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本文作者黃強

智慧的中國人,不僅修築了地上雄偉工程萬里長城,也建設了水裡的偉大工程都江堰。讀小學時,在課本中就知道了四川都江堰,一個造福千秋,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的水利工程。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1,俯瞰江都水利樞紐】

水利與農業生產休慼相關,水是生命之源,水又是水患之源。水肥沃大地,讓農田收穫,但是肆虐的洪水又是災難。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於水是愛恨交加,從上古時期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到明清時期洪水氾濫,治水名臣築堤修壩,沿河流域人民修建水利,中國人一直與水搏鬥,何時擒住蒼龍,何時肆虐的水就能造福人類。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2,淮河兩岸風光】

都江堰的偉大,無需多言,這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那是古人的智慧。古有都江堰,今有江都站,在江蘇,在當代,也有一個了不得的水利工程,那就是江都水利工程樞紐。對於始建於1961的江都水利樞紐(萬福閘1959年10月開工建設),早有耳聞,卻一直無緣相見。10月19日,江蘇省作家採風,終於有機會進入了水利樞紐的核心區,百聞不如一見。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3,江蘇省作家參觀4號機組(黃強攝)】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地處揚州以東14公里的江都市區,這裡是長江、淮河、運河交匯處,千里淮河的入江口。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4,俯瞰萬福閘(黃強攝)】

淮河發源於河南桐柏山主峰太白頂西北側河谷,幹流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全程1000多公里。淮河流域地跨五省,域面積約為27萬平方公里。但是千百年,淮河河道被黃河反覆侵奪,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導致淮河水系紊亂,成為長江的支流。排水不暢或水無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局面。淮河兩岸是受洪水危害最重的區域,也是歷史最為跌宕的區域。據歷史文獻統計,公元前252年-公元1948年的2200年中,淮河流域每百年平均發生水災27次。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5,江都水利樞紐工程閘道分佈圖】

1949年夏,淮河流域水災嚴重,堤防多處決口。1950年汛期,淮河流域又遭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國家為此開展了救災和淮河治理工作。1951年5月15日,毛澤東在授予治淮委員會等單位的錦旗上題詞:“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江都水利樞紐工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修建的。窗體頂端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6,江都水利樞紐四站】

江都水利樞紐運營後,對於治理淮河,造福社會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水系紊亂得以整治,河水不再氾濫,往昔桀驁的河水在水利工程的引導下,變得俯首帖耳,服務於農田灌溉。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7,千里淮河由此入江(黃強攝)】

畫家豐子愷來此採訪,見到水利工程造福淮河流域人民,水災減少,糧食豐收,感慨萬千,揮筆寫下:

萬福閘前氣象雄,運河新闢艦艨朣。

金風十里揚州路,從此年年慶歲豐。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8,萬福閘前楓葉紅(黃強攝)】

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由4座大型電力抽水站、12座大中型水閘、3座船閘、2座涵洞、2條魚道以及輸變電工程、引排河道組成,是一個集洩洪、灌溉、排澇、引水、通航、發電、改善生態環境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大型水利樞紐。其中4座抽水站共裝有大型立式軸流泵機組33臺套,裝機容量53000KW,設計抽水能力為400立方米每秒,是目前我國乃至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電力排灌工程。其中位於入江水道上的5座節制閘,以萬福閘最大,共有65孔,是迄今為止,閘孔最多的閘口。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9,萬福閘】

江都水利樞紐也是江蘇省江水北調的龍頭,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源頭。江水北調工程是一項紮根長江、實現江淮沂沭泗統一調度、綜合治理、綜合利用工程,工程可覆蓋保障蘇中、蘇北7市50縣(市、區),覆蓋4500萬畝耕地、4000萬人口。“南水北調”是國家實施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東線工程起點位於江蘇揚州江都水利樞紐,供水區域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個省(市)。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10,源頭石碑(黃強攝)】

閱盡滄桑,凝鍊風華,江都水利樞紐傲立三河(江)交匯之地,默默地造福淮河流域,造福河水流淌過的地區。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11,江都水利樞紐核心區景色(黃強攝)】

半個世紀的歲月洗禮,水利人將江都水利樞紐建設成了一個水清岸綠,風光旖旎的風景區。龍柏挺拔,如同綠色的火焰,蓬勃生機;丹桂飄香,500米的銀杏大道,一片金黃……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綠蔭成林,花木茂盛,清風徐來,鳥語花香,“江淮明珠”名不虛傳。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12,遠眺廖家溝(黃強攝)】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的詩用在江都水利樞紐,不僅形象,而且點題。有意思的還有一點,江都水利樞紐工程管理處主任問澤杭,澤是水的意思,姓問,又管水,自然可以用“問渠”來問,水利樞紐何以清如許?包含環境美,水質清,效益高,管理技術的輸出等內容。問主任的回答就是“為有源頭活水來”。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13,五福橋夕照(黃強攝)】

我與水利也有點緣,1995年我做記者時,撰寫了新華通訊社內參《中國水利工程隱患重重》,刊發在專供中央委員閱讀的《國內動態清樣》上,國家領導批示後,由此掀起了全國興修水利工程熱潮。這次有機會來到江都水利樞紐,在這篇美麗的土地上,看到河水清清,樹木蔥鬱,水利樞紐為國家經濟建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非常高興。也希望有機會再來,深入採風,挖掘水利行業感人的故事,抒寫水利人治水管水造福社會的平凡工作,博大胸懷。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圖14,江蘇省作家採風合影,背景是“源頭”石碑】

黃強黃不息2016年、2017年兩次年度文化頭條號。2019年入選精選頻道。

黃強,字不息。服飾史學家、金學家、文藝評論家。已出版《金瓶梅風物誌》《中國服飾畫史》《服飾禮儀》《趣民國》《文人置業那些事》《消失的南京舊景》等著作十多本。

服飾史新著《古代服飾與時尚》《古代軍戎服飾》《六朝人的衣櫃》,即將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古有都江堰 今有江都站——走進江都水利樞紐

黃強著《古代軍戎服飾》《古代服飾與時尚》,商務印書館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