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淮陰碼頭鎮三閘遺址

明清時期清口一帶的三閘是漕運鎖鑰,其遺址位於碼頭鎮政府迤東500米,向東北延伸至中、裡運河與二河交匯處,東距漂母墓約500米,西臨韓信故里遺址、淮陰故城遺址、甘羅城遺址。


淮陰碼頭鎮三閘遺址

碼頭鎮域作為明清五百年來的漕運要樞,黃淮運交匯之地,水患頻繁,為了保證帝國漕運命脈通暢,從明朝萬曆初年開始,總理河漕潘季馴創行了“蓄清刷黃”之策,並在惠濟祠旁的淮、黃、運河交匯處創建了“之”字形河道,及至清代,“治河、導淮、濟運”亦群萃於此,這段“之”字形河道與惠濟、通濟、福興三閘及高家堰等工程是一項十分複雜艱鉅的水利樞紐工程。

碼頭境內這段“之”字形河道是裡運河的組成部分,為在乾隆年間定形的碼頭段裡運河故河道,主要由惠濟、通濟、福興三閘運河及越河河道組成,現存的河道總長約6公里。三閘是惠濟、通濟、福興三閘的總稱,俗稱頭、二、三閘,是十分複雜艱鉅的水利樞紐工程。三閘包括正、越閘,結構型式基本相同,均為單孔,寬七米餘,閘高十米以上。條石閘底、閘牆,木樁基礎,閘身長十二米,進出口均為八字條石牆,與閘身岸牆連結,伸向兩岸,下游出口牆較長。閘身中部設有插板槽兩道,相距約兩米。進出口護坦為三合土加鋪條石,出口長達七十餘米。三閘依次聯通,逐漸升高水位。漕船沿運河北去必須經過三閘,過閘猶如登上三級階梯,完全靠人力拉縴,把漕船拉到水位高於黃淮交匯處的清口(淮河口)的運口(運河之口),然後才能由高向低從運河進入淮河,再進入黃河或中運河北去。故老相傳,船過惠濟三閘,一般下水三天,上水七天,由於從運口入清口水位落差大,甚為危險,駕長(舵手)、水手過閘,都去閘旁天妃廟燒香禱告,祈求天妃娘娘保佑。咸豐五年(1885年),黃河改道北流入渤海,惠濟三閘逐漸廢棄。通濟閘和福興閘於1967年拆除,惠濟閘於1973年拆除,三閘拆下的木料總計不下六、七千立方米。

三閘由上而下(由南而北)依次為惠濟閘、通濟閘和福興閘,俗名頭、二、三閘。通濟閘的左岸有天妃廟,故又名天妃三閘。在三座正閘旁,均建有越閘、越河,如正閘損壞,即可啟用越閘。各閘相距三、四里,這段長僅七、八里的河道是明清時期交通樞紐,漕運鎖鑰。朝廷發帑鉅萬,遣得力大臣到此督修、督運並設官管理,清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親臨閱視。

《光緒丙子清河縣誌》記載:

“惠濟正閘,原名新莊閘,又名天妃閘,舊在惠濟祠後。明永樂中陳王宣建,嘉靖中改移於南,名通濟,萬曆六年(1578年)潘季馴又移甘羅城東,康熙十九年(1680年)又移爛泥淺 之上,即七里舊閘,而改名惠濟,四十年復移建於舊運口之頭草壩,雍正十年,移建七里溝即今處。閘醜山未向,金門寬二丈四尺。乾隆十一年(1746年)、二十三年、四十年,嘉慶 十五年(1810年),道光二十年(1840年)皆拆修。閘上有升關壩,又有鉗口壩,下有束水壩。吳廷楨《天妃閘》詩曰:

斷堰鎖崔嵬,奔流下石隈。

勢吞淮甸盡,聲憾海門開。

水氣晴吹雨,天風夕送雷。

扣舷驚絕險,誰是濟川才。

 “惠濟越閘,康熙四十九年建,亥山巳向,金門同正閘。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嘉慶十一年、道光十四年皆拆修。閘下越河長四百六十一丈,閘上有鉗口壩,下有束水壩。

