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三月陽春,鶯飛草長 清明節至,氣清景明

三月陽春,鶯飛草長 清明節至,氣清景明

風掃梨花的清明,春雨漫卷的清明。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大概惟有清明。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簡史》裡說過,古希臘是一個城邦國家,而中國是家邦式社會。數千年來,清明是中國傳統的春祭之節:掃墓祭祀、緬懷祖先,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記憶,在滿滿的儀式感中,增益家族成員乃至民族同胞的凝聚力、認同感。中國人的清明節,由家及國、由人及天地,思考並回應著人類社會的諸多終極命題。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大日子。《左傳》有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清明不僅是家人祭奠祖先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節日。緬懷先烈、祭祖思親,演繹為肅穆深沉的民族傳統。或因如此,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包括退役軍人事務部在內的中國10個相關部門聯合下發《關於在清明節期間開展“傳承 2019清明祭英烈”宣傳教育活動的通知》。《通知》指出,活動以清明節為重要時間節點,以緬懷英烈、傳承英烈精神為重點,廣泛宣傳黨和國家、社會各界、人民群眾對英烈精神的崇尚、守望和傳承,全面展示烈士褒揚工作的成就。蒼山巍巍,大河泱泱。“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浩蕩前行的祖國,永垂不朽的英烈,以及血與火的歷史鍛造的精神與風骨,在清明這個日子,激盪起亙古綿遠的家國情懷。

清明,也是踏青郊遊的好日子。最是一年春好處。這春分後的第15日,萬物吐故納新,大地春和景明。早在唐玄宗時代,寒食和清明節就有四天假期,到了唐德宗李適,假期甚至延長到了七天。“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自古以來,清明就是一場春風十里的旅行。如今,每逢清明,有人回老家祭祖,有人去遠方踏青。人生就這樣“在路上”,於哀思、歡笑之間喟嘆著世象的無常,於出門、迴歸之間感受著生命的盎然。

清明,還是個催人奮進的日子。清明到了,溫度高了,雨量多了,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農事生產開始了,春日計劃啟程了。雖然是清潔明淨、身心肅穆的日子,卻不妨礙叮囑人們趁早踏上奮鬥追夢的旅程。

2019年的清明節,終究有些不一樣的色彩。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和平來之不易,美好來之不易。沒有英烈前赴後繼的犧牲奉獻,就沒有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今年的清明節,也許我們更懷念那些熱血的面龐與高潔的靈魂:烽火硝煙、槍林彈雨,抗震救災、防洪搶險……在風雨如晦的革命戰爭中,在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裡——他們,以血肉之軀換堅貞信仰,以生命之燭照千秋光芒。

清明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彰顯“天、地、人”和諧合一之心,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之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今天的清明,尊崇英雄、緬懷英烈成為全民族共同的價值堅守——讓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長存,讓千秋萬代的民族脊樑堅挺,奮進在新時代,奔跑在新徵程!(鄧海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