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宗族“密碼”:古村門蘊含姓氏遷徙根源

海南是個移民島,海南移民文化的一大特徵就是聚族而居。至今從他們的村莊結構可看出,海南的村莊大多數有一大村門,一宗祠,單姓,族譜清晰,輩分分明,家族式及傳統文化特色濃厚的特點。由於他們剛遷來時是同姓或是同一家族住在一起,時間久了,子孫繁衍,就成了村莊。


宗族“密碼”:古村門蘊含姓氏遷徙根源

祠堂、村門往往是這個村的標誌,也是一個家族、一個姓氏祭祀祖先、舉行重大活動、重要會議的場所。

同村族姓兄弟、骨肉親情對村民來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祖先的功業對後裔子孫是一種無形的激勵力量。他們移民千里,不忘根源。所以他們把郡望堂號、族氏功名銘刻於村門上,啟示後人。

陳家村:源自河南潁水

姓氏郡望,不僅是該姓發祥地的標記,也是氏族人口、經濟實力、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等綜合族力強盛與否的反映。歷史上的名門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號”。高大寬敞的廳堂上,懸掛著書寫“堂號”的匾額,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還在門前掛起書寫著“堂號”的大紅燈籠。

而在海南,沒有懸掛大紅燈籠習俗,而是把“堂號”刻在石板上作為匾額懸掛在村門上,訓誡子弟繼承發揚先祖之餘烈,勿忘祖跡宗親,有敬祖追遠,念本感恩之意。

海口市龍泉鎮國揚村,全村陳姓,古村門刻鑲著“潁川特達”的匾額。潁川是一個郡名,秦王政17年置,以潁水得名。潁川郡在歷史上是大郡,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為繁華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潁川郡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黃帝生於此,夏禹也建都於潁川。潁川因此成為中國眾多姓氏的發祥地。如陳氏、鍾氏、賴氏、鄔氏等均以潁川為堂號,歷史上潁川人才輩出,數不勝數。

陳氏世祖陳寔為潁川德高望重人物,“兼資九德,總修百行。”諡號“文範先生”,陳宣帝追封他為“潁川郡公”,陳氏尊為始祖。陳氏發源於潁川郡,以“潁川”為堂號,表示該姓氏的先祖是當時潁川地域的望族。從潁川遷徙而來,希望陳氏特別興旺發達。

王家村:根在山西“三槐堂”

海口市石山鎮美貫村的古村門,正面鑲刻“槐門”,背面是“魁星樓”。

“槐門”指的是三槐之門,三槐是王氏的堂號。三槐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是當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三槐堂的起源,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官職不斷升遷,但終生未能為相,王祜在其宅院內,親手植下3棵槐樹,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藉以希望子孫仕途亨通。所以王氏後人以“三槐”為堂號沿用至今。背面是“魁星樓”本意為,科舉高第,歌功頌德。

魁星樓,中國的一種常見建築,也叫做“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隻角,整個彷彿是鬼的造型。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硃筆,意為用筆點定中試人的姓名,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的頭部,意為“獨佔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後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斗七星。

村民指著村門告訴筆者,古時候,村裡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祈求在科舉中榜上有名。文化大革命時,古村門上供奉的魁星被沒收,只留下空空的神龕。


宗族“密碼”:古村門蘊含姓氏遷徙根源


家家都有一張難忘的“名片”

海口市龍塘鎮儒貢村,全村姓蔣。古村正門刻著“儒貢邨”背面“樂安郡”的匾額。蔣氏出自姬姓,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個兒子叫伯齡,被封蔣國君主,轄地在樂安(今山東廣饒以北),是周朝的一個小國。蔣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便以國名為姓,稱為蔣氏,並尊蔣伯齡為蔣姓的得姓始祖。

龍塘鎮新民村委會羅德村,全村姓高。古村門刻鑲著“渤海榮光”。渤海,郡名,西漢時置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州)。其開基始祖為東漢渤海太守高洪。南北朝時,東魏大丞相、渤海王高歡的次子高洋代魏自立,建立大齊王朝,將渤海高氏的盛名推到了極致。所以渤海堂是高姓的堂號。榮光,榮耀。“渤海榮光”以示不忘先祖之地,以郡望渤海為榮耀。

