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這話說的對嗎?

坐不改姓寧西迎


首先,我們要有這樣一個觀念,孔子是聖人,但也是一個普通人。孔子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就是訥於言,不善辯論的老實人。他有三千弟子,這相當於一個學校的規模。隊伍也不好帶。這裡面難免有不聽話,甚至頂撞老師的學生。比如宰於和子貢。一個利口辯詞 一個是巧口善辭,經常弄的孔子下不來臺,這不就是巧言令色嗎?,孔子對這樣的學生當然不太滿意,這就是鮮以仁。這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仁不是說出來的 是辨出來的,是內心的修養到了一定的境界的所為。孔子是不是比較可愛呢?


逆風飛呀


是特別認同孔夫子這句話的。

接觸的人多一些,可以進行比較。感覺日常說話特別漂亮,表情特別生動,讓人很舒服的,基本上在實質性利益交往的時候,都是不靠譜的,即功利性特別強。其實孔子以後的人也有這樣的總結,比如“口蜜腹劍”“嘴甜心苦”。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把“仁”理解為:同情、關心、理解、互助,願意替他人考慮。這顯然是好東西。在世俗社會里,美好的東西大多都是稀缺的,比如才華,比如名氣,比如財富,大家都喜歡。而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傾向:越是缺什麼,越是積極向外界展示什麼。比如窮人,特別在意在社交中不要顯得“小家子寒酸氣”,聚會一定要有拿得出手的鞋子包包,哪怕高仿也行,讓別人知道;比如書讀得不多的人,特別愛炫耀自己讀過多少書,不必要的地方也強行引經據典,生怕別人看出他淺陋。同樣道理,一個對別人缺乏仁愛之心的人,生怕別人看出其真實內心,所以在言語和表情上要過多修飾偽裝,極力強調自己很關心別人,以博得好印象,實現自己的目的。

經驗不足的人,很容易被“巧言令色”所迷惑,另外,有些當權者需要“巧言令色”的人為其造勢,所以,“巧言令色”往往能得大好處。動動嘴皮子就能得大好處,這當然激勵這一類人繼續誇張表演。畢竟,說說漂亮話和真正地付出資源關心別人,成本要低得多了。

一個本來就有錢的人或有才華的人,腦子裡是不用老想“我如何讓自己看上去有錢或有才華”,一個本來就對他人有仁愛之心的人,也不會想著哪句話或哪個表情更打動對方,而是直接行動或思考如何實際行動對別人好,這個時候語言和表情往往平淡得多。

“巧言令色”和一般的出自友善的“和顏悅色”是有區別的。前者表演性非常強,水平高的也會把握分寸,但一定有一種刻意很用力的讓對方知道的感覺。另外,施展“巧言令色”功夫也是看對象的,畢竟任何表演都要消耗精氣神,遇到沒有利用價值的人,那就是面目可憎懶得表演了。


半夜讀書人


不對,對於我來說:雖然我不是偉人,但也有我自己的想法和觀念,所以我是不完全贊同孔子說的這句話,為什麼呢?我就跟大家探討幾點。

第一,書中說:(孔子說這句話是因為他不喜歡巧舌如簧滿臉堆笑這樣的人,所以才會說這樣的人沒有仁愛),不能因為他是偉人他不喜歡,就覺得別人就沒有仁愛之心啊。

第二,如果說花言巧語的人沒有仁愛之心,那西遊記裡豬八戒肯定是巧言令色之人,但他哪裡沒有仁愛之心了?豬八戒只是懶,如果豬八戒沒有仁愛之心,是個沒心沒肺的人,觀音怎麼會給他安排去取經呢?(雖然沒取經之前因為好色做過一些壞事,但哪個男人不好色呢?只不過豬八戒的色是陽性,沙僧是陰性)雖然唐僧平時囉哩囉嗦唧唧歪歪,但以唐僧的智商怎麼會留一個沒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第三,哪個企業的高層裡沒有幾個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人呢?哪個企業的高管沒有幾個花言巧語愛拍馬屁的人呢?難道愛拍馬屁的這些人大部分都是狼心狗肺沒有仁愛之心的人嗎?不是的,因為他們希望通過這些語言和態度讓老闆開心舒服,老闆開心舒服了以後他給他老婆買的包包和化妝品的檔次就有可能提高了,孩子的奶粉也可以換成澳洲的了,(雖然老闆也知道是馬屁但人性告訴我們好話聽起來還真入耳)雖然花言巧語不是真正提高職位的途徑,但也會給你加分。

第四,還有很多人天生就是喜歡滿臉堆笑的跟人相處 交流 但他內心沒有一點骯髒的想法,這是他的性格。(雖然我不是這樣的性格)

最後呢我想說,不管是巧言令色還是默默不言哪種性格的人,這樣看他們平日裡的實際行為和做法來判斷他到底是不是沒有仁愛之心。





史上最帥的作者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的意思是,花言巧語的討好別人、嬉皮笑臉的哄騙他人,這種人,是很少有仁愛善意之心的。

我們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經驗,可以肯定的是,孔子的話,總結的到位、精確、自然也是正確的!

