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子牙河畔的百年记忆

在千年古镇杨柳青镇北,古老的子牙河畔,坐落着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水文站——杨柳青水文站。杨柳青水文站上游距大清河与子牙河汇流口12公里,下游距子牙河与海河汇流口15公里,是子牙河水系子牙河上的闸坝站,集水面积9.19万平方公里,隶属于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下游管理局西河闸管理处,为闸站结合式管理,是国家基本水文站、重要水文站。

子牙河畔的百年记忆

杨柳青水文站

百年老站 满载艰辛荣誉

杨柳青水文站由北洋政府顺直水利委员会于1918年设立,是天津现存最早的从事水文气象观测的综合性水文站,是中央级报汛站、国家基本水文站。至2019年,有101年的降水和水位、70年的流量、67年的含沙量观测历史。

追溯历史,杨柳青水文站诞生于中华民族觉醒之时,成长于内忧外患之中,发展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北洋政府、日伪政府、国民政府期间,杨柳青水文站虽历尽沧桑,但始终未间断气象水文观测工作,服务于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1980年杨柳青水文站随西河闸管理处隶属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下游管理局领导后,其水文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为海河流域防汛调度、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大量水文数据及保障服务,还承担了引黄济津和生态调水测报工作,为改善天津水生态环境做出了突出贡献。

忠诚担当 英雄儿女辈出

在杨柳青水文站百年历史展板上,我们看到载入名册的水文工作者达110人之多。历经100多年岁月沉淀和时光洗礼,一代又一代水文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

抗日战争期间,杨柳青水文站人员为保障气象水文资料不中断,始终坚持观测,并定期向重庆大后方提供水情数据,以供抗战所需。水文站的工程师吴树德、测候员金海祥被日军残忍杀害,测候员于鸿猷被羁押41天后侥幸死里逃生。抗日战争胜利后,吴树德、金海祥二人被认定为抗日殉国忠烈,入祀天津市忠烈祠。

1963年海河特大洪水期间,杨柳青水文站最高水位达8.67米。这次洪水把部分水文设施冲毁,对水文站的职工也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关键时刻,老站长李兆斌勇救测船,及时设置临时水尺,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水文测报工作,其英勇事迹被刊登在当年的《天津日报》上。杨柳青水文站也因测报大洪水成绩突出,被河北省评为先进水文站。

近年来,调水输水任务日益增多,杨柳青水文站在站长梁淑敏同志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10余次调水输水水文测报工作。梁淑敏同志也因工作出色,曾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天津市“三八红旗手”、天津市“引黄济津先进个人”、天津市“最美惠农女性”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海河下游管理局优秀共产党员。

这些年,杨柳青水文站在西河闸管理处的领导下,始终把员工队伍建设和水文专业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主抓的工作,重视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专业技能建设,促进员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现在,水文站工作人员配备逐渐合理完善,有年过半百仍兢兢业业、敢于较真的老技师,有刚参加工作不久干劲十足、积极向上的年轻人,大家都能舍小家、顾大局,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难,日夜坚守在水文测报一线,为能从事水文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历久弥新 传承百年文化

一百年来,杨柳青水文站见证了水文事业的发展轨迹,收集了难得的水文数据资料,更收获了具有水文人特色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是推动单位发展最深沉的力量,润物无声却磅礴有力,必须致力传承、弘扬和发展。为此,杨柳青水文站紧密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梳理总结了历代职工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并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和弘扬。

这些好传统、好作风也是对“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的践行与发扬,具体体现为“六种奋斗精神”“五戒五负责工作态度”“六不工作习惯”“五字测报工作作风”。

“六种奋斗精神”:热爱水文,踏实肯干的敬业精神;甘守测站,默默耕耘的奉献精神;雷厉风行,注重实效的拼搏精神;讲究质量,严谨测报的求实精神;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凝聚精神;勇于创新,不甘平庸的进取精神。

“五戒五负责工作态度”:戒假报错报,要对历史数据负责;戒自私自利,要对自己人格负责;戒懒散懒政,要对自己工作负责;戒虚情假意,要对同事领导负责;戒不思进取,要对家人子女负责。

