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程咬金身為一代混世魔王,晚年為何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

豬鼻子兔


程咬金真的不是混世魔王,這都是歷史演義杜撰的。程咬金對唐朝的功勞很大,但是他晚年因為一場本已經獲勝的戰爭而變得身敗名裂,實在令人惋惜。


關於程咬金的歷史形象,有幾個關鍵詞。

第一,作戰勇猛。

舉個例子,程咬金在瓦崗軍的時候,王世充攻打單雄信,李密派程咬金和裴行儼前去營救。可是在半道上,王世充設下埋伏,流箭射中了裴行儼,裴行儼墜落下馬。程咬金回身去救裴行儼,可是他不幸被王世充的士兵用槊刺穿了身體。程咬金不為所動,將槊折斷,斬殺了刺他的士兵,然後帶著裴行儼逃了出來。後來,李密被王世充所敗,王世充聽聞了程咬金救人的事蹟後,認為他十分勇猛,便委以重用。

第二,官宦世家。

程咬金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隋朝的州司馬,他的父親更是做到了隋朝濟州大都督的高官。所以,在這樣一個官宦人家,程咬金多多少少是讀過書的,而且有一些自己的思想,不大可能是一個“混世魔王”式的人物。

第三,馬槊。

在演義中,程咬金的絕招是三板斧:劈腦袋、鬼剔牙和掏耳朵。但歷史上真實的程咬金根本不會用斧頭,他的武器是馬槊。馬槊是唐朝將領和騎兵非常普遍的武器,這得益於魏晉南北朝時期馬鐙的發明。因為有了馬鐙,騎馬之人的雙手就得以解放出來,於是便有了馬槊。由於是給將軍和騎兵配備的,所以馬槊的選材很苛刻,用的都是上好的精鐵,打造一把需要很長時間,而且成功率很低,所以價格十分昂貴。

第四,福將。

程咬金並非天生的福將,他當初投李密,李密雖然很重用他,但是還是敗給了王世充,程咬金本人也被王世充俘虜。但是王世充是個奸詐狡猾、心胸狹窄之人,程咬金和秦瓊都不喜歡他,於是投了李世民。這是史書給的說法,其實王世充這個人還不錯,在河北非常受老百姓的支持。史書之所以這麼說,一是為李唐抹黑王世充,而是給程咬金和秦瓊的背叛找藉口。

但是在那個亂世,擇主而棲也是情有可原,更何況程咬金的這次選擇後來被證明是十分正確的。李世民對於程咬金和秦瓊的來投,展現出了很寬廣的胸襟,將兩人任命為將軍,後來他們都成為李世民的得力干將。凡是程咬金參加的戰鬥,他都身前士卒,戰無不勝,滅宋金剛、降王世充、擒竇建德,程咬金都有很大的功勞。程咬金也因此一路高升,最後不僅成為地方大員、掌管宮廷宿衛,還被封為世襲盧國公。

第五,長壽。

在某些演義中,程咬金活了120歲,一直活到唐中宗時期,他不僅被稱為“老千歲”,還與武則天鬥智鬥勇。實際上,程咬金生於隋朝時期的589年,死於唐高宗時期的665年,享年76歲,與現在的中國平均壽命大致持平,但是在那個年代已經算高壽了。

程咬金人生順風順水,為何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呢?

程咬金一生順風順水,但到了年老的時候,做事有些糊塗,容易被別人欺騙。

公元656年,67歲的程咬金被唐高宗李治任命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出兵征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程咬金大軍來到西域鷹娑川的時候,與西突厥的兩萬主力大軍相遇,前軍大總管蘇定方率領五百騎兵就將西突厥打得打敗,不但追擊敵人二十餘里,還斬殺了一千五百餘人。

前軍副總管王文度是個心胸狹窄陰險狡猾之人,他非常嫉妒王文度的功勞,便向程咬金進讒言說,不可再讓蘇將軍追擊了,一是怕敵人有埋伏,二是我軍也有損傷。王文度擔心程咬金不停自己的,便又對程咬金謊稱自己有皇帝的密旨,要他下令蘇定方不許再繼續前進。

