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養腎就是養命,這些“短命”禁區,80%的人都碰過

1久坐

出門坐車,上班坐在電腦前,回家又坐沙發上,這種每天“連坐”的習慣看似輕鬆,實則傷腎。長期固定一個姿勢容易壓迫與腎相表裡的膀胱使得膀胱經氣血不暢,腹腔和下身的血液循環受到阻礙,自然就會影響腎,造成腎虛。一般來說,無論工作多忙,久坐都不要連續超過2小時,工作中每隔2小時應進行一次約10分鐘的活動。通過走動或是做簡單的微動等,來調節身心。情況允許的條件下,最好每40~50分鐘就站起來活動一下。

養腎就是養命,這些“短命”禁區,80%的人都碰過

2熬夜

如果長期熬夜,就會出現失眠、健忘、易怒、焦慮不安等神經、精神症狀。這種生活方式長期發展,極易導致腎精耗損過多,過勞傷腎,從而導致腎病的發生。現在熬夜的人很多,尤其是年輕人,有的需要加班加點完成工作,有的痴迷足球比賽,有的偏愛上網看大片、通宵玩遊戲……一旦陰精損耗過多,就會過勞傷腎,出現黑眼圈一精神不振等症狀,尤其是過了40歲後更容易出現腎虛。熬夜對女性的傷害也很大,因為女性屬陰,而夜晚也屬陰,熬夜後女性的腎陰不足,容易出現腎陰虛。

養腎就是養命,這些“短命”禁區,80%的人都碰過


3吸菸酗酒

人們認為吸菸傷肺,其實,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與腎之間的陰液也互相滋生,肺陰虛可傷及腎陰,導致腎虛。所以,吸菸對腎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長期酗酒容易傷肝,而肝腎同源,肝腎之間關係密切,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和轉化。腎精的充盈有賴於肝血的滋養,肝受到損害,自然會波及腎,所以,頻繁飲酒也是不利於養腎的。

養腎就是養命,這些“短命”禁區,80%的人都碰過


4亂用藥物

很多藥物都對腎臟有損害作用,特別是老年人的腎臟。常見的對腎臟有損害作用的藥物有抗生素、非類固醇藥物(如速效感冒藥、止痛劑等)等,還有一些中藥也會對腎臟造成較大損害,更不能亂吃民間所謂“神醫”開出的偏方,土方。因此,老年人不要育目迷信藥物,要記住,“是藥三分毒”,任何藥物都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

養腎就是養命,這些“短命”禁區,80%的人都碰過

5壓力太大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生活壓力大,精神長期緊張,容易使身體抗病能力顯著下降,有的人脾氣越來越暴躁,有的人變得多愁善感。長期處在這種精神壓力下,身體的免疫力自然就會下降,腎臟可能因此而逐步出現虧損。

養腎就是養命,這些“短命”禁區,80%的人都碰過


6久病的人

疾病的發生發展是正邪相鬥的過程,如果久病不愈,正氣就會越來越弱。日久就會累及於腎而出現腎陰、腎陽的虧虛。人體各臟腑之間,在生理上相生相剋,病理上也會相互影響。當某一臟腑發生病變時,在一定條件下,會影響到其它臟器出現病症。腎為先天之本,為元氣之所繫,五臟六腑之陰需要腎陰來供給,五臟六腑之陽需要腎陽來滋養。所以,如果久病不愈,失於調養,就會損傷腎中的精氣。

養腎就是養命,這些“短命”禁區,80%的人都碰過


7咖啡過量

咖啡最大的功效就是能夠提神,因為咖啡因具有很強烈的苦味,能刺激大腦中樞神經、消化系統、心臟等。適量的咖啡因,能夠促進消化液的分泌,減輕肌肉疲勞,改善腎功能。但過量就會導致咖啡因中毒,增加腎臟負擔。另外,體內的鎂和檸檬酸鹽能預防腎結石的形成,如果過量飲用咖啡就會導致這些物質被排出體外,使尿液中鈣增多,形成腎結石的概率也就相應增加了。

養腎就是養命,這些“短命”禁區,80%的人都碰過

8憋尿

很多人都有憋尿的習慣,認為忍一時並不會對身體有什麼傷害,大多數人並不會特別在意,而且忍尿、憋尿,有時也不是人們自願的。最常見的就是出門在外,許多公共場所的廁所衛生不佳、臭氣沖天,常令人退避三舍,或者因為工作太忙放不下,但有了“尿意”而不能及時排尿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俗話說“流水不腐”,正常排尿不僅能排出身體內的代謝產物,而且對泌尿系統也有自淨作用。憋尿時膀胱脹大,膀胱壁血管被壓迫,膀胱黏膜缺血,抵抗力降低,細菌就會乘虛而人,大肆生長繁殖,不僅容易引起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統疾病,嚴重者還會影響到腎臟功能。

養腎就是養命,這些“短命”禁區,80%的人都碰過


9性生活頻繁

房事過度的人常常出現腰膝疲軟、頭暈耳鳴、健忘乏力、面色晦暗、排尿頻數等症狀,男子陽痿、遺精、滑精,女子月經不調、宮冷帶下。這些都是腎臟受到損傷的表現。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失精過多,雄激素、雌激素虧損,人體免疫功能減退,人體組織蛋白形成能力低下,血循環不暢,內分泌失調,代謝率降低等,不僅會造成身體虛弱,而且容易引起疾病。中醫學認為,腎藏精。腎精化生出腎陰和腎陽,對五臟六腑起到滋養和溫煦的作用。腎陰和腎陽在人體內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人體的生理平衡。如果這一平衡遵到破壞或者某一方衰退就會發生病變。因此,與愛人“共赴巫山”的時候,請千萬注意“度”。

養腎就是養命,這些“短命”禁區,80%的人都碰過

關注我,每日為您更新養生,健康小知識,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