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2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时间是个常数

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小时

1996年的3月19日,是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离开的日子,或许他没有华罗庚、陈省身等数学家的知名度高,但是他的每一项工作,尤其是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1+2,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的山巅上行走。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邓小平同志如此评价:

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下面,就让超模君来讲讲陈景润的故事,纪念一下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同时激励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数学!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1数学之恋

小时候,因家境贫寒,陈景润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们的欺负,但是他没有气馁,反而化身心所受的痛苦为学习的动力,他相信,只有用功读书,长大了才有出息,那时就不会有同学欺负他了。

在中、小学读书的时候,他视数学为恋人,对她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陪她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成了“小数学迷”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就像热恋中的情人,每一节数学课都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约会。捧起数学书,就像牵住了她的纤纤细手。他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一本数学课本。

在一次课堂中,数学老师出了一道古典数学问题:“韩信点兵”,在同学们还在埋头计算时,陈景润很小声地说出:“53人”。全班同学都被他的计算速度之快惊呆了,于是他在黑板上写出了正确的解答方法。

随后,老师鼓励同学们在数学上创造更大的奇迹,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这颗数论王国中的掌上明珠,希望同学们能够把它摘下来。下课后陈景润不相信自己可以摘下,老师便对他说:

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肯定可以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

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发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去努力!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2废寝忘食

陈景润不爱去玩,就爱学习(超模君也是)。学习起来,常常忘了吃饭睡觉。一天他去理发,店里排着很多人,拿着38号的牌子,心想:轮到我还早呢,可不能把时间白白浪费掉。然后他跑出理发店,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背起英文单词来。突然想起上午看书时有个地方不懂,他看了下时间还早,可以先去图书馆查一查,再回来理发。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谁知,陈景润走后不久,理发员就叫38号来理发,叫了几声没人回应,便让下一位先理发。而这时候陈景润在图书馆里把不懂的东西弄懂了,正赶回去理发却在路上看到一间外文书店,里面有各种奇奇妙妙的数学英文书,这对陈景润来说就是一份大惊喜!于是他又跑进去看书了,最后太阳下山了他才想起理发的事儿来……

图书馆好比蜜糖罐,陈景润进去了就舍不得离开。又有一天,他带着两个馒头和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看到中午的时候,他就啃起馒头来,还不忘放下手中的书。不知不觉到了下午五点钟,图书馆闭馆的铃声响起,然而他完全没有听见,于是管理员以为人都走了,就把大门锁上了。

天渐渐变黑,陈景润认为今天天气反常,没有去理。看着看着,突然开窍了,他要回去宿舍解决那道昨天没有做完的题目。环顾一下四周,他惊讶地发现图书馆已经关门了。对着门外大喊,却没人回应,于是他打电话给党委书记,知道情况后的党委书记赞叹他的刻苦,于是派管理员去打开大门。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对管理员表示歉意后,他就冲回宿舍,打开灯,解决那道没有做出的题目。

3刻苦钻研

可能有模友会认为,数学大师看书应该看一遍就懂了,很快进入第二本。超模君遗憾地告诉你:并不是。陈景润读书的方法很特别,读书不仅仅要读懂,还要背得滚瓜烂熟。

数学书,不像小说,有故事情节,读着读着可以哈哈大笑。读数学书需要强大的毅力,里面只有抽象的数学公式和符号,但在陈景润看来,就像一个个跳动的精灵,散发着神奇的异彩。

不少数学著作又大又厚,携带十分不方便,陈景润就把它们一页页撕下来,随时带在身上,走到哪读到哪。他把华罗庚的著作《堆垒素数论》反复研读二十多遍,重要章节阅读四十遍以上,每一个定理都深深地烙在他的脑海里,几乎达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在那间只有七平方米的小屋里,生活被陈景润简化成两个字:数论。对他来说,失眠,就意味着不需要睡觉,那就爬起来工作吧!也许只有陈景润,才能领略其中的苦涩和乐趣。

说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能够改进华罗庚的方法的是陈景润,为什么他能够攀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高峰的第二阶梯。

4巨星陨落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陈景润在那个七平方米的小屋里,夙兴夜寐,手不释卷,潜心钻研,用尽了两麻袋的草稿纸(甚至更多)。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

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然而不幸的是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雪上加霜,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他从医院里出来,苍白的脸上,有时泛着让人忧郁的青灰色,不久,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去世,终年63岁。

5数学成就

《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

《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

《数学趣味谈》

《组合数学》(已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哥德巴赫猜想》

《初等数论》(已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

《典型群》

《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

有朋友问,怎么样才能看懂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的证明?那么超模君可以推荐一本书,里面有一章就是介绍陈景润定理的: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什么!GTM小黄书!超模君你在逗我吧!

6哥德巴赫猜想

相比黎曼猜想(艰涩难懂),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是任何一名只要知道素数的小学生都能看懂的:

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那么,看似很简单的两句话,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大数学家欧拉,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任何大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虽然可以用穷举法去验证,但是我想得到数学的一般证明。

欧拉回信说:“这个命题看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也给不出严格的证明。同时欧拉又提出了另一个命题:任何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这个命题他也没能给予证明。不难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题是欧拉命题的推论。

超模君心想:连首屈一指的数学家欧拉都证明不了,看来很难啊!马上撤回刚刚说简单的那句话……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7结束语

那么,现在哥德巴赫猜想完全证明了吗?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家,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民间科学家试图利用初等数学方法去解决。对此,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却说:

一些业余爱好者会一点儿数学,有一点儿算术基础,就去求证(1+1),并把所谓的证明论文寄给我。其实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难题,应该让“专门家”去搞,不应该成为一场“群众运动”。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1 + 2)。

而在希尔伯特的23个数学问题中,哥德巴赫猜想是第八个问题的一个子问题,这个问题还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在7个悬赏百万美元的千年难题(传送门)中,并不包含哥德巴赫猜想

这样的数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能够成立,很多问题就都有了答案,而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对来说比较孤立,若单纯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

对于这一著名猜想的解决,数学家王元谈道:“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思路”。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哥德巴赫猜想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这里是数学思维的聚集地------

“超级数学建模”(微信号supermodeling),每天学一点小知识,轻松了解各种思维,做个好玩的理性派。50万数学精英都在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