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國民黨的軍統和中統的區別?

若無相欠怎能相見2


我們在抗戰劇和很多諜戰片中常常看到咱們的地下愛黨和中統與軍統的特務鬥志鬥勇,很多小夥伴肯定對這兩個機構的認識十分模糊分不清楚,我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中統是國民黨黨中央(相當於我們的黨中央政治局)的情報機構,軍統是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相當於咱們的中央軍委)的情報機構。一個是隸屬政府,一個隸屬軍方。

中統由國民黨的中央俱樂部(俗稱C.C系的)陳果夫和陳立夫管理,前身是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調查處,1937年併入軍事委員會調查一處,1938年有蔣介石提議成立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中統全稱),由此中統正式成立。中統的工作範圍主要為各級國名黨黨部,中統的黨員調查網穿插於各種的文化團體,學校,政治組織中,1949年二月改名內政調查局,國民黨敗逃後當量中統特務潛伏大陸,抗戰前主要對抗共產黨,勢力龐大,抗戰後蔣介石重心轉移到抗日上,中統地位下降,在人事安排上,中統不受蔣介石控制,也在抗戰開始後失去扶持,中統工作重心主要是在黨政機關內部,二是打擊一切反對派政黨,尤其是共產黨。另外負責管理社會輿論、思想言論。

軍統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領導也是大名鼎鼎的戴笠和毛人鳳,成立於1938年8月,主要維護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地位,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復興社特務處和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軍統在各大城市,各省都有據點,特工人數最多時達五萬名,分佈於各行各業,(我認為軍統能力遠強於中統,會監視,會綁架,會暗殺有點像德國的蓋世太保和秘密警察)抗戰開始,軍統主要工作是對日情報站和暗殺活動,還有敵後活動,軍統組織形式分工科學,活動十分活躍,抗戰後一部分人在大陸潛伏下來,新中國建國後軍統比較出名的活動有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1984年暗殺江南(原名劉宜良間接導致了蔣家王朝的沒落)。

中統與軍統始終明爭暗鬥,中統強大是幾乎覆蓋了整個國民黨各級的行政系統,而軍統在執行能力上,則遠強於中統,並且中統陳果夫,陳立夫和中統三傑徐恩曾,葉秀峰,季源溥也有很強能力,但比起戴笠和毛人鳳就有點小巫見大巫了。


玄坤文史


國民黨的軍統和中統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有兩個最主要的區別:

第一個區別:一個是抓共產黨的,一個是抓漢奸和日本間諜的,也就是一個對內,一個對外。

中統主要針對國民黨內部除軍隊以外的調查,主要是抓潛伏在國民黨內部的共產黨,但是有時候也會多管閒事,把手插到軍隊當中,插手軍統的任務,所以中統和軍統經常有摩擦。軍統主要是刺探軍事方面的情報,挖出軍隊和國民黨內潛伏的漢奸和日本特務。


第二個區別:軍統是對抗戰有正面幫助的,中統則只會內戰。

軍統的作用是刺探日軍軍事情報,進行鋤奸任務,挖出日軍的間諜,對抗戰有比較大的幫助。中統主要是迫害共產黨員,類似東廠一樣的機構,名聲極差。

以上兩個就是軍統和中統最主要的區別。當然,兩者也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相同點,那就是兩者都是蔣介石養的鷹犬。如果你認為我的分析有不全面之處,歡迎各位到留言區留言補充。



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觀看更多精彩回答!

歷史白話君


中統軍統是學習瞭解民國曆史不能繞過的兩個坎,近年來隨著諜戰劇的盛行,中統軍統頻頻出現在熒屏中,《潛伏》《偽裝者》《色戒》等影視作品或多或少都出現了他們的身影,這兩者究竟是什麼關係,各自的職能是什麼,小編大概給大家梳理一下。

中統,全稱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成立於1938年8月,前身可以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調查科,陳立夫、朱家驊先後任局長,徐恩曾、葉秀峰先後任副局長。中統的主要任務集中在內政領域,重心是監控國民黨機關內部情況;打擊一切國民黨之外的黨派;控制社會輿論和思想。

