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薦讀」陽壺古道歲月長(澠池 楊嘯)

其實當我踏上陽壺古道的那一刻,便已經決定寫下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篇遊記,說是遊記其實不如說是一點感慨更為貼切一些。只是怕自己愚笨的文字表達不能清晰的闡述古道厚重的歷史一嘆和自覺渺小如螻蟻的膜拜之心。可為了能讓更多的中華兒女知道在澠池境內有這條厚重低調的千年古道,按捺不住作為澠池兒女想要保護本土歷史遺蹟的赤誠之心,思慮再三,還是戰戰兢兢的儘自己最大能力將其記錄下來。但願博大寬厚的古道不會怪罪我拙劣的文字技巧和想要將他推到時代洪流中來的自以為是。

「薦讀」陽壺古道歲月長(澠池 楊嘯)​3月15日是一個雨過天晴愉快的週日,一位澠池戶外的“老驢”和我們幾位愛爬山的“小驢”以探路之名相約南村之行。本以為這是一次平常的戶外穿越,竟不想冥冥之中與已佇立歷史長河千年的陽壺古道來了一次跨越時空的偶遇。
「薦讀」陽壺古道歲月長(澠池 楊嘯)​當地老百姓介紹陽壺古道是春秋時期山西晉侯李氏(只知道姓李而不知其名)到東周首都洛陽朝拜周天子的主要通道,它的路線由山西省垣曲縣東灘村南渡黃河,從澠池縣陽壺渡口上岸,經澠池縣關底、東關、金燈河等地,再經新安縣石井等地抵達洛陽。我們一行人為可一睹春秋官道風采而不禁欣喜。一路山巒重疊、鳥語花香,我們的心愉悅輕浮,不禁連腳步都有些雀躍了。
「薦讀」陽壺古道歲月長(澠池 楊嘯)​腳踩著歷經千年卻依然平整寬厚的陽壺古道,春秋時期的這條主幹道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繁華景象在我的腦海中像電影放映一樣徐徐展開。想到自己的腳正踏在先祖的腳印之上,便覺得每一步都如此滄桑和彌足珍貴,彷彿有一種跨越時空心靈相通的奇妙之感。 「薦讀」陽壺古道歲月長(澠池 楊嘯)​跨過一道清澈的小溪水,向前走二三百米,“老驢”領隊讓我們抬頭望向遠方的白色山頭,對我們解釋說這座山頭原名鳳凰山。因公元前697年,東周第二代國君桓王姬林葬於此地,人們便將鳳凰山改稱桓王山,可是周桓王的棺槨是如何運送到山頂上的至今仍是個歷史謎題。聽到這番介紹我們這些“小驢”更覺心中驚歎,不虛此行。
「薦讀」陽壺古道歲月長(澠池 楊嘯)​​再向前走終於跨過溝翻到嶺上,到達視野開闊之處,抬眼望去,周圍崇山疊嶂、滿眼亮黃色的刺玫讓人歡喜。更為歡喜的是,平地上貿然凸起的一塊大石頭形如蛇頭狀,蛇身則隱匿在一片黃色之中,“蛇頭”對面的山頭上(我已迷失方向,所以不能詳細指出位置),有一隻“神龜”與之遙遙相對,雖然我不懂風水學說,也並不會看山脈走勢,可也知“蛇”“龜”自古便是吉祥的動物,不禁感嘆澠池真乃風水寶地,桓王將自己的子孫後代交付於澠池,澠池也定不會辜負了他。我們走的是古道的東關村至金燈河村段,臨行前當地老百姓告訴我們這一段有十幾裡的山路,一直走到金燈河村才能再次見到村民。所以我無法準確描述出上述景色的具體位置,只知距離我們的出發地已有大約六七里山路。
「薦讀」陽壺古道歲月長(澠池 楊嘯)​​或許是古道看我們太過輕浮雀躍有些生氣吧,寬闊平坦的石板路一下子變得泥濘難走起來,逼迫我們剝除娛樂式的悠閒,像餘秋雨先生探訪我國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天一閣那樣,以最虔誠的姿態,卑躬曲膝、哆哆嗦嗦的走完剩下的古道遺蹟,耳邊蟬鳴的聲音也突然地聒噪起來,像是在生氣的訓斥著什麼,我們只能遵從上蒼的安排,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忍受著聒噪的蟬鳴,懷著一顆惴惴不安的心繼續前行。 「薦讀」陽壺古道歲月長(澠池 楊嘯)​儘管我們已經如此小心虔誠,可是石板路依然任性的漸漸隱去了他的蹤跡,拂面不看我們。可能還是忍不住心疼後人吧,每次到我們即將要迷路的時候,便會給我們一堆碎石作為指引,讓我們不至於迷失了前進的方向。
「薦讀」陽壺古道歲月長(澠池 楊嘯)​經過泥濘的牽絆、蟬鳴的折磨和迷路的膽顫心驚,我們終於在古道的垂憐下走出荒野到達金燈河村。見到村民我迫不及待的拋出疑問,為何寬闊平坦的古道到後半程如此破敗難尋?村民的答覆才讓我明白陽壺古道一直用他的方式向我們嘆息著他坎坷的命運。

「薦讀」陽壺古道歲月長(澠池 楊嘯)​人類文明的進步將他摒棄在偏遠的村落裡,昔日的輝煌早已不復存在,那麼就讓他在這城市邊緣的角落裡安靜的祝福著在他脊背上成長起來的民族吧!可是這樣簡單的夢想也終究只能是個夢。修路、水患已切斷了古道的脊樑,礦山爆破開採和人們對黃河奇石的狂熱讓他體無完膚,他嘆息著將自己破碎的身軀隱匿在黃土下。若偶爾有人經過,便會奮力的裸露出自己僅剩的殘石碎片,履行千百年來的職責,為路人指名前進的方向,藉著蟬鳴急切地向過路的現代人訴說著他小小的請求。回來的路上,落日把萬物的光影拉的很長很長,我的心也被拉的很長很長,肩負著陽壺古道的夢想,延伸到我所觸碰的每一個地方。

(雅歌作於2018年4月17日晚 ) ​


如果覺得贊,請轉發哦!感謝關注頭條號“三門峽教育正能量”!感恩一路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