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解讀孩子的十種常見行為,做個懂兒童心理的媽媽

小喇叭:劉鴻雁工作室,一對一微信

諮詢進行中,有書面諮詢回覆與文字、語音諮詢,滿足不同家長的需求,如果您對孩子教育、家庭關係、個人成長存在困惑,請留意文末的預約二維碼。

解读孩子的十种常见行为,做个懂儿童心理的妈妈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勞倫斯·E·夏皮羅說,父母和孩子交流時,身體動作的非語言暗示,對於信息的表達和接受具有重要作用。所以父母們找到孩子表情動作背後的心理規律,有助於更好地跟孩子交流,也能幫助父母更好地進行教育和引導。

以下14個家長們常見的小動作,你知道此刻寶貝們的心理活動嗎?

1、床上堆滿喜歡的玩具

場景重現:

臨睡前,一位小女孩一個又一個地,把她平時玩耍的玩具、喜愛的小花裙子、狗狗花紋小毛巾……全部堆在床上,眼看著連睡覺的位置都沒了。媽媽問小女孩為什麼那樣做,小女孩只是說“我喜歡”,讓媽媽丈二摸不著頭腦。

探尋孩子的心裡話:“馬上要一個人睡覺了,我有點點小害怕……”

解读孩子的十种常见行为,做个懂儿童心理的妈妈

家長這麼做:

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獨睡的孩子身上。當孩子做噩夢後,需要從熟悉的、喜歡的玩具和小物件上找到安全感。當家長髮現孩子頻繁有這種行為,除了不要阻止也不要責罵外,最重要的是要尋找根源。可以問問孩子“最近是否遇到什麼不高興的事情”,如果孩子答不上來,家長可通過觀察或詢問孩子平時一起玩的玩伴,問問老師有關孩子的近況,從而找到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根源。

2、推開家長給的東西

場景重現:

一位媽媽拿著玩具給女兒玩,被女兒一手推開;媽媽拿來繪本,女兒也一手推開;媽媽拿來水果,女兒繼續推開……“你到底想怎麼樣?”媽媽有些抓狂。

探尋孩子的心裡話:“不要,不要,我有更有趣的事情做。”

家長這麼做:

對於能夠流利表達自己想法的孩子,家長平時的教育方式應該民主和開放一些,允許孩子表現內心的真實需要和想法。孩子還不怎麼會說話或者表達不流暢時,鼓勵他們用行動表達。有些孩子聽到大人的指示後,便會做出心中的意願行為。比如有些孩子被窗外的小鳥吸引了目光,焦急地想去看;有些孩子可能不想玩玩具、看書或吃水果,而是想吃冰箱裡的冰淇淋。當寶寶處在學話期,遇到寶寶頻繁地推開面前的東西,父母耐心地鼓勵寶寶用語言表達是個不錯的做法。

3、裝作沒有聽到你說話

場景重現:

有些要求和指令,儘管你不斷給孩子重複或提醒,他都像沒聽到一樣。如果這種習慣繼續下去,他可能會變得目中無人,不會尊重別人

探尋孩子的心裡話:“你太羅嗦了,我不想聽。”或者“我已經聽到了,也知道該怎麼做,你現在催促我做,我偏不做。”

家長這麼做:

儘量剋制自己時時想提醒孩子的衝動,靜靜觀察一段時間,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有機會“自我管理”。如果你覺得已經到必須提醒的時候了,請注意不要遠距離跟孩子說話,走到孩子前面,看著他的眼睛,跟他說清楚你的要求,並等待孩子有語言和肢體的表示後結束,並不再重複。

4、不停摸臉、使勁拉耳朵

場景重現:

幾位小朋友和家長一起玩耍,有一位媽媽發現自己的兒子坐在座位上,不停地摸臉,有時還狠狠地拉扯耳朵,臉頰有些發紅。“你怎麼啦?”媽媽問。小男孩搖頭。

探尋孩子的心裡話:“我有點緊張。”

家長這麼做:

這種情況下,一般是孩子面對沒自信事情所表現出來的壓力,父母需要找出孩子緊張的具體原因。有時小朋友在一起,遇到輪流表演節目或者唱歌、獻才藝等情況,某些孩子便會緊張,但部分孩子會因為父母期望過高或者面子問題而硬著頭皮應對;有時候,孩子也會因為對某些事情恐懼而不知如何應對,從而緊張地摸臉或使勁拉耳朵。父母可以第一時間安撫孩子:“有什麼事情需要爸媽幫助的嗎?”或者說:“爸媽尊重你的想法,不想做的可以不做”等。

5、昂首踱步

場景重現:

一位小女孩把手挽後背,昂首在客廳不停地踱步,就像一隻驕傲的小公雞。“你幹嘛嗎?”爸爸問。小女孩笑著說:“沒幹嘛,走路呀。”

探尋孩子的心裡話:“我覺得很得意呢。”

家長這麼做:

當孩子做了覺得滿意或不錯的事情,如果害怕被嘲笑“驕傲”或“才一點小事就高興成這樣”,便會以這種較誇張的動作表達內心的得意。家長們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當發現孩子真的做了不錯的事情,那麼理解便是最好的對待,因為自信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當父母發現孩子做了一點芝麻小事就沾沾自喜,便要適當地提醒孩子:“你還可以做得更好”。

雖然孩子的確需要鼓勵,但讓孩子在得意之時,懂得收斂並不放棄繼續努力也是不容忽視的。

6、態度輕浮

場景重現:

