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從晉成帝鹹康年間(335——342年),其中經過晉康帝建元元年至二年,到晉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庾亮、庾翼這兄弟倆花費了十年之久試圖收復中原和巴蜀,為何無所成就呢?搜史君就帶大家來看看他們試圖收復中原和巴蜀的經過,來分析他們無所成就的原因。

如果要探究原因的話,搜史君就要先帶大家來看看咸和四年(329年)平定蘇峻、祖約之亂之後的政局。



庾氏兄弟北伐前的時代背景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叛亂剛剛被平定的時候,庾亮有點誠惶誠恐,甚至要求“闔門投竄山海”,但經過外甥皇帝的勸說,他就出任了都督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軍事、豫州刺史,鎮守蕪湖去了。庾亮和江州的溫嶠、荊州的陶侃是沿江三統帥,也都是平叛的重要人物。

咸和四年,四月也就是叛亂剛剛過了兩個月,溫嶠去世,這是東晉的一大損失。溫嶠的精忠報國精神,的確在庾亮和陶侃之上。但溫嶠曾做錯了一件事,就是推薦劉胤繼任江州刺史,此人上任後只知做生意撈錢,不想被後將軍郭默矯詔殺死,後因其為一員猛將,並沒有治罪,而是直接封其為江州刺史。本來和今天主講的事情沒什麼關係,但是陶侃站出來了。

右將軍郭默害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劉胤,太尉陶侃帥眾討默。乙卯,太尉陶侃擒郭默於尋陽,斬之。——《晉書》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陶侃在巴陵郡聽聞此事,寫信給王導說:“他(郭默)殺了刺史,就當刺史,那要是殺了丞相就讓他當丞相嗎?”最終陶侃和庾亮兩路討伐郭默,這江州的管轄權就落到陶侃手上了,此時的陶侃一共都督荊、江、雍、梁、交、廣、益、寧八州,幾乎半個東晉都歸他管轄。

從陶侃的事蹟來看,他並不贊成北伐,原因是沒機會,也沒有力量。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咸和元年)十一月,豫州刺史祖約、歷陽太守蘇峻等反。——《晉書·成帝》

(咸和三年)庚午,陶侃使督護楊謙攻峻於石頭。溫嶠、庾亮陣於白石,竟陵太守李陽距賊南偏。峻輕騎出戰,墜馬,斬之,眾遂大潰。——《晉書·成帝》

陶侃的軍隊,善於水戰,不善陸戰,在和蘇峻的軍隊都打的這麼辛苦(按照資料《晉書》記載這都打了近三年,不要看三年短,蘇峻只不過是個“太守”),如果這時候再要和後趙打仗,很明顯根本沒有實力。這一點陶侃肯定明白。

石勒僣即皇帝位,使其將郭敬寇襄陽。南中郎將周撫退歸武昌,中州流人悉降於勒。郭敬遂寇襄陽,屯於樊城。——《晉書·成帝》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陶侃只是在後趙進犯時才做一些必要的反擊。咸和五年(330年),襄陽守將周撫竟然被敵軍嚇的棄城而逃。趙軍渡過漢水,毀襄陽城而去,派兵留守樊城。不久後,晉軍收復襄陽,趙將再次攻佔襄陽。

大家看到這是不是感覺跟小孩子打鬧一樣,這個一會佔一下,那個一會佔一下不過這次陶侃反擊了,他趁郭敬向東發兵時,命令自己的兒子陶斌和桓宣襲擊樊城,同時還擊敗了郭敬派來馳援的軍隊,並另派一軍攻打新野,這一戰徹底讓郭敬沒有了再戰的底氣。此戰晉廷收回了襄陽,陶侃派桓宣鎮守襄陽,在桓宣駐守襄陽的十餘年裡,襄陽在沒有被攻破。

這段歷史《晉書》是這麼記載的:“夏四月,勒將郭敬陷襄陽。五月,大水。秋七月丙辰,詔諸養獸之屬,損費者多,一切除之。太尉陶侃遣子平西參軍斌與南中郎將桓宣攻石勒將郭敬,破之,克樊城。竟陵太守李陽拔新野、襄陽,因而戍之。”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為何襄陽這回能被守住?前幾回為何沒被守住?這是陶侃的功勞嗎?

