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僧處處防著自己的徒弟,卻不知道防妖精,這是什麼處世之道?

艾中依


在《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一路西天取經,我們多次看到,唐僧這一路上沒少苛責自己的弟子。被苛責最多的就是孫悟空了吧,甚至孫行者幾次都撂挑子要不幹了,還是觀音菩薩出面給送回來的。

真假悟空那次鬧的最兇,因為心生嫌隙,甚至都鬧到了佛祖那裡。

相信很多喜歡孫悟空的人看到這樣的場景時,心裡都十分生氣,甚至覺得唐僧糊塗,寧近妖精不近弟子。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唐三藏是東土大唐選出來的高僧,各方面自然不會差,尤其是品行一定是過硬的。

大唐乃禮儀之邦,三藏又被稱為聖僧,禮儀方面自然也不能差。也許,你會說,那可是妖怪啊,對它客氣什麼?

可妖怪怎麼了?佛祖常說“眾生平等”,唐三藏是出家人,當然秉承著眾生平等的觀念啊。

其次,再說說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幾個人,他們都是唐僧的弟子。唐僧沒必要對自己弟子那麼客氣,師父師父,既是師也是父,是要絕對尊重,絕對服從的。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者也,管教自己的弟子理所應當。就像老父親教育自己家的娃一樣,有必要像對外人那麼客氣嗎?

對自己人才不用那麼客套,妖精再壞也是外人,在不知道對方是敵是友的情況下,當然會客氣了。

這就是大家眼中的唐僧寧可親近妖精也不親近弟子的原因了吧。

再次,孫悟空等三個弟子,都是犯過大錯的人,身上都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孫悟空性子急,火爆,恃才傲物,把任何人都不放在眼裡。唐僧罵他咒他就是想讓他收斂鋒芒,達到佛家的境界:內心如如不動。

豬八戒,好色貪吃,偷奸耍滑,還喜歡打小報告。唐僧對他的態度算好,因為豬八戒嘴甜,沒必要板下臉責罵,但唐僧這一路也不斷地訓誡他要改毛病。

至於沙悟淨,不多言不多語,他的毛病就是鈍。他不惹事,唐僧不會教訓他,只會這一路通過經歷磨練他,讓他有一天從罪業中解脫後了悟。

所以說,唐僧的做法,是一個合格師父的做法。雖然取經路上多有誤會,誤會也是劫難的一種,也是考驗。

經歷過這些考驗,才能師徒同心,才能直達西天不退轉。而這些才是內在的親近,真正的信任。


硬核的靈芽姑娘


這個問題問的好!

唐僧師徒四人奉命去西天取經,他們是一個團隊丶一個組織。唐僧是領導,是一把手。這是上級任命的。賦予了他至高無上的權力。別看他好象手無縛雞之力,好象最沒夲事,但只要把他放在那個位置上,他就有生殺予奪之大權,他說了才算。

為了怕孫悟空不聽話,上級還給孫悟空戴上金箍,還教會唐僧咒語。為的就是關鍵時刻拿出來治這個不聽話的東西。

唐僧為什麼不對付妖怪呢?

第一、他沒那個能力,他雖貴為一把手丶大領導,但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既不能象孫悟空一樣上天入地,有七十二般變化降妖伏魔。也不能象另二位同伴使槍弄棒。你讓他怎麼對付妖精?

第二丶任何一個組織都有組織架構。內部有層次,有分工。他是領導,主要負責指明方向丶道路,不斷給下級打氣。發揮團隊整體優勢,進而達到組織目標。而孫悟空、豬八戒丶沙僧三人才是對付妖精的人,他們有責任,也有能力這樣做。可以說對付妖精是他們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

再說一下為什麼專門對付自已人吧。這正是唐僧的職責所在。

做為領導必須要保證團隊的思想一致丶目標一致、步調一致。這樣才能勝利。這就要觀察下級的一言一行,知道他們想什麼,工作是否認真盡責。對不聽話或循循善誘,好言安慰,或打板子以示懲戒。總之,是撥正航向,保證完成神聖的使命。這就是唐僧這個領導的職責所在。


常樂54321


雲中答題,相互學習。

唐僧不防妖精卻處處防著徒弟,這是什麼處世之道呢?