解读孩子的十种常见行为,做个懂儿童心理的妈妈

軍軍邊跟媽媽說話邊做鬼臉,還表現出很輕佻的樣子。軍軍的目的是要測試一下媽媽的反應

很多父母可能會忽視這些行為,覺得孩子還小,現在只是過渡階段,但如果你不讓孩子儘快改正,他可能會很難跟別人好好相處。

探尋孩子的心裡話:“做鬼臉很有趣啊,媽媽嚴肅時我偏偏不理她,繼續跟她開玩笑,這樣我做什麼她也不好罵我了。”

家長這麼做:

一定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當的。例如孩子在你說話的時候翻白眼,你可以告訴他,這種行為表明他不喜歡你所說的話,你可以停止跟他說話並走開,然後跟他說當他態度變好的時候才會跟他說話。

7、躲大人身後

場景重現:

一位媽媽帶著兒子外出,路上遇見鄰居,小男孩趕緊躲到媽媽身後。當媽媽讓小男孩打招呼時,小男孩怎麼也不肯。媽媽覺得有些莫名其妙,孩子平時不是這樣呀

探尋孩子的心裡話:“我有點

尷尬。”

家長這麼做:

一般來說是孩子害羞的表現,如果孩子平時習慣打招呼,卻突然表現出尷尬和不安,有兩種情況。一是孩子對鄰居做了錯事而感覺尷尬,比如往鄰居門口撒尿或罵了對方;二是鄰居對孩子做了不合適的事讓孩子不安,比如孩子遭遇性傷害等一些難以啟齒的事情。這時,父母需要多方面綜合觀察孩子的行為表現,找出相關的信息。

8、說話時眼睛看地上或別處

場景重現:

一位媽媽問小男孩:“你想吃棒棒糖嗎?”小男孩點頭,眼睛一會看地上,一會看別處,就是不看媽媽。當媽媽再問一次“你想吃棒棒糖嗎?”,小男孩這才猶豫地點頭。

探尋孩子的心裡話:“

別揭穿我”。

家長這麼做:

這是孩子的防衛表現,眼神飄忽不定,帶著心虛,常常是因為做了某件不好的事情而害怕被別人知道或揭穿,在聽話時處處提防。當父母問孩子“想不想吃棒棒糖”時,孩子眼神飄忽,很可能是孩子早已經偷吃;當父母問孩子“玩具熊是不是偷的”,孩子眼神飄忽,很可能便是偷的。

9、打斷你講話

場景重現:

斌斌很興奮想要告訴媽媽一些事情,可媽媽正在和鄰居阿姨講話。斌斌跳著腳、大聲地打斷媽媽:“媽媽,媽媽,你聽我說……”

如果孩子每次這樣,你都允許他打斷你的話,他會養成插嘴的壞習慣,長此以往,孩子在公共場合會顯得沒有禮貌

,也會影響他將來的形象和人際關係

探尋孩子的心裡話:“我是有特權的,無論是誰都得聽我講話才行。”

家長這麼做:

如果孩子跑過來纏著你講話,你可以指著凳子讓他過去坐,並且在你結束講話前都要保持安靜;如果你要打電話或見朋友的話,告訴孩子要保持安靜並且不要打擾你,然後給他安排另外的活動。你的目的是讓他知道,如果中斷你的講話,他很難達到他的目的

這種做法是“延遲等待”的一種,是孩子們必須做的一種功課。

10、人來瘋

場景重現:

有客人來了,當客人坐下後,小男孩突然變成了一個“小瘋子”:一會在客廳亂跑,一會奪過客人的茶杯不讓對方喝茶,一會起勁跳舞……家長覺得奇怪:這孩子怎麼突然搗蛋了?

探尋孩子的心裡話:“今天有客人來了,我很興奮。”

家長這麼做:

當家裡來客人,或者孩子遇到高興的事情,便會做出跟平時不大一樣的行為。故意挑釁客人或主動表演,常常是為了獲得關注,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當客人離開,孩子便會一下子恢復平靜。面對孩子這種行為,父母首先是理解,接著客觀看待孩子的行為,避免孩子冒犯他人,雖然很高興,但也不能做出讓別人難堪的行為。

做一個懂孩子的家長,就是向良好的親子溝通邁出了一大步。上面的十個孩子行為的心理秘密你學會了嗎?

溫馨提示:頭條號上現有不少家長諮詢兒童心理問題,因三言兩語無法獲取全面信息,也無法有針對性地給出建議。劉鴻雁工作室提供一對一諮詢服務,預約請加微信號“lhyxinli”,註明“頭條號”。

來源:本文根據相關育兒網站文章整理。

一對一輔導諮詢進行中!

攜手與您一起搭建與孩子心靈溝通的橋樑,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幫助孩子們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學會自知、自信、自我管理和自我尊重;具有社會意識和人際關係管理的技能,能理解與包容他人、對他人產生情感共鳴,建立積極、健康、和諧的人際關係;能創意性地解決問題和做負責任的決定。

問題快速查找:A叛逆,B愛發脾氣,C固執,D嫉妒,E敏感,F急脾氣,G磨蹭, H愛告狀,I哭鬧&耍賴,J立規矩,K膽小和不自信,L安全感,M抗挫,N拿別人東西,O教育方法,P做個好爸爸,Q入園焦慮,R不合群,S興趣培養,T注意力,U性心理,V二孩教育。請

關注本號後回覆對應的字母,如“叛逆”回覆“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