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誰的死對國家影響最大?

沙沙沙沙沙沙


郭嘉、龐統、周瑜這三個人都是三國時期頂尖的謀士,三人的早逝對各個陣營來說都是很重的損失,龐統因為投靠劉備時間不久就去世了,他的才能並沒有得到完全的發揮;郭嘉和周瑜卻不同,他們在魏、吳創立之初就加入並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如果這三人沒有早逝,我們通過分析他們對各個陣營和敵對陣營有多大的影響來分析誰的死對國家影響更大?

郭嘉早逝對魏、吳、蜀的影響

郭嘉是曹操手下的首席軍事謀士,他對曹操在軍事上的影響遠遠大於其他幾個謀士,郭嘉也用實力證明了自己“軍事天才”實至名歸;郭嘉死於曹操徵烏丸的時候,北征烏丸也成了郭嘉給曹操最後的獻策。

01.曹操在郭嘉去世的第二年發動了赤壁之戰,如果郭嘉在,對赤壁之戰的結果和影響是有能力改變的。

(1)曹操對郭嘉及其信任

郭嘉並不是一個死守規矩的人,而是不拘於小節,很對曹操的胃口,曹操對郭嘉的建議很多都會採納。滅呂布、官渡之戰、徵烏丸的關鍵時刻,曹操有很多次猶豫退縮的時候,都在在郭嘉的建議下繼續堅持打下去,郭嘉的話能免除曹操的疑慮。郭嘉是曹操在軍事上重要的依靠,不僅僅是軍事謀劃,更是是曹操心裡主要依賴的力量,

有郭嘉在曹操就底氣足,所以郭嘉的話曹操會重視聽取。

(2)郭嘉有改變赤壁之戰結果的能力

郭嘉的謀略直指人心,有敏銳的洞察能力;官渡之戰的時候他料定孫策不長久、劉表不會出兵,結果如他所料;徵烏丸的時候其他人都擔心劉備,他料定劉表不會重用劉備。還會防著劉備,果然在曹操班師回來了,劉表才反應過來自己錯過了好機會,以郭嘉的能力完全能洞察東吳的計謀和劉備的謀劃,他所說的話曹操也會聽,至少曹操在赤壁之戰的結果就不會敗的那麼慘。

(3)郭嘉有能力替曹操保住荊州的大部分

赤壁之戰曹魏最大的損失不是戰爭的失敗,而是丟失了荊州。郭嘉擅長的就是軍事謀略,水站曹魏有著天生的弱勢,但在陸戰上,以曹操當時的兵力優勢,郭嘉絕對有能力組織東吳和劉備對荊州的奪取,只要保住荊州的大部分,對三國的形勢將帶來完全相反的變化。

02.郭嘉對赤壁之戰一系列的改變,將對劉備集團產生致命的影響

劉備集團是在赤壁之戰後才有了荊州這塊地盤安身立命,如果曹操能夠守住荊州的大部分,劉備就沒有了後來的機會,會為劉備集團帶來直接的影響。

(1)劉備集團失去了擴充實力的機會。劉備的崛起依靠的就是荊州,在赤壁之戰前,劉備滿打滿算只有兩萬人馬,而取了荊州後,劉備的軍隊擴充了數倍。

(2)劉備失去了招攬人才的機會。劉備真正的班底是在取得荊州都建立起來的,馬謖、馬良、蔣宛、黃忠、魏延、楊儀、向朗、廖化等人都是劉備取得荊州後招攬的荊州本土的人才。

(3)劉備失去了奪取西川的實力。沒有荊州的這塊地盤,劉備的兩萬人馬想奪取西川沒有太大的可能性。

劉備的出路要麼投靠東吳,要麼投靠劉璋來謀求發展。

03.郭嘉的軍事能力比諸葛亮強

郭嘉的軍事謀略是要強於諸葛亮的,東吳的水軍上了岸戰鬥力並不強,這從周瑜攻打南郡、孫權攻打合肥就可看出來,所以郭嘉有很大可能挽回水戰失敗的損失,並阻止劉備和孫權擴大戰果奪取荊州。

