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先有產品,還是先有技術?看北大教授怎麼說

“所有高速增長留下的東西,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都指向下一個階段發展的方向,那就是在經濟過程當中,更多的運用科學、運用技術,也就是我們討論的創新驅動。”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3月24日召開的“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8年會”上如此表示。

周其仁認為,利用科學技術來推進經濟增長的實踐活動,主要沿著兩條路線在展開:一條是從已有的產品開始,產品做不出來就去找技術,技術解決不了就去找科研單位、找院士,從原理角度來解決這些技術問題。另一條是把研發倒過來從原理出發,這個原理是對自然界某些因果聯繫的發現,看發現能不能有技術讓它變成產品,然後做成產品推向市場。

以下為發言實錄——

先有產品,還是先有技術?看北大教授怎麼說

周其仁:謝謝各位!

也許我們可以說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一頁已經翻過去了,但是因為持續時間很長,高速增長還給我們留下很多東西。好的東西如果只講一件,那就留下了非常大的國際市場,而且由於一些需求滿足,新的消費需求正在升級。當然負面的影響也是不小的,比如環境壓力會持續很長時間。另外,像我們同質的產能還是嚴重過剩。

所有高速增長留下的東西,無論面還是負面的,都指向下一個階段發展的方向,那就是在經濟過程當中,更多的運用科學、運用技術,也就是我們討論的創新驅動。如果我們觀察今天的中國經濟,發現更多的利用科學技術來推進經濟增長已經有很多實踐活動,主要是沿著兩條路線在展開:一條路線是中國經濟非常熟悉,因為是後發的經濟,從已有的產品開始,產品做不出來就去找技術,技術如果解決不了我們去找科研單位、找院士,從原理角度來解決這些技術問題。如果說有什麼新的方向在這個路線上呢?那就是我們現在不僅僅從現成產品出發,而是要改變這個產品的某些特性和品質,所以要研發新的技術,就要深入更新的原理級的科學發現當中去。所以可以看到商業企業家跟科研單位、技術研發單位之間的互動越來越頻繁。

第二條路線現在非常少,但是我覺得非常重要,就是把研發倒過來從原理出發,這個原理是對自然界某些因果聯繫的發現,產生看發現能不能有技術讓它變成產品,關鍵技術、輔助技術,然後做成產品推向市場。這兩方面都有無數的案例可以看,限於時間我不能一個一個來講。

像第一條路線,大家看中國人吃魚很簡單,但是由於環境大量汙染,現在要找一條很好的乾淨的水養魚並不容易,我訪問了成都的一家通威公司,研究的技術是改善水質、電解水,這個技術得到科技部進步二等獎,這個水裡養的魚魚質非常好,所以市場上比同樣的魚貴過一倍價錢。

第二個例子,深圳我們訪問過柔宇公司就是柔性的顯示材料,不是硬硬的顯示屏,0.01毫米的超薄顯示材料充當IT顯示的載體,這個技術開始不是有技術產品,開始是先有原理的產品發現,中國留學生劉自鴻在斯坦福大學一個博士論文研究的課題,先有課題,有應用前景申請專利,然後獲得風險投資,然後生成落地,然後變成一個產業一個產品。類似這樣的第二條路線雖然很少,但是開始了。

所以,我想中國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可能會沿著這兩條路線在進行,這也是我們作為研究者觀察這個世界變化的兩條主要的線索。我想說如果哪條線索,最後都會要求在經濟活動當中不是更多運用投入,而是更多運用智力,運用科學發現和技術,這樣就對我們國家下一步改革提出要求,因為這些資源所在的體制,40年高速增長,40年改革開放,受到的觸動相對來說還比較小,因為中國大量科學家和教授是國有單位,這些在國有單位裡的教授承擔、發現、發明,這些資源的載體體制狀態可能還需要有更大的改變,可能兩個東西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你看所有原理級的發現最原始的時候就是一個想法,一個idea,所以中國需要氛圍刺激這些idea的湧現,目前看不是人口和idea有正向的關係,人口數量大產生想法一定多,不一定。想法跟什麼有關呢?是跟一些科學家人群所在的氛圍有關,你是不是鼓勵敢想,是不是對各種各樣想法的產生沒有很多禁忌,無論這個禁忌來自於神學的還是政治的還是世俗的,政治要少鼓勵人敢想,這是第一條。

第二條,這些想法一旦產生變成原理級的東西,走向市場時有沒有足夠的激勵,讓這些科學家願意把這個想法跟實業界做企業的做市場的資本更好的連接起來,用什麼方式連接起來,所以我們研究中國的創新要從實踐當中提煉出這些基本的問題,作為今後進一步觀察和思考的題目。

謝謝各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