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經濟困難時,為何不發行國債的方式,為何採取增印鈔票的方式來解決呢?

天風書蟲


發國債先不說需要還本還息,就先說經濟困難?為什麼困難,市面上缺錢缺流動性,國債也是從市場上湊錢,本來就沒流動性,還變相的收緊了市場上的錢,錢在銀行裡也可以成為流動資金,降準降息就可以,這些方法其實頂多就是盤活存量,只有髮型新貨幣才能讓市場快速的活動起來,當然,通貨膨脹也會隨之而來,不怕通貨膨脹,就怕經濟疲軟,治通貨膨脹的方法很多,比如以前一直用樓市來做海綿,現在這塊海綿因為吸水太多已經成了堰塞湖,已經不光失去蓄水功能,甚至已經影響到全局的生存,還有一種好辦法,那就是把資金引導進股市,即可以讓上市公司融到便宜的資金進行產業活動,在通貨膨脹率到一定的高度,又可以讓國有股份減持,既充盈了國庫,又抑制了通脹,通脹實在太高,來一次股災也是可以的。


對寸心


國債要給你利息並且要還給你。你的錢會越來越多,那麼央媽的錢就會越來越少。

比如你和我各十斤麵粉,我從你這借五斤,還給你七斤。那麼我只有八斤了,而你有面粉十二斤,總數還是二十斤,假設每人每頓吃一斤,你可以吃十二頓,而我只能吃八頓了。

而印鈔,實際就是衝折的手段。你手中還是十斤麵粉,而經過我手,這十斤麵粉我給你兌五斤水,然後還是給你十斤,那麼你實際麵粉就是七斤半,你還是每頓吃一斤,那麼你只能吃七頓半,而我可以吃十二頓半了。


粗俗的真語


發行國債是政府給老百姓借錢,是要還的。目的是既增加貨幣的流動性,又穩定物價,穩定幣值,穩定人心。是一種官方信用,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增印鈔票就是稀釋貨幣,說白了就是政府從老百姓口袋裡拿錢,是不要還的。雖然能大大增加流動性,但會導致物價上漲,貨幣貶值。俗稱通貨膨脹。


居家活佛


樓主你好,經濟困難時為什麼不發行國債的方式,為什麼會採取增印鈔票的方式來解決呢?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形下,那麼我們注意到,中國人民銀行確實是加印了6000億的新鈔票。但是印發了6000億的新鈔票並不是來緩解經濟困難的情況,相反,如果說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緩解經濟問題的話,那麼我相信就會造成一個貨幣貶值的狀態,這樣的話就會形成加速的通貨膨脹,對於我們手裡錢的購買力就會形成變質,所以說是不可取的。

那麼這個央行印發6000億的新鈔票的目的是什麼呢?實際上它是為新冠肺炎的這個病毒傳播,奠定了一定基礎!作為鈔票來講,每個人可能都會或多或少的放在自己身上,那麼鈔票每個人都不會丟棄,如果說是一個新冠肺炎的感染者,通過接觸性的傳播,通過飛沫傳播等各種傳播途徑導致新冠肺炎的病毒在這張鈔票上,那麼當一個健康人拿到這個鈔票的時候,可能最終的結果也會感染。

所以印發新鈔票的目的是銷燬6000億的舊鈔票,有這種感染風險的鈔票都應該銷燬,那麼印發新鈔票就不會有這樣的風險存在了,而且現在也提倡通過這種無感支付電子支付的方式來進行付款,儘量還是避免藉助鈔票,因為鈔票確實是有一定的傳染性存在。


懂社保


提主所說的增印鈔票實際上是大家的一個誤解。

對於主權國家來說,央行的信用是非常重要的。不會採取增印鈔票的方式來解決經濟困難。而且增印鈔票的方式也無法解決經濟困難,只能造成經濟更加困難,比如使得通貨膨脹進加劇等,使經濟的困難變多、變得更復雜。