周瑜之死對吳、蜀兩方的影響

01.周瑜之死對東吳的影響

東吳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條長江天險是天然的屏障,周瑜是優秀的統帥,他的繼位者魯肅是優秀的戰略大師,從這方面來說,魯肅並不比周瑜弱。東吳的國策就是守,守江東以觀天下變,在整個三國時期,吳國所發生的對外戰爭要遠遠少於魏蜀。

限於吳國當時的環境,周瑜還是會採取和魯肅相同的策略,聯合劉備抵抗曹操;不是周瑜沒有能力,而是吳國沒有跨過長江直接北上的征伐曹操的條件,也打不過實力強大的曹操集團。最大程度上就是和劉備在荊州問題的爭執,無法深入北方的中原腹地。這個客觀事實是實力強勁的周瑜也沒法短時間內改變。

02.周瑜之死對劉備的影響

劉備在借取荊州的時候,周瑜還沒有死,他也是同意借荊州給劉備的;因為這個交易對東吳來說不虧本,是非常划算的;魯肅能看出來,孫權能明白,難道周瑜能不明白,要堅持吞掉荊州地區?能不能打下來、能不能守的住、沒有劉備能不能單獨面對曹魏集團,這些問題周瑜和魯肅一樣明白。

孫權和劉備想過奪取益州,並且付諸了行動,但劉備不同意,在孫權出兵的時候,劉備也做出了相應的部署,孫權擔心攻打益州的時候,劉備在後方又補給太難,就命令周瑜撤軍了。

所以周瑜的死對劉備的崛起沒有太大的影響,他和孫權、魯肅一樣都同意借荊州給劉備,並且聯合劉備共同對抗曹魏。

龐統的死對蜀、吳、魏的影響

01.龐統對蜀國的影響

龐統在劉備取益州的時候被殺,因為龐統加入劉備陣營的時間太短,沒有太顯眼的戰績,但這妨礙他三國頂級謀士的名聲。蜀國和吳國有些相似的地方,就是都有一道天然的屏障,蜀國的這個屏障既防住了別人,又把自己鎖死在了川中,打進去難打出來也難。

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最致命的莫過於失去荊州和夷陵之戰的失敗;龐統如果活著,他會和關羽一同鎮守荊州,諸葛亮進蜀是必然的,治理內政和後勤才是他的強項,法正和關羽並非一個集團,而且龐統又是荊州人,在當地有著人脈關係,所以劉備會安排龐統協助關羽鎮守荊州,那樣關羽失去荊州所發生的概率就非常小了,之後的夷陵之戰也就不存在了。

荊州是劉備奪取中原計劃中最關鍵的一步,守住了荊州,劉備就有了奪取天下的希望和機會。

02.龐統對魏吳的影響

守住了荊州,再維持雙方脆弱的聯盟關係,雙方繼續瓜分荊州,對曹魏來說,不是什麼好事情,這就等於無限期的延長的統一天下的時間。而對於東吳來說也是一件好事,夷陵之戰劉備集團雖然損失慘重,但東吳集團也是傷筋動骨,夷陵之戰結束後,東吳只能在江東苟延殘喘著,直到被司馬氏滅亡,再沒做出什麼有成就的事情來。

總結

所以這三個人的死對於國家來說,損失最大的是郭嘉,其次是龐統,最後是周瑜,當然這不是能力的排名;而是郭嘉和龐統如果沒死,都有改變天下大勢的可能,而周瑜限於吳國本身的問題,即使未死,也無法完全展現出自己的能力,所採取的策略基本會和他死後魯肅所做的事情相同。


小任淺談史


魏失郭嘉,影響的是一個人。

蜀失龐統,影響的是一個政權。

吳失周瑜,影響的是一個天下。

先說郭嘉。

郭嘉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

曹操集團最重要的謀士不是郭嘉,而是荀彧,不論是能力還是地位,荀彧都排在首位,這是公認的。

郭嘉對事情有預判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不是非常精準,好比郭嘉說,今年美元要大跌,但是具體什麼時候跌,他不說。比如曹操要打袁紹,擔心孫策在後方偷襲,郭嘉說,孫策這個人過於輕率,我看他活不長了。但他沒說孫策什麼時候會死,是死在官渡之前還是之後,如果孫策在官渡相持之時突襲曹操,那麼曹操鐵定得完蛋,還好他死得早了些,在200年年初就死了,如果再多活半年,曹操的後方可就有不小的危險。

