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哭?

Joanna3182234416


孩子遇到挫折就哭,一般來講呢,會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什麼呢?可能孩子從小被溺愛,很多事情都由家長代替,承擔和代替,沒有給孩子承受挫折的機會和空間,因此呢,他沒有發展出應對挫折和困難的一些能力。

那麼第二個有可能是,父母從小給孩子的愛不夠,那麼這種情況下呢,孩子就有可能內在積累的能量不足。比如說對我們的小寶寶來講,在他剛出生不久的時候,無論是餓了、渴了、困了、想拉了、想尿了或者是想要抱抱了,他都會以哭的方式來去表達。但是,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沒有能夠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那麼在他非常早期,在生命的初期,他就會體驗到一種挫折的感覺。這種挫折的感覺,累積下來,就會形成一種心理上的能量不足,因此呢,也就會產生這種抗挫能力不足的情況。

那麼對孩子來講,去提高孩子抗挫最最關鍵的部分就是讓孩子經歷適度的挫折,這就像是一個人挑擔子,比如說他挑的擔子過於重了,一下子就壓跨了。但是如果從來沒有挑過擔子,那麼他就無法培養起挑擔子的這種能力。所以呢,給孩子適度的挫折感,是培養孩子挫折能力非常重要的一步。

那麼比如說,就拿我們孩子入園,這個非常常見的現象來講。每個孩子入園呢,都會有一個階段又哭又鬧的,不想去幼兒園。那這個時候呢,父母就要通過觀察,通過和幼兒園老師的這種溝通,去評估一下,這個挫折對於孩子來講,到底是不是他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那麼如果說,孩子在幼兒園裡,當爸爸媽媽把他送到幼兒園,當爸爸媽媽離開的時候,孩子哭一會兒,就不哭了,而是逐漸地融入到了幼兒園的小朋友以及幼兒園的遊戲中。

那麼這個時候呢,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挫折實際上是孩子可以承受的。雖然他要哭一個階段,但是慢慢的,他可能學會了適應新的環境,也適應新的人際環境,也就慢慢地克服了困難。但是對於有的孩子來講,他們會長時間的哭鬧,甚至呢,產生一些生理上的反應。比如說喉嚨發炎啦,然後感冒發燒了。這個時候父母就要注意了,這有可能呢,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這種依戀,在早期的時候,並沒有完全建立好。那麼此時呢,父母需要對孩子多一些的關注。比如說如果學校允許的話,可以在幼兒園裡陪伴孩子幾天,或者是說呢,和老師商量,能否一週少去那麼一兩天,那麼讓孩子呢,有一個循序漸進,適應的過程,這樣來講呢,對孩子會慢慢地適應幼兒園的這個環境呢,會更加地好一些。


積木育兒


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 宋振輝:


宋振輝,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中共黨員,從事兒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兒科主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婦專委、懋德服務中心志願者,現返聘於房山區婦幼保健院兒科專家門診,房山區第一院心理諮詢,有豐富的兒內科臨床經驗,從事心理諮詢10年以上,擅長早期教育、青少年心理諮詢、家長課堂、青春期健康教育。

哭是孩子的天性本能,哭也是孩子發洩情緒的重要途徑,哭是孩子想要得到家長的關注,哭還是孩子的需求、需要和語言表達方式的一種。哭是一種複雜的心理、生理現象,所以,身體不舒服時哭、傷心時哭、害怕時哭、生氣時哭、高興時哭、受挫時哭。對孩子來說,哭就更常見了。

為什麼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哭呢?