“六不工作习惯”:使用仪器要细查,不使用“带病”仪器;作业程序要规范,不出现“漏项”操作;记录数据要清晰,不出现“笔误”作假;校核把关要严谨,不出现“浏览”过关;上报准时要到位,不出现“中途”梗阻;整编资料要及时,不出现“拖沓”突击。

“五字测报工作作风”:测得快,记得准,算得细,审得严,报得实。

与时俱进 响应时代召唤

党的十九大以来,水利改革发展迎来了新机遇。杨柳青水文站按照上级的总体部署,积极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和“河流合力和谐”文化,努力实现由“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的转变,立足水利,服务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水文站有序开展了“引黄济津”、为天津市生态调水等一系列“大水文”工作。水文站对水文设施器材进行了全面检修,对缆道房、自记井、气象场和水文器材库进行了整修和规范,重新建立了泥沙分析室,调整办公室改善办公条件,对8类资料软件进行了规范和统一,并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坚持“日清周结月审”,广泛开展水文测验质量评比竞赛活动,积极研究电动葫芦辅助测流,水温、岸温实时监测等技术革新项目,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力促进了水文站测验质量管理的进一步提升,推进了水文站工作的长足发展。

为传承水文历史文化,激发水文职工工作热情,扎实做好新时代水文工作,杨柳青水文站在建站百年之际,广泛开展一系列纪念活动。对建站100年的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起了杨柳青水文站百年历史展室,并多次深入老职工家中了解情况、召开座谈会,完成了建站后六个时期历史沿革的撰写,有力促进了水文工作有效开展。在这里,大家触摸到了水文发展的历史年轮,感受到了水文发展的如歌岁月,更看到了杨柳青水文站近几年的发展变化和进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步入治水新时代,杨柳青水文站将传承和弘扬百年优良文化传统,秉持践行新时代水利精神,扎根子牙河畔,在新时代治水思路和水利精神的引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历史沿革

杨柳青水文站系中华民国期间由北洋政府顺直水利委员会于1918年7月前设立,主要负责子牙河(西河或白河段)和南运河水文、气象观测,又称西河一站。

1921年改称水位站,主要进行潮水位、降水量、含沙量和气象观测。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将顺直水利委员会改组为华北水利委员会,负责黄河以北华北地区各河的治理及防洪、灌溉和航运等事宜,杨柳青水文站归华北水利委员会天津测候所管理。次年5月改名恢复杨柳青水文站。

1937年因“七七事变”停测。1938年7月由伪建设总署(1943年伪建设总署改组为华北工务总署) 恢复观测。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柳青水文站因国民政府忙于在南方抢占地盘、无意无力顾及社会事务,停止潮水位观测,但降水量观测始终进行。

1946年2月由国民政府华北水利委员会(1946年6月改组为海河水利工程总局)恢复为水文站。

1949年天津解放时测流曾有中断,同年5月改由华北水利工程局测验处领导。

1952年1月1日移归河北省水利厅领导。

1954年5月因体制改变下放至河北省天津专区水利局领导。

1958年西河闸建成并增设闸上水位,1963年1月收归河北省水利厅。

1970年杨柳青水文站移交河北省水利厅西河闸管理处领导,主要任务是为西河闸枢纽工程的安全运用及防汛抗旱服务。

1981年移交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下游管理局领导,为闸坝站,隶属于海河水利委员会海河下游管理局西河闸管理处。

影像志

“63·8”海河特大洪水

1963年8月初,海河流域连降特大暴雨,暴雨造成海河南系(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洪水。降雨从8月1日开始,10日终止,绝大部分暴雨集中在2日到8日。暴雨中心河北省内丘县獐獏村,7天降雨量达2050毫米,雨量之大为我国大陆7天累积雨量最大纪录。7天降雨总水量达600亿立方米,洪水径流量也达到了300亿立方米,相当于1939年天津洪水的两倍以上。暴雨造成海河上游40多条支流相继山洪暴发,漳卫、子牙、大清河同时发生大洪水。大小支流频频漫决,一批中小型水库纷纷垮坝,洪水直逼天津城。

