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您老了嗎?

美好週末,奉上一篇江毅的《您老了嗎》,與您一起聊聊“老”這個話題。

您老了嗎?

人活到多大年紀算是老啦?

按照咱們國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規定,年滿60歲即為老年人。其實,這只是一個法律上的說法,屬於“一刀切”,具體到每一個人那標準是不一樣的。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經過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測定,對年齡劃分標準作出了新的規定。該規定將人的一生分為五個年齡段——未成年人:0至17歲;青年人:18歲至65歲;中年人:66歲至79歲;老年人:80歲至99歲。在新標準下,是不是越活越年輕了呢?

您老了嗎?

記得剛入伍的時候,在新兵連裡,我們那一夥新兵蛋子互相之間都以“老”相稱——老張、老李、老王……終於有一天,班長實在聽不下去了,衝著我們吼了起來:十八九歲的毛孩子,老個屁!嘴上長毛了嗎?於是,“老字輩”們立馬迴歸為“小字輩”了。那個時候,我們認為人長了鬍子就是老了。

您老了嗎?

十年前,我去採訪一位離休老幹部,他當過多年的縣委書記,是那種到了村裡就拉起架子車和農民一起幹活的領導幹部。年近八十的他對我說:“我個人的體會是,人在75歲以前沒有老的感覺,體力、精力都和中年的時候一樣。過了75歲以後,才真是老了。”當年我40多歲,聽了他的話以後,我覺得自己離老還遠著呢,於是,繼續和20多歲的小夥子們一起打籃球、去野外爬山。

您老了嗎?

春節,我陪著省領導去幹休所看望老幹部,一位老阿姨的話讓所有在場的人都受到了鼓舞。她說:“我今年感到自己確實老了。去年還沒有這種感覺,能張羅一大家人的飯,今年有點力不從心了。”

這位阿姨93歲,按照她的說法,92歲以前人都不老。於是,50多歲的我信心倍增,繼續打球、爬山。

您老了嗎?

老還是沒老,雖然自己說了不算,但至少有可以自己做主的因素。

首先,老是一種自我的感覺,以“老”自居的人,也許50歲就進入老的狀態了。著名作家王蒙說他從年輕的時候就特別愛唱一首丹麥民歌《在森林和原野》,現在70多歲的他更喜歡這首歌了,因為這歌裡的一句詞,他覺得是真理:“只要我們心不老,幸福的生活就快要來到。”可見,老還是不老,要看自己是不是有一顆年輕的心。

您老了嗎?

當然,身體衰老了,光心年輕同樣是老了。所以,不老還是一種能力。如何才能讓自己具有不老的能力,我查遍了老年學、老年社會學和各種益壽延年的書,都沒有“不老的能力”的方法。

後來,我想起了自己在學校裡教書的時候講的課程《組織行為學》,那裡面有關於能力的說法,我權且套用一下:影響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四個方面因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社會實踐、自我提升。我覺得“不老的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應該也是這四個方面。

那如何才能發展這種能力呢?我還是用一個故事來說明吧。我的朋友大劉,每週有三個晚上必然得回家看獨居的老母親。不管有什麼事,他都說,不行,我今天得回家讓我媽給我做飯吃。大劉母親90多歲了,他為什麼一定要讓老母親給自己做飯吃?他的觀點是,我讓我媽給我做飯吃,我媽就不會變老。如果我要是請個保姆給她做飯,她可能早就不能生活自理了。仔細琢磨一下,大劉的這個理論和實踐正對應了那“四個因素”。

您老了嗎?

怎麼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老了,有標準嗎?

沒有官方標準,也沒有科學依據,我只能給您提供一個參考標準,受王蒙先生喜歡的那首歌中歌詞的啟發,我認為標準是:只要您覺得幸福天天在您的身邊,您就沒有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