此外還有北征烏桓,是件譭譽參半的事情,曹操差點就回不來。

郭嘉最著名的,大概是他的《十勝十敗論》,把曹操一頓猛誇,大概意思就是無論從哪方面看,曹操都領先袁紹100年,您只要一出兵,包贏!

吹捧的話誰都愛聽,曹操樂得合不攏嘴,他臉皮雖然挺厚,都有點不好意思:“哎呀,我都沒想到我這麼強啊,我自己都沒感覺到呢。”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是,袁紹肯定沒那麼聽話,不可能曹操一出兵就自動投降,那麼怎麼打袁紹呢。

沒了。

是的,沒了,史書只記載,郭嘉跟著去打了袁紹,有什麼具體表現呢,沒有,郭嘉好像隱身了。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於黎陽,連戰數克。

郭嘉的職位,從跟著曹操開始混,就是軍祭酒,直到去世,還是軍祭酒,十一年雷打不動,這多少有點尷尬。

再從古人的眼光來看,《三國志 魏書》裡,荀彧荀攸賈詡在同一傳,郭嘉和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等在同一傳,這應該算是郭嘉比較準確的定位,換句話說,郭嘉死了,曹操至少還有四大謀士,沒到傷筋動骨,無人可用的地步。

郭嘉死後曹操大哭?曹操是個浪漫主義詩人,大哭是常態,在三國志中,至少就記載了曹操有七次大哭,比劉備多多了,偏偏劉備替曹操背了個愛哭的鍋,劉備:我也很無奈啊!

再說龐統。

三國演義裡,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

實際上,龐統在當時的名聲,要高出諸葛亮不少。

他出山之後,先跟的老大是周瑜而不是劉備,在周瑜那裡混了幾年,龐統已經混出了名聲,“吳人多聞其名。”算得上是個名士了。

名聲是什麼,就是人脈。有了人脈,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諸葛亮和魯肅推薦下,龐統得到重用。

那麼龐統的陣亡,對劉備有什麼影響呢。

從龐統活著時候表現出的才幹來看,他與接替他的法正類似,都是謀士型的人才,劉備缺的就是這種人才,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嘆息,法正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三國志》: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假使龐統還活著,他可能會改口:龐統如果在,一定不會發生這樣的局面。

龐統與郭嘉,在劉備和曹操那裡的地位比較類似,但是龐統之死和郭嘉之死,對劉備和曹操意義不一樣。

郭嘉死了,曹操還有一抓一大把的謀士。龐統死了,劉備就悲催了,因為蜀漢的人才實在稀缺,龐統不死,能起的作用遠遠大於郭嘉,更悲催的是,龐統的繼任者法正也早死,間接導致劉備沒幾年也死了。

所以龐統死後,“先主痛惜,言則流涕。”上面也說了,真正的愛哭鬼其實是曹操,劉備反而是不愛哭的,言則流涕說明了龐統在劉備心裡的分量。

最後說周瑜。

周瑜有多厲害呢,赤壁之戰前,演義裡說是諸葛亮舌戰群儒,那都是羅貫中胡扯。曹操徵荊州,東吳那邊大臣們都準備收拾收拾東西,跟著曹操混了,沒人認為能打,關鍵時刻,周瑜趕了回來,說:“要打!”,於是就打了,而且真打贏了,東吳能站穩腳跟,靠的就是周瑜。