 “通濟正閘,在惠濟閘東北,乾隆二年建,癸山丁向,金門同前。二十五年重修,嘉慶十一年拆修。

  “通濟越閘,乾隆二年建,亥山巳向,金門同前。二十七年重修,嘉慶二十一年拆修。閘下 越河長三百二十一丈六尺,迤下有雙孔涵洞,乾隆十年建,啟洞水達護城河。又洞下有洩水 閘,康熙四十五年建,久廢。

  “福興正閘,乾隆二年建,癸山丁向,金門同前。二十五年重修,嘉慶十九年拆修,道光十 四年補修。閘上有鉗口壩,下有束水壩。按府志載:明時故福興閘在清江浦西五里,陳王宣所建,萬曆中改建於壽州廠後。

  “福興越閘,乾隆二年建,壬山丙向,金門同前。二十七年重修,嘉慶二十一年補修,道光十九年拆修。閘下越河長三百六十八丈五尺。”

  

淮陰碼頭鎮三閘遺址

三閘包括正、越閘,結構型式基本相同,均為單孔,寬七米餘,閘高十米以上。條石底、牆 ,木樁基礎,閘身長十二米,進出口均為八字條石牆,與閘身岸牆連結,伸向兩岸,下游出 口牆較長。閘身中部,設有插板槽兩道,相距約兩米。進出口護坦為三合土加鋪條石,出口長達七十餘米。

  三閘處於泗水與黃河、淮河、運河交匯之清口附近的運道上,水流湍急,船行艱難,船伕牽 挽費力。宋太宗雍熙中,在這一帶開設磨盤大灣,延伸河道長度,緩和水流。明清時期,屢 次建閘,並更移閘址,閘名也不斷變更,直至清嘉慶年間,三閘始改建定型、定名。惠濟閘上,每當水勢盛漲,水面高出閘下四尺,而通濟閘和福興閘上下水面也各相差三尺多,合計 水面落差一丈有餘。三閘對水勢的約束,大大緩和了水流速度,利於行船。另一方面,夏秋水漲,冬春水枯,三閘還起著控制水位的作用,有利於保持終年通航和兩岸農田灌溉。

  一般船過三閘,需時三天。由於三閘水位落差大,甚為危險,船民為求安全過閘,往往去天妃廟點燭焚香,祈禱天妃護佑。

  《淮陰風土記》記錄了舟船過閘時的情景:“蓋水勢東怒,航途艱險,故下閘須善為把舵,上 閘又須用力絞關。當絞關時,爆屑紛飛,鑼聲轟發,一時岸上居民,無老無幼,悉受閘夫僱 用,為之‘邪許’,隨鑼聲之緊慢,為用力之緩急。下閘亦不易,迎溜尤為大忌,斯時船主,或因自身無此經驗,或見船中人手不齊,每多僱積年閘夫,為之管舵。故上閘需用力,下 閘需用巧。閘夫雖不強人僱用,而人自有不敢忽者。”

  《淮城信今錄》有明代詩人丁大耒《通濟閘》(即惠濟閘,明時曰通濟閘,康熙年間改名曰惠濟)詩也記錄了惠濟閘的奇險。

  詩曰:

水門人力建,奇險亦云稀。

壁束雷霆鬥,天垂組練飛。

魚龍空躍上,舟楫復何依。

慣習憐漕卒,年年向帝畿。

  清末民初,倡議導淮,並逐漸引進西方水利科學技術,在蘇北運河上建邵伯、淮陰、劉老澗 等三座現代化船閘。淮陰船閘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開工,二十五年竣工通航。淮陰船閘 建成後,避免通過三閘之險,改善了航行條件;船隻往來亦不必繞行磨盤大灣,縮短了航程;船隻過閘僅需一個小時,節省了時間,三閘遂被取而代之。

  《淮陰縣誌》記載:惠濟正閘“1973年冬拆盡,拆木材3000餘立方米,條石不計。”“惠濟越閘在惠濟正閘東300米處,……1967年拆除。” “通濟正閘在惠濟閘東北1公里,……1967年拆除,拆木材2000餘立方米,條石若干。”“通濟越閘在正閘東200米處,……1967年拆除。”“福興正閘位於通濟正閘東北1公里處……1959年扒二河時拆除。”“福興越閘在 正閘東側,……1967年拆除。”

  三閘遺址是黃、淮、運水系變遷的歷史見證,也是中國漕運發展歷史的見證,對研究明清時期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交通、水利、科技發展狀況等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