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古代的帝王墓設置了許多機關,為何有些陵寢最後還是難逃被盜墓的下場?

珍懿xbLY4160


先問有沒有,再問為什麼。


大概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盜墓的行為,這是人性所致,難以禁絕。尤其是在改朝換代時,前朝帝王的陵墓往往會被破壞。因此,古代的帝王陵墓的確會想辦法來阻止盜掘。

但是,這些帝王陵所採取的的措施真的是機關嗎?

恐怕並非如此。


所謂古代陵墓裡設置機關暗器的說法,主要來自於古代文獻和民間傳說,但是考古發現表明,這些東西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多。

比方說,文獻中記載,秦始皇陵裡採用了“機弩矢”,也就是連接了機關的弩。一旦有人靠近,就會發射弩箭,將盜墓者萬箭穿心。

聽起來很真是吧?但是,稍微瞭解一點文物知識和科學原理就會知道,秦代的弓弩一般由竹、木、筋、角製成,發射之前依靠這些天然材料的彈性來蓄能。為了保持弓體的彈性,在不使用的時候還要將弓弦解開。否則的話,就會逐漸定型,造成彈性減弱。

既然如此,在陵墓當中便很難讓弓弩長時間保持蓄勢待發的狀態。時間久了以後,即便這些有機質的材料不腐朽,也會逐漸喪失彈性,達不到發射的目的。

事實上,考古發掘的古代墓葬中,也沒有此類的機關。儘管也發現了一些弓弩,但那些都是放在墓室裡隨葬的,並非為了設置機關所用。

再比方說,還有些文獻提到,在古代陵墓中設置所謂“伏火”的機關,一旦有人進入,就會自燃,將盜墓者燒為灰燼。

聽上去也神乎其神吧?但是這種東西同樣沒有得到考古的印證。今天科學發達了,我們就知道,所謂的古墓自燃,很有可能就是墓中的隨葬品腐朽之後產生了沼氣,古人沒留神把沼氣給引燃了。史書記載,王莽曾經命人“開丁姬槨戶,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滅乃得入,燒燔槨中器物”。被挖開的丁姬墓發生了自燃,顯然就是沼氣的功勞,跟所謂的“伏火”毫無關係。


那麼,古代帝王陵墓如何防盜呢?

其實,跟那些機關暗器比起來,真實的防盜手段很簡單,總結一下,有這麼幾種:

  • 1.用石塊

石頭體量大,質地牢固,不容易破壞,因此成為了帝王修建陵墓時的重要材料。

比方說,河南永城芒碭山的西漢梁王墓,便用大石塊來封堵墓道。普通的盜墓賊根本沒有能力把這些石塊都給挪走。

  • 2.用沙子

可能不少人都聽說過“積沙墓”這個詞。所謂的積沙墓,指的就是在回填墓坑時使用了大量的沙子。為何要用沙子?

其實並非是真的以為沙子可以吞噬盜墓者。而是因為,沙子的流動性很強。盜墓者想要進入墓坑盜取財寶,往往採用打洞的方式。在土壤中自然可以打洞,但是在沙子中呢,你挖一個坑,旁邊的沙子馬上就會填補進來,除非你把所有的沙子都掏出去了,否則難以進入墓坑底部。

  • 3.用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這個詞,想必很多人也不陌生。簡單說,就是在棺槨外面,用大量的木材壘砌起一圈圍牆。

可別小看這些木頭,它們耐腐蝕,而且硬度頗高,砌起來的圍牆也很厚。曾經發生過盜墓賊用炸藥都沒有炸開黃腸題湊的案例。

  • 4.設置陵園

強盛的王朝往往會在帝王陵墓周圍設置專門的陵園,陵園裡有服務人員,每日給死去的帝王準備食物,用於祭祀。此外陵園裡還配備有專門的警衛,這也是防盜的一種措施。

(漢景帝陽陵)

當然,以上的這些辦法,最終往往失效。其根本原因仍在於利益的驅使。你梁王墓防盜厲害吧?那也架不住曹操率領軍隊去盜掘呀。


考古軍中馬前卒


“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估計當年曹丕說這話時心裡涼得跟冰溜子一樣。的確,盜墓的歷史長得厲害,春秋戰國時期民間盜墓之風就盛行開來,不少古墓葬被盜。秦末、漢未、三國、唐代末年的亂世風雨中,盜掘古墓更是瘋狂。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為了防止盜墓,古人可謂挖空心思。周王實行“不封不樹”的葬式,也就是說不讓地面留痕跡。秦漢則以高大的覆土累壓。這一時期還出現了積石墓、積沙墓。也就是說在墓室上累石堆沙,當盜墓者進入時,沙石會塌下去掩埋了盜墓者,但這隻能防讓第一個盜掘的人,防不了第二批盜墓賊。


(考古發掘中常見以前的盜痕)

西漢還出現了“依山為陵”的葬式,漢文帝劉恆就在長安東南的狄寨原邊鑿山為陵。他也是倡導儉葬的人物,提出“因山,以磚瓦治之”的要求。

唐代開國人物高祖李淵,明確告訴兒子李世民要依照東漢原陵的規模修建自己陵墓,其也有防盜的目的。在李世民之後,唐帝陵有十四座都是依山為陵,防盜的用意在第一位。

(考古發掘中常見以前的盜墓痕跡)

