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圓明園》導演+王勁鬆等戲骨,沒有撐起這部紀錄片

《風雲戰國之列國》是今年不多見的重磅紀錄片>>>,以7集的篇幅講述韓國、魏國、趙國、燕國、楚國、齊國、秦國等戰國七雄的興衰,國家命運與英雄故事穿插其中,希望在波雲詭譎的歷史風雲裡面,探索興亡更替的秘密。當然,這些都是歷史紀錄片必備的元素。

《圆明园》导演+王劲松等戏骨,没有撑起这部纪录片

劇照

最引人關注的是《風雲戰國之列國》號稱首部“劇情式歷史紀錄片”,集結了王勁松、李立群、海一天、鄭則仕等演員,推進節奏的不再是旁白和專家解讀,是一幕幕真人演繹的戲劇衝突。實力派、紀錄片、金鐵木這幾個標籤混在一起,著實吊足了觀眾胃口。

但是看了第一集以後,卻大失所望。這到底是一部電視劇還是一部紀錄片?說它是紀錄片,大量的表演情節沖淡了紀實性和藝術性;說它是電視劇,除了王勁松、李立群兩人的表演有故事性以外,其餘表演情節故事性缺乏,大部分都是走過場代替旁白。

紀錄片的定義很多,但都脫離不了“真實”二字。金鐵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該片的內容和臺詞都來源於正史,沒有任何虛構和杜撰,果真如此嗎?歷史迷人的同時也迷惑人,拿先秦史來說,由於年代久遠加上歷代禁燬,史料缺失還有大量的偽作,還原起來非常困難,史書記載遠不如小說家言精彩。《風雲戰國之列國》就掉入了這種敘事圈套裡。

《圆明园》导演+王劲松等戏骨,没有撑起这部纪录片

劇照

首先,該片除了敘事框架符合歷史記載以外,在很多情節的取捨、細節的處理上都經不起推敲。比如被刻畫為“CP既視感”的燕昭王與蘇秦的關係,雖說有馬王堆帛書中的《戰國縱橫家書》佐證蘇秦生平,然而該書的真偽仍然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之一,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認為這是一本漢代人偽作。作為客觀記述歷史的紀錄片輕易下結論,未能以專家觀點來背書,顯得非常唐突,這一點對比《大明宮》等作品倒退很多。

片中很多歷史場景的切換和對歷史事件的敘述,也與紀錄片的紀實性和藝術性相去甚遠,比如燕王噲禪讓子之的情節,缺少歷史背景的鋪墊,情節處理的更像是“過家家”一般,荊軻刺秦王的情節中,既缺少樊於期自殺的慘烈——《史記》載樊於期是“自剄”,片中則是匕首刺胸;也沒有“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感——荊軻彷彿一個落魄的喪家犬。涉及到燕國、齊國、趙國等諸侯國之間戰爭,往往也都是流於形式的處理,沒有旁白和專家視角,全片彷彿一本拼湊起來的歷史讀物,《大明宮》《圓明園》建構起來的科學精神所剩無幾。

“劇情式歷史紀錄片”是片方宣稱的一大創新點,用實力派演員承載劇情,聽起來是創舉,看起來則是笑談。這裡面有兩個難以迴避的問題。一是演員表演佔比過大,不同於以往的歷史紀錄片,大部分演員“道具化”,用表情和動作輔助劇情。《風雲戰國之列國》反其道而行之,讓演員表演統領劇情推進,以往通過文字、圖片和動畫講述的真實成為了橋段。塑造人物的需求與表達真實的主旨在此碰撞,前者將後者邊緣化了。比如燕昭王聽說齊國大敗以後,王勁松將此發揮成跑到宗廟哭拜,這個完全是影視劇表演手法了,作為觀眾往往會驚歎於王勁松的演技,而忽略了歷史的嚴肅性。二是演員整體表演乏善可陳,王勁松、李立群都是影視界耆宿,一個容量有限的紀錄片對他們來說駕輕就熟,其他演員的演技相比則存在鴻溝一般的差距,蘇秦、荊軻等人的表演毫無圈點之處,好像道具被賦予了行動能力。

《圆明园》导演+王劲松等戏骨,没有撑起这部纪录片

王勁松

紀錄片成本有限,知名演員的片酬肯定佔了大頭,剩下的預算不足以支撐一個優秀的演員隊伍。再者,導演在開拍前兩個月有了找演員來塑造人物的想法,要知道實力派演員的檔期也足夠飽和——看最近上映的王勁松參演的影視劇數量就可知一二,兩個月的時間,對一部講究質感的紀錄片來說太過倉促。歷史的真實在演員的光暈面前捉襟見肘。

也許這部片子是一個大膽的試驗,效果如何,現在難以下結論。但目前來看,不容樂觀。

□何殊我(評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