並不是說央行可以隨便印鈔票,然後去買東西來支持經濟。印鈔票是要有信用背書,也要有類似於資產抵押的。

比如我們的貨幣增加有幾種方式,要麼通過借貸關係,要麼通過外匯佔款。

借貸關係比如說,發行一個億的國債,那就相當於市場上多了1億的錢,國家給你個欠條,這一這些錢用來做建設或者國家行為的長期投資行為。

我們做銀行貸款也是這個樣子,貸款200萬買個房子。你打個欠條給銀行,銀行把這個錢給你,你再交給開發商,市場上就多了200萬的流動資金。央行不能隨便拿出200萬來說給大家花吧,來我們來刺激經濟,他給誰呀?

另外一種方式使外匯佔款。比如有個外商,帶1億美元來中國投資,拿這個錢到銀行去換匯。我們收下這1億美元給他7億人民幣。這7億人民幣是在市場上多出來的流動資金。

如果他要是過幾年再走,把人民幣再換成美元帶走,還給他後市場上的流資金就又減少了,那經濟的活力就會受到一定影響。所以我們對資本外流這個事是很關注的。


莫水宏觀經濟


大家都知道,當一國政府面臨經濟困難時,要解決經濟上臨時性週轉的困難,有兩種方式:一是加印鈔票,比如津巴布韋、委內瑞拉等等;另一種方式,則是發行國債,比如美國和日本。兩者方式各有好壞,我們一一細說。

加印鈔票

加印鈔票其實是掠奪居民手中的財富,相當於把財富從居民手中轉移到ZF手中,舉個簡單的小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比如A國,目前整個社會上各類商品財富總價值為10萬億元,若此時A國政府發行10萬億的貨幣,那麼貨幣與商品是等價值的,一元貨幣可以買一包泡麵。小明手中有1萬元,理論上可以買1萬包泡麵。不過此時A國政府因為某些原因,新印發了10萬億的貨幣,這時候市面上的貨幣數量就變為了20萬億,但是各類商品的總價值沒變,依舊為10萬億價值,此時貨幣與商品要匹配,就變為了2元錢才可以買1包泡麵(這就是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通脹),小明手中的1萬元,此時變成只能買5000包泡麵,小明資產無形資產縮減了一半,這一半的價值被ZF拿走了,因為新印發的鈔票在ZF手中,購買力屬於ZF的。


PS:上述例子只是一個很粗糙的例子,現實中印刷出來的貨幣不可能全流通到市面上,所以不能直接簡單的等價,貨幣實際貶值會低於我們所舉的例子。

適當的加印鈔票,影響不會太大,特別是長期緩緩增加,類似於溫水煮青蛙,居民的反映相對較小,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也會稀釋這個影響,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高於加印鈔票的速度。當然如果控制不好,津巴布韋以及委內瑞拉,以及民國時期的法幣、二戰時期的德國馬克等等就是赤裸裸的案例,鈔票直接遭到民眾的牴觸,成為廢紙。

國債

國債就是當ZF需要資金時,通過發行債券,向民眾借錢的,到期支付本息(或者分期還息到期還本),發行國債不會增加市面上流動的貨幣量,因此不會造成通脹,但是國債發行過多,風險也很大,以美國為例,超20萬億美元的國債,每年產生的利息已經成為美國財政支出的最大一筆負擔,如果繼續增長,一旦哪天無法按時歸還國債本息造成逾期,那麼ZF信用掃地,國債也成為廢紙,對於國內的經濟建設以及在國際上的信譽是極大打擊,因為沒有人會在信任該國ZF了。


總結

兩種方式各有好壞,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將兩者相結合,都控制在一定的量範圍之內,這樣經濟才是可持續發展的。


鯉行者


當一個國家經濟困難的時候,不一定就需要採取增印鈔票的方式來解決。而且一味地印鈔票並不能拉動經濟增長,只會帶來惡性通脹。如果經濟低迷,增長下滑,甚至出現了經濟衰退,一般可以採取三種方式:

拉動經濟採取的三個主要方式:

1.降低存款準備金率

降準是通過減少銀行向中央銀行繳納的保證金,釋放出更多資金,再通過貨幣乘數實現貨幣創造,為市場帶來大量的流動性,流動性充足,可以穩定經濟活動中的資金鍊不出現斷裂,同時可以穩定金融市場,也可以讓更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拉動增長。

2.降息降低社融成本

當經濟情況不佳的時候,各國央行會通過降息的方式,為市場提供流動性支撐,通過降息,可以降低企業貸款成本,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促進經濟活動總量的提升。同時,通過降息,降低儲蓄,將資金從金融系統趕到實體經濟中,促進投資和生產經營活動。

3.發行國債及地方債

通過發行國債和地方債,可以籌集資金,通過籌資投向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短期可以有效的穩定社會就業情況,可以穩定宏觀經濟,可以拉動投資增長。這也是各國普遍使用的方式,在經濟受到衝擊的時候,債券發行就會加大。

因此,印鈔並不是解決經濟困難的方式,印鈔是一種無奈之舉。所謂印鈔,就是增加貨幣供給,但是貨幣供應需要與經濟活動需求相匹配,如果貨幣發行量遠遠超過實際經濟活動需求,就會出現過度的貨幣超發,帶來的就是貨幣貶值,通貨膨脹,而如果本身經濟困難,就會出現滯漲,經濟不增長,通脹再上升,更容易引發經濟危機。

為什麼有些國家要不斷印鈔而不發行債券呢?

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實力不足,信用不夠,發行債券沒人買,那還是籌不到錢。而且有些國家本國沒錢,過度依賴外債,那麼會出現一個情況:當經濟困難時,市場會擔心經濟崩潰,從而出現資金出逃,貨幣大跌,對應的就是外債變大(外幣增值了)。

所以這些國家只能不斷的印鈔來解決短期問題,但這又催生了新的問題,過度印鈔,鈔票就會大幅貶值,白菜漲到幾萬塊一斤,民眾可能連吃飯都成問題,還怎麼去投資,怎麼去發展經濟。

美聯儲實際上也在不斷印鈔

美聯儲的國債是全球最高的,通過不斷髮行債券來刺激經濟,主要是美債不缺買家,美國是持續的貿易赤字國,向海外國家輸入美元,他們為了進行外儲管理,購買美債保值,但如果美債發行較大,或者美國金融機構出現“錢荒”的時候,美聯儲也會印鈔進行回債回債,投放流動性,只不過美國的印鈔速度並不快。

總結:

當一個國家經濟出現困的時候,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持,提供充裕的流動性支撐,並且需要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促進經濟活動的擴張,還會配合出臺投資計劃及減稅計劃,全方面的穩定宏觀經濟,而不是簡單的開通印鈔機印鈔票。


財經宋建文


發行國債,可以說是常態手段,不僅僅美國發國債,我國也是存在。比如1981-1984年我國每年國債發行總規模約40億元,1997年發行國債530億元,2012年我國全市場發行國債1.36萬億。而在2012年時我國存量國債已突破7萬億規模。

我國這些年經濟發展可謂穩紮穩打式的推進,仍舊每年有著發行國債。美國也是如此,可以說世界各個經濟體均是如此。發行國債是常態提量經濟的手段之一。

那麼,對於題主的問題,為什麼在經濟困難時不發行國債的方式,而是採取增印鈔票的方式解決呢?

其實,貨幣的增量手段之一也包括著國債。怎麼講呢?貨幣流向市場,不是簡單的直接印出來流向市場。因為,如果單一的將貨幣印出來以後就流向市場,如果印多了怎麼辦?如果出現經濟問題怎麼辦?如果發生不可預期的情況怎麼辦?這些都是潛在的問題。

所以,將增印出來的貨幣流向手段,國債是其中手段之一。比如,美國發生了經濟危機,這時政府又沒有錢解決。那麼,他們可能會使用發行國債或者其他的方式進行寬鬆,讓市場的錢更加充裕起來,低息貸款、專項貸款等等手段。而發行國債呢?