軍統,全稱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成立於1938年8月,前身可以追溯到1927年成立的軍事委員會密查組,局長:戴笠!軍統屬於國民黨軍隊序列,主要任務是收集各類情報、對軍隊監視整治,對敵對勢力逮捕暗殺。

抗日戰爭開始以前,中統及其前身勢力非常大,國民黨的各級基層黨組織,都是中統的特務網延伸。許多基層黨部的負責人,本身就是中統的基層負責人。抗戰開始以後,國民黨情報工作的中心從反共向抗日轉移,中統地位下降,軍統地位上升,加之軍統掌門戴笠與蔣介石有師生之情,對蔣介石死心塌地,客觀上也對提升軍統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中統並沒有就此走向滅亡,一來中統勢力龐大,根基深厚,蔣介石雖然寵信戴笠,但是依舊需要中統來制衡軍統,避免一家獨大;二來陳立夫兄弟與蔣介石關係非凡,陳立夫的叔叔陳其美是蔣介石拜把兄弟,是蔣介石的政治引路人,當年陳其美被袁世凱殺掉以後,沒有人敢出面,只有蔣介石冒著被抓的風險獨自為陳其美收屍,兄弟之情,可見一斑。

中統軍統作為國民黨兩把匕首,雖然是一個主子,彼此也有具體分工,但是經常內鬥,甚至發展到兵戎相見的地步,1939年“魯東行轅事件”震驚一時,雙方斗的勢同水火。

拋開內鬥,中統軍統在民國時期做下許多大事,有功有過,功不抵過,分開說。

中統由於其工作方向的關係,在反共監控輿論中做了許多壞事,例如誘捕顧順章等,總體來說殺人不少,但是大人物不多,抗日開始以後更是乏善可陳,最有名的就是“色戒”原型鄭蘋如刺殺丁默邨一案,搞笑的是:丁默邨本身就是出自中統。

比較而言,軍統殺人如麻,而且影響力巨大。由於太多,大概分為幾類

(1)民主人士,例如共產黨員吉鴻昌,民主人士楊杏佛,《申報》總經理史量才,刺殺大王王亞樵等,給軍統招致了許多罵名,尤其是王亞樵,曾是戴笠結拜兄弟。

(2)國民黨內部敵人,例如山東省主席韓復渠,抗戰時期不聽指揮,消極避戰被軍統幹掉;中華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唐紹儀,與日本曖昧被軍統暗殺。國民黨財務經理林世良,因為貪汙被活埋。

(3)漢奸走狗日本鬼子,這部分殺的最爽,也最多。

1933年刺殺大漢奸張敬堯,

1939年刺殺大漢奸王克敏(失敗)/河內刺殺汪精衛(失敗,誤殺曾仲鳴)/刺殺漢奸陳籙,程錫庚/大流氓大漢奸季雲卿.

1940年刺殺大流氓大漢奸張嘯林,大漢奸傅筱庵,日本天皇特使高月保男爵。

1941年刺殺日軍駐上海工部局警務處處長赤木親之

1944年刺殺廣東省長大漢奸陳耀祖。

除此以外,軍統還策劃了一系列對日本鬼子漢奸的暗殺襲擊,蘇州天馬爆炸案,南京金陵毒酒案,廣州白雲紗毒藥案,上海虹口電影院爆炸案等等,對抗戰勝利起到了一定作用。

戴笠死後,章士釗給戴笠上輓聯:生為國家,死為國家,平生具俠義風,功罪蓋棺猶未定。名滿天下,謗滿天下,亂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後人評。可以看做連帶對軍統的評價。

軍統中統可以看做那個特殊年代的特殊產物,隨著抗戰的結束和戴笠的死,其作用和身份逐漸發生變化,國民黨退守臺灣以後對特務機構改組,兩個機構也逐漸走入歷史。



日慕鄉關


這個問題有很多人已經回答了,說一下個人見解。

軍統全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軍事委員會的下屬機構。

中統全稱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國民黨中央的下屬機構。

軍統是軍隊系統的,而中統是國民黨的黨組織系統的。這是兩者最大的區別。

因此兩者在目的和職能上就有很大的區別。

軍統側重於軍事情報的收集以及軍事方面的特殊行動,比如暗殺,策反,暴動之類,其編制也屬於軍隊。軍統這個正式稱呼,也是抗戰之後才有的,因為戰爭的需要,軍統發展迅速,在抗戰結束時,其勢力非常龐大。如果要對應現代的機構,有點類似美國的CIA,CIA在全世界乾的事情跟軍統差不多。