孩子遇到挫折就哭是多種心理因素疊加的反應。 因為孩子涉世不深,沒有經歷過什麼事情,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他們的本能反應是驚慌失措、不知所措、害怕後果,哭泣就成為他們的一種應激反應,他們用哭泣表達了自己的不安,引起了他人的關注。這時的哭就是“說”,所以人們經常把哭和訴聯繫起來,統稱哭訴。孩子在受挫折之後,不可能完整的訴說,就用哭泣表達了這種情緒情感。

當孩子受挫折不知所措時,他們唯一的情緒發洩就是哭。 哭鬧與要挾和情緒發洩是相關聯繫的,因此,在孩子受挫時,他們通過哭泣,來表現他們的心理活動,因為他們在幼小的時候,通過哭鬧得到過某些滿足和需要。

另外,用哭來吸引對他們的關注。尋找吸引保護他們的人,讓他們的情緒得以緩解,精神上得到放鬆,減輕受挫後的情緒壓抑。

孩子受挫折後哭泣的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有的因驚慌失措而嚎啕大哭;有的因膽小害怕而失聲痛哭;有的因怕受責罰哽噎而哭;還有的是害羞委屈、怕傷自尊、害怕批評、害怕捱打,缺乏自信,自責而哭。

不同的哭泣,表達了孩子心理活動的不同情緒和情感,人們表達情緒情感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而孩子就沒有那麼複雜,他們只會用哭泣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這時的人們要從他們細微的哭泣之中,去捕捉他們的內心世界,從而分析他們受挫折後哭泣的真實原因。以免影響孩子的情緒情感,在童年留下陰影。

在生活之中,因孩子從來沒有遭受過挫折,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裡,還不具備承受外在壓力的能力,這時的哭泣,表示難以承受。 哭是孩子一種複雜的心理、生理現象,當孩子受挫折哭泣時,絕不能採取簡單制止的手段。

從心理學角度看,孩子的哭是一種信號,又是孩子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孩子受挫折後的哭泣既然是情緒發洩的主要途徑,人們就要更多的從孩子的心理層面加以關注。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小朋友遇到挫折不知道該怎麼辦,就會很容易開哭,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關鍵看家長怎麼引導和處理。

昨天爸爸帶妞妞出去玩,妞妞在路上撿到了2個瓶子,一大一小,剛好能套起來。可是套了半天,就是套不進去,妞妞一下就火了,把瓶子扔到地上,用腳不停地去踩瓶子。

爸爸說這娃脾氣太火爆了!他說要看看她到底怎麼辦,然後就就站在旁邊看著娃扔瓶子踩瓶子,反覆了5分鐘。

聽到這件事,我的第一反應也是:娃的脾氣怎麼這麼爆!但仔細想想,為什麼小朋友遇到困難就發脾氣呢?因為她不知道該怎麼辦呀!

所以,我想正確的方法應該是,蹲下來看著她說:

寶貝,瓶子套不進去你很著急對嗎?你很生氣,不知道怎麼才能套進去,所以你把它扔了、踩它,對嗎?

寶寶,媽媽幫你看看,為什麼套不進去。你看,這個地方的洞口很小,你要慢慢地把這個小的卡進去,再推一下,你看,這樣就進去了。

寶寶來試試看,對,從這裡慢慢推,哇,套進去了,真厲害!

同理,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先用共情的方法,認同她的感受,再幫助她分析遇到了什麼問題,該怎麼辦,最後讓她自己再嘗試一次,幫助她做成功。

這樣一個引導的過程,讓她感受自己的情緒,然後學會處理問題。我覺得這樣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新媽晴小滿


有幾種可能性,家長可以對照一下做下參考:

1、 情緒調節能力尚未充分發育。對於三歲以內的幼兒,僅僅是別人拿走他的玩具這樣的“挫折”,他可能就立馬哇哇大哭了。這完全屬於正常現象,因為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以及處理應對現實的能力都要逐步發展。但如果孩子上了小學,遇到這些小挫折還立馬就哭,就可能意味著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弱,需要家長重視和引導。引導的最佳途徑是教給孩子語言。家長可以先嚐試替孩子表達情緒(共情),標準句式舉例如下: “那個小朋友拿了你的玩具(情境),媽媽知道你可能很生氣、不高興、還有點兒委屈(情緒)。你可以跟那個小朋友說,‘我不想和你玩,請把玩具還給我’(行為指導),如果他不聽,跟他媽媽說也行(可替代行為)。” 這類話有很多種排列組合方式,重點不是一定教給孩子什麼方法,而是給予他“情緒詞”。表達不同情緒色彩和程度的詞彙,經由家長的表達傳遞給孩子,讓他有機會辨明心中的各種不愉快體驗,獲得可以給情緒命名的語言。慢慢地,當他自己能表達情緒了,“我不高興啦”、“我生氣啦”、“氣死我啦”等等,哪怕他沒做什麼別的,他的情緒調控能力都在增強,因為他能瞭解自己的情緒,這也會成為了解別人的情緒以及未來調控情緒的基礎,也就是所謂的情商。當然,如果家長也能給予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行為指導就更好了,這樣孩子處理事情就更靈活、更有辦法。

