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5 董卿:打動人心的,不是光環而是情懷

8月16日,

《朗讀者》節目製作人、央視主持人董卿

上海舉辦的“書香中國”閱讀論壇上開講《朗讀者》幕後故事

以下為董卿的演講。

董卿: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攝影:海沙爾

轉自:解放週末(ID:jiefanghzhoumo)

從豐富的文學世界裡借一雙翅膀

謝謝!我從台州回來了。(全場大笑)

剛才幾位老師的講話,讓我恍惚之間回到了《百家講壇》的現場,獲益匪淺。下面我更多地談談我心裡對傳統文化中詩與遠方的感受。

我個人覺得詩不僅僅是我們說的流傳千里的詩篇,還有詩意的生存;遠方可能也不僅僅是指那很遠的地方,還有心志高遠的意境。

最近,人民出版社出了一本新書叫《習近平講故事》。我今天早上九點就到書展現場來了,受邀作為朗讀者參加了這本新書的讀者見面會,朗讀了其中幾個片段與大家分享。其實我昨晚就把這本書通讀了一遍,今早朗讀後,我的感受依然很深刻。我先讀其中的一段與現場的朋友們分享:

董卿: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哈姆雷特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我不到16歲就從北京來到了中國陝北的一個小村子當農民,在那裡度過了7年青春時光。那個年代,我想方設法尋找莎士比亞的作品,讀了《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劇本。莎士比亞筆下跌宕起伏的情節、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泣如訴的情感,都深深吸引著我。年輕的我,在當年陝北貧瘠的黃土地上,不斷思考著‘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最後我立下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我相信,每個讀過莎士比亞作品的人,不僅能夠感受到他卓越的才華,而且能夠得到深刻的人生啟迪。”

我讀完就想,這是一個多麼好的“傳統裡的詩與遠方”的例證。也許我們的腳步暫時不能離開那個偏僻貧瘠的土地,但是我們可以從遼闊的、深邃的、豐富的文學世界裡借一雙翅膀,在所有艱苦的遭遇中昇華出詩意的感悟。

德國19世紀浪漫詩人荷爾德林,他寫過一首詩叫《人,詩意地棲居》,這首詩本身並沒有什麼很特別的地方,但因後來海德格爾對其大量的闡述,使得“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成為很多人內心的一種嚮往。很少有人知道,荷爾德林在寫這首詩的時候貧病交加,但他藉著詩人的靈感、情懷、直覺預見到,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時代的到來可能會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變化,而到那個時候,我們需要從傳統當中找到“回家的路”。

大概三天前,我剛剛結束第二季《中國民歌大會》的錄製,其中有一位嘉賓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是一位美國西北大學的生物學博士。西北大學是美國排名前20的一所非常好的大學,在那裡誕生過11位諾貝爾獎得主,特別是它的醫學院,在全美更是名列前茅,而這位醫學博士留校研究方向就是病毒學。

董卿: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可就是這樣一位從事著最先進的醫學研究的青年學者,他的精神寄託是什麼?中國民歌。他會唱中國各個民族的原生態民歌,《蘭花花》《走西口》《五哥放羊》……讓我非常意外。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漸漸的,我想明白了。因為他的父親是四川綿陽人,到美國求學後留在了美國,我想,對這位生物學博士來講,民歌就是父輩們唱的歌,是他可能都沒回去過的家鄉的文化基因,無論他走多遠,一開口就能想起他是從哪裡來的。就是這樣一種傳統文化,讓一個從事先進醫學研究的人,在直面祖先聲音時,找到了一種心靈的歸屬感。

所以,傳統和現代從來就不是對立的,傳統和現代是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的,有時候甚至是相互觀望的。

打動人心的,

不是光環而是情懷

我想,今天我之所以能受邀來到現場,與《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有關聯。作為《朗讀者》這個節目的製作人,接下來我想說說這個節目與傳統的關聯。

朗讀本身就是一種傳統。毫無疑問,無論是中國古代文人的吟誦,還是古希臘人在每年春種秋收時對酒神的讚頌,朗讀自古就是傳承文化、傳播思想的一種手段。孟子曾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我想他說的這個“仁聲”是指能夠溝通人心、承載著豐富的人情、人文、人性的聲音,是能觸及天下人心之所同、人情之所繫、人性之所在的,豐富而具有靈感的內在的意涵,它具有“鼓天下之動”的力量。

對我來說,在《朗讀者》的節目裡,“誰來讀”“誰能夠站上這個舞臺”,即挑選朗讀者是我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做完第一季後,我有個判斷:朗讀者的氣質裡面必須有傳統。