郭嘉、龐統之死,影響的最多是一方勢力,而周瑜之死,則對三國全局有不小的影響。

因為周瑜的策略,是兩分天下。

他主張,把劉備與關張分開,不給劉備土地發展,自己統轄關張,這招非常毒辣,不過孫權沒有同意。

周瑜又建議由自己先取西蜀,繼而吞併漢中,再圖北方。孫權同意了,不過周瑜還沒來得及準備出軍就病死了。

如果周瑜的策略得以成功,那就沒劉備啥事兒了,甚至可能沒孫權啥事了,因為過於強大的周瑜,對孫權威脅太大。當時孫權接班不久,還沒有培植起自己的勢力,周瑜威望又太高,搞得孫權如芒刺在背,周瑜一旦有異心,孫權很大概率扛不住。

還好,周瑜很快就死了,很難說周瑜的死,對孫權是禍是福,反正沒有記載孫權對此有多傷心,孫權對周瑜的評價是“周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

劉備也認為“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周瑜對孫權的威脅,是事實存在的。所以如果周瑜不死,三國將如何發展,存在著變數,周瑜之死,在三人中是影響最大的。


小院之觀


三國演義就是一部多角度讀來都有味的書,問題層出不窮。

曹失郭嘉,曹操並沒裹足不前;劉失龐統,孔明立即頂上;孫無周瑜,照樣奪回荊州。

漢武帝說,人才從來不缺,就怕沒平臺讓人才展示。在他一朝,才是真正的人才濟濟,衣冠朝廷。幫他成就千秋偉業的何止車載斗量。他給了他們機會,斷乎不在於沒人才。

用與不用而己。

曹操的文臣武將極多。郭嘉只不過突出點而己。曹操每每提起他,是曹操藉此奚落身邊的謀士大臣吃飯不替君王分憂。他的成就說明他的人才不缺,死了補上,斷不會空缺。只是郭嘉還是讓主子想念的地方,特別是在危難中。

劉備帶龐統入川,本想龐統建功封侯,然後分權於孔明,一南一北雙管齊下爭雄天下,不料,英傑如龐統也中了張任的計,死在落鳳坡。他一死,孔明又有活兒幹,照樣收西川取漢中。

周瑜的死,無疑令人遺憾,太年青,又瀟灑,才氣逼人。為個荊州氣得吐血。他死了,呂蒙,陸遜就有平臺,東吳的車輪滾滾向前,發展得比劉備還好……

所以,看不出三人之死,對三家有多大損失。



劉一千五


先說觀點龐統>周瑜>郭嘉。

看看曹操手下謀士: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司馬懿。

這個豪華陣容裡,郭嘉就不是那麼不可或缺的了。雖然曹操想以後事託與郭嘉,不過司馬懿不比郭嘉差,而且司馬懿還能率軍出征。郭嘉卻只能當一個謀士。

再說周瑜,孫策得周瑜等人之助,成功佔領江東,孫策死後。孫權雖然也知人善任,但是能力不足,只能保住江東,雖然也在荊州,交州,有所開拓,甚至遼東,臺灣也有所聯繫。但是對於北征中原興趣不大,能力不強,幾次討伐合肥都大敗而歸。而周瑜魯肅甘寧等人都有取荊州,定益州全據長江的謀劃,東吳卻力有不逮。周瑜打完赤壁之戰後,就沒有多大作用了。

最後是龐統,劉備是陳登都佩服的王霸之才。曹操以及曹操手下的謀士共認的的英雄人物。劉備早期領豫州牧,領徐州牧都是四戰之地。而先後敗於袁術,呂布,曹操,更是讓他無棲身之所,後來只能投靠劉表。聯合孫吳打贏了赤壁之戰後,才勉強有了自己的地盤。而早期的一些人才比如陳登這類人,是不會跟著他的。所以他地盤最小,人才最少。而能出奇謀,讓劉備迅速搶奪地盤的人才,只有龐統和法正二人。可惜劉備不聽龐統的,直接在剛入川與劉章會面時就下手。龐統戰死落鳳坡後,更是隻能調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川,前前後後花了3年才拿下益州。時間流逝,龐統張松等人才的流失,荊州防務的變動。一直延續到漢中大戰,關羽北伐都沒有改變。後來法正一死,荊州一丟,劉備基本就沒有機會了。再經過夷陵之敗,本來就缺兵少將的蜀漢,更是元氣大傷,再難有大的作為。