關於古人設計的墓葬防盜,還有詛咒說,陰告說等等,那不過是尋找一種理安慰罷了。

我曾去過不下一百個古墓葬發掘現場,鮮見未盜之墓。

所謂的防盜技巧,對盜墓者的利器而言,實際上沒多大作用。

防盜其實關鍵是防心呢。


文蹤旅跡


毫無疑問都想得到帝陵裡的橫財,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陵墓是死的,人是活的,隨著發展,盜墓賊總能想出對付的辦法。


1.一勞永逸誘惑巨大。

在最近一些大火影視帶動下,逐漸大眾對盜墓這個行業也有一定認識了,盜取帝陵來說裡邊的陪葬品對於普通人來說那真是一勞永逸,一輩子都夠了,所以在這種誘惑下越大的陵墓誘惑也就越大,這也是古人視死如生的習俗造就的,尤其是漢墓陪葬品更是驚人,也就導致了漢墓基本是被盜的最厲害的,都知道東西多。

2.當年防盜技術慢慢效果不明顯。

慣用的防盜技術就是流沙、毒氣、疑冢殺死施工者等諸多手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像洛陽鏟這種東西就非常有用,還有一些現在科技手段探測儀器等當年的技術肯定是防範不了的。

(大名鼎鼎的洛陽鏟)

3.民生凋敝,戰亂被盜。

在一些比較戰亂的年代,一些人在極端情況下,往往會對帶有巨大封土堆的帝王陵感興趣,(看來深埋還有一定防盜)甚至出現孫殿英這種軍閥明目張膽盜墓,在炸藥作用下再厲害的封土、夯土也不頂用,總而言之還是誘惑的存在,沒人去挖普通人的,因為什麼也沒有,所以還是利益之所在。



實在應該反思你給後人留下了什麼印象,總有人想著盜你的墓,畢竟挖人祖墳實在不齒,這才是我們應該知道的前人留給我們的教訓。


非官方歷史


首先題主的假設是否成立?古代帝王墓是否真的設置了很多機關?第二才是墓葬是否被盜與墓內設置有無關係?

古代帝王墓葬設置機關的說法流行於各種“盜墓”題材的小說和影視作品之中,三人成虎,墓葬中設置機關似乎成了一種既定的事實。那這種傳言是否真的符合考古發現的實際情況呢?題主所謂的“機關”大概包括以下幾種可能性:

這些“機關”的功能都是為了使潛在的盜墓賊因盜掘而致命,具有攻擊性。

然而實際情況如何?遺憾的是,目前的考古工作中還沒有發現任何類似“機關”的存在。如果這些“機關”是存在的,它們即使是腐朽消失也應該會留下可供考古人員發現的蛛絲馬跡,可是經過考古發掘的墓葬裡面確實沒有這些東西的存在。古人並沒有在墓葬中設置什麼機關。

其實考古發現過有些墓葬的確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抵禦盜墓賊。比如我們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發現的這座墓葬,它有趣的地方是在墓門後面設置的一個擋板,當下葬好墓主人的時候,墓葬的門封閉後,它後面的門閂也會自動落下,從而無法再次打開墓門。這是我們在高等級墓葬中見到的一種情況,推測是古人為了仿製盜墓賊進入墓室而專門設置的,非常精妙!該墓葬沒有發現其他的所謂的“機關”。

(西漢南越王墓)

第二個問題。盜墓賊去盜掘墓葬的時候通常是在墓葬形成數百年甚至是數千年之後,這時候即使墓葬裡面有“機關”,但是它們也無法發揮原有的作用了,有的墓葬墓室內部自己就會垮塌。盜墓賊對墓葬的結構非常瞭解,他們根本不需要擔心被“機關”算計,從技術的角度看,他們唯一需要擔心的就是墓葬會不會在盜掘的時候垮塌把他們埋進去!


別人家的博士


古代帝王墓都有一定的防盜措施,但不像電影裡、小說裡描繪的那麼玄乎。因為我參與過地方文物志的編寫,對這方面還是稍有了解的。

我是齊國故都臨淄人,我們這裡古墓太多,上世紀30年代,臨淄境內有古墓2400餘座,現在有封土的古墓有151座。這些古墓都是春秋戰國及漢代,貴族墓,比如,齊桓公、齊景公等姜太公之後的20多位姜氏齊國國君,以及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等6位田氏齊國國王都埋葬在這裡,另外還有管仲墓、晏嬰墓、田單墓、司馬穰苴墓等等。這些古墓至今不知道已經被人盜過多少次了。

說到這些帝王、將相古墓中的機關,無非就是包括這麼幾個方面:

一是,建墓建的堅固一點,讓盜墓賊難挖。古代沒有水泥這樣的混凝土,就是黃湯澆灌,即用黃米湯與土攪拌再夯實,以此來增加夯土硬度。這在盜墓賊來說不是問題,只是多用點力氣而已。

二是,古墓上面用砂石填充,這樣挖的時候砂石容易滑動,以此來防止被盜。但是這種砂石填充起來的墓經過幾千年地表泥土的滲透,也漸漸變的不容易滑塌,也很難擋住盜墓賊的。

三是,墓中所謂的“暗箭”什麼的防盜裝置,早已變成了廢銅爛鐵,失去了效力,說多麼厲害那都是說書唱戲,嚇唬小孩的。

四是,盜墓一般選擇在秋天,這時候高粱、玉米這些高幹作物都長起來了,農民很少到莊家地裡去,給了盜墓賊盜墓的可乘之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