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红色马六甲:属于华人最初全球化的历史沧桑

马六甲海峡应该无人不晓,14年前随团出行的那一次,马六甲的红色广场一直滞留脑海中不褪。

这个红就来源于马六甲著名的荷兰广场CHRIST 教堂——广场上最醒目的砖红色荷兰式建筑。这座教堂建于1753年,是当时丹麦和英国占领马六甲时修建的教堂和办公场所。教堂上的粉红砖块是直接从荷兰进口,再将本地的红泥涂在砖块上。教堂内工匠亲手制作的长椅,其历史已经超 过200 年了。

因为维护保养得比较好,这些历史建筑看起来比较新,周围鲜花绿树,显得环境特别地宁静而悠闲。

红色马六甲:属于华人最初全球化的历史沧桑

离开荷兰殖民者的建筑群,穿过马六甲河桥,就是鸡场街,是华人在马来半岛最早的聚集区。从郑和下西洋开始,华人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六百年之久。他们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称谓:娘惹。

马六甲鸡场街可以说是最值得一逛的地方。这是马六甲最出名最热闹的街道,称为Jonker Street/ Jonker Walk,而Jonker一词源自荷兰语Jonkvrouw,意为荷兰贵族,所以可以直接翻译为“荷兰贵族街”。

红色马六甲:属于华人最初全球化的历史沧桑

这条400米长的街道,边上多为两层小楼和骑楼,基本上都是百年以上的建筑。林立的老字号让人联想到昔日商业街市的繁荣景象。

公元1405年(明朝永乐三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领200余艘大船、2.7万余人组成的强大舰队浩浩荡荡远航西洋,到达马六甲之后,大船停靠在港口,所有补给物质以及人员进出都是通过小艇经马六甲河来完成的,这条河的两边至今依旧保留着大量的明代建筑古迹,是我们阅读明朝历史的活字典。

河道两岸有许多色彩斑驳的老房子,来自不同文化的新旧建筑更显出马六甲的历史沧桑。

红色马六甲:属于华人最初全球化的历史沧桑

我尤为钟情于错综复杂的小巷子里呈现出来的混血而交融的南洋图景:西方殖民时代的教堂和洋楼、马来人的圆顶清真寺,混合着隐藏在热闹市场中的华人关帝庙、菩萨庙……

马六甲还有一个标志性的景点——海上清真寺,它最美的时刻就是黄昏。

红色马六甲:属于华人最初全球化的历史沧桑

这样多元文化交融的情景大概可以用一个时髦的抽象词汇来概括:“全球化”。这个词语的背后隐藏了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时间节点,对于马六甲来说,这个词还暗含着迤逦的航路、多年的战争、被反复殖民和争夺的过去。不过,当你站在热闹的市场中,全球化这个词语给人的印象却是如此地具体和世俗——它夹带着香客们焚香的味道、褪不去沙爹酱和酱油膏的味道、混杂着卖鸡饭的大叔操刀剁鸡的声音,如果你仔细听,还可以听见街坊搓麻将发出的西里哗拉的声音,摊贩用刀破开椰子时的声音……

红色马六甲:属于华人最初全球化的历史沧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