2、 家庭中有不良示範。如果某位家庭成員、特別是和孩子朝夕相處的人,在情緒方面容易失控(發火、喊叫、爭吵等),或者總是用不良方式表達情緒(嘮叨、控制、冷戰等),孩子就可能獲得情緒方面的不良示範。注意大人的不良情緒反應可能多種多樣,但小孩子能做的很有限,所以哭鬧可能成為他控制和應對所有事情的方法。如果家裡有這種情況,建議家長先努力從自身的情緒管理做起。

3、 哭的方式讓孩子持續獲益。行為會受到結果的強化。舉例來說,如果孩子受挫折後哭了,家長立即去把玩具搶了回來,或者孩子摔了之後家長打桌子、罵門檻跘了孩子,抑或再大一些時孩子受委屈家長就去找老師理論,所有這些行為不僅鼓勵了孩子脆弱和哭鬧,還阻斷了孩子自己真正經驗挫折、耐受挫折和在應對挫折過程中發展出的技能。以前有個流行的說法叫“挫折教育”,其實我倒不建議故意給孩子製造挫折。人生從走第一步路、摔第一次跤開始,大大小小的挫折其實就伴隨其中,只要家長不事事都衝在擋在前面就好了。


黃崢博士


孩子在小寶寶的時候用哭來表達要求,向媽媽表達餓了、困了、不舒服等要求和感受。到了兩歲多,似乎特別愛哭,不順心了,哭;不滿意了,哭;被拒絕了,哭。似乎哭是他發聲的唯一方式。

這個時期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意識,很多方面都想自主,但是能力不足,全能自戀的感覺嚴重受挫,幼小的心承受不了這種複雜又殘酷的情感,只好用哭來發洩。

這時對孩子的說教不是最有效的,在處理情緒的時候,首先需要的是共情,你現在感覺很著急、生氣、難過、害怕……,給了情緒一個命名,也就給了情緒一個存在的空間,孩子就不會急於擺脫這種負面情緒,而是沉靜在其中去感受它。



等這種感覺完全的流動過去,孩子可能就會安靜下來,這時候再給予適當的引導,跟孩子確認發生事情的過程,可能的解決辦法。

經歷了一次情緒的成長,這樣一次次經歷它,認識它,孩子會慢慢的積累起各種不良情緒的經驗,並且肯定這些情緒的存在,不用費力去否定和對抗它們。


V媽男寶共成長


孩子遇到挫折就哭,其實是孩子的耐挫性不強,承受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弱。那孩子之所以成為這樣,和家長的教育方式以及孩子的環境有關。

第一方面,過分寵溺

現在社會家庭都是六對一,這樣的成長環境對於孩子而已就像是溫室的花朵,就算父母不溺愛,家裡的老人也捨不得看到孩子受丁點兒苦,所以,一旦孩子有任何要求,樣樣都依從他,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和任性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寶寶,受不得一點的委屈和挫折,稍有不順就會哭鬧不停。

該類型的解決方法:不要輕易滿足孩子的要求,對於這些孩子,家長的態度很重要,當孩子受挫後哭鬧的時候,家長保持平靜的心態,不要因為他們哭就順應他們的要求,當孩子明白不能夠靠哭鬧解決問題的時候,孩子以後再遇到挫折,就會知道,哭是沒有用的,就會學乖聽話。