程咬金信以為真,便下令蘇定方回師。當時正值冬天,西域十分寒冷,由於見不到敵人的蹤影,程咬金的部隊只能騎馬慢行。但是這樣對於糧草的消耗就很大,蘇定方很擔心,便對程咬金說,我們是來殲敵的,不是來坐守自困的,我們如此懦弱,怎麼能建功立業。皇帝讓您做大總管,怎麼可能還讓王文度帶著密旨呢?您應該把王文度抓起來,然後快馬傳書給皇帝,將事情弄個明白。可是程咬金不聽。

等到大軍來到恆篤城的時候,有數千家胡人因為畏懼唐軍而出門投降,王文度又對程咬金說,這些人非我族類,等我們走了肯定會反叛,不如現在奪了他們的錢財,將他們全殺了。蘇定方聽了不同意,他對程咬金說,我們是王師,是來平叛的,如果殺了這些手無寸鐵的百姓,我們豈不是和強盜無異。程咬金還是不聽,命王文度將恆篤城屠城,帶著財寶而去。

不久之後,程咬金班師回朝,李治得知了程咬金屠城的事情,便下令追查。程咬金這才反應過來,原來自己是聽信了王文度的讒言,於是將事情的原委稟告給了李治,李治以矯旨的罪名將王文度免職除名。程咬金也因此受到牽連,被降為岐州刺史。

事後,程咬金對於這次自己的錯誤感到非常懊悔,一世英名竟然被王文度這個小子給斷送了;程咬金也深深地自責,他怪為何自己變得如此固執,聽不進去善言。程咬金整日在家惶惶不可終日,覺得自己對不起太宗皇帝和高宗皇帝的信任,也對不起自己的家人,讓他們因為自己的罪過而受到別人的嘲諷。

不久之後,程咬金便上書了李治,請求致仕。李治對程咬金非常失望,便同意了程咬金的請求。退休之後的程咬金就住在長安的私宅,他羞於自己的所作所為,所以不是太願意出門,整日就在家裡閉門思過,最多也就是在院子裡種點花花草草。就這樣過了近十年,程咬金因病去世。


圍爐煮酒話春秋


程咬金,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程咬金是濟州東阿縣人,少時即驍勇善戰,善於使用馬槊。隋大業六年,盜賊蜂起,程咬金組織了一支數百人的武裝,護衛鄉里。後來歸附李密,得到重用,為內軍驃騎之一。后王世充與李密決戰時,李密失敗,程咬金被王世充俘虜,王世充任命其為將軍,待之甚厚。在王世充賬下待久了,他也看出王為人狡詐,便與秦瓊辭別王世充投奔李淵,後跟隨李世民左右,李世民很尊重他們,任命秦叔寶為馬軍總管,程咬金為左三統軍。武德九年,他跟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後,程咬金官拜太子右衛率,隨後又升遷為右武衛大將軍,可以說程咬金的仕途一路光明,深得李世民的信賴。但為何他在暮年卻烙下一個身敗名裂的名聲呢?

事情的起因:

顯慶元年八月,程咬金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十二月,程咬金引軍至鷹娑川,遇西突厥強兵兩萬騎,其前軍總管蘇定方率五百騎馳迎衝擊,西突厥大敗。唐軍追奔二十里,斬敵一千五百餘人。副大總管王文度非常嫉妒蘇定方的大功,對程咬金說:“這時雖說是獲勝,但官軍也有死傷,千萬不要急追敵寇,應自結方陣,慢慢謹慎前行,敵來則戰,萬全之策。”王文度還說他有皇上的密旨,怕程咬金仗著自己勇敢而不把對手放在心上,而讓王文度節制程咬金,因而下令軍隊不許深入追敵。唐軍士卒終日騎行馬上,嚴冬朔風,身被重甲緩緩而行,糧草不繼,人馬相繼凍病而死。蘇定方勸程咬金:“我們出師目的是為了殲敵,這時反而坐困自守,敵來必敗,如此怯懦,何以立功!皇上以您為大將,怎麼可能又密詔副手發號施令,其中肯定有詐。請下令把王文度抓起來,飛表上奏皇上弄個清楚。”但程咬金卻搖頭不從。大軍到達恆篤城,有數千家胡人開門出降,王文度又說:“這些人等我們離開,肯定又會反叛,不如全部殺掉,奪取其資財。”蘇定方說:“這樣幹我們自己倒成賊了,怎能稱得上是為國討伐叛逆!”王文度不聽,於是程咬金屠城而去,阿史那賀魯聽說這件事後逃得遠遠的。

