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那些年的萬盛腰子口……

腰子口1949年前的工商業

東林腰子口一帶,流傳著一句民謠:“刀子巖、黑旗巖,二郎神擔起來。”傳說,以前萬盛場的人得罪了二郎神,二郎神在夜深人靜、雞不叫狗不咬之時,挑著兩座山前來,準備挑到二郎峽攔河成海,淹沒萬盛場。觀音菩薩得知消息後,決定拯救萬盛場,半夜裝雞叫。二郎神誤認為天要亮了,放下兩座山走了,這兩座山就是刀子巖和黑旗巖。刀子巖與黑旗巖中間是一條河,看上去,恰似一道通往外面的門口,故得名腰子口。

清朝至民國時期,從龍井坎沿河建街,因腰子口之名,故稱腰子街。街中間是道路,寬約4米,兩邊建瓦木穿鬥結構的房子,供作鋪面和生活用房。下街建一座高大的木亭子橋,橫跨腰子河,橋長8米,寬3.5米。後來的腰子街由老街和新街組成,橋這邊叫老街,過了橋稱新街,腰子老街全長約800米。

那些年的萬盛腰子口……

現東林礦工廣場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腰子街形成集市,白日場,陽春溝、大埡槽(今黑山鎮境內)、箐溪溝(今萬東鎮箐溪村)、甘家坪(萬東鎮六合村)的鄉民,都在腰子口趕集。萬獅古道(萬盛至貴州獅溪口),萬水古道(萬盛至貴州水壩塘,即復興)必經腰子街,獅溪口、水壩塘、芭蕉壩的山貨土產流入集市,故此,腰子街的集市貿易熱鬧非凡。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南川縣建腰子鄉,鄉公所駐地設在腰子街。腰子口隨著集市貿易的興起,工業、商業、飲食、服務行業逐步發展增多,有的是本地人棄農經商,更有外地人投資辦廠。

工業

冷讓清等幾個股東在白果樹開辦大爐廠,名東元鐵廠,用鐵礦石為原料,木柴作燃料,手拉風箱土爐鍊鐵,當時叫毛鐵,也稱生鐵、鑄鐵,產品叫生板,即鑄鐵板。遂寧籍大戶李華庭,舉家遷來腰子口,在今楊柳溝河邊開辦煤礦,產品為煙煤,當時叫油煤,同時還燒炭花(煉焦炭)。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四川水泥公司董事會投資4萬元在今腰子口和平臺開辦竟成煤礦,煤質為無煙煤,人稱康煤,康煤煉不成焦炭。1947年,竟成煤礦收購了李華庭煤礦,腰子口沿河兩巖油煤、康煤的開採被竟成煤礦獨攬。何紹恆、張必生、劉德全開紙槽,用竹子作原料,水碾製漿,手工舀刷,焙籠烘烤生產草紙(土紙)。羅銀安、季德軒開油坊,用木榨撞杆擠壓生產加工菜油、花生油、芝麻油、桐油,殘料菜油粑作飼料賣,桐油粑作肥料賣。行人路過常聞油香,時聽撞杆聲聲響。婁焱章、封紹雲、雷樹安、鄧興發、張習全等人在腰子口沿途選點開鐵爐(紅爐),為農家、市民修制農用具和生活用具。劉運國開辦生產火炮(鞭炮)的手工作坊。

商業

楊登厚賣桐油、燈草,當時的照明多用桐油點燈,桐油還用於斗笠、雨傘、木船等刷油防水。孫漢章開鋪子,賣針頭麻線之類的小百貨。李國明開篾貨鋪,賣竹製品。人稱楊連長的楊西華開鋪子,經營煙、酒、糖。徐焱清、龍現章開鋪子,經營日雜、副食、土產。杜華林、陳紹雲、孫老鄉開屠宰案桌賣肉,好肉要搭點不好的或骨頭,當時叫搭代頭,到了下午還沒賣完的肉,碰到熟人就賒帳勸買。毛合林開木匠鋪,生產銷售木器製品,還做木料生意。劉質普開紙行,收購大埡槽、陽春溝、箐溪溝、腰子口十幾架紙槽的草紙,售往外地。此外,腰子口沿途賣點小瓜子的攤子有10多戶,用碟子裝瓜子,200塊錢(相當人民幣2分錢)一碟。

飲食業

羅恆恩開酒館,點豆花、滷燒臘、炕豆腐乾做下酒菜。戴紹成開飯館,賣“帽兒頭”飯,即大碗中碗兩碗飯合一碗,起個冒冒。吳貴成推泡粑、打餈粑賣,泡粑就是白糕,做成發糕狀賣塊塊,空心餈粑人人皆知。廣銀章賣甜酒湯圓,醪糟曲子賣出了名。王明清、熊德培開面館,吃麵不要辣椒說免紅,不要菜葉子說免青,沒有人說免白不要豬油的。面煮熟了撈入竹面篼放入冷水中浸泡片刻,再放入鍋中浸片刻後倒入碗裡,燜上臊子,食客吃了一碗還要吃就喊“么師(跑堂官)跟一碗”。吳老鄉在橋頭炕鍋盔、做燒餅賣,北方口腔聽不懂,一邊做,一邊唱,趕面棒乒乒乓乓響。

服務業

名中醫錢邦孚開藥鋪,坐堂應診,一般不出診,只有冷家灣的紳糧看病,用滑桿接送錢大夫。梅銀洲開剃頭鋪,多數是剃光頭,當時有個規矩是“女不摸男頭,男不摸女腰”,所以剃頭匠沒有女的。鮮銀安開棧房,為路過的客商提供住宿,管吃住,當時叫做打棧房。白果樹至腰子口的一些商鋪,都開煙館,利潤很高,一是提供吸鴉片,二是出賣煙泡子,即用鴉片製成顆粒口服,何紹恆、張奉初、劉德全等人的煙館開得大。羅銀安賣亮槁,即火把,用幹竹子捶破捆成把,供趕留留場的人天黑了回家路上點亮。

1949年後,新政府推行禁菸,煙館一律取締,工商業者繼續經營。1952年,國家實行私營工商業改造,私營企業改造為合作經濟,後來過渡為集體經濟組織,原來的工商業者,大多數成為集體企業的員工。東元鐵廠於1947年散夥關閉,遺留下來的大爐煙囪1955年才拆除。竟成煤礦由政府接管,組建四〇三煤礦,原煤礦員工及腰子口地段年輕力壯的人都被接收為煤礦的職工,四〇三煤礦後更名為東林煤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