而中統設立的目的是強化國民黨自身統治,主要是為了清除國民黨的政敵,在抗戰前,最主要的就是中共,還有其他黨派,然後就是國民黨內的其他反蔣勢力。其大致職能類似於美國的FBI。


江蝶夢




蔣介石為維護與加強自己的獨裁統治可謂是煞費苦心,明朝有錦衣衛與東廠,蔣家王朝則有中統局與軍統局。

中統是蔣介石手裡的狗,軍統則是狼,他們的獠牙不知道咬死了多少人。軍統的名聲比中統更臭,也比中統更響亮,軍統讓人聞風喪膽,堪稱民國時期最恐怖的組織,美國人曾稱它為“中國軍隊內高層次的領導機構”。

即使是在國際特務圈裡,軍統老闆戴笠這個名字也是讓人如雷貫耳,“中國的希姆萊”!

曾經有位美國戰略情報局的上尉來到中國工作,當他晚上回到在福州的住所時,看到自己的翻譯正在與兩個男人談話,表情透著驚恐。當這兩個男人離開後,翻譯顫抖著乞求這個美國軍官保護他,當時軍官只覺得翻譯莫名其妙,直到翻譯哆嗦著說,“這不是莫名其妙,他們是老闆的人!”

因為自己的工作關係,美國軍官聽到“老闆”這兩個字後便知道翻譯所說的是誰了,軍統老闆戴笠!然後這位軍官也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中,“我一夜沒睡,整晚在膝蓋上架著把該死的衝鋒槍,因為那兩個來訪者是‘老闆’的人。”

這便是戴笠與軍統的“威名”。



軍統局與中統局。

1927年9月,陳果夫、陳立夫兄弟在上海成立了“中央俱樂部”,英文“Central Club”,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派系,於是形成了所謂的CC系。後來的中統老闆徐恩曾也是此時加入了中央俱樂部,然後逐漸得到陳氏兄弟的信任與重用。陳立夫當時致力於為蔣介石執行“清黨”政策,可謂是深得蔣介石的寵信,為了配合“清黨”政策,成立了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由陳立夫任科長,這也是後來中統主要負責黨務情報工作的原因。

1931年陳立夫升任中央組織部部長,CC系成員徐恩曾則因為表現優秀得以升為黨務調查科科長,自此CC系的情報工作開始轉移給徐恩曾負責。1932年10月國民黨在上海逮捕陳獨秀後,徐恩曾與調查科曾參介入此案,試圖誘降陳獨秀。1935年黨務調查科擴編為黨務調查處,由徐恩曾任處長。1937年黨務調查處併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一處,負責黨務,徐恩曾任第一處處長。



1930年戴笠以王天木、唐縱等人為班底組建了國民黨特務組織調查通訊小組,積極開展特務工作,獲得了蔣介石的高度肯定。

1932年3月,蔣介石授意成立了三民主義力行社,於4月成立了復興社特務處,這是蔣介石為讓戴笠在情報工作當年發揮更大作用而成立的情報組織,所以戴笠自然而然成了特務處處長。1937年復興社特務處併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負責特務工作,戴笠任第二處處長。



蔣介石為什麼要將黨務調查處和復興社特務處合併到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呢?當時老蔣手裡有很多負責特務工作的組織,管理過於混亂,相互間的衝突和爭鬥過於激烈,所以老蔣便想到了將他們合併到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但是,這個“軍統局”局長卻是陳立夫,陳立夫當然夠資歷當這個局長,可問題是這樣只會加深“蔣家天下陳家黨”的影響,顯然不利於蔣介石的獨裁統治,所以即使合併了,蔣介石仍然讓他們繼續爭鬥。