像這樣以郡望命名的村莊還有許多,如龍橋鎮永東村委會儒林村的正面“西河勝境”門,背面,“太原名郡”。落款年月乾隆五十九年桂月吉旦新立。

西河的來歷,周武王給林氏鼻祖林堅封國清河郡(也稱博陵郡),授爵博陵侯,官太子三監,監守於北方;封戶二千,子孫世襲其爵。博陵郡在今河北安平縣一帶,因在淇水之西,又稱西河郡,林氏便以西河為郡望,堂號為“西河堂”。

對世俗功名利祿的嚮往

歌功頌德的功名門往往與牌坊合為一體。

海口市永興鎮儒本村的三座古村門中,有一座就刻有“文魁”古村門,據瞭解,這是紀念本村舉人吳魁朝。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吳魁朝中舉,甚感欣慰的父親為其打造了一座牌坊,可惜的是,這座舉人牌坊尚未豎起,吳魁朝卻於三年之後駕鶴歸西。後人於是將牌坊的橫額鑲嵌在村門之中,以示紀念。無獨有偶,儒本村附近的黃裡村,也有一座三孔相連的“文魁”古門。中門匾額上書的“文魁”二字,是紀念本村乾隆年間的科舉名人黃金華。

龍橋鎮儒全村古石門正面刻著“大樹威風”,背面是“厚德流芳”,落款是道光十五年冬月吉旦。“大樹威風”應該理解為大力弘揚威嚴的氣概,正義的風氣。“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這兩句話歷來成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厚德載物”一語出自《易經》,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龍橋鎮道貢村的村門,正面文字為“美材毓秀”,背面是“青雲得路”。正面一副對聯寫著“美洞神州臻毓秀,材滋福地耀青雲”。 “青雲得路”寓意人仕途得意,步步高昇。那央村委會珠良村、龍塘鎮用榜村、龍泉鎮儒莊村的“鍾靈毓秀”門。

石山鎮三卿村的“三卿”二字是指古代的司徒、司馬、司空3個官職。三卿建村以來,村民們就十分重視文化教育,辦私塾建學校,培育後代,至今私塾保留完整。小小村莊,有舉人,有秀才;民國時期村人王積耀考上黃埔軍校……三卿村不叫“三卿門”,而叫“豪賢門”。

龍塘鎮用榜村的“用榜蜚聲”門,用榜是該村村名,蜚聲,揚名之意。寓意該村人才輩出,名揚四海,千古流芳。

龍塘鎮永羅村的“永羅祥瑞”門。永羅,村名;祥瑞,也稱“福瑞”,被儒學認為是表達天意的、對人有益的自然現象。如出現彩雲,日月合璧,五星連珠、風調雨順,禾生雙穗,地出甘泉,麒麟再現等等,往往是吉祥的徵兆。

遵譚鎮儒鍾村、龍泉鎮儒莊村、國揚村的“居仁由義”門。“居仁”的意思是內心存仁,行事循義。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文是“居惡在?仁是也。路惡在?義是也。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意思是,居所在哪裡?仁就是;道路在哪裡?由義就是居住於仁,行走由義,大人所做的事就齊備了。

龍塘鎮儒昌村“和親康樂”門。這個詞是健康快樂的意思。見梁啟超《論進步》:“其群治之光華美滿也如彼,其人民之和親康樂也如彼。”

龍泉鎮美煥村的“美煥鍾英”門。煥,眾多,盛大。古時形容房屋建築的高大,眾多與宏麗。

龍泉鎮的蓮塘村的“蓮峰呈瑞”門。蓮塘村舊時叫蓮峰村,村民不知何時何因改叫蓮塘村,也許與村前水塘蓮花有關。該村400多人,村莊風光秀麗,人傑地靈。小小村莊有清代皇帝恩賜的兩座牌坊,分別是功名與節孝牌坊,因文化大革命破壞,具體內容不詳,但殘遺仍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