不是,這次晉廷反擊成功,並且能守住襄陽不光是因為陶侃,還要桓宣。值得一提的是,桓宣並不是陶侃的手下,他是在祖約的部下,祖約反叛時他沒有參加,桓宣所領的軍隊本來就善於陸戰,陶侃之所以能收復襄陽就是靠著這一支軍隊。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庾亮北伐

六月,李雄死,其兄子班嗣偽位。乙卯,太尉、長沙公陶侃薨。大旱,詔太官撤膳;省刑,恤孤寡,貶費節用。辛末,加平西將軍庾亮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晉書·庾亮傳》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咸和九年(334年)六月,陶侃去世,有心的人也許會發現石勒、慕容廆都已經在上一年去世,成主李雄也在陶侃去世後不久離世。歷史舞臺上在這時候幾乎換上了一批新人物,這的確很不多見。陶侃一死,庾亮繼而執掌長江上游的軍政大權,任都督江、荊、豫、益、梁、雍六州諸軍事,領江、豫、荊三州刺史,鎮武昌

庾亮這個人的缺點其實很明顯,史官在《晉書》中給他的評價是:“智小謀大,才高識寡。”這個評價其實一點也不偏頗。在庾亮掌權後,可能已經把蘇峻和祖約之亂忘的一乾二淨了,還把王導看成大奸臣,說他“欲愚其主”。

搜史君認為,在當時有人這麼說也不無道理,畢竟當時都傳言“司馬與王,共天下。”他還曾邀請郗鑑一起兵廢王導,但周圍的人都說王導並沒有這樣的心思,而此時陶稱(陶侃之子)也寫信告知王導,王導知道後親自修書一封解釋,庾亮才肯作罷。


時石勒新死,亮有開復中原之謀,乃解豫州授輔國將軍毛寶,使與西陽太守樊峻精兵一萬,俱戍邾城。——《晉書·庾亮傳》

庾亮有志收復中原。有這麼一顆心,的確是好的,但措施必須得當,如果貿然出擊,反遭打擊,這就不好了。對於時機的把握上面,搜史君也提到了,此時石勒已死,但他只看到石勒已死這一點,卻沒想到後趙一般用兵多以石虎為元帥,而石虎現在正是後趙的新君。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庾亮命毛寶、樊峻領兵一萬,駐守邾城,這有犯了陶侃早預料的錯誤。他在調兵遣將時,忽然將陶稱問斬,為何此事將陶稱問斬?這分明就是藉此機會,報陶稱“告密”之仇,這樣的人,怎麼能讓人信服呢?

鹹康五年(339年)四年,庾亮上疏稱:“胡強蜀弱,擬率十萬大軍移鎮石城,諸軍佈列江、沔,準備伐趙。”

朝中大臣對於庾亮的主張,大多不同意,不過王導卻是表示贊同。搜史君認為王導之所以同意庾亮的主張,可以說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在前面庾亮聲稱要廢王導時,王導就曾“示弱”,現在王導贊同庾亮也算是合理的。但是由於朝中反對的聲音比較大,晉成帝並沒有採納,庾亮也只能服從。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亮又上疏,便欲遷鎮。會寇陷邾城,毛寶赴水而死。亮陳謝,自貶三等。亮自邾城陷沒,憂慨發疾。鹹康六年薨,時年五十二。——《晉書·庾亮傳》

幾個月后王導去世,庾氏一族的權勢在此時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庾亮的兄弟庾冰任中書監、揚州刺史,代王導輔政,弟兄兩一內一外,庾亮以為移鎮石城再也沒有阻力了。沒想到這時邾城失守了。