1938年蔣介石為了進一步制衡和削弱CC系在黨務與情報工作方面的影響,又決定將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進行分割,第一處改組成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我們熟知的中統,負責人為徐恩曾;第二處改組成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我們熟知的軍統,負責人為戴笠。





軍統局與中統局的消亡。

中統最開始可以說是為“清黨”而生,以“清剿”共產黨以及國民黨內部的反對派為主要任務。但是,後來的軍統逐步擴張自己的業務範圍,所以也開始介入了中統的“生意”,取得了很好的業績,中統的地位便開始降低了。

當然,中統的沒落很可能是因為中統的手段比起軍統來說太過於“溫和”。後來叛變的李士群和丁默邨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點,所以在為日本人和汪偽組建了76號以後,便開始學著用軍統的“鐵血”手段。事實證明,對於特務組織而言手段越是殘暴,所取得的“成績”便越好看。徐恩曾被戴笠鬥垮了,可是從中統出去的李士群卻成為了戴笠特務生涯裡的頭號勁敵,只在上海,戴笠便有詹森、王天木和陳恭澍這三員大將折在了李士群的手裡。

所以到後期中統的存在感是越來越低,尤其是徐恩曾因參與中印緬邊境交通線走私案被免職以後更是如此。但是,中統與軍統相比有個最大的好處是結局比較好,連徐恩曾都得了善終。



軍統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呢?軍統在編人員最多時高達5萬餘人。美國的軍事情報機構曾經估計戴笠的便衣特務人數高達18萬人,同時還有7萬武裝游擊隊與2萬別動軍,近1.6萬的忠義救國軍,加上中國沿海的4萬“海盜”,戴笠手下有30多萬人在為他收集和傳遞情報,以及進行臥底、暗殺等任務。但是,這還只是美國情報機構的保守估計,真實數據可能遠不止如此。

在中統獨大的時候,蔣介石弄了個軍統,現在軍統獨大了怎麼辦?更重要的是,1945年8月日本已經宣佈無條件投降了,背靠美國的蔣介石要說對手的話只能是始終被他視為頭號敵人的共產黨了,對於這場最後的爭奪戰,蔣介石的意思很明顯了,擺明車馬!所以軍統的作用已經降低,或者說已經沒有必要讓戴笠繼續掌控軍統,這隻會威脅到蔣家王朝的統治。因此,軍統的結局要麼是被撤銷,要麼是被縮編。為此,蔣介石曾故意向戴笠透露出要撤銷軍統的消息,想看看戴笠是什麼反應,結果戴笠並沒有配合,反而尋求美國海軍的支持,試圖藉助美國人的勢力幫自己坐上國民政府海軍司令的位置。戴笠謀求海軍司令這件事讓蔣介石隔應了,但是因為軍統勢力過於龐雜,在戴笠不配合的情況下,蔣介石也不敢輕易動手。

直到1946年3月17日,戴笠乘坐的專機撞山墜機,戴笠被燒成焦炭後,蔣介石於當年6月迅速分割了軍統,將公開武裝特務部分劃歸國防部第二廳,秘密核心部分改組為國防部保密局。但是,在到了臺灣後,毛人鳳仍不肯將權力交還給蔣家,最後也因此惶惶不可終日。

軍統因戴笠而生,也因戴笠而亡;始於戴笠,也終於戴笠。

戴笠的老對手徐恩曾則安然活到了1985年,得到了戴笠渴求不到的善終。

狡兔死走狗烹,如此而已。

蔣介石如同落水狗般逃到臺灣後才後悔不已,“若雨農不死,不至失大陸!”