後大軍班師回朝以後,王文度因矯詔當死,後被除名免職。程咬金連坐被免官,不久,任岐州刺史。程咬金上書請求致仕,得到批准。

從以上這次事件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程咬金作為統帥非常輕信王文度,而且自始至終聽了他的安排,這跟他建議李世民發動政變時期完全般若兩個人了,這裡我們就會想,難道王文度的手中真有聖旨在手,難道是唐高宗李治一手策劃的,讓王文度來監督程咬金前方戰事的嗎?

而且王文度假傳聖旨,按當時律法是重罪,必要時可以處死的,但回朝后皇帝也只是免職,不過沒要多久王文度又被重新啟用,官至正四品左衛中郎將。

這就讓我們不考慮到是不是李治也在效仿歷朝開國皇帝對待開國功臣使出的計策,只是採取的手段不一樣,就是想慢慢的排擠這些曾經跟他浴血奮戰的功臣,相對歷朝來說柔和些。他擔心程咬金的名聲慢慢蓋過自己,而且在當時程咬金也一度被人稱為發“福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為,所以唐高宗李治暗中給了聖旨王文度來節制程咬金,不然以程的性格也不可能這麼窩囊聽取王文度的安排的。

此次事件後,程咬金也自知之明,覺得李治是在開始懷疑他,防著他了,只是李治不願意效仿歷朝皇帝所為來加害他,這次罷官後,李治也有意重新啟用過他,但他婉言拒絕了,他知道這是在試探他,因此他藉故年老不能勝任為由提出告老還鄉,從此不問政事,給自己留個善終的結局。此事九年後,程咬金在長安城私宅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歲。李治下詔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昭陵。諡號襄公。葬於九嵕山之原。


雜趣雜論


程咬金“混世魔王”的稱號是牛鼻子老道徐茂公封的,是《說唐》和《隋唐演義》書中的戲謔封號。程咬金是個福將,在瓦崗山本來他有當皇帝的命,然而他把這些讓給了李密,徐覺得實在沒有更大的官可封他,於是插科打諢的封了他混世魔王,老程對這個稱呼很滿意,於是就流傳了下來。



程咬金是老百姓喜歡的一個人物,真實歷史上名叫程知節。唐朝凌煙閣功臣排名第十九位。《說唐》和《隋唐演義》書中程咬金下場並不悲慘,反而充滿了戲劇感。

雙孝王元夜造下大逆,一門被戮,埋此鐵丘墳內,老拙只道今生不能見開此鐵丘墳,那知小主今日重興天下,開了鐵丘墳,又見這薛氏許多子孫。想起來,老拙活了一百二十八歲,真如做了一百二十八歲的春夢!”說罷,哈哈大笑,不覺倒於椅上,端然而逝。——引自《說唐》

演義上說程咬金見李唐江山復興(廢周立唐),唐中宗李顯為薛家平反昭雪,打開薛府門前的“鐵丘墳”。程咬金知道這消息後很高興,程咬金一高興,在那狂笑,一口氣沒上來,就笑死了,他兒子一看父親死了,很傷心,哭的一口氣沒上來,也死了。這就是演義上津津樂道“笑死程咬金,哭死程鐵牛”的橋段。



還有一種說法,程咬金一生就會三斧子半的招數,但就是這三招半能唬住許多高手。他對“神斧”很崇拜,有一次和敵人對陣,他把宣花大斧扔了出去,想飛斧砍死對手,誰知道不但砍死了敵人,斧子自己又飛了回來,程咬金一看哈哈大笑,說了句真乃神斧也,突然跌下馬死了,享年128歲。當然這都是民間傳說。人們喜歡程咬金,所以為他設計了一個美好的結局。

然而程咬金真實的歷史結局不太美好。

程咬金前半生戎馬一生,比如平叛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政權時戰績卓著,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是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時表現的可圈可點,堅決支持李世民武裝奪權。政變成功後,李世民沒有虧待他,凌煙閣功臣排名超過了秦瓊。

