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圖說巴西與玻利維亞領土互換,巴西用3000平方公里換19萬平方公里

二十世紀初期的世界是一個被叢林法則支配的世界。當時,在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南美,就發生了一件弱肉強食的事情,即巴西在1903年用3000平方公里土地換取了玻利維亞1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次不對等的土地交易是雙方實力的真實寫照,當時的巴西,無論從國土面積、資源還是人口來說都是南美第一強國,而當時的玻利維亞則是一個落後的孱弱國度。而且在土地交易之前,玻利維亞剛剛經歷了內戰的摧殘。

玻利維亞內戰的持續時間是1898年12月到1899年4月,鬥爭的一方是代表南部白銀礦主利益的保守派(以首都蘇克雷為中心),另一方是代表北部錫礦礦主利益的自由派(以北方重鎮拉巴斯為大本營)。結果自由派大獲全勝,自由派的領導人潘多當選為新一任總統。此次內戰雖然比較短,但是這場兄弟鬩牆的戰爭對於經濟羸弱的玻利維亞來說卻是傷筋動骨的,內戰後經過多年培養的優秀士兵所剩無幾,本就不多的工礦企業又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軍事和經濟的不振使得玻利維亞根本沒有實力與南美第一強國巴西抗衡。

圖說巴西與玻利維亞領土互換,巴西用3000平方公里換19萬平方公里

從下面一組數據的對比更能看出玻利維亞和巴西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對手(1900年)。

1)土地面積:巴西830萬平方公里VS玻利維亞130萬平方公里;

2)總人口:巴西1800萬VS玻利維亞166萬;

3)常備軍數量:巴西超過20萬VS 玻利維亞不足1萬。

可以說,實力的差距使玻利維亞無奈接受了巴西提出來的用3000平方公里土地換取19萬平方公里土地的要求。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巴西和玻利維亞之間的這次不平等交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此次交易與兩國對一塊土地的爭奪有著莫大關係,這塊土地被稱為阿克里地區。

阿克里地處亞馬遜河上游,原屬玻利維亞,因盛產橡膠而成為巴西移民趨之若鶩的寶地。而巴西移民的大規模湧入,以及世界對橡膠需求的持續走高使阿克里一時之間成為了熱點地區,延續數十年的阿克里爭端一般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打擊阿克里地區的分離傾向

在十九世紀初,偏僻的阿克里地區對於地廣人稀的巴西和玻利維亞來說,是不值一提的。但當美國人古德伊爾在1839年革新了橡膠工藝後,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古德伊爾革新後,橡膠變得既耐熱又耐冷,開始被用在了膠鞋、雨衣和皮帶等產品上,而隨著汽車工業的勃興,世界對橡膠的需求不斷增加,隨之阿克里地區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據此玻利維亞開始對阿克里地區的巴西膠農徵收關稅,但這卻直接引起了巴西膠農的武裝反抗。後來玻利維亞在巴西軍隊的協助下最終平息了紛爭,由此可見,當時的巴西是承認阿克里地區屬於玻利維亞的。

圖說巴西與玻利維亞領土互換,巴西用3000平方公里換19萬平方公里

2)清除美國勢力

1901年,玻利維亞將阿克里地區租賃給美國財團開發三十年,美國財團可在當地收稅、購地、採膠、開礦和使用武力捍衛自身利益。這種引進外部勢力和允許治外法權存在的舉動,引起了南美各國,尤其是巴西的強烈反對,有些激進分子甚至將之視為了美國擴張的前哨戰。為此巴西政府一方面支持巴西膠農的武裝反抗;一方面關閉了從亞馬遜河河口進入阿克里地區的航路,此舉可謂起到了釜底抽薪之效,直接導致阿克里地區的橡膠無法輸送到世界各地。後來,被拿住命門的美國財團被逼無奈,在拿了12.6萬英鎊的補償款後撤出了阿克里地區。

3)達成土地交易

隨著美國財團離去,以及1903年1月,玻利維亞在阿克里的駐軍向巴西膠農武裝投降,玻利維亞可謂徹底失去了在領土爭端中向巴西討價還價的籌碼。1903年11月17日,兩國簽署土地交換及賠償條約,主要內容如下:

① 巴西以邊境處的3000平方公里換取玻利維亞19萬平方公里的阿克里地區;

② 因交換面積不對等,巴西需額外支付200萬英鎊,且需修建一條連接瓜雅拉米林到波多韋柳的鐵路。

圖說巴西與玻利維亞領土互換,巴西用3000平方公里換19萬平方公里

瓜雅拉米林至波多韋柳的鐵路可謂是玻利維亞的生命線,承擔著該國商品通過亞馬遜河外運到世界各地的任務,其全長364公里,由一家英美合資公司承包,在1907年動工,1912年竣工。

此次土地交易的面積是極不對等的,帶給兩國的影響也是截然相反的。對巴西來說,其可謂是獲得了一個堆滿財富的聚寶盆。在二十世紀的最初十餘年,藉助橡膠價格的不斷飆升,自亞馬遜河流域出產的橡膠快速成為了巴西第二大創匯商品,並開始不斷挑戰咖啡的霸主地位。但是對玻利維亞來說,失去資源豐富的阿克里地區就意味著失去了一次富國強兵的機會。自此實力孱弱就成為了玻利維亞的標籤,淪為周邊國家待宰的羔羊也成為了玻利維亞真實的寫照。可以說,巴西用實際行動驗證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