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是否兩者都有可能?

朱八戒CC


我信人之初,性本善。才生下來,怎麼說惡?也不能說善,是一張白紙。因為人們從善,因此信其善。關鍵在後兩句,性相近,習相運,苟不教,性乃遷。關鍵是苟不教,性乃遷。不受教育,性就變壞了。可見教育之重要。人的本性是什麼?不作惡。不作惡,也就是善。所以,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


鍾靈毓秀饒


我認為是兩者都可能。

三字經的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認為,這是用“善”字開了個好頭,以便於說明教育的重要性。

但“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有悖於真實性。

我所看到的是:一對父母所生,同時在一個家裡養起來的兄弟兩人,一個是自私至極,見父母及兄弟的利益,就處心積慮的搶佔,卻不想付出一絲;另一個卻是聽之任之,還儘想著,自己應該擔當的責任不能怠慢。這種差別,不會是教育所導致。

這幾年,我接送外孫女去幼兒園,並經常陪孩子跟她的同學一起玩,對人之初的品質更是感慨頗多。從剛進幼兒園起,就發現有的小女孩,沒有自己的主意,一直被愛拉幫結派的小女孩拉攏著,人家指東她不向西。那愛拉幫結派的小女孩的能力,讓你歎為觀止,她若看到自己幫裡的小女孩,跟別的小朋友玩,她就會走上前去,用嘴湊到那小女孩的耳朵上,再用手擋著嘴,悄悄的說:她家剛買了什麼好吃的,那小女孩聽了,就立馬跟著她走。她每當叫她幫裡的小女孩到她身邊來,都是先喊一聲,然後就手心朝向自己的臉,再用食指,做向自己這邊鉤拉的動作,才四、五歲的孩子啊,我認為即使家長教也教不了這麼靈活;這個班裡有的小男孩,就像是個小大人,愛學習,守紀律,每當演出或體育運動會,都讓他打頭陣,他那種鎮定自若,發揮淋漓,讓人感嘆不已。也有小男孩,分不出理非,沒有自己的主意,遇事慌亂無治,吵吵鬧鬧。我想,這更不是教育所導致的差別。

由此,我認為:人之初,就善惡有別。

儘管如此,我並不否認教育的重要性,因為正當的教育,可以使人明白自己的不足和差別,讓人們知道應該遵守哪些規則。對於品質惡劣的人,即使到了關係利害時,他們可能還是會暴露出其本性,但在平時他們能守規則,不至於明目張膽的胡作非為,也能減少一些社會的麻煩,讓好人少受點傷害。


玉悅人生


您好,您的問題可謂是一個哲學問題,洋洋灑灑可以展開20萬字來討論。不過在此僅提出個人淺見。

大家都知道中國主流認為:人性本善!畢竟孔子儒家文化影響深遠。但明顯有些殺人放火之輩不是善的,那儒家思想是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他的解釋是:“苟不教,性乃遷”、“昔孟母,擇鄰處”等,大致意思是說,之所以有人不善,是因為沒改造好或被汙染了,要洗刷刷才行,所以中國人特別喜歡做思想教育,而不是做思維訓練或其他。

然而,在西方主流觀念卻認為:人性本惡!比如基督教,強調要去掉你身上的惡魔,上帝才會喜歡你,你才能進天堂!否則,嘿嘿……

所以很顯然,兩種觀念都有他的獨到之處,否則也不會盛行百年千年之久。

而我的想法是:世界它不是簡單的非黑即白,世界是二元的,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壞的一面,既有秀麗瑞景,也有旱澇天災。而人性也是一樣,既有性善的一面,也有性惡的一面,既有慈悲之天性,也有鬥狠之本性。否則你無法解釋,人為什麼既希望工作輕鬆一點,老闆不要那麼摳(除非是工作狂),又希望對社會做出大的貢獻,體現自身價值(除非是反社會人格),一邊是利己,一邊是利他。

人的本性是人類的祖先在與大自然的適應磨合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協作或對抗之中發展而來的,其複雜程度不亞於浩瀚宇宙,因此,不可簡單的定義人性是本善的還是本惡的,大家認為呢?