自石虎成為後趙皇帝以來一直將邾城視為眼中釘,命夔安、石閔帶領五萬大軍侵擾邊境,用兩萬人攻打邾城。毛寶求救,而庾亮以為邾城堅固無比,不急於發兵。鹹康九年,邾城失守,毛寶、樊峻突出重圍,因沒船渡江,溺死於長江。

庾亮雄心受挫,終日鬱鬱寡歡,鹹康六年便去世了。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庾翼北伐

庾亮之後,就到了今天另一位主講人物——庾翼。庾翼接替庾亮鎮守武昌兼六州諸軍事,很多人以為庾翼根本無法勝任此職,但他管理軍府的才能的確厲害。

翼雅有大志,欲以滅胡平蜀為己任,言論慷慨,形於辭色。——《晉書·庾亮傳》

庾翼和庾亮一樣,十分有志氣,不過他的目標是“滅胡平蜀”,他對人才的看法有很多獨到之處。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鹹康八年(342年),只有二十二歲的成帝病死。庾冰做主,立成帝的同母弟司馬嶽,也就是晉康帝。康帝元年,後趙汝南太守戴開帶領幾千人向庾翼投降,此時的庾翼便下決心要北伐。

搜史君分析庾翼的奏書發現,他選的時機並不恰當。

翼欲率眾北伐,上疏曰:“賊季龍年已六十,奢淫理盡,醜類怨叛,又欲決死遼東。皝雖驍果,未必能固。若北無掣手之虜,則江南將不異遼左矣。臣所以輒發良人,不顧忿咎。然東西形援未必齊舉,且欲北進,移鎮安陸,人沔五百,溳水通流。”——《晉書·庾亮傳》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看到上表不難發現,庾翼認為石虎已經年近六十,“奢淫理盡,醜類怨叛”,認為敵國有內部矛盾可以利用,但是一個地方官帶來幾千人投降,這只是一個小的矛盾,並不是說後趙內部有很嚴重的問題,不過他接下來說的倒是很有道理,他擔心後趙吞併遼東後,沒有了後顧之憂,就可以全力南下,江南的局勢就危險了,所以要趁早北伐。

不過在搜史君看來,這個決定太冒險了。原因在於以下幾個問題:

(1)後趙之前攻打燕國失敗,又怎能說燕會輕易的被滅亡?

(2)庾亮北伐的願望並沒有實現,數年之後,東晉有什麼把握能一舉收復失地?

(3)如果庾翼詳細的瞭解到後趙的狀況,就應該知道石虎徵發過度,百姓難以忍受,就應該繼續等待後趙的內部矛盾進一步激發。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但是庾翼沒有這樣考慮,而是急於用兵。兵,乃國之公器,怎能如此草率?

併發所統六州奴及車牛驢馬,百姓嗟怨。時欲向襄陽,慮朝遷不許,故以安陸為辭。——《晉書·庾亮傳》

庾翼命桓宣為梁州刺史,向丹水方向進軍;同時庾翼所屬六州徵發奴、車、牛、驢、馬。庾翼本想移鎮襄陽,朝廷不允許。

由庾氏兄弟試圖收復中原的過程,淺析其北伐失敗的原因

其實庾翼選擇襄陽做經營中原的基地,並沒有錯。襄陽本就是荊州重鎮,西向關中,北進中原,都很方便。

此時庾翼的軍隊不過四萬,所徵來的牛馬羸弱不堪,加上冬日將近,漢水上游水流量不足,不管是水路還是陸路,物資的運輸都極為不便,所以庾翼北伐難以成功。

庾氏兄弟,都有志北伐,但他們去卻總是忽視一些“小問題”,不懂得把握好時機,急於北伐,導致花費了十年之久依舊一事無成。

參考資料:《晉書·成帝》、《晉書·庾亮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