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全球億萬富豪榜裡的財富祕密,只有兩個字


全球億萬富豪榜裡的財富秘密,只有兩個字

Photo by Pepi Stojanovski on Unsplash


1.


市面上談論致富的書籍,多得數不清。其中的良心之作有個共識:要想致富,不能靠工資,只能靠擁有自己的公司。

這是一條屢經實踐檢驗的真理,也狠狠打了某些教條經濟學家的臉。

這些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是賺不到利潤的。但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的觀點,雖然正確,但是無用——不能為你提供任何有價值的致富信息。

如果考慮資本成本,發達經濟體中大公司的合理利潤率也許不到10%——根本夠不上致富的級別。但我們可以假設你要運營一家風險極高的公司,要想吸引投資者,這類公司必須為他們提供獲取高額回報的機會。

這樣一來,即便在完全競爭的市場上,這些公司也有望賺得可觀的賬面利潤,因為投資者只會支持那些回報高到值得為之冒險的市場新入者。

這就意味著,如果創建一家這樣的公司,把所有錢投入其中,並將賺得的利潤不斷用於再投資,最終你會變得富有。當然,更大的可能是你賠得精光,但這無損“致富靠產權”的結論。

賠光了的那些人,成為了歷史的塵埃。脫穎而出的那位,商業史留名。

全球億萬富豪榜裡的財富秘密,只有兩個字

Photo by Rod Long on Unsplash


2.


手裡擁有一些東西的產權,永遠是可靠的致富之道。關鍵在於縱觀全局。

我們可以想象,知識產權是如何為“微型壟斷”奠定基礎的。這其實是一條普遍規律的特例。

這條普遍規律,用哈佛大學教授勞埃德·L.魏因雷布的話來說就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切私有財產都是壟斷”。

也就是說,私有財產權往往能賦予你某種專屬權——你有權使用一樣東西,從中賺錢,並阻止他人使用這種東西。

魏因雷布在為美國參議院準備的簡報中指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財產’就是‘壟斷’...一項發明的“所有者”可壟斷這項發明的使用權,就像房屋所有者‘壟斷’房屋使用權一樣。”

你一旦擁有某樣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專屬於你的了。這不僅適用於知識產權,也適用於其他類型的產權:

產權讓你擁有一種“微型壟斷”,壟斷對象不是市場,而是資產。

因此,如果你擁有一種能持續產生收入的資產,那麼該資產產生的任何收入流肯定永遠屬於你。沒有競爭對手能把它們從你手中奪走(只要你能捍衛自己的產權)。這實際上就是馬庫斯·克拉蘇的財富秘密行之有效的原因,也是俄羅斯寡頭在蘇聯解體之初暴富的原因。

此外,繼承大筆財產的人無須特別努力,甚至根本無須努力,也能過得很好,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

全球億萬富豪榜裡的財富秘密,只有兩個字

Photo by Tim Evans on Unsplash


3.


在手握滑溜溜的財富之竿向頂端攀登的過程中,每一項能產生收入流的資產,都相當於一個安全抓手。

房地產能產生租金,礦山出產的礦產能帶來收入。當然,和知識產權一樣,這些產權收入的價值也各不相同。

你可能會認為,既然產權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重要基礎,把產權問題專門拎出來談,顯得有點滑稽。但事實上,國與國之間的產權存在很大差異。

在蒙古國,土地直到前些年還屬於公有財產,雖然土地上放養的牲畜是私有財產。在德國,產權一般不包括底土權益(開採地下資源的權利)。所以,德國人一般不會像美國人那樣,熱衷於邀請頁岩氣公司到私人土地上開採資源,因為他們無法享受相關收益。

因此,單拎產權問題來談並不滑稽,因為它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都無法享受產權帶給美國人的好處。

在成熟社會,大多數產權都來之不易:是要花錢買的。在一個法律體系完善的世界裡,軍事征服和盜竊搶劫都充滿風險,挑戰也越來越大。所以,產權的價值也就越高。

總體而言,擁有產權是《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呈現的“財富秘密”的基礎。

薩姆·威爾金在《財富的本質》一書中指出,發達經濟體的頂級富豪有75%來自基金管理或知識產權行業。包括逾1600名億萬富豪(含新興經濟體富豪在內)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雖然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特徵,但總體來說,很多人手中的財富還是要歸功於產權。

比如,在1600名富豪中,約有130人來自房地產行業,約40人從事油氣開採,約120人從事時尚或零售業,而這些行業的公司通常既擁有價值可觀的品牌,又擁有價值不菲的資產。此外,約有65名富豪從事製藥或醫療行業,約90名富豪來自科技行業,還有70名左右的富豪來自傳媒業。

儘量擁有產權吧。


- The End -


撰文 AC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