子牙河畔的百年记忆

洪水中被冲毁的房屋

天津地区地势低洼,南系洪水均集中于海河。白洋淀、子牙河前期洪水均汇入东淀。为保卫天津安全、降低洪水水位,除利用海河干流、独流减河泄洪外,先后开启滩里闸、锅底闸,破赵王新渠南堤、独流减河右堤向文安洼、贾口洼、团泊洼分洪。14日,西河闸出现第一次最大下泄流量1460立方米每秒。19日,海河闸上水位3.72米。27日,西河闸出现第二次最大下泄流量1520立方米每秒。29日,杨柳青水文站最高水位达8.67米。

为及时排洪入海,26日至30日扒开马厂减河左右堤3152米泄洪唐家洼。31日唐家洼和北大港水位(5.24米)接近齐平。由于大潮顶托、排水通道不畅,团泊洼、唐家洼、北大港均蓄滞了大量洪水。为及时泄洪入海,在北大港东围堤爆破开辟导洪入海口,9月1日,入海流量增至3550立方米每秒。至此,三洼水位才开始回落。

这次特大洪水,总计淹没农田6600万亩,减产粮食30亿公斤,倒塌房屋1450余万间,冲毁铁路75公里,受灾人口2200万人,死亡5600人,直接经济损失约60亿元,相当于当年河北省一年国民生产总值(44.8亿元)的1.5倍。

杨柳青水文站的部分水文设施在洪水中被冲毁,老站长李兆斌勇救测船、及时设置临时水尺的英勇事迹也登在当年的《天津日报》上。据李兆斌回忆:“1963年8月10日至11日,当晚8点,我们测完流量后,我让临时工休息,夜间2点左右,我心很不安,到河边检查时,突然发现测船向下游漂去,我毫不犹豫脱下衣服跳入水中,不久把测船拉回到较安全的地方并固定。第二天清晨发现水位上涨很快,水尺被冲得摇摇欲坠,我们迅速在比较安全的地方设置了临时水尺,不久那根水尺被水冲走了。由于我们及时设置临时水尺,水情照常上报总站。”

北方大港

1929年,杨柳青水文站工程师李蕴调查北方大港事迹刊登在“《华北水利月刊》北方大港专号”上,其撰写的《北方大港初步调查报告及约略计划意见书》登在华北水利委员会《华北水利月刊》1929年2卷9期。这一意见书为华北北方大港水利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子牙河畔的百年记忆

《华北水利月刊》封面

停测

自1918年到1949年10月,杨柳青水文站共出现过两次停测。一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天津被日军占领时期,从1937年8月至1938年6月停测降水量和潮水位。二是1945年日本投降后接管交接时期,停测潮水位。

子牙河畔的百年记忆

逐年各月降水量统计表

吴树德、金海祥、于鸿猷

子牙河畔的百年记忆

测候室全体职员合影

1937年,日本侵占天津后,华北水利委员会撤离天津。时任华北水利委员会测候室主任的吴树德,为不让气象水文资料中断,带领金海祥、于鸿猷两名助手坚持开展水文气象观测,定期向重庆大后方提供情报,以供抗战所需。因会址设在意租界,虽有日伪的干扰,仍能继续工作。1943年9月,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垮台,日军也侵占了天津意租界。他们开始阻挠、威胁吴树德的工作,遭到吴的拒绝。后来日本宪兵队诬吴为重庆政府的间谍,设立的是“渝方电台”,日军于1944年4月15日,将工程师吴树德和测候员金海祥、于鸿猷三人逮捕。在严刑拷问中,强逼吴树德承认他是渝方“天津无线电台台长”。几次严刑审判,吴都言词强硬,毫不屈服。4月24日对他采用了最残暴的折磨,将他用油布裹身焚烧,一直烧到皮焦肉脱,临死他仍在高声骂贼,直至气尽身亡。同时被捕的测候员金海祥在被捕后第六天(4月20日),不堪忍受日军的毒刑,头撞狱门而死。抗战胜利后,二人被认定为抗日殉国忠烈,相继入祀天津市忠烈祠。只有于鸿猷,在吴、金死后,因罪名无佐证,羁押41天后,死里逃生。(本版图片由杨柳青水文站提供)

来源:中国水利报 作者 曹雅昌 梁淑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