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超級乾坤大挪移,化橫向衝力為前進動力,成就中華文明超強生命力

四大文明古國中,除了中國之外,古埃及、巴比倫、古印度文明都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他們滅亡的原因,都是因為外敵入侵。古代中國也多次遭受到外敵的入侵,有些入侵不僅是局部的,而且是全面的。但是,中國的文明不但沒有滅亡,反而越來越強。是什麼原因讓中國能持續抵抗外敵的衝力,不但不倒,反而還能進一步發展呢?

本文試圖給出答案,即:中華文明在從古至今的發展過程中,善於用自身的文明底蘊,在時間與空間的幫助下化解衝擊,最終能把外來衝擊力轉化為自身新的前進動力。

為何這麼說呢?

中國在秦漢帝國形成之前,中原有多個分散的政權,這讓四周夷狄有貿易的機會與中原互動,等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修建了長城之後,北方匈奴也被迫組成統一政權才能與中原對抗。從此之後,北方草原力量成為了長期擾動中原的主要因素。到了近代,西方的海洋文明以前所未有的力量衝擊著中華文明。

下面我們選取三個重要時間段展開來看一看。

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在中華文明衰敗的時候,草原胡族衝了進來,持續不斷的衝擊力,產生了胡漢融合、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新,最終被轉化為隋唐盛世的成長動力

漢朝衰落之後,三國歸晉。晉武帝一死,安排了一個有問題的晉惠帝在皇位上,這當然惹得司馬家眾位野心家的覬覦。因此八王之亂就來了,整個中原被戰爭蹂躪得一片狼藉。

這種混亂狀況也勾起了胡族的野心。內遷的匈奴移民劉淵率先發難,建立了漢政權;隨後又陸續崛起了後趙、前燕等政權。

超級乾坤大挪移,化橫向衝力為前進動力,成就中華文明超強生命力

這些胡族政權實現暴力征服之後,按說漢族就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了。但此時,漢民族早早發展成熟的先進文明起了關鍵作用。雖然胡族沒有什麼文化,但是他們嚮往漢族先進的文明。因此,在暴力征服之後,胡族政權都向漢族文明靠攏。又因為漢族農耕文明的先進生產力,漢族人口也佔了絕大多數,因此胡族政權無法忽視這個力量。

因此,胡族政權在學習漢文化和胡漢融合上做了積極的探索。

東晉南渡之後,遺留下來的士族和漢民,在北方胡族政權中經歷了被屠殺、被善待、被重視的轉變。

此處以羯族建立的後趙政權為例。

後趙的建立者石勒由於早年被賣為奴,所以對漢族官僚甚至是所有的漢族人有深深的仇恨。石勒起兵初期經常大肆屠殺漢族官僚和百姓。但是,塢堡林立的漢族人民的反抗給石勒勢力的擴展造成極大的困難,同時由於實力增強和認識的轉變,石勒意識到拉攏漢族地主、善待漢人的重要性,所以他改變了統治策略,不再屠殺漢族人,還大量任用漢族士人為官。史載:“陷冀州郡縣堡壁百餘,眾至十餘萬,其衣冠人物集為君子營。乃引張賓為謀主,始署軍功曹,以刁膺、張敬為股肱,夔安、孔萇為爪牙,支雄、呼延莫、王陽、桃豹、逯明、吳豫等為將率。”(《晉書·石勒載記上》)。

同時,要在中原農耕區進行有效治理,也離不開中原的典章制度。因此後趙任用漢官,善待漢人。這以行為本身就是胡族統治者走向漢化的表現。後趙還從五行德運入手,在這方面融入了中華正統。

雖然後趙實行的還是胡漢分治法,但後趙在胡漢融合方面的努力,為其帶來了正向結果。後趙因此一度強大,統一了除東北三省與河西以外的整個北方地區。

超級乾坤大挪移,化橫向衝力為前進動力,成就中華文明超強生命力

繼之而起的前秦苻堅則更進一步,他一心要混一胡漢,使胡漢不再有分別。

苻堅對漢族士人的信任與依賴就表現出不分胡漢的態度。苻堅重用王猛、薛贊、權翼並讓他們掌握機密大權。特別是王猛,得到苻堅十二分的信任,所有的軍政大權幾乎都委任給王猛,王猛更是趁此機會提拔大量漢族士人進入前秦政權,並進行了一系列漢化性質的改革。難能可貴的是,苻堅不但接受而且全力支持。王猛如此受寵,自然會引起氐族貴族的不滿與反對。《晉書·載記(苻堅上)》記載:“諸氐紛紜,競陳猛短。”苻堅誅殺了反對的氐族豪強,還支持王猛肅清法紀。苻融勸諫苻堅,苻堅則對苻融說,“朕正要統一天下為一家,把夷狄當赤子看待,你應該去掉憂慮,不要心懷不安。”