所以龐統之死,對蜀漢的影響是最大的。


風乘桴


先亮明觀點,郭嘉之死,對曹魏政權的影響是最大的,而且是致命的,下面且掌心慢慢道來。

一、蜀失龐統

龐統號稱“鳳雛”,是與諸葛亮的“臥龍”齊名,是劉備帳下重要謀士,與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

此人長於謀略,敢用險計,龐統自自我評價:

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

在蜀漢集團,龐統的謀略排名是數一數二的,甚至超過諸葛亮,相當於曹魏集團的郭嘉,在對局部戰爭的洞察把握上見解獨到,奇謀頻出,這是他的最大特點。

但劉備在戰爭決策時卻更趨向保守求穩,所以對龐統的許多計謀是聽一半,信一半,打折扣執行,比如龐統獻上的取益州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就只採用其中計。

龐統喜歡出奇謀險招,這與劉備以人為本,先禮後兵的風格理念有所不搭,導致龐統在蜀漢集團的實際作用,打了折扣,這一點與曹操對郭嘉的完全信任不可同日而語。

劉備不用龐統的奇謀險招,只不過花費的周折多一些,在龐統落鳳坡中箭死後,劉備最終還是奪取了益州。

所以因為風格觀念與劉備有偏差,蜀失龐統,影響不算很大,畢竟還有諸葛亮,以及後來的法正。

二、吳失周瑜

周瑜是孫吳集團的老人,與孫權的哥歌孫策是拜把子兄弟,而且是親連襟。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三國演義》也是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謀略大局觀不錯。

周瑜代表的江東士族,在孫堅去世後,周瑜是第一個站出來以君臣之禮,擁立孫策的。孫策死後,周瑜更是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屬於孫吳集團實權派人物。

周瑜最大的貢獻就是,幫孫權與劉備軍隊聯合,打贏了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相對穩定的政治格局。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的周瑜病逝,年僅36歲。周瑜去世時,對孫權進一步鞏固江東治理,的確有一些影響,但問題不大,因為赤壁之戰的大勝,江東士族大都歸附,孫權已經基本上在江東站穩了腳,開始親理朝政。

代替周瑜的魯肅也是非常有影響的江東士族,謀略也相當瞭解,特別是比周瑜更有大局觀,江東版的“隆中對”就出自魯肅之手,取代周瑜完全沒問題。

另外,周瑜去世,從另外一個角度講,等於移去了壓在孫權頭上的一座大山,有利於孫權進一步集中權力,樹立權威。

所以,周瑜去世其實對孫吳集團的影響並不大,只不過是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換成了魯肅。我們看到後來,孫權也慢慢把張照晾到一邊了,魯肅沒有周瑜那樣的顯赫資歷,孫權反而更好地統治江東了。

三、魏失郭嘉

史書上稱郭嘉"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郭嘉的特點是善用奇謀,洞察人心,算無遺策,每逢軍國大事議論紛紛時,郭嘉的計策最後證明總是正確的。曹操更是對他讚賞有加,視為自己的“奇佐”之人,稱郭嘉“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

曹操也是一個不拘常理,善變通的謀略家,所以郭嘉的思考問題的方式,提出的奇謀險略,非常對曹操的脾氣,所以曹操每次出征,都帶上軍師祭酒郭嘉,

”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

史書記載,曹操每次行軍,都與郭嘉同車而行,議事時也是同席而坐,一起探討軍國大事,曹操對郭嘉的計謀也是言聽計從,依計而行。

公元207年,郭嘉病逝,曹操如喪考妣,悲痛不已,親自赴靈堂拜祭,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郭嘉去世後的第二年,曹操赤壁之戰大敗而歸,這是曹操歷次征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這一失敗,其後果就是在曹操有生之命無法一統江山。

後來總結赤壁之戰失利教訓時,曹操感嘆:“若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從以上分析,蜀漢方面,龐統因為與劉備”八字不合“,其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所以即便其去世,對劉備的事業影響不大。