小商人學徒


善惡天註定,三分教七分學,教在先、學在後

《愛拼才會贏》:

一時失志不免怨嘆

一時落魄不免膽寒

那通失去希望

每日醉茫茫

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時起有時落

好運歹運

總嘛要照起工來行

三分天註定

七分靠打拼

愛拼才會贏

......

人生成長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人性的善惡上天註定,呈善成惡

關鍵在於社會【包括家長、老師和朋友】如何教導。好身體三分是天生,七分是鍛鍊;好頭腦三分是智商,七分是學習;好習慣三分是約束,七分是自律;好性格三分教七分學,教在先、學在後

人是善與惡的結合體,個體之上即包括善良,同時也帶有惡的一面。因此,新生命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善與惡的“中和”體,外界環境是善的,他們就學著從善;如果外界環境是“惡”的,他們就會向惡,即所謂:“人性是可塑的”。孟子名言:“人之初,性本善”,意為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與孟子同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則提出了對人性的不同解讀:“人之初,性本惡”,認為“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

奔向自然

1、人性的善惡隨成長環境

《晏子春秋·雜下之十》: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融入自然

生活環境是影響個人一生成就最重要的部分,全球剛降生的嬰兒幾乎一模一樣,性情、善惡之變全發生在後期的成長活動中,教育使不同的孩子有了不同的民族習俗、不同的文化認同、不同的善惡與美醜觀念。

教學工作的本質就是一個人【家長或老師】通過自身的言行示範,引領另一些人【主要指孩子們】成長進步。人們常說新生的孩子如同白紙,能呈現什麼圖案、顯示多少信息全憑後天的培養。是呀,剛出生的孩子幾乎沒有任何行為自理能力,他們連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家長幫助,嬰兒就幾乎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孩子之所以能逐步成長為生活能自理、擁有完全自主思,長成“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本就是通過父母的幫助保持存活,同時通過模仿父母的言行成長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習慣逐步趨近父母的言行。

孩子的成長過程,深受家庭、學校、社會和遺傳基因的影響。父母是第一老師、也是唯一的終身行為導師,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深受父母影響的薰陶,或是品質高尚、文明,或是左門旁道。這也正是古人總結“虎父無犬子”、“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根本來源。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著“孺子可教”,意思指小孩子是可以教誨的。的確,世界上每個孩子都”敏而好學、不恥發問”的、是可以被教導的,要不然教學活動即沒有意義也無必要,人類文明也得不到傳承和發展。“孺子可教”是教學活動有效開展的基本保障、是給予孩子成長的最高期待、是指引教學工作的明燈。“孺子可教”適用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校外培訓等所有教學活動,它是人類文明前行的基本動力,是社會進步的基石。

溫馨之家

2、成長進步的根本是模仿

榜樣是引導孩子成長最好的方式。點燃孩子的自身成長能量最好的方式,是為孩子樹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盡的,孩子的學習成長就是對榜樣不斷模仿學習的過程,教學活動的本質也就是通過“老師”的言行示範,引導孩子成長、基本,掌握生活技能、習得科學文化知識。學習雷鋒好榜樣,為祖國培養了大批愛崗敬業的勞動模範。而今,眾人爭相模仿娛樂偶像,那麼會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呢?生活中,孩子在家模仿家長、在學校模仿老師、在遊戲中模仿同伴,模仿是人生成長曆程總最重要的技能。孩子的成長是社會性的,從社會中獲取成長所需的資源和能量,模仿是孩子形成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手段。生活中,每個人成年人都應以自己積極、正向的行為,做好每個孩子成長實踐中的榜樣。因為,孩子成長的的社會性,今天您孩子的成長行為受鄰居影響,明天您的行為影響鄰居家的孩子。所以,教導孩子積極、正向的成長,著手點應該是每個成年人都為孩子做好榜樣。