如果沒有他67歲時掛帥討伐西突厥。我覺得程咬金會功高身退平穩落地,但是就是這次遠征,使他前功盡棄,晚年落得身敗名裂,讓後人唏噓不已。

這次討伐西突厥,主帥是程咬金,副帥是王文度,先鋒是蘇定方。也就是說程咬金總攬全局。副帥王文度是個嫉賢妒能之人,害怕蘇定方立頭功,處處制肘蘇,蘇就對程說,你是總管,怎麼讓王文度說了算呢?現在情況是迅速出擊,打敵人於措手不及。其實蘇定方說的對,但是老程搖了搖頭。(這裡也不能全怪老程沒主見,王文度曾對老程說,我來的時候皇帝要我全權處理。實際是王文度瞎說,老程信以為真了,所以放權)。



西突厥叛亂首領賀魯聽說程咬金親自帶兵來了,很乾脆的棄城而逃。不知道是不是程咬金老糊塗了,他居然下令屠城,自古云:“殺降不祥”,從老程的結局來看,這話一點不假。

屠城之後,繳獲了許多金銀財寶,王文度說:“將在外,山高皇帝遠”,咱們辛苦半天為什麼呢?尤其老將軍如此年紀還親征,咱們私分了這些寶貝吧?程咬金沒反對,歷史記載將領們人人有份,唯獨蘇定方不受。有的資料說程咬金也沒有接受。

我估計程咬金肯定接受了,高幹到老了都特別貪,這時歷史規律。誰不想想自己的退路呢?



等班師回朝後,王文度矯詔、私分這些事敗露,被殺。朝廷追究程咬金的責任,程不承認私分戰利品, 最後朝廷認定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

麟德二年二月七日(665年2月27日),程咬金在長安懷德里的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秉燭讀春秋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世襲普州刺史。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七十七歲。李治下詔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諡號“襄”。陪葬昭陵。其事蹟常見於各種文學作品。

在歷史上,程咬金是人們所喜歡的人物之一,程咬金原名程萬節,是唐朝的功臣。程咬金“混世魔王”的稱號是牛鼻子老道徐茂公封的,因為他自己也喜歡這個稱號,於是“混世魔王”這個稱號就被保存了下來。年少勇猛,隋末天下大亂,程咬金組織了一幫人保護鄉里,後來瓦崗山李密勢大,程咬金於是帶人歸附,李密看他勇猛很喜歡,把程咬金收到了自己的內軍中。李密的內軍是瓦崗山最精銳的部隊,八千人,由秦叔寶,羅士信,裴行儼和程咬金統領。


李密曾得意地說:此八千人可當百萬。程咬金可以領一路內軍,可見李密對程咬金很信任,程咬金有一個品質得到了李密的信任,那就是忠誠。他的一生認定一人,就對這人誓死效忠,這也是程咬金一生比較順遂的原因。程咬金在早年可謂是功成名就,他不僅在平定王世充、劉黑闥等割據政權的叛亂的時候戰績卓著,為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在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時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程咬金在李世民發動政變後堅決支持李世民武裝奪權。政變成功後,李世民也沒有虧待他,所以,程咬金也可以稱得上是唐朝的開國元勳。
可是,這位戎馬半生的英雄,在一念之差之間也犯了錯誤。在一次朝廷出兵任命程咬金為大將軍帶兵討伐西突厥的時候,兩軍交戰,而最終西突厥落敗,一位副將名叫王文度,因心生妒忌程咬金的功勞,欺騙程咬金,此時大勝不宜緊追敗兵,讓我方士兵放緩腳步追逃兵,更離譜的是王文度說了謊話,聲稱自己得到皇上密詔,讓程咬金及全軍給王文度自己指揮。 程咬金信以為真,不聽另一位副將蘇定的勸誡,在唐軍到達恆篤城時候,面對已經投降的胡人,程咬金聽信了王文度的讒言,開始了屠殺和搶奪大筆的錢財。更可惡的是,班師回朝後,程知節還將冤殺的胡人百姓,冒充成斬首士兵數冒領戰功。 等班師回朝後,王文度矯詔、私分這些事敗露,被殺。朝廷追究程咬金的責任,程不承認私分戰利品, 最後朝廷認定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


