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捨得,抑或捨不得--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長 楚水

捨得,抑或捨不得

--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長 楚水

亭子裡拆下來的這些舊木料,堆積在院外已經有些日子了,一直捨不得扔掉。原本想讓其脫胎換骨,搖身一變成為魚池旁邊的圍攔。可幹活的工人總說:

"木板上的釘子,需要一個一個拔下來,至少需要兩天,現在,人工費多貴呀,還不如買新的木料划算⋯⋯"

捨得,抑或捨不得--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長 楚水

說的也是,一會清運垃圾的車就是來了,就這麼白白地扔了嗎?仍然有點悵然。記得小時候,上山打柴,大都是茅草,硬枝幹兒的植物都很少。若是在老家,這些物什肯定是最好的燒柴,可若是運回老家呢?這來回的車費和油錢,一算下來,不知能買這樣的幾車⋯⋯。記得過去經常幹這樣的傻事,為了一個原本沒有利用價值的東西重新利用,經常會花費幾倍甚至十幾倍的費用去修復使用,而勉強修復的東西,往往又不經使用,不能說不是一種抱殘守缺的悲哀。仔細想也是,自己原本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農民,想徹底根除根深蒂固的小農意識,也實在太不容易,還不如不勉強自己。

還記得小學的時候,上世紀七十年,一個白色塑料袋子,都是珍奇寶物。上學時裝點飯菜,多少能夠保溫,包書皮又能防溼防雨。經常是一個塑料袋子破損的不能再使用,方肯遺棄。可現在呢?塑料袋子早已成為農村垃圾處理的最大難題,白色汙染,嚴重影響著生態環境。如果現在還有誰還視隨手可棄的塑料袋子為珍奇之物,那他肯定是桃花源裡走出來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武陵奇人,讓人不可思議。否則,也只能說楚某徒有陶潛之心,而無東籬採菊之志,目前,還不敢去做桃花源裡的春秋大夢。

然而,還是有點惆悵。運垃圾的車就要來了,眼睜睜地看著這至少可以當柴燒的物什,被當作垃圾運走,又委實有點與心不甘。總覺得原來亭子的立柱,仍然可以做圍欄的柱子,於是,還是決定留下這六根立柱,其他的東西,遺棄就遺棄了,還是順其自然吧。因為抱殘守缺,猶如刻舟求劍,僵化的並不僅僅是自己的心態,而是思想意識。

其實捨得,抑或捨不得,都是人生境界。捨得放棄,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捨不得放棄,如塞翁得馬,焉知非禍。據說,捨得二字,源於《易經》的卜辭,然而,又不見確切記錄。而捨得之"舍",又佛祖舍利子之"舍",相同造形,相同讀音,讓人不能不發生聯想,捨得,就是佛祖境界,涅槃精神。然而,據考證,“捨得”一詞最早出自佛經《了凡四訓》:

"捨得者,實無所失,亦無所得"

捨得,抑或捨不得--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長 楚水

遠比佛祖如來菩提樹下頓悟成佛,至少要晚一千五百年以上。所以,這裡就暫不糾結"捨得"是《易經》卜辭預測,還是佛祖的禪悟開釋,總之,需要有一種敢於放棄一切的捨得心態,才能促進新陳代謝,當時,這也是生命文明之必然。順其自然,就是道法自然,德法自然。

楚水:1968年4月10日生,河北阜平人。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長、《神州》雜誌編委會主任。2007年1月獲公安部、中國國際友誼促進會“促進民間外交特別貢獻獎”。

已經出版詩集《繆斯眼睛》《情的風景》《沒有希望的希望》,散文集《夢爨隨筆》《拙讀書屋》等。主編《中華傳世藏書》《新編智囊全集》《文白對照全譯(資治通鑑》等十餘種大型圖書,總計百餘冊。

北京大學季羨林先生曾說:“認識楚水同志多年,他為人正直,是非分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