給予孩子模仿、練習的機會。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如收拾書包、檢查作業等,過多的包辦、代辦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感,不利於孩子主動性的發揮。勤能補拙,出自宋·邵雍《弄筆吟》,意指後天的勤奮能夠彌補先天的不足、缺陷。《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壹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是的,人生的成長活動需要經歷漫長的學習過程,現代教學活動從幼兒園到完成大學近乎要20年的學習歷程。久遠的學習經歷必然需要使孩子能夠自己動手檢驗學習的成果,給予他們自己練手的機會,也即是說隨著孩子的成長髮育給予他們足夠的成長“自主權”。養育孩子如同放風箏,收放線須適應風箏的飛翔高度【孩子的成長階段】,如此才能真正落實因才施教。在父母心中所有人都永遠是個孩子,但教導孩子成長需要適應孩子的成長節奏,做到因勢利導,並不是孩子大學畢業了才能完全放開手腳。養育孩子如同放風箏,風箏飛的低時,需要您時刻保持警惕,收放線要頻繁、線不能放的太多。隨著風箏飛的高度越來越高,您需要放出更多的現,而且只需要微調即可......放風箏需要順應風勢,考慮自然因素,放飛風箏需要逆風,風箏在上升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收放線。放線不能操之過急、收線也不能過急,那麼教育引導孩子成長,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更是需要給予孩子適當的自由與準確的前進方向,放手需要循序漸進,不能使用“撒手”的方式……

家中

學習是一項綜合性成長活動,概括起來學習主要包含:1】知理論。人行之於世有順境,也難免遭逢坎坷,足夠的理論知識則是指導一個人走好人生之路的根本。就拿日常的工作來說,既有不好做的工作,也有容易做的工作,複雜的、技術含量高的工作需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來指導。2】習道德。重品行、有節操、守信用是一個人精神修養的根本,而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真正領悟到其中的內涵,並反省自己日常所作所為。為什麼有的人會從事難度大的、高智慧的工作,而有的人從事簡單的工作,這是因為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智慧和知識,同時,對人的道德修養標準方面也有不同要求。

3】學文化。如果說老師是人成長的佈道者,那麼文化知識就是解開他面對各種困境時解惑明理的鑰匙。學習文化知識能讓人懂得更多的道理,獲得更多的智慧。理論指導實踐、道德指引行為、文化知識是生活更加豐盈、充滿樂趣,正所謂“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貧賤富貴不是上天註定,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在學習中所累積的智慧。事實上,上天不會預定一個人的貧富,更不會讓人存在現在這種差別。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獲得智慧,才能擁有富裕的生活。

德育

3、孩子的善惡隨父母

教導出小天使,父母應該先具備天使般的言行。孩子本就是小天使,是父母雙方愛育的結晶,每個人都是善與惡的完美結合體。孩子的人生成長是可塑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孩子的成長如同注塑或3D打印,您設計什麼樣的團就會生產出與之相同的產品。“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虎父無犬子”,同時也告誡我們,只有自己成龍、成鳳了才能教導出龍、鳳般的孩子。也即是說:想教導出小天使,父母應該先具備天使般的言行。

行為示範

每個人都是在世“哪吒”。回顧2019年的影視市場,最大的黑馬應該數《哪吒之魔童降世 》,傳送千年的神話故事《哪吒》再一次強勢撬動了國人的神經。那麼,《哪吒之魔童降世 》究竟帶給我們怎麼樣的觀影體驗呢?

