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4 不是“捐贈者”而是“夥伴”,這才是非洲選擇了中國的原因!

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於9月3日至4日舉行。

不是“捐贈者”而是“夥伴”,這才是非洲選擇了中國的原因!

這是今年中國規模最大的主場外交活動,論壇成員包括中國、與中國建交的53個非洲國家及非洲聯盟委員會。隨著峰會開幕,世界輿論場“中非話題”持續增溫,各方人士紛紛解讀,不過有一個聲音總是若隱若現——

非洲為何如此青睞中國?中非關係何以如此親密?

是因為錢嗎?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每年為援建世界其他貧窮國家進行專項撥款,尤以非洲國家居多。

不是“捐贈者”而是“夥伴”,這才是非洲選擇了中國的原因!

《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顯示,中國在2010-2012年的對外投資中超過一半給了非洲。2016年,中國對非投資、貸款已超1000億美元大關,較2010年增長了近50倍。

不過倘若僅以援助金額衡量,有個問題就解釋不了了。因為要說“撒錢”,西方國家更是大手筆且出手更早。

數據顯示,二戰後西方國家對非援助累計投入超過1萬億美元,2011年發展援助委員會對非援助仍然達到了326.11億美元。就連臺灣當局的“蔡省長”,這些年也沒少跑非洲搞“金元外交”,但一樣收效甚微。

那麼,中國的獨特“魅力值”是什麼?

先來看一個例子。蘇丹,位於非洲大陸東北部,是非洲面積第三大國,自然資源豐富。它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與歐美進行了“石油合作”,但一次因為在海灣戰爭的立場被歐美遺棄,一次又被列入“支恐”名單被單邊經濟制裁,兜兜轉轉幾十年,始終未能擺脫貧窮。但自從20世紀90年代,其時任總統巴希爾訪華邀請中國公司幫助勘探和建立石油工業。短短7年時間,中國幫助蘇丹建立了上下游全套石油工業體系,讓其成為石油出口國。

不是“捐贈者”而是“夥伴”,這才是非洲選擇了中國的原因!

肯尼亞總統肯雅塔(左)在蒙內鐵路移交儀式上

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這恰恰是中國對非合作理念區別於西方國家的根本所在。

麥肯錫諮詢公司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總共為非洲帶來了數百萬計的工作機會,三分之二的中國企業為當地人提供技能培訓,二分之一的中國企業提供實習機會,還有三分之一的中國企業為當地引進了新技術。

恰如有人所言,非洲人民承受過500多年殖民統治,包括300多年奴隸販運,殖民主義是什麼,他們最清楚。

不是“捐贈者”而是“夥伴”,這才是非洲選擇了中國的原因!

歐美等西方國家是很“豪氣”,但他們的援助往往附帶著苛刻的政治條件:只有達到西方的“民主”和“良治”標準,接受西方的價值觀,按其要求改造本國政治經濟體系的非洲國家才可能獲得援助。而且,即便按照要求改了,歐美國家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往往不負責輸出完整的工業鏈,最終非洲國家也只是純粹的經濟殖民地。

而中國從來不會把方案強加給誰,秉持的是平等合作的理念。即便是簡單的敘述用詞,中國也非常注意:對非洲更多的不是“捐贈者(donor)”而是“夥伴(partner)”,不是幫助而是“合作(cooperation)”。

中國前非洲事務特別代表、前外交部非洲司司長劉貴今也舉例說,

自己曾兩次與非洲南部一個與中國沒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商談建交事宜。當時,該國的總統是商人出身,一直在為建交“開價”。中國政府予以拒絕,並再次強調建交不是買賣,如果時機不成熟,我們可以等,“等了十幾年,他們換了一個總統,願意無條件與中國建交”。

當然,中國並非“冤大頭”。

中國對非合作助力非洲經濟騰飛,非洲之於中國戰略意義同樣非同一般。

外交部非洲司司長林松添就曾說到:非洲是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最可靠的“戰略同盟軍”。

“同盟軍”的描述可謂相當形象了,非洲有50多個國家,是世界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佔聯合國成員國總數四分之一強。過去,是“非洲兄弟將我們抬進了聯合國”,現在國際局勢波詭雲譎,美國孤立主義傾向加劇,非洲仍是中國外交必須團結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和戰略依託。

不是“捐贈者”而是“夥伴”,這才是非洲選擇了中國的原因!

此外,中國和非洲,兩者經濟發展具有很強的互補性。總體而言,我國與非洲國家處於工業化進程的不同階段,雙方在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升級方面互有需求。而且隨著非洲人口增加,經濟復甦,城市化進程加快,將有望成為我國最具潛力的商品、服務貿易和工程承包市場。不說別的,僅華為一家公司而言,其全球收入的15%都來自非洲。

“中國的到來很大程度地改變了這種捐助國與接收國的敘事。” 在《致命援助》一書中,贊比亞經濟學家丹比薩•莫約直言不諱。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不是誰的“地盤”——中國深諳這個道理。過去,正是基於這一理念,我們走進了非洲。相信未來,中非合作將開拓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雙方迎來更多的發展奇蹟。

不是“捐贈者”而是“夥伴”,這才是非洲選擇了中國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