東吳方面,赤壁之戰後,三局局勢於穩定,需要的是張昭、魯肅等治理之才,周瑜的作用在遞減,而且其去世,從另一方面有利於孫權對東吳的治理。

曹魏方面就不一樣了,郭嘉的去世使曹操失去了一位最信任的謀士。

其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曹操赤壁之戰失利。試想如果,郭嘉在,周瑜與諸葛亮的火攻計、連環計、苦肉計等等,這些小兒科,豈能瞞過郭嘉的眼睛,憑曹操對嘉的充分信任,郭嘉及時提醒曹操,就不會有決定歷史走向的赤壁之戰了。

還有一個重大影響就是,打亂了曹操的接班安排。

在曹操的規劃裡,本打算將身後的治國大事託付給年輕的郭嘉,讓其輔佐自己的兒子曹昂接班的。郭嘉去世後,讓司馬懿得了機會,這也為後來以晉代魏埋下了伏筆。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論才幹個人認為周瑜>龐統>郭嘉。但對三國的影響不能單單看才幹。

1.影響最小的反而是吳,因為吳的建國理念就是獨守一方,根本沒什麼爭天下的幹勁。有沒有周瑜關係不大,畢竟後面的魯肅,呂蒙,陸遜都很優秀。因為周瑜忠的是孫策,背後有江東門閥的影子,赤壁一戰後威望極高。功高震主,孫權不敢讓他做大還派老將程晉處處牽制,使得荊州戰役時處處被劉備搶先。

2.魏郭嘉,郭嘉無疑是個奇才,但和周瑜,龐統沒法比。因為郭嘉是謀士而龐統和周瑜是獨立指揮軍團作戰的統帥,是帥才。而且曹操的優秀謀士很多,五大謀士荀彧,賈詡,程昱,荀攸,郭嘉各有各的特點。而且郭嘉恃才傲物,愛酒如命人際關係極差,也就曹操大度能容他,換曹丕估計早殺了,郭嘉早死一半是自己作出來的。

3.龐統,痛失龐統後劉備失去了最優秀的軍事指揮家(前期諸葛亮還缺少軍團指揮的經驗)。不得已掉荊州張飛,趙雲,諸葛亮的援軍才打下西川。後因為爭奪漢中這些人都留在了蜀地。你想想如果諸葛亮,趙雲,關羽還有馬良等一干人都在荊州。孫權怎麼偷襲荊州?劉備留給關羽的馬良,王甫都是很優秀的人才,提出的建議也很中肯,可惜關羽根本不屌他們。如果諸葛亮在情況絕對不同,諸葛亮和關羽張飛私交不錯。關羽也很重視諸葛亮,不然諸葛亮也不敢那關羽鬍子開玩笑,關羽也不會把諸葛亮誇他的話四處宣揚。可惜荊州不丟失隆中對的戰略理念完全可以實現。所以龐統的死蜀的損失最大


木頭22429330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軍事集團在剛剛興起的時候,各損失了一員重要的謀士。魏損失了郭嘉,蜀損失了龐統,吳損失了周瑜。這三個人對當時的三個軍事集團來說,都是舉足輕重的。那麼,比較而言,這三個人的去世,對於他們各自的集團來說,究竟哪個的損失更大呢?

(周瑜劇照)

為了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人對他們各自的集團究竟做了什麼,他們的存在對各自的集團有什麼意義?他們的去世又讓各自的集團承受了怎樣的損失。

郭嘉是魏早期最重要的謀士,這也是曹操的評價。曹操能夠戰勝袁紹等北方諸侯,實現一統北方的目標,郭嘉的貢獻是功不可沒。

當時曹操在北方並不是很強大的,和袁紹、袁術、呂布、公孫瓚等人比較起來,他其實算不得什麼重要力量。諸葛亮曾經形容曹操,說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早期的曹操的確“挾天子”,但是他根本就沒辦法“以令諸侯”。北方的那些諸侯們,沒有一個人聽他的。