經濟困難的時候,我們可以思考其中為什麼會發生經濟困難?是工廠生意不好、工作難找,金融出現了問題。那麼,這個時候利用各種財政、貨幣手段豐富市場資金流動性,以應對危機。發行國債也是手段之一,比如發行國債之後,通過較高的利率吸引更多居民認購,而其中國債融資來的資金再投向專項的項目中,反哺市場,用以增量市場、增加就業率等。

總之,增印出來以後鈔票,是不會直接流入到市場中來的,而是通過各種手段流向市場。在經濟危機的時候,也是如此。


厚金說


題主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國家經濟困難之際,最有效最直接的救市手段一是

發行國債,二是增印鈔票

一國經濟困難時期,發行國債肯定是第一選擇,這是常規手段也是第一選擇。

國債是以國家為保障,以國家信譽做擔保發行的一種金融債券,是建立在強大的綜合國力的基礎之上的。比如美國發行的國債,不僅美國本土國民會搶購,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會搶購,這是建立在美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國家信譽基礎上的。

再比如我國發行的國債,即使收益率相對金融市場上的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低一點也受到很多投資客的青睞,因為有國家做後盾,只要國家不破產,收益和本金就能兌付,不必過於擔心安全性,這也是建立在我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我國龐大的經濟體量之上的。

那麼為什麼有的國家經濟困難,不發行國債而要增印鈔票呢?

上文我們說到,不管是美國還是我國發行的國債都很搶手,基本一上市就被一搶而空,這是建立在國家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國家信譽之上的。

而有的國家發行的國債卻無人問津,因為民眾對國家已經“失望至極”,即使國債有國家做後盾又有什麼用呢?國家自身都徘徊在隨時破產的邊緣,誰又會去購買他發行的國債呢?

因此,只能增印鈔票救市。增印鈔票確實也是度過經濟困難的有效手段,但是“要有個度”。假設增印鈔票過多,鈔票購買力就會嚴重下降,購買同一商品就會需要更多的鈔票,這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最終導致惡性循環,國家破產。

總結

以發行國債的方式,國家只需要付出一定的利息便可以度過暫時的經濟困難。

贈印鈔票也是一種方法,但是增印鈔票的“度”很難把握,增印少了沒有效果,贈印多了很容易引起貨幣貶值和嚴重的通貨膨脹,而市場又不能及時的反饋這個“度”到底合適不合適。因此,贈印鈔票的危險性很大,後果不堪設想。

評論點贊,腰纏萬貫;關注老劉,越來越牛。


中年老劉聊財經


8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各級政府用錢需求越來越大,當時人民幣的幣值還是可以的,那時期國家對經濟增速持很樂觀的態度,於是大批量發行了幾批國債,當時主要以金融單位職工帶頭,國有企業職工為主要購買群體。到了90年代初,隨著出口量開始增大,那時國家也減少國債的發行,直至95年開始國債發行量越來越少。人民幣在那一時期也同時隨著印刷量增多幣值出現大滑坡的貶值,那時候開始國債在國內的吸引力已經越來越小,在人民幣購買力日趨下降的形式下,從93年開始已經有很多在金融系統工作的人開始想辦法即使放棄利息也要將手中的國庫券變現!國家在為順利加入WTO做準備工作等前提下,97年至千禧年初讓人民幣堅挺了幾年,那時國債的吸引力有所上升。但自04年初,人民幣的購買力又開始出現了明顯可見的貶值。在這之後不久更是進入了全國房地產熱!持續多年的熱錢在全國各地不斷湧入湧出使人民幣的持續購買力以朝為金,暮則銀般速度下降!而在此期間人民幣的印刷量也不斷加大,其實國家是一直髮行有國債的,但國債本身就是週期長,利率低,難以跑過通貨膨脹的速度,國民幾乎很少有人對其有購買意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