大老二爺


程咬金是《隋唐演義》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外號“混世魔王”,乾的混事數不勝數;但是在歷史上,程咬金完全是另外一個形象。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字義貞,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世襲普州刺史。

顯慶元年(656年),程知節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擊其歌邏、處月二部落,斬首千餘級,但是沒有允許蘇定方追寇之策。顯慶二年,程咬金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賀魯,大軍到達恆篤城,程咬金默許副大總管王文度依殺降分財物。回師以後,事情敗露,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

雖然不久又被朝廷起用為岐州刺史,但程咬金上表“乞骸骨”,請求辭官。表面上看程咬金身敗名裂,但是換一個角度,程咬金是當年那幫老臣中少有的能夠善終之人,不排除為了躲開爭鬥,自汙的可能。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李治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將宰相褚遂良貶為外州都督。顯慶三年(658年),褚遂良死於愛州(治所在今越南清化);顯慶四年(659年)七月,長孫無忌於黔州(治所在今四川彭水)被逼自殺,柳奭、韓瑗處死。這場風波究其實質,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要從長孫無忌等元老手中拿回權力,支持李治有另外一位重臣李勣。

光宅元年(684年),李勣之孫李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於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恢復本姓徐氏。

 


白雲雜說


誰說的?老程不管是在評書世界還是在現實歷史中,結果都落得不錯,是真正的福將。


1,評書中


評書中的程咬金,年輕時運氣很不好,賣私鹽被抓進了監獄,恰逢楊廣即位大赦天下,程咬金被提前釋放。


但是大老程還不高興,在監獄裡有吃有喝,日子多好啊,他賴著不肯出去。


獄卒們還得求他,給這位爺湊了點路費,才把他請出監獄。


出了監獄後,程咬金才開始他傳奇的一生。

出了監獄的程咬金賣耙子遇到尤俊達,尤俊達是武林豪傑,當地鉅富,為了劫皇槓他蓄意交好程咬金,程咬金和老孃的生活得以改善。


然後程咬金夢中學會了他這一生行走天下的絕學,三斧子半。


後來劫皇槓,賈柳樓結拜,上瓦崗山,程咬金成了混世魔王,事業風生水起。


但是這卻不是他人生的高峰。


後來李密來到瓦崗山,程咬金脫袍讓位,李密成了魏王。。瓦崗山的事業卻王二小過年,一年不如一年。自從李密用傳國玉璽換來了楊廣的傳奇皇后蕭美娘後,瓦崗山眾將就真的離心離德了。


後來的瓦崗散將也是預料中的事情。。


離開瓦崗山山後,程咬金隨秦瓊羅成投奔了洛陽的老五單雄信,單雄信是王世充的妹夫,在王世充面前紅的發紫,但是三人很快發現王世充也不是成大事的料,於是他和秦叔寶一起投靠了秦王李世民。


在唐營程咬金進入了人生的又一個高峰,他被封為盧國公,因為他太能活了,瓦崗的老哥們們秦瓊羅成單雄信都被他熬死了,年輕一輩秦懷玉羅通也被他熬死了,新崛起的白袍薛仁貴,徵東征西也都沒能熬過盧國公。


甚至薛家因為薛剛闖禍被滿門抄斬,一門英烈被武則天埋在鐵秋墳裡,程咬金又幫助薛剛反對武則天,逼得武則天退位,薛家打開鐵秋墳,程咬金高興的哈哈大笑,一笑而亡,享年120歲。

也許程咬金這人物太討喜了,所以小說評書中不愛讓老程退場,不停給他加戲,直到成了百歲老人瑞,趕上從大唐建立到武后還政的的各種好玩的故事。


2,歷史上


歷史上的程咬金當然沒有這麼傳奇。


他年少勇猛,隋末天下大亂,程咬金組織了一幫人保護鄉里,後來瓦崗山李密勢大,程咬金於是帶人歸附,李密看他勇猛很喜歡,把程咬金收到了自己的內軍中。


李密的內軍是瓦崗山最精銳的部隊,八千人,由秦叔寶,羅士信,裴行儼和程咬金統領。


李密曾得意地說:此八千人可當百萬。


程咬金可以領一路內軍,可見李密對程咬金很信任,程咬金有一個品質得到了李密的信任,那就是忠誠。


他的一生認定一人,就對這人誓死效忠,這也是程咬金一生比較順遂的原因。


瓦崗山事業失敗後,和評書一樣,程咬金曾經和秦叔寶短暫投靠王世充,王世充對他很好,但是程咬金卻看不上王世充,覺得其不是能成大事的人,他和秦瓊說:


世充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咒誓,乃巫師老嫗耳,豈是撥亂主乎?


