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俞平伯《红楼梦辨》:“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00种之第9

种。

《红楼梦辨》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集中讨论后四十回的问题,中卷主要剖析前八十回的文体,下卷则侧重佚稿与脂评研究。该书是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篇幅虽不大,却涉及了红学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具有开创价值,学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俞平伯《红楼梦辨》:“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

俞平伯生长在书香门第,家学渊源给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治学条件。他的曾祖父俞樾(1821—1907),号曲园,是晚清知名学者,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著有《春在堂全书》五百馀卷。他的父亲俞陛云(1868—1950),字阶青,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探花及第,官翰林院编修,著有《绚华室诗忆》等。曲园老人曾赠给这个重孙一副对联:“培植阶前玉,重探天上花。”看来期望值是不低的。

俞平伯的《红楼梦辨》是“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学术意义重大,学术影响深远。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六万字。上卷集中讨论后四十回的问题,中卷主要剖析前八十回的文本,下卷则侧重佚稿与脂评研究。此书的学术贡献,可简单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补证后四十回作者是高鹗

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辛亥萃文书屋刊行《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程甲本),读者一直是将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视作一个整体的,只有裕瑞、陈其泰等少数学者例外。胡适的《红楼梦考证》通过外部材料的辨正,揭示出前后作者不是一人,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

《红楼梦辨》则从内部材料的分析入手,补充了胡适的论证,使之成为“新红学”最重要的学术结论之一。俞平伯指出,续书本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高鹗所作的后四十回不能尽如人意,原在意料之中。尤其“中乡魁”、“复世职”、“沐皇恩”、“延世泽”等同前八十回的描写相悖,可见后四十回从回目到内容均非曹雪芹原作。为了让贾宝玉中举,高鹗连篇累牍表现八股文章,显得累赘迂腐。

后四十回还有一些漏洞,如巧姐暴长暴缩,忽大忽小。究其根源,两位作者的身世个性相差较远,雪芹是名士,潦倒不堪,痛恶功名利禄;高鹗是举人,热衷名利,故难免出现此类问题。俞平伯的辨析相当清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时至今日,关于后四十回的作者,学界尚有争议,《红楼梦辨》的论证依然值得参考。

其二,正确评价后四十回

《红楼梦辨》补证后四十回作者是高鹗,势必对其中的缺失有所指摘。同时,俞平伯也清醒地意识到,后四十回能够长期同前八十回组合成一个整体,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自有其道理。他指出:

“高鹗补书,在大关节上实在是很子细,不敢胡来。即使有疏忽的地方,我们也应当原谅他。况且他能为《红楼梦》保存悲剧的空气,这尤使我们感谢。”

这是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尤其是实事求是,肯定高鹗完成了《红楼梦》的悲剧结局,学术识见同王国维、胡适及吴宓一脉相承。他还说:

“宝黛分离,一个走了,一个死了,《红楼梦》到现在方才能保持一些悲剧的空气,不致于和那才子佳人的奇书,同流合污。这真是兰墅底大功绩,不可磨灭的功绩。……高氏在《红楼梦》总不失为功多罪少的人。”这种态度不失公允,难能可贵。

其三,最早的脂评本研究

《红楼梦》的版本大体上分脂评本与程刻本两个系统,清代通行的本子是后者,“新红学”兴起之后备受关注的本子则是前者。1927年8月,胡适购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学界方知有脂评本一说。

但是,早在《红楼梦辨》里,俞平伯专列“高本戚本大体的比较”一章,已开始对脂本系统中的戚序本(一称有正本)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细致的校勘比对,俞平伯发现两个本子互有短长,戚序本有其独特的价值。

他的学术断语,如“就较近真相这一个标准下看,戚本自较胜于高本”,如“我们要搜讨《红楼梦》底真相,最先要打破‘原书是尽善尽美的’这个观念”,如“凤姐拷问家童一节,高本写得更有声色”,如“戚本还有一点特色,就是所用的话几乎全是纯粹的北京方言,比高本尤为道地”等,都属于真知灼见。

他还指出,高本对前八十回有所增删,某些批语(如三十七回贾芸信中“一笑”二字)混入正文,可以看到此书版本演变的轨迹。《红楼梦辨》中的这些章节,是“新红学”中“本子”问题研究的实绩,俞平伯堪称《石头记》脂本研究的开山祖师。

俞平伯《红楼梦辨》:“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

其四,出色的文学考证

在“新红学”的兴起阶段,如果说胡适所从事的主要是历史的考证,那么俞平伯所专注的就是文学的考证。《红楼梦辨》赞扬曹雪芹是第一流的文学天才,说他的书是一部自传,一部悲剧,一部情场忏悔之作,一部怨而不怒的小说,如今看来,这些还比较普通。最让人惊叹的是,俞平伯居然能够通过文本内部的解析考辨,探索出秦可卿的真正死因。顾颉刚曾经在通信中告知,报载一则传闻,说秦氏因与贾珍私通,被婢撞见,遂羞愤自缢。

受此启发,俞平伯结合第五回秦氏判词,十三回中“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疑心”等文字,以及贾珍、瑞珠、宝珠的反常表现,做了一番严密的考证。他的结论是:“秦可卿底结局是自缢而死,却断断乎无可怀疑了!”四年之后,胡适购得甲戌本,上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之类的早期批语,完全证实了俞平伯的推断。《红楼梦》毕竟是一部文学作品,诸如此类鞭辟入里的文学考证,应当是深入挖掘作品思想艺术的主要手段。

其五,最早的佚稿研究与脂评研究

既然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笔墨,那么他原来的设想究竟是怎样的?《红楼梦辨》有“八十回后底《红楼梦》”一章,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通过对各种线索的梳理,俞平伯认为,曹雪芹原本设计贾府因抄家而彻底败落,宝玉因贫穷而出家,诸艳则风流云散。

应该说,这都是平实妥当的结论,不甚稀奇。让人诧异的是,他还设了“后三十回的《红楼梦》”一章,即通过戚序本上的批语,勾勒了一部早期续书的风貌,如贾府败落,“树倒猢狲散”;贾宝玉潦倒,“寒冬噎酸虀,雪夜围破毡”,终于“悬崖撒手”,“弃而为僧”;林黛玉早逝,即“泪尽夭亡”;“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花袭人嫁与琪官,有始有终,“供奉玉兄宝卿”等。

俞平伯当时还不晓得,其实那就是曹雪芹佚稿中的情节,戚序本上的批语实即脂砚斋评。从这个角度上讲,《红楼梦辨》做了最早的佚稿研究与脂评研究。这是现今两个显赫的红学专题,俞平伯也是开山祖师。

上述五个方面,仅是极简略的概括。从中已经可以看到,《红楼梦辨》篇幅不大,却涉及了红学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胡适《红楼梦考证》所开创的“新红学”,因此大放光彩,迅速成为了《红楼梦》研究的主流。俞平伯是“新红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贡献相当显著,相当重要。

《红楼梦辨》

俞平伯《红楼梦辨》:“新红学”史上的第一部专著

识别二维码一键购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