其實也並非防徒弟不防妖精,用這個防字總感覺有些不妥。應該唐僧是處處相信妖精,卻不相信徒弟。用這個信字我覺得比防更貼切一些。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唐僧為何不相信徒弟卻相信妖精呢?

首先,唐僧是地地道道根正苗紅的佛門中人,深受佛法的薰陶與影響。心中的慈悲之念與他人比起來更強盛,而佛又是講究慈悲與善念。

悟空說妖精不除難去西天,而唐僧卻說濫殺無辜取經何用,由此可見對面唐僧來說,行善比去西天取經還重要。

其次,唐僧不是一次次得相信妖精,只因為唐僧沒長那火眼精睛,就算再精通佛法,畢竟是血肉凡胎,僅憑那些經文是分不清人與妖的,也就是說唐僧不具備識別那些妖精的能力。

而西行路上出現的妖怪,最先都是幻化成人的模樣,利用出家人慈悲為懷誘惑唐僧上當。

最後,西行取經不僅是艱險重重,更重要的是對唐僧的考驗。西行是一條魔障路,也是一條慈悲路,只有心懷善念才能走出魔障抵達聖境。其它還有意志、決心、誠意,但所有的一切都以善念為前提。

唐僧看似一次次上當受騙,讓徒弟們一次次的前後奔忙,也恰恰說明了唐僧篤定的慈悲之念。

不是唐僧不相信徒弟,一個個上天入地變化多端且來歷不凡,只是與這些比起來,他更相信自己心中的善念,秉持著佛家慈悲為懷的根本與立場。

且不說唐僧沒有那識別妖怪的能力,即使對方真是妖怪所幻化,也會出手相救而不會棄之不顧。

這是唐僧看似相信妖精,而不相信徒弟的主要原因。

那麼,唐僧這樣的做法,反映出什麼樣的處世之道呢?

一、行善,是人之根本。

不論出家與否,善不是佛門特有的專利,行善也不存在任何形式上的侷限性。作為人要把善放在人生的首位,與親人也好與朋友也罷,抑或是人生路上的競爭對手,我們都要心存善念,善良的去對待。

只有如此才能越走寬闊,最終到達理想和彼岸。西行路上唐僧如果放棄了這個善的根基,即使如來保駕護航也難得真經。

二、堅持自我,傾聽內心。

為人要有鮮明的立場,要有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所謂的牆頭草隨風倒。有了自己的立場與觀點,才能坐真正的自我,才能不受外界事物所誘惑,才能樹立堅韌不拔與不屈不撓的意志。

猴子縱然有紅外線辨別,唐僧也從不隨意聽之任之,他堅持自我至始至終從內心出發,他的內心充滿慈悲,凡事用慈悲之心去作為判斷,所以最終才能抵達西天。

三、虎生尤可近,人熟不堪親。

意思是老虎即使陌生,初次你也能接近,而人越熟越要適當的保持距離,所謂距離產生美就是這個道理。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以前是殺生呢,現在卻是專撿熟的下手。有時候越是親近熟悉的人,越是向你背後插刀的人。

因為熟悉,你覺得對方不會害你,自然會放低戒備。唐僧知道猴子有火眼精睛,但就是不相信他,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寧可讓妖怪活捉,也不採納猴子苦口婆心的建議,可見唐僧是有先見之明的。

最後,還能反映出一個普遍存在的處世之道,就是對自己人太苛刻,而對他人太客氣,把這個毛病改過來,天下太平。

大家好,我是雲中之筆。歡迎朋友們留言點評,一起交流學習。我在頭條裡等你,不見不散!


雲中之筆



高靜環


有人認為唐僧這人有些奇怪,對於外人似乎沒啥防備,容易輕信外人,常常被妖精“忽悠”,但唐僧對自己人卻有點不信任。就像是題主說的:“唐僧處處防著自己的徒弟卻不知道防妖精。”因此,有人認為唐僧是個“胳膊肘往外拐”的人。但唐僧真的是這樣的人嗎?不——唐僧不是那樣的人。唐僧其實對自己的徒弟也沒有防備之心。只是當自己的徒弟(主要是孫悟空)的說法和外人不一致時,唐僧往往會相信外人所言。不過我認為,這恰恰是唐僧關注自己徒弟的表現!為何我這樣認為呢?下面我就來說說我的想法!

