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2 雄安新區規劃—未來城市設計與佈局出來啦

第三章

塑造新時代城市風貌

堅持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留中華文化基因,彰顯地域文化特色;加強城市設計,塑造城市特色,保護歷史文化,形成體現歷史傳承、文明包容、時代創新的新區風貌。

第一節 總體城市設計

統籌各類空間資源,整合生態人文要素,依託白洋淀清新優美的生態環境,利用城鎮周邊開闊自然的田野風光,隨形就勢,平原建城,形成疏密有度、水城共融的城鎮空間,清新明亮的宜人環境,舒展起伏的天際線,展現新時代城市形象。

起步區城市設計。融合城水林田澱等特色要素,深化“北城、中苑、南澱”的空間結構設計,形成“一方城、兩軸線、五組團、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萬頃波”的空間意象。傳承中華營城理念,構建佈局規制對稱、街坊尺度宜人的中心“方城”;按照傳承歷史、開創未來的設計理念,塑造體現中華文明、凝聚城市精神、承載中心功能的城市軸線;按照功能相對完整、空間疏密有度的理念,佈局五個尺度適宜、功能混合、職住均衡的緊湊組團;利用水文地貌和歷史文化,塑造以大溵古澱為核心的生態苑囿;保留農耕記憶、營造花海景觀,形成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的都市田園風光;大規模植樹造林,形成起步區外圍林帶環繞、內部樹木蔥鬱的良好生態;開展白洋淀生態環境修復,展現碧波萬頃、荷塘葦海的水域生態景觀,實現城澱共生共榮。

規劃設計城市軸線。南北中軸線展示歷史文化生態特色,突出中軸對稱、疏密有致、靈動均衡;東西軸線利用交通廊道串聯城市組團,集聚創新要素、事業單位、總部企業、金融機構等。

塑造城市天際線。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充分體現對稱、天人合一、街坊等中華營城理念,廣泛吸收借鑑全球優秀的城市設計成果,塑造輪廓舒展、韻律起伏的城市天際線,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形態。嚴格控制建築高度,不能到處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牆;根據城市功能佈局和產業特點,在新區特定範圍規劃建設高層建築,集中承載中央商務、金融、企業總部等功能。精心設計建築頂部,優化美化建築第五立面,構建形態色彩整體和諧統一的城市空間界面和輪廓線。

啟動區城市設計。充分利用區位條件,以澱泊景觀為依託規劃設計啟動區空間佈局,形成城澱相望的格局。通過軸帶空間設計,實現啟動區核心功能與景觀環境的有機融合。組團外構建生態溼地網絡,組團內串聯景觀水體,形成內外相連、城水相依的特色景觀。注重園林綠化的文化內涵和景觀效果,構建城市公園與遊憩綠地,實現城中有園、園中有城。

第二節 城市風貌特色

塑造中華風範、澱泊風光、創新風尚的城市風貌。城市空間格局秩序規整、靈動自然,體現中華風範;環境景觀城景應和、藍綠交織,凸顯澱泊風光;建築設計古今融合、中西合璧、多元包容,展示創新風尚。

打造中西合璧、以中為主、古今交融的建築風貌。傳承中華建築文化基因,吸收世界優秀建築設計理念和手法,堅持開放、包容、創新、面向未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嚴謹細緻做好建築設計,塑造出既體現我國建築特色又吸收國外建築精華,既有古典神韻又具現代氣息,融於自然、端正大氣的優秀建築,營造多樣化、有活力的城市空間環境。

因地制宜設計豐富多樣的環境景觀。結合城市組團佈局以及城市各級中心、重要公共空間和標誌性建築,打造城市空間景觀廊道和景觀節點體系;利用城市森林、組團隔離帶,營造大尺度綠色空間;依託白洋淀、重要水系、溼地,塑造濱水活動空間,豐富親水活動類型;保留有價值歷史遺存,推廣種植鄉土植物,形成多層次、多季節、多色彩的植物群落配置,再現林澱環繞的華北水鄉、城綠交融的中國畫卷。

營造優美、安全、舒適、共享的城市公共空間。提高公共空間覆蓋率、連續性,注重城市綠道、公園佈局與開放空間的串聯融合,實現5分鐘步行可達;注重街區、鄰里空間設計,形成尺度宜人、親切自然、全齡友好的社區環境;注重人性化、藝術化設計,提升城市空間品質與文化品位,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歷史記憶的公共空間。

第三節 歷史文化保護

保護與合理利用文物古蹟。嚴格保護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文化以及其他重要文物遺存,重點保護和利用南陽遺址、宋遼邊關地道、燕南長城遺址等代表性歷史遺存。結合歷史遺存保護,建設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陳列館。

保護與發展歷史古城、傳統村鎮。將標誌性歷史遺存的保護與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有機結合,保護傳統村鎮內歷史空間格局清晰、傳統風貌較為完整的核心地段,傳承與展示水鄉生產習俗和民俗文化活動。

傳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以雁翎隊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文化,加強圈頭村音樂會、安新蘆葦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發掘與保護老地名、老字號、歷史名人、民間傳說等其他優秀傳統文化。開展口述史、民俗、文化典籍的整理、出版、闡釋和普及,引導公眾自覺保護與傳承歷史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