軍統鋤奸名錄:

1933年5月刺殺漢奸張敬堯,成功。

1938年9月刺殺漢奸唐紹儀,成功。

1937年刺殺漢奸殷汝耕,失敗。

1938年2月刺殺漢奸王克敏,失敗。

1939年2月刺殺漢奸陳籙,成功。

1939年9月刺殺漢奸季雲卿,成功。

1940年8月刺殺漢奸張嘯林,成功。

1940年10月刺殺漢奸傅筱庵,成功。

1944年4月刺殺漢奸陳耀祖,成功。

軍統曾幾次三番組織刺殺汪精衛,皆告失敗。

名單疏漏,敬請補充。


寧糊塗


中統和軍統在形成的初期,它們各自的組織人事和隸屬關係就已經涇渭分明。

中統先出現,全稱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調查統計局。開始它只是一個黨務 機關,不是特務機構,只是一個科,體量可想而知。

在1926年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蔣介石任中央組織部部長,陳果夫為代理部長。組織部裡面設了個黨務調查科,負責對黨員進行調查。這時候它還是一個純黨務機構。

而陳立夫、陳果夫早就有一個被稱為中央俱樂部的小團體,因為中央和俱樂部兩個單詞都以C開頭,陳姓也以C開頭,所以陳氏兄弟這一系就被稱為CC系。陳氏兄弟為了黨務調查,必然要收集情報。開始是有一個非官方的小團隊,沒編制沒經費。但卻看以看作中統的濫觴。

四一二事變後,因反共和國民黨內派系鬥爭的嚴酷,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明確分成了情報和編造兩個股,人員一下子擴充到幾十人。而且,新進的人,都可以說是蔣介石的學生,算是嫡系。從這裡開始,調查科正式向特務工作轉向。

黨國共矛盾升級之後,在1930年,調查科增設了兩個小組,特務組和文言組。其中,特務組主要針對共產黨;文言組收集各種敵對者和反對派的言行資料。同時,調查科向上海、武漢等大城市派特派員,之後擴散至全國,甚至是各個行業,以至於各地各單位出現掛牌的特務室機構。

到1931年中,調查科人數達到50人, 成為中央組織部人員最多的部門。 中統開始專司特務活動。

1931年底,形勢對蔣介石不利,他下臺前想建立一個秘密組織,只對他個人效忠。 那一年的11月,蔣介石召集其近親的學生開會。學生們推選康澤、戴笠5個人組成籌備組,為成立新組織做準備。

1932年除,康澤把復興社的組織藍圖推到蔣介石面前,蔣介石批准。由此,中華民族復興社成立在1932年3月初正式成立。後來,重新得勢的蔣介石主持了成立大會,併兼社長,戴笠為特務處長。

復興社其實算是秘密的政治團體,不是一個特務機構。但戴笠成為特務處處長,鄭介民、唐縱先後成為處長助理。這些人事實上成為蔣介石麾下的特務首領,又加上他們的軍隊背景,這個組織就成為了軍統的前身,與中統打下了不同的印記。


了不迪


民國時期存在兩大特務機構,他們分別是國民黨軍統和中統。這兩個機構權力很大,而且行事風格基本上不擇手段,到了六親不認的地步。因此不論是政府官員還是軍隊高官都對軍統和中統敬而遠之,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兩刀就會架在自己的脖子上。



中統全稱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正式成立於1938年,第一任局長當時國民黨大佬陳立夫擔任,從這就可以大概清楚中統的權力有多大,除了蔣介石陳立夫等幾位國民黨高官不在中統的權力範圍之內,對於其他的國民黨官員,中統都有權處置。


中統主要負責控制輿論導向,監察國民黨內部官員是否存在違法亂紀,以及打壓其他黨派人士。總而言之,中統有著監察白官的權力,如同明朝的錦衣衛一般。

軍統全稱為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一任局長是蔣介石的學生戴笠。從軍統這名字也清楚,軍統主要負責軍隊,但軍統不是直接調兵打仗,他是監察部隊將領的行動,簡而言之就是督戰。除此之後,軍統在刺殺漢奸和日本人方面也是一把好手,多次深入敵後刺殺漢奸與日本人,例如汪精衛,張嘯林都遭到軍統的刺殺。從這方面來說,軍統為抗日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傳奇歷史觀


軍統,其前身是國民黨黨團組織復興社下屬特務處,1938年3月成立,全稱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BIS,屬於軍隊的情報機構。

中統,其前身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習慣上仍稱為C.C,1938年3月成立,1947年4月,改為黨員通訊社,屬於黨務部門的情報機構。

