了方便管理,將湖廣行省正式分離開來,單獨設立了湖北、湖南省。只是清政府在設立管轄兩湖的總督之時,又通稱為湖廣總督。只是這個時候的湖廣總督,他們所管轄的範圍只剩下湖南、湖北,其實他們只是在名字上沾了原先湖廣行省的光,實際與廣東、廣西毫無關係。


鳶飛九天2018


湖廣這個概念始於元代的“湖廣等路行中書省”,該行省始於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最初稱“荊湖等處行中書省”,當時連鄂州(武昌)還在宋朝手裡,實際管轄區只有兩湖一部分,後隨著步步南下轄區迅速擴張,至元十四年南遷潭州(湖南湘潭),十七年遷回武昌並改為“湖廣等路行中書省”,下轄江南湖北道、嶺北湖南道、嶺南廣西道、海北海南道四個道,共30路、3府、13州、15安撫司、3軍、3屬府、17屬州、150屬縣、1管番民總管,轄區遍及湖北、湖南大部,廣東、廣西、海南全部和貴州、重慶一部。

行省是元代才在全國範圍內常設(此前金的行尚書省不普遍且不貫徹始終),全國只有10個(不包括徵東、交趾等臨時行省),且還包括地廣人稀的嶺北行省,因此每個行省基本上都包括後世好幾個省的面積和範圍。元代的湖廣行省系由南宋荊湖南、荊湖北、廣南東、廣南西四路合併而成,“湖廣’則是”荊湖“和”廣南“兩個地名合併而成的。但元代的”湖廣“其實是從”荊湖(即荊湖南、荊湖北兩路)“概念逐步擴張而成,且首府長期定在武昌,因此側重在兩湖而非兩廣。

明代廢除中書省,行中書省當然也隨之消失,然而“省”的概念卻沿襲下來並被新的“三司分治體制”(承宣布政使司管民政,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揮使司管軍事)所取代,每個元代行省也被分拆為多個省,大體上恢復了類似宋代“路”的面積,至明成祖時,本土分為2京、13省,湖廣在民政上劃為“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行政區劃幾經調整後基本和今天湖北、湖南二省一致,轄15府、2直隸州、14散州、108縣,而兩廣則分設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和廣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不再被納入“湖廣”概念中。

清代順治元年設湖廣總督,轄區理論上和明代一樣,實際上當時兩湖等處有很多地方仍在南明和大順手中,這個時候的“湖廣”當然更不會包括兩廣(全境仍在南明手中)。康熙初年因為三藩之亂,湖廣總督改為兼轄四川的川湖總督,首府一度也遷到重慶,直到康熙十三年才分設四川、湖廣兩總督,湖廣總督其實僅僅是一個簡稱和俗稱,正式名稱是“總督湖北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也就是說,從正式名稱看,清代的“湖廣”原本就是“湖南、湖北”兩省的概念,“廣”只是長期叫慣了的約定俗成,嚴格說並非正式官稱。

正因如此,清代的湖廣總督才會始終不管兩廣事務,且在絕大多數時間段和兩廣總督同時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