董卿: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為什麼這麼說?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中央電視臺視察,他提出,多設計一些融思想性、藝術性於一體的好節目,多辦一些膾炙人口、寓教於樂的好欄目。《朗讀者》就是在那個春天醞釀的。我一直覺得,《朗讀者》應該是一個高而不冷的節目,“高”是我對文學的定義,“不冷”就是人的情懷。

那時很多人跟我說,你應該找那些最當紅的明星來拉動你的收視,來推動你的宣傳。有個導演跟我說:“董老師,這個人的粉絲量上千萬,來這兒一定有收視率。”我說:“有沒有收視率先不說,一個有上千萬粉絲的人來到這兒,就算有收視率也不是我們的功勞;而如果一個沒有粉絲的人,上過我們的舞臺後能有上千萬的粉絲,這才是我們的本事。”

能夠打動人心的,最終一定不是所謂的光環,而是情懷。獨特的人生、飽滿的情感、深邃的思想、質樸的品德、頑強的精神、高遠的志向……無論人類如何發展,在人性中這些都是最寶貴的部分,也是我們選擇朗讀者的標準。

他們的朗讀

因其人格魅力而充滿力量

我有一個特別深刻的感受:《朗讀者》這個舞臺彷彿就是一塊試金石,那些真正有人格魅力的人來到這兒之後就會折射出奪目的光彩,就像陽光穿過水晶一樣耀眼。

比如說我們第一期節目中的許淵衝老先生。這個名字在我們選題的大黑板上几上幾下。96歲,江西人,說話帶著濃重的口音,翻譯家。翻譯什麼呢?唐詩、宋詞、毛澤東詩詞、莎士比亞……請這樣的一個人來上節目,老百姓愛看嗎?說實話,我們猶豫了很久。

後來我說,咱別在這兒討論了,派出導演團隊去老先生家裡拜訪。幾次訪談之後,導演告訴我,這是一個著作等身但依然單純得像個孩子一樣,率真、熱情、堅定、有趣的老人。我說,就是他了!就這樣,許淵衝成為我們第一期節目的一位重量級的嘉賓,他也為整個節目奠定了基調。

我清晰地記得那天在節目現場,門一打開,一個鮐背之年的老先生邁著蹣跚的步履緩緩向我走來,臉上帶著純潔得像孩子一般的笑容。我當時就感動了。

許先生穿著一套米黃色的西裝,繫著一個格子圍巾,導演告訴我,那是他唯一的一套重要場合的正裝。他平時在家裡,別說西裝了,就只穿一件袖口已經磨出毛邊的大浴袍,也不出門,對外界事物也不是很關心。

董卿: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來到我們的現場,講了很多事情,關於愛情,關於他的翻譯事業,關於生命。

他講他第一次翻譯是在西南聯大的時候,翻譯了一首短詩,是為了追求一個女同學。交給人家的時候才知道人家早就有男朋友了。50年後,當年他暗戀的夢中情人從臺灣寄過來一封信。我問他:您覺得遺憾嗎?許淵衝說:“錯過也是人生的一種狀態,也很美啊。”

2007年時,許淵衝被醫生診斷為癌症,當時醫生說他活不過七年。哪知道,他一出醫院就把醫生的話給忘了,該熬夜照樣熬夜。七年以後不僅活得好好的,2014年還拿到了國際翻譯界的最高獎項———“北極光”翻譯大獎。當時他舉著獎盃笑著說:“生命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的!”

那期節目播出後,老人家獲得粉絲無數,好多年輕人在網上留言說,愛死這位“萌萌的”老先生了。

我們第一季選了很多這樣的老人。其實這是做電視的媒體人特別忌諱的,因為他們總覺得,沒有人愛看老人、愛聽他們講什麼。但是我們第一季超過80歲的老人就有20多位,83歲的王蒙先生、90歲的潘際鑾先生、80歲的樊錦詩先生、93歲的葉嘉瑩先生、89歲的余光中先生、99歲的錢穀融先生……甚至在第9期節目的最後一段,集結了13位清華大學的老院士、老學者、老教授,年齡加在一起超過1200歲,為大家讀了一段《告華北同胞書》。

我就在想,大家為什麼愛看?因為在這些老人身上有一些很相似的地方,他們都有著很豐富的學養,但同時又有著很傳統的美德;幾乎所有的老人因為時代的關係都曾命運坎坷,但這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抱怨和頹廢,相反,他們都有通達的人生態度;他們都有卓越的專業成就,但沒有一個人趾高氣揚,相反都有著非常謙卑的處世哲學。我想,這一切都給我們帶來啟示和感動,他們的朗讀也因其人格魅力而充滿力量。