軍統和中統,並稱國民黨兩大特務組織,抗日戰爭時期,為了防止日諜漢奸活動,提高工作效率,增強抗戰力量,由老蔣提議在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成立。


軍統屬於軍隊序列,主要任務是收集各類情報、對軍隊監視整治,對侵華日軍以及汪偽漢奸等敵對勢力進行逮捕暗殺。

中統則屬於黨內的機構,以各級黨部為活動基地,在文化團體和大專院校、重點中學都廣泛建立黨員調查網,監控機關內部情況,打擊其他黨派,控制社會輿論等。

兩者的工作領域不同,中統是在黨內,軍統是在軍中,其職責範圍非常明確,收集到的情報和線索,如屬於對方負責的範圍,必須移交給對方接收。

由於中統控制了郵政系統,能獲取大量情報,因此曾立功無數,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統的勢力非常大,當時各級基層黨組織,都是中統的特務網延伸,許多基層黨部的負責人,本身就是中統的基層負責人。

抗戰以後,由於情報工作對象從以前對付中共向對付侵華日軍和汪偽政權轉變,導致中統的地位開始下降,而軍統的地位則不斷提升。

隨著大片國土淪陷,中統組織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又不能及時聯絡基層組織,就逐漸為軍統所取代。

在戴笠領導下,軍統從事蒐集日偽軍的情報工作,曾多次刺殺投日的軍政人員,深入日軍佔領區開展廣泛的游擊戰,製造針對日軍的恐怖活動,對打擊侵華日軍和汪偽漢奸,起了非常大的震懾作用。

綜上,軍統和中統,都屬於國民政府所設置的情報機構,軍統為軍委控制,軍統的頭目戴笠對老蔣忠心耿耿。

中統則為黨部所掌控,由陳氏兄弟所領導,是“二陳”的禁臠,對老蔣並不一定言從計聽。

雖都聽從於老蔣,但卻各司其職,軍統管軍,中統管黨;軍統穿軍裝,中統著中山裝,有一點相同,都是國民黨的特務機構。

客觀地說,對抗戰所作出的貢獻,軍統遠大於中統,軍統甚至都破譯了日本海軍要偷襲珍珠港的密電,通過外交和軍事途徑,及時通知了盟友美國方面,港內的三艘航空母艦以各種理由提前駛離了軍港去向不明。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中統和軍統的名號,特別是抗戰片和諜戰片中,這兩個情報機構頻繁出現。不過,一些朋友對中統和軍統的由來、職能、區別等也許並不太清楚。

先來說說老大哥中統。

為什麼把中統稱為老大哥?很簡單,因為成立早。中統的前身是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這個黨務調查科成立於1928年,屬於cc系。

什麼是cc系?



cc就是中央俱樂部的英語縮寫,實際就是指以二陳兄弟(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為核心的政治派別。當時北伐初步成功,蔣介石覺得有必要成立一個特務機構,對內可以監視黨內反蔣勢力,對外可以對付其他黨派和各路諸侯。這種情況下,這個黨務調查科應運而生。由於這個部門涉及到很多機密,所以,蔣介石讓自己老上司陳其美的侄子陳立夫接手。

再來看看軍統。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指示幾個黃埔學生,以賀衷寒和鄭介民為首,組建了一個以軍人為主體的組織——復興社,也叫藍衣社。1932年,復興社內部又成立了一個核心組織叫力行社,這個力行社下設一個機構特務處,由黃埔第六期學生戴笠出任處長,這就是軍統的前身。



抗戰爆發後,1937年底,原來的中央黨務調查科和力行社特務處合併,組成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下轄兩個處:一處負責黨務工作,就由原來的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組成;二處負責情報工作,由原來的力行社特務處組成。

到了1938年,乾脆把這兩個處再分出去,以第一處為核心,組建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以第二處為核心,保留原來的名稱,還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為軍統。

這一次,國民政府對這兩個原來有些重疊的特務機構進行了分工。中統主要負責對內,對黨務問題就行監察,對黨內不穩定因素進行控制清理等。軍統負責對外,針對日本人和其他党進行各種情報活動。