眾人皆佛陀,但徒弟是自己的

  • 眾人皆佛陀

唐僧是如來座下金蟬子轉世,而且是十世修行的好人。唐僧均是以慈悲之心對待眾生。所以,在唐僧看來所以的人都是一樣的,並無什麼區別。而妖精往往會偽裝成普通人,唐僧也只是一介凡人,沒有能力看穿妖精的偽裝。因此,唐僧對於妖精就沒有什麼防備。這可能就題主說的唐僧不知道防妖精的原因吧!

  • 徒弟是自己的

一般來說,徒弟要比外人親近,唐僧也是這樣認為。但為什麼唐僧總是向著外人呢?那是因為自家人好說話!對自家人要求嚴格,可能是我們中國人的“特性”之一吧!唐僧同不例外。而且孫悟空他們說話比較沒規矩,往往會得罪他人,唐僧作為師父,有義務管教徒弟。所以,當徒弟與外人爭執時,唐僧往往會向著外人。

總結

其實,我們絕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做出過類似於唐僧的行為。我們往往把最好的一面留給陌生人,而把最壞的脾氣留給了家人……


以上就是我個人的看法,對於這個問題你們是怎麼看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追尋遠方的詩


您這個問題有些詬病,不應該說唐僧為何處處防著自己的徒弟,或者你可以這麼問:為何唐僧處處管著自己的徒弟,對自己的徒弟那麼嚴厲?其實出家人慈悲為懷,故事背景之一,唐僧為如來弟子金蟬子所轉世,而轉世後也是做了十世的好人。像這樣的一個好人又怎會去處處防著別人的?我來說兩點:

一,唐僧跟隊伍裡的孫悟空,豬八戒,沙僧是師徒關係。在古代尤其是佛門師徒之間的關係應該是比較嚴肅的,師父管教徒弟,嚴格一些也是符合當時人物背景的。

舉個例子,大師兄在三打白骨精那段屢次被師父訓斥甚至要趕他走或許是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其實這很好解釋:佛門中人首先戒殺,要有慈悲之心。當時唐僧還是凡夫地僧人,雖有普度眾生大願,奈何肉眼凡胎所以才要西行求取真經度脫世人。大師兄屢次殺死白骨精所變化的人,這在唐僧這個師父這裡是肯定不能允許的,這也體現了佛家所說的眾生平等的精神,唐僧是愛惜生命的人,對大師兄也是痛惜其殺心太重才會趕他走。其實大師兄並沒有真的怪師父趕他走,不然之後也不會跟隨八戒去救師父。

二,關於對待妖精的態度,這裡不止妖精,真正的出家人對待所有眾生都是平等慈悲的,沒有自他的分別執著。佛家認為所有眾生都具備如來智慧德性,都是未來的佛。

總之,唐僧並沒有處處防著自己的徒弟,這是不存在的。硬要說處世之道:出家人四大皆空,慈悲喜捨,平等對待一切!


虛空法界遍光明


個人覺得這其實和三個徒弟的出身有關係吧!

雖說豬八戒孫悟空沙和尚都是自己的徒弟,但是畢竟哪一個在唐僧的眼中都屬於異類。唐僧不提防妖精是因為根本不識妖怪,妖怪善於計謀。身邊的這幾個徒弟天天都在接觸,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正是因為這種瞭解,導致唐僧不得不提放這些徒弟,因為這些徒弟看起來人畜無害,但是一旦動起手來,自己完全手無縛雞之力。所以提防徒弟並且用最高的標準來要求徒弟。因為他自己也明白,如果沒有這幾個徒弟他也是走不到西天去的。正是因為這種複雜的心理,恐懼卻不得不堅持去做(骨子裡的那份偏執),造成了唐僧的矛盾性格,至於為什麼不提防妖怪,唐僧是凡夫俗子,不認識妖怪,即便是妖怪在面前,他還固執的想要感化妖怪,到了最後,被抓,那一次不是後悔不已,因為不瞭解,所以經常吃虧。所以你看電視劇裡的唐僧,到了最後不是處處提防妖精了。畢竟被抓的多了,受的苦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