育兒經驗:1.全家態度一致,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溺愛只會強化孩子的自我意識。

2.對於孩子的要求,始終保持理智,不要輕易讓他得到。

3.延遲滿足孩子願望,鼓勵孩子通過努力實現願望,孩子會感到更滿足。

4.在生活中,其他小孩的事情中,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第二方面:過分誇獎

聽很多家長有一個觀點,認為孩子就該誇,這樣他們才會有自信。認為這樣可以鼓勵孩子不斷勇於挑戰。但這是不完全對的,也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誇獎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信心。但過分誇獎就會讓孩子自負,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導致喪喪失自信而自卑。

該類型的解決方法:適度表揚和批評,一切都要結合孩子做的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家長要適度表揚,同時指出不足,激勵孩子下一次做得更好。

育兒經驗:批評的時候對事不對人,先嚴肅告訴孩子,你的行為是不對的,但是你是一個好孩子,肯定會改正這個錯誤的行為。


EG老師


孩子一遇到挫折就哭個人的原因可能就是,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受到家長的過度保護,從來沒有遇到過挫折和困難。於是,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表現得束手無策,然後通過哭這種狀態來發洩情緒。家長該如何對應呢?

  •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注意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
  • 當遇到挫折的時候,要多鼓勵孩子。開始的時候,可以同孩子一起面對,然後增加其信心,最後過渡到孩子獨立面對。
  • 平時也可以通過做一些小事情或者完成一些小任務,來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有獨立面對挫折的勇氣。

當然,家長在面對孩子哭的時候,絕對不能以暴制暴。而是先需要接納孩子哭的這種情緒和行為,然後才是進行安撫還有一起面對和解決遇到的困難。


idan的青蛙媽媽


孩子遇到挫折就哭,這是正常現象。王侯將相尚有此種情況的發生,何況一個成年人,更何況一個孩子?關鍵是該如何引導和麵對?

1.第一要務是安慰他。在挫折面前,孩子正在悲傷中,這個時候,孩子很脆弱,要安慰他,給他一個擁抱,給他一句問候。

2.給他一個傾訴的場合和機會。挫折面前,孩子的承受能力有限,在痛苦之中需要傾訴,通過傾訴來發洩情緒。從而得到心裡平衡。

3.帶孩子去旅遊,或是去做孩子曾經想做而沒有機會去做的事情。比如,孩子曾經想去看升國旗,去海邊,或者去國外。這時候,帶他去做,轉移注意力,進行冷處理。

4,動員他的同齡人朋友去做他的思想工作。同齡人之間的溝通更順暢,更方便。

總之,孩子遇到挫折就哭是很正常的事情。要理性看待。


流言風語


這寶寶是指多大的嗎?我覺得不太懂事不會說話的寶寶,哭孩子就是在表達一種語言,父母親身親歷伺候,可能能懂一些自己孩子哭的原因,比如是不是餓了,渴了尿拉等,如不是這些可能是病了或身體某個部位不舒服。在大一點有點懂事或會說話,哭有可能是要什麼沒有達到要求,小孩子這時是最能摸索大人心裡的,是小小要求就可以滿足孩子。如果他的的無理要求你一次又一次滿足他,哪怕有一次不滿足,他就會制服人,如果你跟他講道理他不聽,你就不要理他,讓他哭,告訴他你要哭你就自己在那哭個夠,沒人理你的。如果是在外面小孩之間受欺負了,你哄哄孩子,在跟孩子講講道理。


觀雪兒354


證明孩子膽小缺乏自信,如果在和同學或者是小朋友之間產生矛盾,和受到老師的批評,那麼家長必須問清事由,並告訴他同學之間要互敬互愛,老師批評你是有道理的,即是批評錯了,爸爸媽媽也不會參與的,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這樣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態度,使他(她)知道哦這個事應這樣面對和溝通,同時也豎立了孩子獨立性格和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