曹操能夠在並不強大的情況下,還能完成北方的統一大業,郭嘉對曹操的幫助確實不小。郭嘉首先是堅定了曹操的信心。曹操敗給張繡的時候,一時間軍心渙散,郭嘉當時講了個袁紹一定會敗,曹操一定會勝的“十敗十勝”道理,穩定了軍心。

當然了,心理疏導作用並不算重要,最重要的是,郭嘉在曹操的南征北戰之中,給他進行了不少戰略規劃和戰術安排,讓曹操能夠在亂軍之中殺出,先後把呂布、袁紹等人吞併。郭嘉居功至偉,曹操也是這麼評價的。

最能夠體現郭嘉重要性的,是曹操在統一北方以後南下征討孫劉。恰好在這個節骨眼上,郭嘉英年早逝。本來,曹操當年在力量弱小的時候,因為有郭嘉的幫忙,能夠左衝右突殺出重圍。而在他力量強大的時候,竟然在赤壁大戰中被孫劉聯軍打得大敗。那時候,恰好沒有郭嘉。

(曹操劇照)

如果郭嘉活著,他至少能給曹操提供兩方面的幫助,一是心理層面上的,可以避免曹操驕傲自大。二是戰術層面上的,至少不會讓曹操犯那麼多錯誤。

周瑜對於孫權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首先是因為周瑜的指揮,孫權才能夠在赤壁大戰中打敗強大的曹操,穩定江東局勢,成為一方諸侯。

同樣可惜的是,赤壁大戰結束後不久,周瑜就去世了。其實周瑜在去世之前,他還有一個非常宏偉的計劃,就是搶在劉備之前,迅速西進,奪取益州,從而實現一統南方的目的。

周瑜正在實施這個計劃的時候,可惜英年早逝。孫權沒有了周瑜這樣的文武全才,西進的計劃只能付諸東流,讓劉備佔了便宜。

而孫權由此只是偏安江左,採取守勢,不可能有太大的作為。若不是後來孫權又奪得了荊州,孫權要想保住既有的地盤,可能都是困難的。

龐統在幫助劉備奪取益州的時候,立過一定的功勞。他在隨劉備進入益州的時候,給劉備出過上中下三個計策。最終,劉備採用了中策,實現了奪取益州的目標。

(劉備劇照)

說起來,龐統為劉備所立下的功勞其實並不大,不過,龐統對於劉備的意義卻並不小。為什麼這麼說呢?由於龐統提前戰死,劉備不得不把諸葛亮從荊州調回來。但荊州因為失去了諸葛亮,沒人給關羽出謀劃策,最關鍵的是,沒人幫關羽調和人際關係,致使關羽失去荊州。

荊州對於劉備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荊州丟了以後,劉備統一全國的雄心就付諸東流了。蜀國此後雖然也在組織北伐,但其實是一種以攻代守的方式,暫時對自己的一種保全而已。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三個人確實對魏、蜀、吳三個軍事集團的作用非常大。要想比較誰的作用更大,其實並不容易。再說了,因為三人已經去世,去世後就不能再發揮作用。因此,雖然我們覺得他們的意義重大,但其實也只是一種假設的歷史。假設的歷史顯然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了,如果一定要在這三個人中選一個對各自的軍事集團來說,意義最重大的人,我覺得還是郭嘉。至少一點,如果郭嘉還活著,在赤壁大戰中幫助曹操獲取了勝利,也就沒有後面的周瑜和龐統什麼事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漢晉春秋》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肯定是周瑜。

曹操賬中謀士如雨,郭嘉只是其中一個比較出色的,其實無論是荀彧還是賈詡還是程煜等人的才能都不在郭嘉之下,少了郭嘉對曹操來說並不致命。

再來說龐統,其人有才,但性格倨傲古怪,從其行事來看,與諸葛丞相絕不是一路人,個人推斷即使龐統不死,其以後與諸葛丞相還有劉備帳下的武將也很難做到相處融洽不生間隙。更何況有了諸葛孔明龐統並不是一定必要。