1】人是善惡的有機集合體。新生命是父母愛育的結晶,如同天地靈氣孕育出的“混元珠”,都是“善”與“惡”的結合體。孟子名言:“人之初,性本善”,意為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一樣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與孟子同時代的思想家荀子則提出了對人性的不同解讀:“人之初,性本惡”,認為“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

2】個體天生對陌生地域“恐懼”。生命對於陌生地域充滿“恐懼”,需要被安慰。養育過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降生之後所發出的第一個聲音就是哭泣,這是因為他們對陌生環境產生了“恐懼”,之後在父母的撫慰下“恐懼”的心靈得以平復。看過《哪吒之魔童降世 》的朋友對哪吒降生的那一刻一定還“記憶猶新”,新降生的哪吒想要四處衝撞,直到被母親抱在懷裡才露出了善良的微笑。

3】善待朋友就是善待自己。俗話說:“害人之心不可有”、“害人終害己”,人是社會性的,每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活。《哪吒之魔童降世 》童子“伏魔幫”在策劃針對哪吒的“整蠱”,殊不知這些吊橋、毒蛇、馬蜂、海膽、童子尿全成了為自己準備的。相反,一個踢毽子的小妹妹成為了哪吒唯一的同伴。

4】逾越心底的成見方得善果。常言到:“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人們內心對某一事物的特定認知是最難被改變的,比如對於善、惡、美、醜的界定,幾乎是“根深蒂固”與生俱來的。人們在認識孩子的過程中,同樣會基於孩子成長曆程中綜合表現來呈現,比如人們對於那些“慣犯”會嚴加責罰,而對於日常表現“優異”的孩子則會從輕處罰。

5】美好生活是描繪出來的。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山河社稷圖》,在圖畫裡擁有美好的生活景象,個人擁有無窮盡改造世界的能量。然而,作為父母總期待將孩子置於自己為孩子精心設計的《山河社稷圖》中。孩子作為新生命,總有想要逃脫束縛的衝動,由此就導致了孩子的“不聽話”、“叛逆”......

6】善惡合體生命潛能無限。奮鬥改變人生命運,天雷降臨收回“魔丸”,哪吒與敖丙合力抵禦住了天雷強大的吞噬力,改變了他們的命運。個人的成長亦是如此,自降生之日起就開始了學習成長,每個人都擁有無限的成長潛能,只待通過學習、內心善惡合體,便能充滿“戰無不勝”的能量。

7】一心為民的人終獲敬仰。哪吒與敖丙合力戰勝天雷,獲得人們敬仰的一幕成為《哪吒之魔童降世 》全部精華所在。人生的成長是根據自身需求從外界獲取能量,成長自己的過程。同時,也是運用自生能量為社會建設做奉獻的一生,能為社會做奉獻的人終獲人民所敬仰。近期,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放棄春節與家人團結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必將獲得眾人所敬仰

善惡之於哪吒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孩子是善惡的結合體,新生的孩子是善惡的平衡體。家長就是左右孩子一生成長中最重要的那個砝碼,這個砝碼加載到善良一端,孩子就會越來越善良;加載到“惡”的一端時,孩子就會走向“惡”。孩子擁有無限的成長能量,孩子的心性是可塑的,給予孩子善的教導孩子就會積極向善,給予孩子教導的方向決定孩子的成長、成才方向。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把鋼槍,在軍人與警察手中是為保家衛國的利器,在惡人手中則會變成兇器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即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


育鄰人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這個命題已經爭論了幾千年。實際上從人的發展來看,生下來是一個自然人,具有更多的動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的成熟,那麼有自然人轉變為社會人。動物的本性,有善的一面,比如剛生下來的哺乳動物都會得到母愛。但是動物也有自私性,為了自己不顧同類。因為動物只有群體性,不具備完備的社會性。所以人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惡的一面。所以必須要抑惡揚善。弘揚人類社會的傳統美德。因為人是有別於動物的高等生物,所以他的社會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動物性的要求也有,因為人需要安身立命,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但是如果僅滿足於個人的私慾和要求。這個人一定對社會沒有太大的意義,停留在自然人的人格狀態。與動物的自私,殘忍,弱肉強食沒有什麼區別。