唐僧這個人,怎麼說呢!看似明辨是非,對徒弟要求嚴格,內心強大無比,懦弱無能,固執或者說偏執。還帶有一絲高傲。


一憶一


這放到現實生活當中,其實也是人性使然,可以理解為距離太近的熟人之間與有一定距離的普通人之間的關係。如果人與人的交往過於親密無間了,也就失去了神秘感與相互之間的敬重,但是在頻繁地交往當中難免會產生一些磕磕碰碰的矛盾與誤解,而人都有防備心,害怕受到別人的傷害或者讓自己的利益受損,特別是像職場中師傅與徒弟、上級與下級的關係,有句老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所以一般做為暫時處於上方的人難免不會對後來者有防備,因為這些下屬正是當下或者未來最能與自己抗衡給自己帶來威脅的人,所以不得不處處設防,這也是人之常情。反之,對於不常接觸的、有一定距離的人反倒因為沒了之間直接的利害關係而放鬆警惕了。


國風講壇


唐僧為什麼防徒弟而不防妖精,這是因為唐僧上頭有人的緣故。菩薩佛法無邊,可保唐僧。所以他心知肚明,至於徒弟出了人身問題,蓉薩不會無動於衷,很可能還有其它人被派往隨行。一看唐僧忠厚老實,不言不語、虔誠無比。但內心還是芥蒂。你三個小子本領如此之大,不給你點顏色看看你們不會全程忠心於我。我得在你們的心裡樹起泰山壓不倒威信。所以,孫悟空功勞忒大。唐僧還得裝裝糊塗,三打白骨精,唐僧心裡明白狠,這崇山峻嶺,那來的這天仙一樣姑娘,非鬼即怪,孫悟空打死了妖怪,他假裝仁慈唸了佛咒,這更激起孫悟空極惡如仇的性格。所以、妖怪千變萬化自已那怕粉身碎骨也要保護師傅。最後,三次打死白骨精,唐僧兩次暗中加油。這就領導用人方′法。如果管理不好這三從天上、從河裡、壓在山下五百年孫行者,天篷元帥,小白龍。自已別說取經,一但這三個徒弟看透他心機。他死無葬身之處。所以,要從側面來窺視他用之道。


布丁姥爺姥爺


與其說唐僧處處防著徒弟,不如說是唐僧和悟空之間的相互磨合過程,倆人在整個取經過程中的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調整的。

在起初,唐僧作為一個身處神魔世界的凡人,而且是個信奉佛祖的凡人,他就像是一個不涉世事的孩子,單純的以一顆善良的心去看待一切,認為對待任何人事都要慈悲為懷,別人告訴他世事險惡,要時時提防,他還覺著這樣把人都想的太壞不對,他深知悟空頑劣秉性,可是他並不瞭解妖怪,在唐僧心中妖怪都是善良的,所以剛開始階段,唐僧總會不信任悟空,所以前期總會出現唐僧念緊箍咒畫面。

唐僧是一個理想主義的代表,他相信純粹和完美的存在,“微生不損,見苦就救”,但這股勁太過了的話,這善心就容易變成累贅;孫悟空雖是徒弟,但是脾氣一上來,完全不把師父放眼裡的;但是後期就會發現,孫悟空和唐僧都有所改變:唐僧雖然還是容易被善良影響判斷,但吃過虧之後的唐僧明顯已經不像起初那樣了,變得成熟了,比如在八十回唐僧師徒剛來到黑松林時,唐僧居然也明白了“險峻之間生怪物,密查深處出妖精”、“不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孫悟空的個性依然張揚,但是張揚歸張揚,卻明顯學乖不少。唐僧和孫悟空之間明顯更加相互信任、相互依賴。

《西遊記》雖為神話小說,但是這些神魔情感跟人是一樣的,無論唐僧還是孫悟空,都需要慢慢成長,一點點成熟,相處越久,彼此之間才會越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