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紅色馬六甲:屬於華人最初全球化的歷史滄桑

馬六甲海峽應該無人不曉,14年前隨團出行的那一次,馬六甲的紅色廣場一直滯留腦海中不褪。

這個紅就來源於馬六甲著名的荷蘭廣場CHRIST 教堂——廣場上最醒目的磚紅色荷蘭式建築。這座教堂建於1753年,是當時丹麥和英國佔領馬六甲時修建的教堂和辦公場所。教堂上的粉紅磚塊是直接從荷蘭進口,再將本地的紅泥塗在磚塊上。教堂內工匠親手製作的長椅,其歷史已經超 過200 年了。

因為維護保養得比較好,這些歷史建築看起來比較新,周圍鮮花綠樹,顯得環境特別地寧靜而悠閒。

紅色馬六甲:屬於華人最初全球化的歷史滄桑

離開荷蘭殖民者的建築群,穿過馬六甲河橋,就是雞場街,是華人在馬來半島最早的聚集區。從鄭和下西洋開始,華人已經在這裡居住了六百年之久。他們擁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稱謂:娘惹。

馬六甲雞場街可以說是最值得一逛的地方。這是馬六甲最出名最熱鬧的街道,稱為Jonker Street/ Jonker Walk,而Jonker一詞源自荷蘭語Jonkvrouw,意為荷蘭貴族,所以可以直接翻譯為“荷蘭貴族街”。

紅色馬六甲:屬於華人最初全球化的歷史滄桑

這條400米長的街道,邊上多為兩層小樓和騎樓,基本上都是百年以上的建築。林立的老字號讓人聯想到昔日商業街市的繁榮景象。

公元1405年(明朝永樂三年),明成祖派遣鄭和率領200餘艘大船、2.7萬餘人組成的強大艦隊浩浩蕩蕩遠航西洋,到達馬六甲之後,大船停靠在港口,所有補給物質以及人員進出都是通過小艇經馬六甲河來完成的,這條河的兩邊至今依舊保留著大量的明代建築古蹟,是我們閱讀明朝歷史的活字典。

河道兩岸有許多色彩斑駁的老房子,來自不同文化的新舊建築更顯出馬六甲的歷史滄桑。

紅色馬六甲:屬於華人最初全球化的歷史滄桑

我尤為鍾情於錯綜複雜的小巷子裡呈現出來的混血而交融的南洋圖景:西方殖民時代的教堂和洋樓、馬來人的圓頂清真寺,混合著隱藏在熱鬧市場中的華人關帝廟、菩薩廟……

馬六甲還有一個標誌性的景點——海上清真寺,它最美的時刻就是黃昏。

紅色馬六甲:屬於華人最初全球化的歷史滄桑

這樣多元文化交融的情景大概可以用一個時髦的抽象詞彙來概括:“全球化”。這個詞語的背後隱藏了複雜的歷史進程和時間節點,對於馬六甲來說,這個詞還暗含著迤邐的航路、多年的戰爭、被反覆殖民和爭奪的過去。不過,當你站在熱鬧的市場中,全球化這個詞語給人的印象卻是如此地具體和世俗——它夾帶著香客們焚香的味道、褪不去沙爹醬和醬油膏的味道、混雜著賣雞飯的大叔操刀剁雞的聲音,如果你仔細聽,還可以聽見街坊搓麻將發出的西里譁拉的聲音,攤販用刀破開椰子時的聲音……

紅色馬六甲:屬於華人最初全球化的歷史滄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