1946年,撤銷軍事委員會這個機構,改組為國防部。軍統被一分為二,其公開的特務組織和軍令部二廳合併,成立了國防部二廳,由復興社元老鄭介民擔任廳長。而其秘密核心部門則組成國防部保密局,由毛人鳳出任局長,依然維持軍統原來的職能。到了臺灣以後,還是負責軍事情報工作。

1947年,中統也改頭換面,變成了黨員通訊局,葉秀峰出任局長。到了1949年,黨員通訊局又改名為內政部調查局,歸行政院內政部管轄。到了臺灣以後,再次改名為法務部調查局,此後,職權變成了維護臺灣穩定,打擊重大犯罪,後來還增加了調查貪汙受賄,打擊經濟犯罪,徹底失去了特務性質和情報功能。

1.陳立夫:《成敗之鑑 陳立夫回憶錄》

2.沈醉:《我這三十年 沈醉回憶錄》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很多人恐怕不知道,陳立夫曾經是“軍委會調統局”局長,戴笠還是他手下的特務二處處長。


真不開玩笑,1932年蔣介石為了整合手下的特務組織,一度成立了以陳立夫為首的“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不過這個“軍統”和後來以戴笠為首的軍統不是一回事,這個軍統特又被稱作是“老軍統”,而後來聞名遐邇,大家耳熟能詳的戴老闆為首的軍統,還只是老軍統下面的“特務二處”。


嚴格來說,陳立夫兄弟和戴笠的完全不是一個級別的,陳立夫兄弟不但是蔣介石政治上的“父親”陳其美的後人,而且資格比戴笠老得多。1938年戴笠還只是一個副局長的時候,陳立夫就已經是教育部部長了。


所以戴笠其實是和“老軍統”特務一處處長徐恩曾(中統前身)、第三處處長丁默村一個級別的。


在抗戰爆發以前,中統比軍統不知道要厲害到哪裡去了,因為陳立夫、陳果夫兄弟管著國民黨黨務,所以只要國民黨向某地派駐黨務人員基本上就可以看做是中統,或者中統外圍人員。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戴笠和陳立夫是一個level的,很大原因是出在蔣介石身上。


蔣介石在這一點上和希特勒很像,是真正意義上的獨裁者。


如果我們仔細看希特勒的發跡史就能發現,希特勒其實並不在乎納粹黨,即使在希特勒成為總理以後,如果我們仔細看納粹德國組織結構就能發現納粹和布爾什維克最大區別是納粹德國是“兩個班子一個負責人”,是的,納粹德國把政府和黨務分得很開的,只不過很多時候湊巧或者刻意讓一個人來管。


說到底,希特勒和蔣介石都是迷信自己個人作用,不相信組織的力量,不認為組織能起到什麼作用。


所以蔣介石在1930年代模仿了一段時間布爾什維克後馬上發現這樣其實是對他個人權利的束縛,所以他很快就把這一套組織丟給陳立夫兄弟了。


在這個過程中,蔣介石本人更迷信軍事的力量,所以他授意黃埔學生成立復興社、力行社,而且把涉及軍閥、軍隊的特務事務都交給自己學生戴笠、鄭介民來處理,這就非常明顯說明蔣介石本人的以軍事為基礎的獨裁破壞了國民黨這個組織對民國的控制。


順便說一句,在互聯網上如雷貫耳的蓋世太保也不是納粹情報機關,而是納粹德國政府的情報機關。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之所以大家覺得戴笠可以和陳立夫是一個level,完全是因為蔣介石更願意相信和更願意控制軍事力量,而不是戴笠本人究竟有多能幹,其實戴笠本人有多能幹是無關緊要的,後來戴笠出事故死了,毛人鳳也能和陳立夫別別苗頭就是證明。


那麼再回到正題,嚴格來說軍統和中統有何區別?


區別就在於蔣介石本人更迷信軍事力量而非組織力量,所以以軍事力量一側人員組成的軍統就顯得很強勢,到了後期什麼情報都管,也不管什麼名義上的分工,這一點上他們和他們的校長真是一模一樣。


如果換做組織力量更健全的國家,那就是組織力量一側佔上風了,要知道盧比揚卡可不是一個政府機構,更不是一個軍事機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