再來說周瑜。如果說東吳最耀眼的名將是誰,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大都督周瑜。從其人來說,他與孫氏世代交好,更東吳門閥關係密切,政治基礎很雄厚,是皇家忠臣加近人,絕對可靠;從其才來說,心有謀略熟識兵法有統帥之才,從其年紀輕輕就能指揮並奠定三國時代最具決定性的赤壁之戰就能看出來,假以時日,周瑜絕對是東吳爭霸天下最值得仰仗的人。但天妒英才,大都督英年早逝,使東吳霸業正處於上升期突然中斷。但他臨終舉薦的魯肅成了東吳的下一個支柱。假設一下,假使周瑜不死,以其雄心壯志,那麼三國後期絕不是隻看諸葛丞相與司馬懿死磕,而且這三個絕頂天才一併逐鹿中原,那該又是怎樣一段蕩氣迴腸的歷史!


生如花火


按《三國演義》來看,劉備失龐統造成的損失最大。

龐統之死迫使諸葛亮交出荊州帥印,匆匆入川。諸葛入川,首先是放棄了自己最熟悉的荊州軍政,而要進入一個完全陌生而排外的巴蜀政權斡旋。這一去就是一輩子,諸葛亮到死的那天都沒有真正統一川蜀舊部的政局。而將荊州城防交給關羽,後果大家已經知道了,二爺在威震華夏的第二年就把川蜀通往漢中的糧道給丟了,為後來孔明北伐平添了致命的壓力。我想孔明一直很恨二爺吧。這一切都是龐統之死造成,龐統之死註定蜀漢只能漢賊兩立,王業偏安。

郭嘉雖死,曹老闆還有一大批謀士,內有二荀、程昱、賈詡運籌帷幄,東有張遼鎮守合肥令東吳不能進一步,西有夏侯淵虎踞關右(當然他就沒張遼那麼走運了),另有頗愛行險的徐晃、穩重的于禁、巧變的張郃,不說智囊成團、良將如雲,就這些人單拿出來都不是善茬。說到底,曹老闆自己才是自己的謀士,這些人無非就是出個主意,或是曹老闆的戰略執行者,大體上的戰略cc早已成竹在胸。只要曹操不死,曹魏的基業就不會亡。

吳失周瑜,問題更小。本來吳中大部分勢力都是傾向於守業,換上一個善於外交的魯肅,內部政局會更加穩定,憑藉三世積累,曹弱則聯曹,劉弱則親劉,東吳當立於不敗之地。當然周瑜如果不是自知餘日無多,一定也會徐圖進取,周瑜出生於175年,無病無災活到44歲不成問題,那麼打敗關羽奪取荊州的就是周瑜。


kg20042008


這三人確實都是頂級謀士,但要說到誰損失最大,我覺得應該是龐統,龐統當時跟劉備去取西川,諸葛亮坐鎮荊州,荊州作為隆中對中最重要的一環,諸葛亮關羽坐鎮自然無話可說,龐統跟諸葛亮孰優孰劣暫且不說,諸葛亮素來小心謹慎,雖然並無不妥,但是跟司馬懿的對決中還是多多少少喪失了不少機會,龐統膽大,計策毒且風險高,但風險高意味著收益大,諸葛亮善守,內政之類的遊刃有餘。龐統攻城拔寨確實是一把好手,以後想擴張地盤少不了他。龐統這一去,直接引發連鎖反應。首先龐統一死,諸葛亮必須要去西川幫劉備收拾爛攤子,關羽心高氣傲,讓呂蒙偷襲得手,失去了劉備集團最重要的一塊根據地,結果劉備伐吳,又失去了張飛,張飛作為一位有統兵才能的猛將,讓劉備在失去荊州後最起碼還有一張王牌。結果伐吳誤中陸遜火燒連營之計,讓劉備損失慘重,失去了進軍中原,光復漢室的機會。倘若龐統沒死,萬萬不會失去荊州,更不會有火燒連營的下場,也許跟孫吳聯合讓曹操不會那麼好過,以後擴張地盤,龐統的才能讓劉備省不少心,可惜沒有如果,龐統這一死,讓劉備集團的內部出現缺失,也讓劉備更加難以收復他那一直心心念唸的漢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