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是什麼阻止了在18寸(450mm)晶圓上生產芯片

目前世界上芯片的產能超過70%是12寸(300mm)晶圓,而第一條12寸Fab線迄今已近二十年,為什麼我們還看不到下一代18寸(450mm)晶圓廠呢?

是什麼阻止了在18寸(450mm)晶圓上生產芯片


一、

首先,我們先看看為什麼下一代非得是18寸,而不是14寸或者16寸呢?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在90年代,仍認為自己執半導體牛耳的日本人,曾組織了一個超級硅晶研究所,試圖直接從200mm晶圓提升到400mm。

日本人成功拉出了一米多長的400mm晶棒,認為技術上可以實現450mm,但需要一口大鍋,但還真沒這麼大的鍋。

拉晶爐底下是個石英鍋(坩堝),用來融化多晶硅碎塊。做一口純淨無比的二氧化硅大鍋,卻是個高超的技術活。

同時,為了拉450mm的晶棒,鍋裡大概要放一噸的硅塊,比煮300mm的湯重一倍,而且提拉的也會多用十幾小時。

如何讓這一大鍋像熔岩一樣的硅漿糊一直控制在穩定的溫度下,硅棒提拉和旋轉速度也都極其穩定,成為比300mm更大的挑戰。

後來,還不斷有各種用小鍋不停加料的方法被設計出來。

雖然都不容易,但半導體屆對這點困難表示不屑一顧。

因為 200mm x 1.5=300mm

所以 300mm x 1.5=450mm

就這樣。

二、

歷史上更大的硅片都使得單位面積芯片成本顯著降低,不過究竟是怎麼降低的,卻是個複雜的問題。

芯片生產流程中,設備成本和時間成本是兩大核心要素。

450mm晶圓的面積是300mm的2倍多,那麼生產效率也可以是兩倍嗎?

很遺憾,並不是這樣算。

更大的晶圓並不能節省光刻和測試等工藝的時間,只能節省晶圓裝載、蝕刻、各種清潔打磨等時間。

那麼增加的設備成本能否真的轉換為更高的生產效率呢?

答案是:不知道。

300mm晶圓廠製造成本中光刻據說已經佔了一半,這個比例遠高於200mm廠。

SEMI曾預測每個450mm晶圓廠將耗資100億美元,但單位面積芯片成本只下降8%。

三、

因為450mm晶圓涉及到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巨大變化,總投入是千億美元量級的,半導體業界再也沒有一家牛到能夠獨家制訂標準和承擔風險。

這時還是需要產學研加上政府引導。

2011年新上任的紐約州州長Andrew Cuomo力主搞了個大政績。

Cuomo成功邀到芯片五強(IBM、英特爾、格芯、臺積電和三星)在紐約州大幅度研發下一代芯片技術,大家表態投資44億美金推進450mm,這就是全球450聯盟(G450C)。

這個聯盟的關鍵基礎是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學院(SUNY Poly)的實力和IBM微電子大本營多年在該州的耕耘,還有紐約州承諾的政府補貼。

Cuomo還拉著尼康共同出資3.5億美元搞出450mm浸入式光刻機。

歐盟在更早時間搞過一個EEMI450的合作計劃,以色列也搞過一個Metro450。

然而所有的合作都沒有使450mm成功。

四、

無心硬件的IBM把半導體部賣給了格芯,但格芯並沒有足夠的錢去搞450mm這麼大的工程,最後白白損失了一大筆之前的投入。

缺錢也許是後來格芯放棄7nm研發的一個原因吧。IBM一直是SOI技術的倡導者,格芯算是繼承了遺志。

英特爾其實是最積極推進450mm的公司。但事不湊巧,G450C期間(2011-2016)剛好是英特爾搞14nm Broadwell的時間。

被用到極限的DUV光刻機和複雜的FinFET使得英特爾當時良率非常低,路線圖各種延誤。解決不了技術問題,分心去上450mm晶圓意義也不大。

ASML也正在EUV光刻機中掙扎,光源效率等問題一直拖後量產的時間表。資金壓力使ASML率先宣佈退出450mm合作。

雖然有尼康光刻機支持,但是如果450mm整體良率和效率並不能顯著提升的話,成本並不會比300mm低。

從過程看,三星和臺積電似乎是最不積極的。當時它們還在搞20nm,做450mm大哥的代價估計它們都很清楚。

當初300mm晶圓廠上馬的時候,大概有七、八家芯片巨頭步調一致,這使得風險均攤了。

四、

SUNY Poly的CEO在2016年因醜聞下臺,英特爾又一直陷在10nm的泥潭裡,沒有公司再願意牽頭,G450C聯盟徹底瓦解。

Cuomo州長倒是一直連任到今天,看來會搞經濟的領導在哪裡都受歡迎。

錯過了唯一一次時機,不再有領頭羊公司搞450mm晶圓,450mm的經濟性是否存在變成了無法知道的謎。

且不說是否有合適的經濟模型來模擬450mm的各種設備成本增加,以及各種生產效率和使用率,每一步的良率都是極其不可預測的變量。

根據450mm晶圓廠的上百億美元投資水平,能玩的只剩英特爾、三星和臺積電三家了。而很明顯,這次它們步調一致地把錢投到EUV。

歷史上的規律是在新的晶圓尺寸上開發新的製程技術,比如200mm廠大多還停留在90nm。但目前我們完全看不到300mm廠上技術研發停止的跡象。

是什麼阻止了在18寸(450mm)晶圓上生產芯片


(圖:300mm和450mm晶圓)

五、

目前在300mm上開發新一款7nm芯片的初始成本可能已經有3億美元,那麼在450mm上估計數字更恐怖。

目前市場上PC已經飽和,手機也接近飽和,新的應用如IOT等還相對較弱。在整個半導體業不景氣時,鉅額投資月產幾萬片450mm的晶圓廠,如何消化產能也是個很現實的問題。

也許,真的要等到摩爾定律走到物理極限和遍地都是機器人的時代,我們才有機會重新看到450mm的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