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會遇到各種類型的人。我們都希望遇到真誠善良的人。我們都討厭表裡不一、華而不實、不值得信任的人!

但是,怎樣可以知道誰是誠實的人?誰是虛假的人呢?

孔子的總結和觀點,給了我們借鑑和指引。

我們可以想一想,自己的同學中、朋友中、以及在讀書和觀看影視作品中,誠實的人什麼樣,虛假的人什麼樣。

誠實的人,說話穩重、做事正派、待人真誠!虛假的人,說話虛浮、做事醜陋、待人摻假!

我們必須嚴格要求自己,做人做事表裡如一、真誠熱情、有責任心,同時,我們也要有“火眼金睛”,會辨別他人的真假,和大家一起努力,讓社會多一些真誠和關愛,少一些醜陋和虛假。


聿劍傳統文化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學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是滿口說著討人喜歡的話,“令色”是滿臉裝出討人喜歡的臉色,“鮮”是“少”的意思。這句話是說:花言巧語,偽裝出一副和善的面孔,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很少有仁愛心。

明末思想家顧炎武先生,在《日知錄》歸納天下最不仁的兩種人:一種是好犯好犯上作亂的人,另一種便是巧言令色的人。

巧言令色之人,處事不講原則,表面討好別人,行事輕薄不務實,一味追求外在的悅人,而不去修養內心的仁德,在人群中搖唇鼓舌,搬弄是非,惑亂人心,一切都只為達到自己的目的。

而仁德的君子,言行跟此是完全不同的,【子曰:君子有九思】其中有“四思”說到了言行,【“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即待人接物時,想到的臉色是否溫和,樣貌是否恭敬,說話時想到是否忠實,做事時想到是否嚴肅認真,這些都是君子時刻在思考的,完善自我的修身之道。

那麼君子的儀容風度是什麼樣子的呢?

子夏為我們概括出來,【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君子會使人感到有三種變化,遠遠望去莊嚴可畏,接近他時卻溫和可親,聽君子講話,則嚴厲不苟,君子端莊威嚴的形象躍然在前。

巧言令色之人是迷惑不了君子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怎能不謹慎敬畏,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呢!

巧言令色是有損自己德行的言行,經常如此行事,仁愛之心會越來越少。

所以我認為這句話是有道理的。

我們要以防受巧言令色的蠱惑,做出讓自己後悔莫及的事,同時自己更要注意,不要成為巧言令色之人,要常常關照自己所言、所行,不要偏離正道。【被人欺騙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欺騙別人,而不自知。

那我們平時要怎樣避免?從《弟子規》當中摘出幾點要點,供大家參考。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首先我們說話要講誠信,欺詐和妄言都是不會長久的,在言語上時刻關照自己,說話是否出自誠心。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我們為什麼會欺騙、傷害別人,就是沒有同理心。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把自己想成對方,把對方想成自己。自己不想承受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多一點仁愛之心,這個世界就會多一點美好。

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

我們都喜歡乾淨、整潔、明亮的居住環境,比居住環境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朋友圈子,可往往對交往的人,卻不能夠擦亮雙眼認清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遠離是非之人,損人利己、巧言令色等錯誤觀念的人,他們會把我們的人生帶向黑暗。結交善良、正直、忠信這些三觀正確,正能量的人,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的積極、向上、光明。


人生坦蕩蕩


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的理解必須首先對孔子的仁有基本的認知。學界對仁的解讀有很多種,最有代表性的有三種。第一種:仁即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第二種:仁即克己復禮;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第三種:仁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中孔子和子貢的對話。

個人觀點贊同第三種,孔子的仁強調的是踐行,知行合一,說到做到,為人處世要做到誠信。

巧言令色鮮矣仁,表明孔子反對只停留在嘴上,表面違心說一些討好迎合詞語,內心往往另有計謀,這種人很少能做到仁,是不可取的,是被孔子批判的做人方法。

孔子同時也很重視講話的藝術,在多種場合跟學生交流過。如《論語·衛靈公》“辭達而已矣”,要求講話言簡意賅,表達清楚。《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以言過其行為恥等等。


青青芳草園


“巧言令色,鮮矣仁”是孔子對生活現象的發現與概括。孔子和朱子之所以要讀者警惕“巧言令色”,不是來批判社會中那些本來就無德,奉承拍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為待人接物時處處和顏悅色,一心要讓對方開心就是仁。

這話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不能萬事萬物一概而論,那樣邊有失偏頗,“巧言令色”,如果僅僅是為了哄你開心,何罪之有呢?

