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天之驕子”究竟幹什麼,才算“不失敗”?

“天之驕子”究竟幹什麼,才算“不失敗”?

文丨亞太日報評論員 宋濤

5月3日,《人物》雜誌發表了題為《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的報道。文章稱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2002年和2003年金牌得主付雲皓,意外地在接下來的十五年中從學術界銷聲匿跡,原因是考試掛科沒有正常從北大畢業,如今的他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任教。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比他早兩屆的IMO滿分金牌得主惲之瑋在耶魯大學任職,成為幾何表示論領域領軍人物;曾經與他一起熱烈討論高年級課程的北大同學孫洪賓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前往羅格斯任教、萬昕在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員。

關於“天才”的去向一直是媒體和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尤其是當這些“天才”的人生軌跡與人們的預期發生偏差的時候。在很多人的想法裡,名校畢業生就該“走上人生巔峰”,“奧賽”滿分的學霸更是應該“一霸到底”,成為人人仰望的“超級學霸”。所以,北大畢業生賣豬肉成了新聞,奧數金牌得主當二本學校的老師也成了新聞。

“天之驕子”究竟幹什麼,才算“不失敗”?

付雲皓

人們在身為國際奧數金牌得主的付雲皓身上寄託了太多的希冀,卻忘了他是一個數學領域的“專才”,而並非全才。除了付雲皓的個人原因,偏離了興趣培養軌道並在某種程度上成為通往名校捷徑的學科競賽,也是造成“數學神童”付雲皓在北大各種不適應的原因之一。近年來,正是看到了學科競賽的畸形發展,有關部門宣佈“全面取消奧賽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奧賽從高考的“指揮棒”中被清除。

其實,不管是“名校畢業生”,還是“奧數金牌得主”,都只是一個人在特定時期的“光環”,後續的發展不僅和外界環境有關、更和人的價值取向息息相關。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今後的人生道路也不一樣。而衡量成功的標準絕不只一種。

不論是做科研,還是當老師,只要有敬業精神、在各自的崗位上幹出一番事業,都是成功。平凡生活中也有英雄。

“天之驕子”究竟幹什麼,才算“不失敗”?

獲得國際奧數金牌的付雲皓

當天才少年頭頂的“光環”不再,他也算不上是“墮落”的失敗者。也許是正因這些人之前有過“光環”,所以人們在潛意識裡給他規劃了一條不斷向上提升的路,但這只是人們的想法,不能強加在他人身上。雖然付雲皓曾在大學中迷失自己,但他最終從迷失中醒悟過來,樂觀積極地重新迴歸正常生活。這樣的經歷,換個角度來看,同樣是成功,因為他最終戰勝了自己。

社會是由大多數的平凡人組成。當“天之驕子”變成平凡人,事實上成為了社會最堅實最基礎的一員。此前光彩的經歷不但能讓他們成為一個更優秀的普通人,也能帶動周圍的人變得更優秀。

正如付雲皓所言,他的目標是讓廣東省多幾個靠譜的中小學教師,而這些靠譜的中小學教師在未來也許能幫助更多有天賦的孩子充分發掘自己的潛力。從這個意義上說,沉下心來做教育的付雲皓最終能做出的貢獻並不會小於成為數學家的付雲皓,甚至還有過之而無不及。

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固然需要頂尖的“成功人士”,但更需要的是在普通崗位上也能綻放光彩的人才。從這個角度說,現在的付雲皓是另一種成功的代表。

亞太圓桌會由亞太日報聯合旗下亞太智庫,以不同領域專家的內行視角評析時事,關注社會問題、行業經濟,引發關注與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