到了王世充和李唐對峙的時候,程咬金和秦瓊臨陣倒戈,明著對王世充說,我們要去投唐,王世充乾瞪眼沒辦法。


人家程咬金秦叔寶兩人走的很光明正大,明著和王世充說老子看不上你,不想和你玩了,沒有玩什麼倒反軍營,要拿著王世充的腦袋去唐營邀功這種卑鄙手段,所以王世充也沒敢留秦瓊等人。

程咬金投靠秦王李世民,對李世民很忠誠,跟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一馬當先。


這也獲得李世民的信任。


玄武門之變前,李建成動作頻繁,程咬金被封廉州刺使,大約也是為了消減李世民的嫡系力量,程咬金找到李世民表忠心:


大王手臂今並翦除,身必不久。知節以死不去,願速自全。


程咬金把自己的榮辱和秦王綁定,堅決站到秦王的船上,秦叔寶比較圓滑,局勢不明時沒敢表態,這也導致後來他在凌煙閣只能排在最後一名。


李治即位時,程咬金再次表現出自己忠心的一面,他率領手下親自護衛剛剛即位的高宗的安全,三個月時間須臾不離直到高宗的帝位坐穩為止。


對這份香火情緣,高宗很感激。


所以即使在怛篤城程咬金有屠城這樣的汙點,但是隻是象徵性的被免了一下職,很快又被啟用。


程咬金在麟德二年病逝,沒有活120歲,但是依舊活了77歲,在當時也算高壽。


所以不管評書中還是歷史上的程咬金,都活的很好,沒有什麼身敗名裂這回事。


=================



薛白袍


隋朝末年,也是一個大的亂世,英雄們都在一塊兒去反對暴君。而義軍之中出現了一支軍隊,叫做瓦崗軍,十分兇猛,一枝獨秀。這支軍隊在戰爭之中威名遠揚,吸引了不少的豪傑紛紛加入,比如說程咬金,秦瓊,單雄信,李密等人都是如此,可以說這些人物都是當時有名的英雄,每個人都有著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演義中的混世魔王,正史中的凌煙閣功臣,老年卻身敗名裂。

其中有一個人物叫做程咬金,他的這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神奇,在演義裡面被人們看作只會三板斧的虎頭虎腦的好漢。不過這三板斧確實是厲害,因為能接觸這三招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咬金出身寒微,和老母親一塊賣鹽為生,過得那是一個悲慘淒涼,後來因為打死捕頭入獄。

而在刑滿釋放後,又被尤俊達拉去做了強盜,憑藉的三板斧,搶了生辰綱,後來正是因為這三板斧才被人們叫做混世魔王。不過這都是演義說法,在正史裡面,程咬金手中武器是一把長槍。程咬金高大威猛,擅使長槍,善於騎射。在隋朝末年,他組建了私人武裝,據守一方,保護鄉親,後來聽說了瓦崗軍的威名前去投靠。

李密也非常喜歡他,並且封他做了四驃騎,李密對程咬金期望很高。而程咬金也很爭氣,多次將隋唐部隊打退,力保瓦崗寨,只不過後來在和王世充戰鬥時,李密犯了重大錯誤,程咬金被王世充俘虜,卸下兵器,只好投降。

後來程咬金和李密也因為對王世充的處世為人不滿意,所以就來到了李淵的門下,後來李淵把他們分給了李世民。李世民重用這些人之後,程咬金也是威名遠播,對於李世民來說,更是勞苦功高,算得上是一位大功臣。後來程咬金年近古稀,依然走在戰爭的前線,他被封做行軍大總管,任務是要佔領西突厥。最開始戰鬥是屢戰屢勝,不過他的隊伍之中卻出現了一個小人,手下副行軍總管因為對蘇定方的功名和能力嫉妒,所以便和程咬金說現在應該謹慎前行,防守即可。