前秦在胡漢融合過程中有眾多阻礙。但是有賴於苻堅和王猛的充分信任,最終前秦的漢化水平非常高。前秦胡族政權與漢人智慧的結合,使北方初步出現了天下安定百姓樂業的局面。

但是,因為苻堅操之過急,胡漢融合的深層矛盾沒有解決,就急於一統天下,最終功敗垂成。

前秦瓦解之後,一直要到公元5世紀,北魏才把中國北方再一次完整地統一起來,並持續了較長時間。

北魏在吸取前人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胡漢融合方面邁出了一大步。491年,魏孝文帝在北魏推行全面漢化,隨後遷都洛陽。這是五胡十六國100多年胡漢融合的高峰。雖然北魏政權經歷漢化之後引起了內亂,但客觀上促進了胡漢融合的深入。

在政治上,北魏進行分片分區治理,採用不同的方式針對草原和農耕區進行管理。雖然沒有形成穩定的制度,但是也算因地制宜。

在經濟上,因為北方經過了100多年的戰亂,人煙稀少,土地大片荒蕪。北魏因此有條件施行創設並推行均田制,按口授田,這為後來的經濟繁榮和人口增長創造了條件。

在文化上,經過全面漢化,北魏逐漸脫離了鮮卑族的風俗習慣,廢除了酷烈的刑罰等落後制度,已經完全與漢族無異。

北魏在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之後,因為戰爭和政治競爭的需要,西魏又創新發展出了

府兵制

超級乾坤大挪移,化橫向衝力為前進動力,成就中華文明超強生命力

小結:

中華文明自身在曹魏、西晉時是處於衰敗期的。正因為如此才導致政治衰落,動亂四起。

在五胡十六國演化過程中,中華文明遭受巨大的衝擊。但是,因為中國疆域廣大,在中原被消滅的司馬氏政權,跑到江南還可以繼續建立王朝,存續原來的衰敗文化。在中原地區,因為中華文明對胡族自身文明存在巨大的優勢,所以文化落後的胡族政權先後學習中華文明,進行胡漢融合,最終北魏在這方面走到了全面漢化的高峰。

在這個過程中,中華文明抵禦並吸收了五胡一波又一波的衝擊,不但沒有倒下,反而愈挫愈奮。對中華文明來說,胡族政權在學習並融入漢文化的過程中,他們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均做出了創新。胡族政權還在胡漢融合過程中把草原的質樸精神融入了漢人過於文弱的文明中。最終,胡族不但把自身融入漢族,還為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的精神血液,為中華文明下一階段的發展打好了基礎。

群體融入、制度創新、文化精神注入,終於成就了隋唐帝國的強盛國力和燦爛文化。這一切均基於200多年來胡族的衝擊力被轉化為中華文明的成長力。

唐末五代十國時期,草原衝擊力為中華文明摸索出了二元政治結構,奠定了一國多制的基礎,直接塑造了現代中國疆域。

大唐盛世過後,回紇、吐蕃、沙陀、契丹等胡族相繼侵擾中國,而沙陀族和契丹族的發展和機緣更具有優勢。五代中有三個是沙陀族人建立的,契丹則雄踞中國北方,建立了大遼。

沙陀人後來融入漢族消失於無形。而沙陀人石敬瑭為了自保,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大遼。別小看這一塊1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它對中華文明的意義不凡。

超級乾坤大挪移,化橫向衝力為前進動力,成就中華文明超強生命力

遼代建築 白塔

大遼作為草原崛起的遊牧民族,在與中原互動的過程中,實現了既統治草原,也統治幽雲十六州這10萬平方公里農耕區的局面。大遼因此發展出了創新性的“一國兩制”。

大遼按照兩種制度對胡漢進行分治,即“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這兩種制度執行的分界線基本是長城。北面實行國制,南面的幽雲十六州實施漢制。大遼在行政機構上設立了南北兩院,北院處理草原遊牧地區事務,官員一律任用契丹人,掌管草原軍政大事;南院處理農耕地區事務,官員主要由漢人擔任,掌管農耕區軍政大事。在北院以“番律”治理契丹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在南院以漢律治理漢人。

