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蘭州“小西湖”

蘭州“小西湖”

今日雨絲細膩,溫婉,但不優柔。儘管西北少雨,大一點的雨似乎更能解西北之渴,但今天這樣的細雨,最宜人宜物宜心。來到蘭州小西湖公園,看著飄飄雨絲灑下,讓我想起遠在杭州的西湖美景。人們常說:“杭州西湖是人間仙境,風景迷人。”但在這“隴中苦瘠甲於天下”的西北邊城蘭州,也有一處西湖美景,即左宗堂同鄉楊昌浚修建的小西湖。

清光緒七年(1881年),楊昌浚撰寫“小西湖記”,以隸書形式寫就,刻成碑,立於蘭州小西湖龍王廟,現存蘭州碑林。碑通高226釐米,寬86釐米,厚14釐米,圓首,鐫兩螭龍騰飛於海濤祥雲之間,拱護篆額“小西湖碑記”。碑文凡19行,滿行36字。碑下部稍有剝落。

此碑記述楊昌浚重修蓮花池,命名為小西湖的經過。

楊昌濬(1825年—1897年),字石泉,號鏡涵,別號壺天老人,晚清軍事將領,湘鄉縣神童鄉豐樂三十八都(今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西陽鎮)人。咸豐十年(1860年),左宗棠幫辦兩江軍務的時候招攬楊昌濬復出,任知縣加同知、衢州知府、浙江儲運道、浙江布政使、浙江巡撫等職。任浙江巡撫七年,亦曾因楊乃武、小白菜(葛品連夫婦)的著名冤案被革職,又因措置失當革職留任,旋開缺回籍。光緒四年(1878年),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楊昌濬在幫辦軍務中再次崛起。先後擔任甘肅布政使、署理陝甘總督、漕運總督、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陝甘總督兼甘肅巡撫、兵部尚書等職,官至太子太保。

小西湖在蘭州城西三里處,元代為蓮蕩池。明肅王聚神泉水為湖,闢為園林,明末毀。清康熙、乾隆時,陝甘總督劉鬥、吳達善重修。同治間毀於兵燹。光緒四年(1878年),楊昌浚在蓮花池邊闢桑園二處,勸導民眾植桑。光緒六年兼護理陝甘總督令修復社稷壇,竣工時與甘肅按察使魏光燾(午莊)視察,看到蓮花池淤塞,荒穢不堪,即命兵丁浚池,築堤、植柳、種荷,佈置亭臺樓閣,成為一郡勝蹟。楊昌浚曾任浙江巡撫,來隴上思念杭州西湖美景,因命蓮花池為小西湖。

據史料所載,從明、清兩朝代至民國初年間,曾由官府投銀修建的古蘭州小西湖,其景緻在當時曾是“水深魚識遊而樂,春去花留過後香”的上好地方,屬蘭州盛名的八景之一。古志上記載小西湖盛夏之際“花木暢盛、魚鱉充盈,供其遊憩賞玩”。

蘭州“小西湖”

小西湖裡的不少建築,將北方與南方的建築特點很好地結合起來,既有北方的豪放大氣,又兼備南方的精緻秀雅,既有北國的簡潔明朗,又有南國的曲意含蓄。

蘭州小西湖不僅景色宜人,其久遠的文墨匾額也值得細細品味。首先映入眼簾的當屬懸於入門牌樓上的“小西湖”三個醒目大字,這是當時的陝甘總督楊昌浚用顏體正楷揮毫題寫的,顯示著這位來自南方的高官,對自己浙江故土美麗西湖的深情懷戀。另外他還題寫了“山明出雲作霖雨,樓臺倒影入池塘”和“尋似冷泉正蓬判事餘間紅藕花中吹笛生,地饒水石最愛攜樽獨往乳鳩聲裡濯纓來”的楹聯。此後多人紛紛應合,園內的楹聯、牌匾、碑刻及有關的詩讚、禮記、志書等文墨展露的含意,多以杭州風光比照,著意提高這個北方“小西湖”的形象品位和人文氣息,如“數行楊柳、十里煙波,載酒尋詩、不減蘇堤韻事,北塔抽簪,南屏擁翠,濃妝淡抹,依然西子風流”,“印來明月三潭,青靄冥冥此地上通星宿海、傍看大河九曲、黃水滾滾出門如見浙江潮”。

蘭州“小西湖”

隴上名人劉爾的“每從楊柳陰中放漿遊、偶趁清風來世外,安得獲蘆深處移家小住不須流水到人間”等力作,每聯都是一番讚美與誇張之詞。再細看明末肅王朱識的七言詩,“河堤雨過擁新沙,夏序清和景物賒;野岸垂柳猶落絮,池塘蝌蚪半成蛙;滄浪白石宜漁父,綠樹青旗有酒家;斷續水風吹玳席,棹歌聲裡日初斜”。晚清進士王寫出的“群鷗盡在漩渦中,卓立鷺鷥不同;柳岸漁人閒指點,看隨波浪若乘風”,及五言詩“柳堤秋向晚,孤雁入寒雲;高樹參山色,微風起水紋;鷗盟誰可結?蛙鼓寂無聲;曾作西湖主,荒祠念舊勳”。還有他人另作“春風桃花豔,蘆葦蒼翠深;別出幽靜地,和風入禪門”,“北風冰湖堅如鐵,龍王廟前孤行人;遠望高峰耀銀色,踏雪一路留雙痕”等等不少抒發心境的古體詩,加上“古柏參天、陰雨如傘,沉鬱寧靜……”的散文章句,讓人讀後覺得,眼前似出現一幅“仁者見山,智者見水,夕陽無限,彩雲縹緲”的人間佳境,將心緒引入“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情景。

蘭州“小西湖”

蘭州“小西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