這個副行軍總管叫做王文度,後來他更是因為假傳聖旨,直接被皇帝處死,而程咬金也因為聽了他的話,沒有積極進攻,戰鬥良機錯失。被皇帝將官職免掉,丟盡了臉,雖然說後來他又被皇帝啟用,但程咬金已經70多歲了,不再留戀功名,辭官回家。


用戶1667679655046


很可惜按照《舊唐書》的記載是程咬金晚年並沒有身敗名裂,相反他只是在攻打突厥阿史那賀魯的時候犯下了小錯而已,被剝奪了名爵,但是其後不久,又恢復了爵位,他的盧國公爵位由大兒子繼承,二兒子程處亮娶了唐太宗的女兒清河公主李敬,官至寧遠將軍,封東阿縣開國公。一直到玄孫都在享受程咬金作為唐朝開國元勳的一點遺澤。所以遠遠沒有題主說的那麼嚴重。但是他確實攻打突厥阿史那賀魯的時候犯下了小錯而已,我們可以看一下這件事情。

事情是發生唐高宗年間,當時的程咬金擔任蔥山道行軍大總管討伐西突厥阿史那賀魯,在征討西突厥的路上,程咬金的部下蘇定方以五百騎兵大敗西突厥兩萬騎兵,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蘇定方的大功,假稱自己有唐高宗的密詔,命令程咬金孤軍深入,唐軍在孤軍深入的路上由於寒冷和糧草不濟,很多士兵相繼死去,大軍到達恆篤城,有數千家胡人開門出降,王文度唆使程咬金殺死胡人,由於擔心皇帝的密詔,程咬金下令屠殺,蘇定方苦苦勸阻都沒用 ,大軍會師以後,才知道王文度是矯詔行事,程咬金因為這次的軍事被免官,但是後來唐高宗讓他擔任岐州刺史,隨後不久程咬金向唐高宗請求辭職致仕。

在這次事件裡面,你不能說程咬金做的不對,程咬金畢竟是唐太宗時候的臣子,俗語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程咬金在唐高宗時代做事仔細也沒有錯,雖然王文度是矯詔行事,但是在大軍深入的情況下,程咬金依然執行這道假命令,想必唐高宗心裡也是十分高興的。畢竟程咬金還是在這裡表現對於唐高宗的恐懼,所以雖然大軍作戰失利,失敗,作為主帥的程咬金要負很大責任,但是很快又回到朝堂,證明他還是政治敏感度比較高的,遠遠不是演義和電視劇上表現的那樣憨厚。身敗名裂也談不上。


人者仁義也


程咬金晚年不得善終?一個古代活到八十多的,你就明白他活的肯定不錯。至於身敗名裂嘛,那是那是因為題主還是不明白中國傳統政治,古語曾經說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走,良犬烹。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帝王似乎就是完美的表現完美最完美的聖人。說到這,大家應該知道我說的是誰。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什麼千古一帝,什麼賢明君王?毋庸置疑,他肯定是一位有才能。有氣度的帝王。但他先是一個帝王,然後他才才是。一個人。帝王就帝王應有的手段。對於自己的地位權力掌控。都會十分敏感。所以別以為。明明就是別以為。僅僅因為李世民是個斜面的君王,他就不會懷疑自己手下帶兵權的將領。功高蓋主對任何一個家庭來說都是致命的。面對這種情況,軍事將領只有兩種辦法面對如此情況。第一直接反了自己去。第二做些不大不小的錯,讓皇帝抓住把柄,知吾知幾使得自己的名聲上網有所損害。所以。宋高宗趙構。明明知道岳飛是忠臣,也會殺了他。只因為約會太完美了。誰保證他不會做。送趙匡胤第二。陳咬金。粗中帶細。採取植物的方法。消除了李世民對其的戒心。政治就是這樣子,別把人物想的太過簡單化。也不要想當然以為。李世民與程咬金的關係就會那麼的融洽,那麼的君臣相知。


笑看風雲史


我來談談自己的觀點。

我認為,顯慶年間程知節被免官的事情,背後隱藏著高宗對前朝老臣的清洗行動,只不過對於程知節,清洗的手段比較溫和而已。下面具體談談我的分析:

一、基本情況

顯慶元年(656),程知節作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征討阿史那賀魯,在這個過程中,身為副大總管的王文度,表現的上躥下跳。

先是在唐軍初戰取得勝利的情況下,反對繼續深入,而且宣稱高宗對自己單獨有聖旨,委託他節度唐軍,程知節於是聽從了王文度的安排,據《資治通鑑》記載:(王文度)又矯稱別得旨,以知節恃勇輕敵,委文度為之節制,遂收軍不許深入。

然後,王文度又在恆篤城殺降,程知節也沒有加以制止。

於是乎,在班師以後,朝廷追究責任,王文度因假傳聖旨,原本應處死,最終減死除名,程知節因逗留不進,原本也應處死,最終減死免官,“文度坐矯詔當死,特除名;知節亦坐逗遛追賊不及,減死免官”(《資治通鑑》)。


二、深入分析

通過上面的記載可以看出,在征討阿史那賀魯的過程中,程知節顯得非常的消極,懦弱,可以說完全服從王文度的安排。我們不禁要問,這還是武德年間跟隨太宗征戰的那個果敢豪勇、“每陣先登”的程知節嗎?這還是玄武門之變前力勸太宗採取行動的那個意志堅定、敢作敢為的程知節嗎?前後完全判若兩人。為什麼呢?難道僅僅因為王文度口頭說他有高宗的聖旨?程知節沙場宿將,竟然這麼好騙?

對於王文度的所作所為,當時的前軍總管蘇定方非常看不慣,建議程知節囚禁王文度,並立即向高宗彙報這個情況,但是程知節也沒有采納,“且主上以公為大將,豈可更遣軍副專其號令,事必不然。請囚文度,飛表以聞。”(《資治通鑑》)

更加奇怪的是,王文度假傳聖旨,這麼嚴重的罪行,高宗為什麼只是給予了除名的處分?而且後來很快又重新啟用了王文度,顯慶五年(660)蘇定方討平百濟後,設立熊津都督府,首任都督就是王文度,而且他當時官職已經恢復為左衛中郎將(正四品下)。一個犯了如此惡劣罪行的人,怎麼這麼快就重新獲得信任呢?


通過以上分析,我個人認為,王文度當時恐怕不是矯詔,他是真的有高宗給的聖旨的,而且,他很可能還給程知節看過,程知節因此才相信了王文度,並服從王文度的安排。王文度此人,應該是高宗的心腹人物,高宗派他來,就是監視程知節的。

也正因為如此,程知節才表現的那麼消極,反正高宗對他不信任,索性放手讓王文度竭力表現唄。最終,也正好藉著逗留不進的罪名,退出這個漩渦。對高宗而言,拿掉了程知節這位前朝宿將,去了一塊心病,對程知節而言,向高宗證明了自己年事已高,早無雄心,也相應保全了性命。各有所得。

程知節在征討阿史那賀魯時的表現,從純軍事角度看,表現的並不好,但是,結合政治因素後,我們發現,他表現的其實很高明,他充分表現了自己已經是個人畜無害的老糊塗了,藉此機會抽身退出。但同時,我想強調一點,程知節雖然在裝糊塗,但他並沒有拿唐軍將士的生命來作為代價,最開始的那幾仗,程知節是打贏了的,他是在西突厥已經撤退,唐軍是否繼續追擊的時候開始裝糊塗的,因此,其結果只是無功,而不是損兵折將。


三、程知節結局

可能也正是因為程知節的這種表現,反而讓高宗有點於心不忍,罷官後不久,高宗重新啟用程知節,任命其為岐州刺史。不過這一次,程知節不陪高宗玩了,他很快就上表乞骸骨(申請退休),得到了高宗的批准。後在麟德二年(665)壽終正寢,享年77歲。

程知節去世後,倍享哀榮,“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舊唐書》程知節傳)。

其子程處默,襲爵盧國公;程處亮,迎娶太宗之女清河長公主,授駙馬都尉、左衛中郎將;小兒子程處弼,官至右金吾將軍,他的兒子程伯獻,開元中,官至左金吾大將軍。程氏家族發展的還算是順風順水。


以上是我對程知節的分析,歡迎大家討論。

如對唐朝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