牧野夢語


人知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幼兒出生時什麼都不知道,就像是一張潔白的白紙。這要看孩子的成長過程,和父母、家庭的基因和家傳言教,自小的良好教育至關重要,父母是第一老師,一言一行孩子都會受到薰陶,或是品質高尚、文明。或是左門旁道。你像前些天有一母親就教惡,孩子打架,打到人家孩子了,人家孩子的家長要賠五萬元,孩子回家告訴他媽說人家要索賠五萬元,她媽一聽,行,你在去打他幾下,給賠他20萬,這樣的孩子大了變好的不大可能,從小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不會是性本善的,家裡有錢,他做了壞事,都會用錢擺平的。性本善、性本惡,都是自小受到父母和環境的影響。


血肉之軀635873


從時間方面來說,“人之初性本善”是正確的,因為嬰兒剛出生,還沒有受到社會大染缸的汙染,不可能有惡念與惡行;

從本性方面來說,“人之初性本惡”也是正確的,嬰兒剛出生,就具有動物的本能,吃喝拉撒為了生存,不可能懂得禮儀感恩;

總之嬰兒出生後就像一張白紙,重在後天教育和培養!高爾基說:愛自己的孩子,連母雞都會,而要教育好他們,卻是整個社會的事業。


15886366199


人性之初,是善還是惡,這兩種提法都來自於儒家,孟子主善,荀子主惡;千百年來,爭論不休,沒有誰佔了上風。

只不過善和惡都是人性,而人性是什麼呢?孟子和荀子的前輩孔子說“食色性也”,認為人性的本質就是食、色;其實食、色,就是生存和發展,這不僅是人性,也是一切動物和植物的本性。

所有生物都在利用自己的方式生存和發展。但是至今,還沒有一種生物能一統自然界,遍佈地球。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冥冥中大自然也在巧妙的算計,不讓任何動植物的本性得逞,一物降一物,相互剋制,相互促進。也許這就是老子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吧。


黃瓜市首富


性善還是性惡?這就如同人身體同時有好細胞和壞細胞,但又以好細胞主導,而且,這個善與惡也有限制及條件,比如善而不軟弱,惡只是說某種徹底性(並非大惡,或者根本就不是傷害-即不是犯罪也無關道德)。人的善與惡都會在後天顯現、發揮以及發展,但在先天,善與惡是交叉體,所以,這個提問本身就沒有哲學性。


hao199


關於人之初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並非是今天的人們“突發奇想”。在歷史上也是有過爭議的。《三字經》作為“國學”教育的經典,有著她的科學、文化的依據,作為教材,以人為本崇尚善良,無可厚非。其作者王應麟,也是資深學者,生於南宋,兼教育家、政治家。博學多才,涉獵經史百家,熟知掌故制度,長於考證,且通天文地理。

他深知教育之重要,因此,著書立說。

那麼,人的一生,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呢?

人之初,是初來乍到的意思,涉世未深,白紙一張,自該是“善良”的。所謂,“惡”,都是後天“學壞的”,那麼問題來了!惡,從哪裡來的呢?跟誰學的?是誰,初創了惡呢?這問題就有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了。

假如拋開“人”,從生物的角度講,“生之初,性本善”,是否成立呢?這恐怕要從“遺傳的角度”去衡量了,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是食草的善良,還是食肉的善良?

老鼠是四害之一,貓吃老鼠,是不是“大快人心”?為民除害了。老鼠,怎麼看?

草原上的羚羊、斑馬食草為生,可獅子、豹子“茹毛飲血”的把它們吃掉了,“茹毛飲血”,惡不惡?十惡不赦嗎?青草,也是“生命”啊。

剛出生就善良嗎?未必!

杜鵑鳥的小鳥一出殼,就會清理身旁的“異己”,把未出殼“小姐妹”拱出鳥巢;

小鯊魚在母親的肚子裡就知道“弱肉強食”地屠殺兄弟姐妹……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事情,善與不善也是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遺傳”。讓狼放棄食肉,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從小培養也白搭,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我們崇尚善良,也接納悔過,人之初,性本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告誡人們,愛護初始潔淨,良善為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