“生活裡還可以有一頓飯

是耳朵的飯”

《朗讀者》的根本是傳統,我們的文本以傳統經典為主。《朗讀者》有一句很簡單的口號:“一個人,一段文”。因為文學的世界浩如煙海,我們讀什麼呢?就那麼一段文。我總是說題材不限,一切打動人心的文字都可以在這裡被朗讀。

有一期節目中有86版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的作曲許鏡清先生。他為《西遊記》寫下了100多首曲子,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許鏡清有個特別大的願望,想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一場音樂會。但他沒有錢,這個夢他想了30年也沒有做成,後來通過網絡眾籌,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這場音樂會。整場音樂會他期待了30年,但那天他居然沒敢坐在現場,他坐在人民大會堂的一個地下化妝間,躲在角落裡。直到音樂會結束,工作人員把他從地下化妝間請出來。主持人問他想說什麼,老先生憋了半天說:“我想哭。”

董卿: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講完了這些故事之後,許鏡清朗讀了巴金先生寫於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的文章《燈》,獻給所有幫助他完成夢想的觀眾。文中有一段是這樣寫的:“我似乎走進了一個迷陣,永遠找不到出口。但我始終挺起身子,向前邁步,因為我看見了一點豆大的燈光,那一點彷彿隨時都會被黑暗撲滅的燈光,可以鼓舞我多走一段長長的路。”那個時候,我真的很難分辨這到底是巴金的話還是許鏡清的話,亦或是電視機前千千萬萬觀眾的心裡話。

後來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先生對我說,《朗讀者》好像一個情感教育場,當嘉賓把自己的生命打開,朗讀一位位作家的作品的時候,他同時也打開了魯迅的生命、巴金的生命,眾多作家的生命。

從老舍、巴金、冰心到路遙、史鐵生、季羨林,從莎士比亞、海明威、小仲馬到梭羅、高爾基、裴多菲等等,我們讀了近百段的經典篇目。這些看似遠離現實生活的文字,並沒有使觀眾產生任何違和感。相反,幾十年前甚至是一兩百年前的文章中所讚美的善良、正直、勇敢、進取、奉獻、尊重等人類最寶貴的品質,因為投射在了與之相關聯的某一位朗讀者的身上,煥發出了一種新的光芒,再一次擊中我們的內心,給予我們慰藉和啟示。

很多記者問我,第一季《朗讀者》結束有什麼遺憾?我說,我們有一個朗讀亭,這個朗讀亭走過了全國13個城市,擺放在了這13個城市共81個人文景點和地標建築當中,有近三萬名觀眾或熱愛文字的讀者走進朗讀亭,留下了2400個小時的素材。這些素材,最後播出只有24分鐘。有的人排9個小時的隊伍就為了這3分鐘。我內心有愧,我心心念念……我放不下這些懷著極誠懇、極真摯的心走進朗讀亭的人。

董卿: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排隊時間最長的是上海的觀眾,是來自我家鄉的觀眾。我們後來統計,東部沿海的經濟發達地區,比如上海、杭州、南京、廣州等地的觀眾參與度最高,是排隊等候時間最長的。其實在這些經濟發達城市,人們的時間是更加寶貴的,可是他們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去排隊、去朗讀,這不得不說是一份詩意的堅持。也是這樣的一份堅持,讓我們的生命能夠再一次得到最本真的展現,讓我們能夠暫且從現實的苟且當中擺脫出來,通過閱讀、通過文章、通過傾訴,獲取精神的自由和一份精神的愉悅。

我最後想和大家分享我手機裡到現在還保留的一段短信,是作家畢飛宇發給我的。我其實對他很抱歉,因為那天錄完節目是凌晨兩點多,他沒有任何抱怨。三四點鐘我收到他的短信,他說:“我過去在歐洲讀過、美國讀過、印度讀過,這是我第一次在中國朗讀。讓我們一起努力讓中國人知道,生活裡還可以有一頓飯是耳朵的飯。”他的這段話也讓我想到巴金先生的一句話:“我們不只是靠吃米活著。”

所以,作為媒體人,我想如果我們能夠讓更多人意識到這一點,如果能夠讓更多的人在傳統當中感受到詩和遠方,那我們一切的努力和堅持都是值得的。謝謝大家!

董卿:打动人心的,不是光环而是情怀

掃碼關注“讀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