巧言令色這句話是出自尚書,禹說的。孔子提到這句話的時候的意思,其實和“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是類似的。我傾向於認為一個人的外在表現是由內而外貫徹始終的。與很親近的朋友開開玩笑,這很正常(我想起了楊絳回憶中結婚前的錢鍾書),但是仍不能出度。




玉米是玉米


此句出自於孔子的《論語》。釋義: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人都是有自己的喜怒愛惡的,高興的時候臉色就明朗,而發怒的時候臉色就陰沉。喜歡一個人臉色就透露出親近之意,而厭惡一個人臉色就透露出排斥之意。人有什麼樣的心理意識就釋放什麼樣的信號,最終通過臉色將情緒表達出來。

現在你故意將外在顯示與內在情緒違背起來,就是一種扭曲與壓抑,這是讓人非常難受的。為了顧全大局也就罷了,僅僅只是為了個人的算計,時間久了,人的心理就會出問題。而且這樣的人之所以如此作態就是因為他喜歡暗地裡下絆子,喜歡用陰暗手段,躲在暗處含沙射影,是小人之舉。

所以,孔子當年講他自己和當時的名士左丘明都看不起“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的小人。是真男人的,就不要去隱藏自己的愛恨情仇,有什麼就堂堂正正的去幹,而不要躲在角落裡使壞。

“巧言令色”都是裝出來的,這副面孔其實與其內心是對應不起來的。這樣的人故意扭曲自己的心意,其目的與動機往往都是不純的。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句話用來形容這種人前一副和藹可親,熱情大度,而背地裡捅刀子的人為笑面虎。

歷史上最出名的笑面虎莫過於“口蜜腹劍”的李林甫,作為官場上的老狐狸,李林甫最擅長的就是前倨後恭,利用自己的笑臉來迷惑對手,讓對方放鬆警惕,而在暗地裡像毒蛇一樣尋求致命一擊。


JC工作


巧言令色鮮矣仁:善於花言巧語的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這樣說的話,這話說的是沒問題的。在日常的交往中,如果有這樣的人,便面和顏悅色,花言巧語,那這樣的人的確是很難見真心的,因為心中只有想要達成的目的。利用一位手段來達成。孔子說為人做事說話一定要讓對方感覺到,仁。

這句話出自於孔子《論語·學而》。那麼這句是說誰的呢?又是讓我們注意什麼呢?有這麼一個故事。

巧言令色,有人說,朱熹不通政事,以為華夏大地人人平等,才把巧和令解釋為美好,此處應釋為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是對朱熹的誤解,沒有好好讀朱熹原文。朱熹說得很清楚,學者要以“巧言令色”為戒——他要提醒的對象,是那些求聖人之學的人。

很多求學者以為,仁,就是對誰說話都客客氣氣,讓聽的人開心,存好心。朱熹說,不對,這不是仁。至於本來就不想求聖人之學,說一套做一套,領導面前表現得極端,領導做什麼就和領導一個模樣,領導一走,立馬改頭換面,這樣的人,不用孔子、朱子來解釋,大家都知道這樣的人是“不仁”的。

所以,孔子和朱子之所以要讀者警惕“巧言令色”,不是來批判社會中那些本來就無德,奉承拍馬的人的,而是提醒那些想“求仁”的人,不要以為待人接物時處處和顏悅色,一心要讓對方開心就是仁。


致力於巧妙的言語,鑽研說話的技巧,會讓人看起來變成他了所想要變成的樣子,然後止步不前。而短期的來說,語言技巧是很有用的,所以眾人掉進了這樣的一個陷阱,這就是為什麼仁德變得稀少!沒有真正的理解這句話的含義。

國學趣舍


我認為判斷一句話是否正確,首先在於弄清它所表達的核心意思是什麼。

我找到的這句話解釋如下: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從來上面的解釋來看,我同意孔子的觀點。裝出來的慈悲往往都是假善心,隨口天花亂墜的承諾往往是水中月鏡中花,沒有真心自然很難實實在在的付出。這樣的人何來仁心呢?我們看人看事,需要一份靜心,不要被亂花迷了眼,在陰溝裡翻船;我們看人看事,需要一份靜氣,“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有了靜心靜氣,才能看清人看清事,做出理智的判斷。

那些口舌生花的人,未必不仁不可信。擅於表達和是否有仁心沒有必然的關係。我們說,諄諄教導、循循善誘是滋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是長者或老師對晚輩和學生良好的教育方式,值得大利提倡。“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確沒有錯,但是,我們用一點心,將良藥包上一層糖衣是不是更宜於服用,忠言說得委婉一點更能打動人心呢?

其實說到底,我們應該追根溯源探究事情的出發點。如果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夠恰當,那麼我們要體諒對方的用心良苦。反之,如果出發點是壞的,那麼不管如何的花團景簇,轉身可能就是過眼雲煙。畢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小心使得萬年船。

人生路上,誰都會掉坑裡,不斷學習,我們會走得更平穩。孔子的話要聽,更要活學活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