這樣,在草原地區大遼統治者是草原大可汗,在農耕地區大遼統治者是儒家文明的皇帝。

這種一國兩制,在大遼內部實現經濟上的內部循環,在政治上實現互相支援和制約。以這種制度,大遼突破了胡虜無百年國運的魔咒,發展了200多年。

小結:

唐末五代十國這段時間,主要是中華文明的內亂,胡族的影響相對於五胡十六國時期要小。但是,後起之秀的胡族契丹,其橫向衝擊力與中華文明相結合,做出了重要創新。

大遼的一國兩制創新,直接被後來的元朝和清朝所借鑑併發揮,並從一國兩制發展為一國多制,從而把中國疆域內的中原、草原、西域、高原全部統合進中國這個政治體,也為現代中國奠定了疆域基礎。

超級乾坤大挪移,化橫向衝力為前進動力,成就中華文明超強生命力

清末,海洋文明的衝擊力,促使中國轉型成為一個近現代國家。

清朝末年時,中國所面對的外部衝力不是來自於中華文明圈內,而是來自於歐洲的海洋文明。這種衝擊是前所未有的。

清朝之前古代中國所遇到的外部衝擊,其特點均為:來自中華文明圈內或周邊,雙方有較多接觸和了解,雖然對方武力一時佔優,但其文明落後於中國。因此,中國總能用高於外來力量的文明化解外來衝力。

但海洋文明的衝擊不一樣,他們不但武力佔優,文明也不落後。同時中國與他們接觸極少,缺乏深入瞭解,觀念不同也無法有效對話。因此李鴻章發出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呼喊。

幸好中華文明底蘊深厚,在面對海洋文明的衝擊時,有足夠的智慧化解並吸收。

也幸好中國已經形成了多元一體的超大國家,有龐大的疆域和眾多的人口,因此中國有空間和龐大基礎承接其衝擊力。最終中國抵禦住了晚晴70年的外來衝擊。

中國人通過犧牲、摸索、奮鬥,依然把這個外來衝擊力轉化為了成長動力,從而使自身蛻變為一個近現代國家。

小結:

西方力量的到來,打破了中國的王朝專制,為中國輸入了平等、法治、民主、自由、權利和義務等中國從來沒有的觀念,中國也因此從一個古代王朝轉變為一個近現代國家。中國還從中學會了工業革命與一系列近現代經濟社會制度。中華民族也在此過程中形成,為中國後來的成長和發展奠定了新的基礎。

超級乾坤大挪移,化橫向衝力為前進動力,成就中華文明超強生命力

結語:中國不斷把外部橫向衝擊力轉變為自身前進的新動力,實現波浪式前進、螺旋上升式發展。

事物的發展趨勢總是前進的、上升的,但是其道路卻不是直的、一帆風順的,而是迂迴曲折的。我們形象地稱之為波浪式前進、螺旋上升式發展。

中華文明本來是在東亞這片樂土一路按照自身邏輯前進的。但是總有一些衝擊力從橫向衝撞過來,使中華文明的前進道路發生曲折。實際上前進與橫向衝擊是不矛盾的。縱觀歷史,中華文明或多或少在自身出現問題時,才會遭遇外來衝擊力。中華文明也總能適宜地把橫向衝擊的力量轉化為自身重新前進的動力。

每一次橫向衝擊力的到來,反而讓中華文明提高了發展起點。中國的發展也因此逐浪變高。雖然在外力衝擊時偶有低谷,但每次低谷都為下一次更高的高點積蓄了新的動力和能量。

張無忌在萬安寺下施展乾坤大挪移功夫,把眾武林人士垂直下降的力消解,從而解救了眾人。中華文明發展的特殊之處在於,不但能把外來的橫向衝擊力消解,而且能在消解的同時,把橫向衝擊力轉變為自身成長的新動力。這種能力是“超級乾坤大挪移”,正是這個“神功”保證中華文明在眾多古老文明中碩果僅存。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今天的原創首發文章,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